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選項 精確匹配 只顯示相關(guān)詩句 位置 任意 詩題 詩句 上下句 律中聯(lián)句 第1句 第2句 第3句 第4句 第5句 第6句 第7句 第8句 第 任意 1 2 3 4 5 6 7 字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任何朝代 先秦 秦 漢 魏晉 南北朝 隋 唐 宋 遼、金、元 明 清 近現(xiàn)代 當代 體裁 所有 絕句 律詩 排律 五絕 七絕 五律 七律 五排 七排 五言律絕 七言律絕 詩 詞 散曲 古風 五言古風 七言古風 樂府 古風、樂府 騷 四言 五言 六言 七言 偈、頌 聯(lián) 其他 韻部 所有 一東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魚 七虞 八齊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刪 一先 二蕭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陽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鹽 十五咸 一董 二腫 三講 四紙 五尾 六語 七麌 八薺 九蟹 十賄 十一軫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銑 十七筱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馬 二十二養(yǎng)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寢 二十七感 二十八儉 二十九豏 一送 二宋 三絳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霽 九泰 十卦 十一隊 十二震 十三問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諫 十七霰 十八嘯 十九效 二十號 二十一個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徑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艷 三十陷 一屋 二沃 三覺 四質(zhì)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藥 十一陌 十二錫 十三職 十四緝 十五合 十六葉 十七洽 東冬 董腫送宋 江陽 講養(yǎng)絳漾 支微齊灰(半) 紙尾薺賄(半)寘未霽泰(半)隊(半) 魚虞 語麌御遇 佳(半)灰(半) 蟹賄(半)泰(半)卦(半)隊(半) 真文元(半) 軫吻阮(半)震問愿(半) 元(半)寒刪先 阮(半)旱潸銑愿(半)翰諫霰 蕭肴豪 筱巧皓嘯效號 哿個 佳(半)麻 馬卦(半)祃 庚青蒸 梗迥敬徑 有宥 寢沁 覃鹽咸 感儉豏勘艷陷 屋沃 覺藥 質(zhì)陌錫職緝 物月曷黠屑葉 合洽 詩文庫唐高適(共 260 首) 五律 48七律 8五絕 8七絕 16五排 25七排 1古體 140樂府 11辭賦 3 作品不分行 高適 朝代:盛唐已收錄作品:260首相關(guān)詩詞 (420)相關(guān)人物 (54)行跡地圖人物簡介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700—765 【介紹】: 唐渤海蓨人,字達夫,一字仲武。少貧寒,游長安,失意歸,客居梁、宋間。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為書記。歷淮南、西川節(jié)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h侯。世稱高常侍。曾三度出塞,以邊塞詩著稱,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卒謚忠,有集。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說 字達夫,一說字仲武,則是與編《中興間氣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誤。排行三十五。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晚年曾任左散騎常侍,后人因稱“高常侍”。20歲時游長安求仕不果,此后長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玄宗天寶八載(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天寶十二載入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書記。安史亂起,曾先后任左拾遺、淮南節(jié)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等職。廣德二年(764)召還長安,為刑部侍郎,轉(zhuǎn)左散騎常侍,進封渤??h侯。次年正月卒于長安,贈禮部尚書,謚忠。新、舊《唐書》有傳。年譜多種,今人周勛初《高適年譜》較為翔實。有明人輯《高常侍集》傳世,存詩200余首,多作于顯達之前,題材廣泛,思想內(nèi)容較深廣。高適擅寫邊塞軍旅生活,有邊塞詩40余首,代表其詩歌創(chuàng)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稱杰作。唐殷璠謂“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靈集》卷上)。杜甫譽其詩“方駕曹劉不啻過”(《奉寄高常侍》)。清翁方綱云“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詩話》卷一)。高適與岑參并為盛唐邊塞詩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詩風各異,清劉熙載概括為“岑超高實”(《藝概》卷二)。今人劉開揚有《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有《高適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4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收詩12首,斷句4。唐詩匯評高適(約700—765),字達夫,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早年隨父旅居嶺南。開元中曾求仕長安,又北上薊門,漫游燕趙,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家貧,浪跡漁樵,與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寶八載,因睢陽太守張九皋薦,舉有道科,授封丘尉。十二載,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驍衛(wèi)兵曹、掌書記。安史禮起,助哥舒翰守潼關(guān)。潼關(guān)失守,奔行在,擢諫議大夫,遷淮南節(jié)度使。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東都,歷彭、蜀二州刺史。