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1詞典 7分類詞匯 14
《國語辭典》:清濁(清濁)  拼音:qīng zhuó
1.水的清潔與渾濁。唐。高適贈(zèng)別王七十管記〉詩:「隨波混清濁,與物同丑麗?!?br />2.引申指事物的高下、優(yōu)劣、善惡等分別?!妒酚洝>砣?。吳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埂度龂萘x》第九四回:「且不順大漢而事奸魏,抑何不知天命,不辨清濁乎?」
3.清氣與濁氣。《樂府詩集。卷十五。燕射歌辭三。北周。庾信。周五聲調(diào)曲。宮調(diào)曲五首之一》:「氣離清濁割,元開天地分?!埂段饔斡洝返谝换兀骸缸詮谋P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br />4.音樂上指清亮或重濁的聲音?!秶Z。周語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濁之閒;其察清濁也,不過一人之所勝?!埂段倪x。陸機(jī)。漢高祖功臣頌》:「震風(fēng)過物,清濁效響。」
5.聲韻學(xué)上指聲帶不顫動(dòng)的清音,和聲帶顫動(dòng)的濁音。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音辭》:「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內(nèi)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
《漢語大詞典》:激揚(yáng)清濁(激揚(yáng)清濁)
見“ 激濁揚(yáng)清 ”。
《國語辭典》:激濁揚(yáng)清(激濁揚(yáng)清)  拼音:jī zhuó yáng qīng
比喻除惡揚(yáng)善。參見「揚(yáng)清激濁」條?!杜f唐書。卷七○。王圭傳》:「至如激濁揚(yáng)清,嫉惡好善,臣于數(shù)子,亦有一日之長?!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4605' target='_blank'>呂溫 凌煙閣勛臣頌。蕭宋公瑀:「持誠秉忠,光輔二君,激濁揚(yáng)清,欲人如身?!?/div>
《分類字錦》:清濁混殽(清濁混殽)
陳基 孟冬觀淮水詩 邇來洪河恣陸梁,清濁混殽隳舊防。
分類:
《韻府拾遺 寒韻》:清濁同官(清濁同官)
晉書王彪之傳:時(shí)眾官漸多。而遷徙每速。彪上議曰:凡庸之族眾。賢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賢鄙共貫。清濁同官。
《國語辭典》:清濁同流(清濁同流)  拼音:qīng zhuó tóng liú
清潔的水和混濁的水匯合在一起同流。比喻好壞混雜,不辨是非?!稌x書。卷四十五。劉毅傳》:「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廢褒貶之義,任愛憎之?dāng)啵鍧嵬?,以植其私?!?/div>
分類:不辨好壞
《分類字錦》:清濁相涵(清濁相涵)
宋史職官志序:紹興務(wù)行元祐故事,以左右二字分別流品。其后以人言省去,寧清濁相涵,無絕人遷善之路。
分類:考課
《分類字錦》:清濁效響(清濁效響)
陸機(jī)漢高祖功臣頌:寒風(fēng)過物,清濁效響。
分類:風(fēng)
《漢語大詞典》:澄濁(澄濁)
(1).猶清濁。 晉 葛洪 抱樸子·譏惑:“澄濁剖判,庶物化生。”
(2).澄清污濁。 晉 孫拯 《贈(zèng)陸士龍》詩之八:“澄濁以清,罔有不暉?!?/div>
《國語辭典》:白黑  拼音:bái hēi
1.白色和黑色?!痘茨献?。脩務(wù)》:「今夫盲者目不能別晝夜、分白黑?!谷龂?。曹植贈(zèng)白馬王彪〉詩:「蒼蠅間白黑,讒巧反親疏?!?br />2.比喻是非、清濁、善惡?!妒酚?。卷一三○。太史公自序》:「窾言不聽,奸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埂稘h書。卷三六。楚元王傳。劉向》:「今賢不肖渾殽,白黑不分,邪正雜糅,忠讒并進(jìn)?!?/div>
《國語辭典》:渾沌(渾沌)  拼音:hùn dùn
1.傳說中天地未形成時(shí),元?dú)獠环?、模糊不清的狀態(tài)。漢。王充《論衡。談天》:「說《易》者曰:『元?dú)馕捶?,渾沌為一?!弧挂沧鳌富煦纭埂?br />2.模糊不分明。《抱樸子。外篇。廣譬》:「渾沌之原,無皎澄之流;毫釐之根,無連抱之枝。」也作「渾敦」。