廣德元年,遷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入朝為刑部侍郎,轉(zhuǎn)左散騎常侍。有《高運集》二十卷,已佚。后人編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適字達夫。滄洲渤海人。舉有道科中第。累拜左拾遺。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元宗西狩。適閒道及帝于河池。遷御史。擢諫議大夫。累除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廣德元年召為刑部侍郎。轉(zhuǎn)散騎常侍。封渤??h侯。永泰元年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忠。作品評論河岳英靈集評事性拓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自遠。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愛者:“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舊唐書·高適傳天寶中,海內(nèi)事干進者注意文詞。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數(shù)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zhì)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滄浪詩話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吳禮部詩話引時天彝評: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唐詩品》常侍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閭巷之間,殆俠徒也。故其為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瑯然,而詞鋒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視諸蘇卿之悲憤,陸平原之惆悵,辭節(jié)雖離,而音調(diào)不促,無以過之矣。夫詩本人情,囿風氣,河洛之間,其氣渾然遠矣,其殆庶乎!詩鏡總論七言古,盛于開元以后,高適當厲名手。調(diào)響氣佚,頗得縱橫;勾角廉折,立見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氣局深矣。詩鏡總論高達夫調(diào)響而急。詩藪達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至七言律,雖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贍,漸入中唐矣。唐詩歸鐘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錢劉之類,雖兩人并稱,皆有不能強同處。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遠之氣,既皆相敵。古詩似張九齡、宋之問一派;五言律只如說話,其極煉、極厚、極潤、極活往往從欹側(cè)歷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學其不整。《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史稱達夫五十始為詩,而能以氣質(zhì)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輒傳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常科,隱于博奕,才情自遠。今讀其七言古諸篇,感慨悲壯,氣骨風度絕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豈能多得?《詩源辨體》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規(guī)宗。然析而論之,高五言未得為正宗,七言乃為正宗耳。岑五言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蕩,而高語多粗率,未盡調(diào)達;岑語雖調(diào)達,而意多顯直。高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多忌“鶴膝”?!哐愿栊?,高調(diào)合準繩,岑體多軼蕩。《詩源辨體》五言律,高語多蒼莽,岑語多藻麗,然高入錄者氣格似勝,岑則句意多同。《詩源辨體》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猶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滄浪所謂“古律”是也。雖是變風,然豪曠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蓋過而非不及也。《詩辯坻》達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風調(diào)別處。按指唐詩歸中鐘惺所論:趙伯溶云:此論《唐詩歸折衷》甚妙,譬如臨池家楷中帶隸,自是高古。元美乃謂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陳正字時入古體,亦是矯枉之過,八股遂不可學秦漢耶?此公素善論體裁,不能不失此一言。唐云:君五律本整,鐘但采其不整者耳。吳敬夫云:尚氣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張,而神思未閑,體氣不厚,實傷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雖筆力勁健,終有子路事夫子氣象”也。故讀王、孟者,當于幽閑之中寮其骨韻;讀高、岑者,當于豪邁之外賞其風神。《載酒園詩話又編》鐘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遠之氣,既皆相敵”。余意亦終有別。高五言古勁渾樸厚耳;岑稍點染,遂饒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氣力,李、杜之下,即當首推;岑自膚立,然如崔季圭代魏王,雖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屬捉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長律亦岑不如高。《師友詩傳續(xù)錄》問:高、岑似微不同,或高優(yōu)于岑乎?答:唐人齊名,如沈宋、王孟、錢劉、元白、皮陸,皆約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別。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鐘伯敬謂高、岑詩如出一手,大謬矣。原詩盛唐大家,稱高、岑、工、孟。高、岑相似,而高為稍優(yōu),孟則大不如王矣。高七古為勝,時見沉雄,時見沖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減杜甫。岑七古間有杰句,苦無全篇,且起結(jié)意調(diào)往往相同,不見手筆。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云隨馮”、“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行笈中攜《廣輿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高、岑培之也??傊栽掳罪L清、鳥啼花落等字裝上地頭,一名日則一首詩成,可以活板印就也。野鴻詩的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煉句,又不傷大雅,可謂文質(zhì)棖彬。養(yǎng)一齋詩話初學入手,求其筆勢穩(wěn)稱,則王摩詰、高達夫二家乃正善學初唐荷。少陵如《洗兵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渾耳。一瓢詩話前輩論詩,往往有作踐古人處,如以高達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酬活套,是作踐高、岑語也。后人茍能師法高、岑,其應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惡矣。《唐詩別裁》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矯健者。石洲詩話高常侍與岑嘉州不同,鐘退谷之論,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諸公為一手耳。昭昧詹言高、岑奇峭,自是有氣骨,非低甲庸淺所及。然學之者亦須韻句深長,而闊遠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無馀韻,仍是俗手耳。三唐詩品其源出于左太沖、才力縱橫,意態(tài)雄杰,妙于造語,每以俊古取致。有如河洲十月,一看思歸;舍下蛩鳴,居然蕭索;載酒平臺,贈君干里:發(fā)端既遠,研意彌新,在小謝之間居然一席。七古與岑一骨,蒼放音多,排奡騁妍,自然沉郁。駢語之中,獨能頓宕,啟后人無限法門,當為七言不祧之祖。共260,分13頁顯示 12345678910111213 2 3 4 5 下一頁五言律詩酬馬八效古見贈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深(一作溪)崖無綠竹,秀色徒氛氳。時代種桃李,無人顧此君。奈何冰雪操,尚與蒿萊群。愿托靈仙子,一聲吹入云。送韓九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惆悵別離日,裴回岐路前。歸人望獨樹,匹馬隨秋蟬。常與天下士,許君兄弟賢。良時正可用,行矣莫徒然。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別(一作送)張少府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歸客留不住,朝云縱復橫。馬頭向春草,斗柄臨高城。嗟我久離別,羨君看弟兄。歸心更難道,回首一(一作益)傷情。三君詠 其一 魏鄭公(徵)(730年)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開元中,適游于魏郡??け庇泄侍珟熰嵐f館,里中有故尚書郭公遺業(yè),邑外又有故太守狄公生祠焉。睹物增懷,遂為三君詠。鄭公經(jīng)綸日,隋氏風塵昏。濟代取高位,逢時敢直言。道光先帝業(yè),義激舊君恩。寂寞臥龍?zhí)帲?span id="bgczp0s" class='link' onclick='ShowWordComment("poem_sentence_3_45496", 45496, "Clauses/7/Comments/0")'>英靈千載魂。部落曲(一作馬逢詩)(754年)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蕃軍傍塞游,代馬噴風秋。老將垂金甲,閼支著錦裘。雕戈蒙豹尾,紅旆插狼頭。日暮天山下,鳴笳漢使愁。贈杜二拾遺(759年)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引用典故:草玄傳道招提客,詩書自討論。佛香時入院,僧飯屢過門。聽法還應難(一作說),尋經(jīng)剩欲翻。草玄今已畢,此外復(一作后更)何言。醉后贈張九旭(736年)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世上謾相識,此翁殊不然。興來書自圣,醉后語尤顛。白發(fā)老閑事,青云在目前。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途中寄徐錄事(比以王書見贈)(746年)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引用典故:右軍 右軍書落日風雨至,秋天鴻雁初。離憂不堪比,旅館復何如。君又幾時去,我知音信疏。空多篋中贈,長見右軍書。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酬衛(wèi)八雪中見寄(741年)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引用典故:衡門季冬憶淇上,落日歸山樊。舊宅帶流水,平田臨古村。雪中望來信,醉里開衡門。果得希代寶,緘之那可論。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754年)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踐更登隴首,遠別指臨洮。為問關(guān)山(一作中)事,何如州縣勞。軍容隨赤羽,樹色引青袍。誰斷單于臂,今年太白高。河西送李十七(755年)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引用典故:下鞭 高價邊城多遠別,此去莫徒然。問禮知才子,登科及少年。出門看落日,驅(qū)馬向秋天。高價人爭重,行當早著鞭。送張瑤貶五溪尉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引用典故:吊長沙他日維楨干,明時懸鏌铘。江山遙去國,妻子獨還家。離別無嫌遠,沈浮勿強嗟。南登有詞賦,知爾吊長沙。別韋五(734年)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徒然酌杯酒,不覺散人愁。相識仍遠別,欲歸翻旅游。夏云滿郊甸,明月照河洲。莫恨征途遠,東看漳水流。別劉大校書(749年)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昔日京華去,知君才望新。應猶作賦好,莫嘆在官貧。且復傷遠別,不然愁此身。清風(一作青楓)幾萬里,江上一歸人。宋中別司功叔各賦一物得商丘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商丘試一望,隱隱帶秋天。地與辰星在,城將大路遷。干戈悲昔事,墟落對窮年。即此傷離緒,悽悽賦酒筵。送蔡十二之海上(時在衛(wèi)中)(734年)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黯然何所為,相對但悲酸。季弟念離別,賢兄救急難。河流冰處盡,海路雪中寒。尚有南飛雁,知君不忍看。別韋兵曹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引用典故:先鞭離別長千里,相逢數(shù)十年。此心應不變,他事已徒然。惆悵春光里,蹉跎柳色前。逢時當自取,看爾欲先鞭。獨孤判官部送兵(737年)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引用典故:下鞭餞君嗟遠別,為客念周旋。征路今如此,前軍猶眇然。出關(guān)逢漢壁,登隴望胡天。亦是封侯地,期君早著鞭。別從甥萬盈(749年)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引用典故:家丘諸生曰萬盈,四十乃知名。宅相予偏重,家丘人莫輕。美才應自料,苦節(jié)豈無成。莫以山田薄,今春又不耕。別崔少府(747年) 盛唐 · 高適五言律詩知君少得意,汶上掩柴扉。寒食仍留火,春風未授衣。皆言黃綬屈,早向青云飛。借問他鄉(xiāng)事,今年歸不歸。 共260,分13頁顯示 12345678910111213 2 3 4 5 下一頁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粵ICP備17077571號關(guān)于本站聯(lián)系我們客服:+86 136 0901 3320