3.相傳為堯舜時(shí)四兇中的驩兜。見《史記。卷一。五帝本紀(jì)》。后用以比喻冥頑糊涂不開通。也作「渾敦」。
4.莊子寓言中的中央之帝,天然無耳目鼻口。見《莊子。應(yīng)帝王》。后用以比喻自然淳樸。漢。揚(yáng)雄《太玄經(jīng)。卷六。馴》:「渾沌無端,莫見其根。」
5.神話傳說中的惡獸。漢。東方朔《神異經(jīng)。西荒經(jīng)》:「昆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往,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物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兇德則往依憑之。天使其然,名為渾沌。」
《漢語大詞典》:渭涇(渭涇)
猶 涇 渭 。比喻清濁、高下之分。 清 龔自珍 《題鷺津上人書冊》詩:“ 圭峯 慈云 各一偈,臺(tái)宗賢宗無 渭涇 。”參見“ 涇渭 ”。
分類:清濁高下
《國語辭典》:涇渭(涇渭)  拼音:jīng wèi
涇水和渭水。涇水發(fā)源于六盤山,流經(jīng)黃土區(qū),挾帶大量泥砂;渭水發(fā)源于秦嶺,所經(jīng)為崖壁陡峻的山谷,河水清澈。后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下不同?!段簳?。卷五九。蕭寶夤傳》:「涇渭同波,薰猶共器?!?/div>
分類:涇水渭水
《漢語大詞典》:五齊(五齊)
亦作“ 五齏 ”。 古代按酒的清濁,分為五等,合稱“五齊”。后亦泛指酒。周禮·天官·酒正:“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緹齊,五曰沉齊。” 鄭玄 注:“自醴以上,尤濁縮酌者,盎以下差清?!?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493492' target='_blank'>《樂府詩集·隋方丘歌·登歌》:“六瑚已饋,五齊流香?!?br />亦作“ 五齏 ”。五種細(xì)切的冷食肉菜。周禮·天官·醢人:“以五齊、七醢、七菹、三臡實(shí)之?!?鄭玄 注:“齊當(dāng)為齏。五齏:昌本、脾析、蜃、豚拍、深蒲也……細(xì)切為齏?!?賈公彥 疏:“五齏之內(nèi),菜肉相兼?!?明 邵璨 《香囊記·瓊林》:“五齏、七醢與三臡,總是仙庖珍味?!?/div>
《國語辭典》:時(shí)律(時(shí)律)  拼音:shí lǜ
合于月令的音律?!逗鬂h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jì)》:「吹時(shí)律,觀物變。」
《漢語大詞典》:切響(切響)
重濁的字音。古人寫詩講究字音的輕重、清濁搭配得當(dāng),以求音節(jié)和諧。《宋書·謝靈運(yùn)傳論》:“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jié),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宋 王應(yīng)麟 困學(xué)紀(jì)聞·評(píng)詩:“ 李虛己 初與 曾致堯 倡酬。 致堯 謂曰:‘子之詩雖工,而音韻猶啞。’ 虛己 初未悟,既而得 沈休文 所謂前有浮聲,后須切響,遂精於格律?!?清 沈德潛 說詩晬語卷上:“美盛德之形容,故曰《頌》。其詞渾渾爾,穆穆爾,不同《雅》音之切響也?!?/div>
《漢語大詞典》:抗墜(抗墜)
指音調(diào)的高低清濁。語出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duì)?!?孫希旦 集解引 方愨 曰:“抗,言聲之發(fā)揚(yáng);隊(duì),言聲之重濁?!标?duì),后作“墜”。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歌聲靡曼,而有抗墜之節(jié)也。” 唐 段安節(jié) 樂府雜錄·歌:“善歌者必先調(diào)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shù),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清 趙翼 《題〈杜詩雙聲迭韻譜〉》詩:“抑揚(yáng)抗墜間,妙有自然節(ji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