人物簡介
【生卒】:約700—765 【介紹】: 唐渤海蓨人,字達夫,一字仲武。少貧寒,游長安,失意歸,客居梁、宋間。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為書記。歷淮南、西川節(jié)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h侯。世稱高常侍。曾三度出塞,以邊塞詩著稱,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卒謚忠,有集。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說 字達夫,一說字仲武,則是與編《中興間氣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誤。排行三十五。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晚年曾任左散騎常侍,后人因稱“高常侍”。20歲時游長安求仕不果,此后長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玄宗天寶八載(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天寶十二載入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書記。安史亂起,曾先后任左拾遺、淮南節(jié)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等職。廣德二年(764)召還長安,為刑部侍郎,轉(zhuǎn)左散騎常侍,進封渤??h侯。次年正月卒于長安,贈禮部尚書,謚忠。新、舊《唐書》有傳。年譜多種,今人周勛初《高適年譜》較為翔實。有明人輯《高常侍集》傳世,存詩200余首,多作于顯達之前,題材廣泛,思想內(nèi)容較深廣。高適擅寫邊塞軍旅生活,有邊塞詩40余首,代表其詩歌創(chuàng)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稱杰作。唐殷璠謂“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靈集》卷上)。杜甫譽其詩“方駕曹劉不啻過”(《奉寄高常侍》)。清翁方綱云“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詩話》卷一)。高適與岑參并為盛唐邊塞詩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詩風各異,清劉熙載概括為“岑超高實”(《藝概》卷二)。今人劉開揚有《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有《高適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4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收詩12首,斷句4。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早年隨父旅居嶺南。開元中曾求仕長安,又北上薊門,漫游燕趙,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家貧,浪跡漁樵,與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寶八載,因睢陽太守張九皋薦,舉有道科,授封丘尉。十二載,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驍衛(wèi)兵曹、掌書記。安史禮起,助哥舒翰守潼關(guān)。潼關(guān)失守,奔行在,擢諫議大夫,遷淮南節(jié)度使。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東都,歷彭、蜀二州刺史。廣德元年,遷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入朝為刑部侍郎,轉(zhuǎn)左散騎常侍。有《高運集》二十卷,已佚。后人編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
適字達夫。滄洲渤海人。舉有道科中第。累拜左拾遺。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元宗西狩。適閒道及帝于河池。遷御史。擢諫議大夫。累除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廣德元年召為刑部侍郎。轉(zhuǎn)散騎常侍。封渤??h侯。永泰元年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忠。
作品評論
評事性拓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自遠。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愛者:“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
天寶中,海內(nèi)事干進者注意文詞。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數(shù)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zhì)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
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
引時天彝評: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
常侍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閭巷之間,殆俠徒也。故其為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瑯然,而詞鋒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視諸蘇卿之悲憤,陸平原之惆悵,辭節(jié)雖離,而音調(diào)不促,無以過之矣。夫詩本人情,囿風氣,河洛之間,其氣渾然遠矣,其殆庶乎!
七言古,盛于開元以后,高適當厲名手。調(diào)響氣佚,頗得縱橫;勾角廉折,立見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氣局深矣。
高達夫調(diào)響而急。
達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至七言律,雖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贍,漸入中唐矣。
鐘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錢劉之類,雖兩人并稱,皆有不能強同處。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遠之氣,既皆相敵。古詩似張九齡、宋之問一派;五言律只如說話,其極煉、極厚、極潤、極活往往從欹側(cè)歷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學其不整。
史稱達夫五十始為詩,而能以氣質(zhì)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輒傳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常科,隱于博奕,才情自遠。今讀其七言古諸篇,感慨悲壯,氣骨風度絕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豈能多得?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規(guī)宗。然析而論之,高五言未得為正宗,七言乃為正宗耳。岑五言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蕩,而高語多粗率,未盡調(diào)達;岑語雖調(diào)達,而意多顯直。高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多忌“鶴膝”?!哐愿栊?,高調(diào)合準繩,岑體多軼蕩。
五言律,高語多蒼莽,岑語多藻麗,然高入錄者氣格似勝,岑則句意多同。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猶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滄浪所謂“古律”是也。雖是變風,然豪曠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蓋過而非不及也。
達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風調(diào)別處。
中鐘惺所論:趙伯溶云:此論
甚妙,譬如臨池家楷中帶隸,自是高古。元美乃謂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陳正字時入古體,亦是矯枉之過,八股遂不可學秦漢耶?此公素善論體裁,不能不失此一言。唐云:君五律本整,鐘但采其不整者耳。吳敬夫云:尚氣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張,而神思未閑,體氣不厚,實傷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雖筆力勁健,終有子路事夫子氣象”也。故讀王、孟者,當于幽閑之中寮其骨韻;讀高、岑者,當于豪邁之外賞其風神。
鐘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遠之氣,既皆相敵”。余意亦終有別。高五言古勁渾樸厚耳;岑稍點染,遂饒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氣力,李、杜之下,即當首推;岑自膚立,然如崔季圭代魏王,雖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屬捉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長律亦岑不如高。
問:高、岑似微不同,或高優(yōu)于岑乎?答:唐人齊名,如沈宋、王孟、錢劉、元白、皮陸,皆約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別。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鐘伯敬謂高、岑詩如出一手,大謬矣。
盛唐大家,稱高、岑、工、孟。高、岑相似,而高為稍優(yōu),孟則大不如王矣。高七古為勝,時見沉雄,時見沖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減杜甫。岑七古間有杰句,苦無全篇,且起結(jié)意調(diào)往往相同,不見手筆。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云隨馮”、“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行笈中攜《廣輿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高、岑培之也??傊栽掳罪L清、鳥啼花落等字裝上地頭,一名日則一首詩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煉句,又不傷大雅,可謂文質(zhì)棖彬。
初學入手,求其筆勢穩(wěn)稱,則王摩詰、高達夫二家乃正善學初唐荷。少陵如《洗兵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渾耳。
前輩論詩,往往有作踐古人處,如以高達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酬活套,是作踐高、岑語也。后人茍能師法高、岑,其應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惡矣。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矯健者。
高常侍與岑嘉州不同,鐘退谷之論,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諸公為一手耳。
高、岑奇峭,自是有氣骨,非低甲庸淺所及。然學之者亦須韻句深長,而闊遠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無馀韻,仍是俗手耳。
其源出于左太沖、才力縱橫,意態(tài)雄杰,妙于造語,每以俊古取致。有如河洲十月,一看思歸;舍下蛩鳴,居然蕭索;載酒平臺,贈君干里:發(fā)端既遠,研意彌新,在小謝之間居然一席。七古與岑一骨,蒼放音多,排奡騁妍,自然沉郁。駢語之中,獨能頓宕,啟后人無限法門,當為七言不祧之祖。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粵ICP備17077571號關(guān)于本站聯(lián)系我們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