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465,分31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5  6  7  8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潘岳
平臺
三戶
廣武
北京
汴水
陳留
李斯
榆關(guān)
澶淵
兔園
李膺
三河
斜川
箕山
《國語辭典》:潘岳  拼音:pān yuè
人名。(?~西元300)字安仁,西晉中牟(今河南省中牟縣東)人。美姿儀,出洛陽道,婦人嘗縈繞投果。為文詞藻絕麗,尤長于哀誄,有悼亡詩,為世傳誦。后孫秀誣以謀反,族誅。也稱為「潘河陽」、「潘安」。
《國語辭典》:平臺(平臺)  拼音:píng tái
1.陽臺。
2.泛指高出地面寬平的場所。如:「比賽的平臺」、「屋外的平臺」。
3.一種施工的工作臺。如:「鉆油平臺」。
4.平頂無瓦的房屋。
《漢語大詞典》:三戶
(1).三戶人家。極言人數(shù)之少。史記·項羽本紀(jì):“自 懷王 入 秦 不反, 楚 人憐之至今,故 楚南公 曰:‘ 楚 雖三戶,亡 秦 必 楚 也?!?裴骃 集解引 臣瓚 曰:“ 楚 人怨 秦 ,雖三戶猶足以亡 秦 也。”一說,指 楚 之 昭 、 屈 、 景 三大姓。見 司馬貞 索隱引 韋昭 說。后人多指“三戶人家”。 唐 李商隱 《楚宮》詩:“但使故鄉(xiāng)三戶在,綵絲誰惜懼長蛟?” 明 高啟 《次韻過建平縣》:“縣雖三戶小,地僻罷兵防?!?清 紀(jì)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當(dāng) 吳三桂 拒命之時,彼已手戮 桂王 ,斷不得稱 楚 之三戶。” 柳亞子 《贈李瑞熙》詩:“袖底 田郎 詩讖壯,好憑三戶趕豺狼?!?br />(2).地名。在今 河南 淅川縣 境。左傳·哀公四年:“ 蠻子 聽卜,遂執(zhí)之,與其五大夫,以畀 楚 師于 三戶 ?!?杜預(yù) 注:“ 三戶 ,今 丹水縣 北 三戶亭 ?!?br />(3).古 漳水 上的一個渡口。在今 河北 磁縣 境內(nèi)。史記·項羽本紀(jì):“ 項羽 使 蒲將軍 日夜引兵度 三戶 ,軍 漳 南,與 秦 戰(zhàn),再破之?!?裴骃 集解:“ 服虔 曰:‘ 漳水 津也?!?張晏 曰;‘ 三戶 ,地名,在 梁淇 西南。’ 孟康 曰:‘津峽名也,在 鄴 西三十里?!?/div>
《國語辭典》:廣武(廣武)  拼音:guǎng wǔ
1.山名。在河南省鄭州滎陽縣西二十里。
2.縣名。位河南省開封縣西北,介于黃河與隴海鐵路之間,舊名河陰縣。
3.鄉(xiāng)鎮(zhèn)名。位于山西省代縣北六十里,地勢廣延,為南北通衢。
《漢語大詞典》:廣武君(廣武君)
指 楚 漢 相爭時 趙國 謀臣 李左車 。 李 封 廣武君 ,故稱。 韓信 、 張耳 攻 趙 時, 趙 權(quán)臣 成安君 陳馀 不聽 廣武君 之言,以至兵敗。 韓信 獲 廣武君 而師事之, 廣武君 遂為之籌策下 燕 齊 之地。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語大詞典》: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當(dāng)時疆土之北,因謂之北京。《文選·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為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詩》:“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蒞南服也?!?br />(2).指 京口 。在今 江蘇 鎮(zhèn)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發(fā)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稱之為北京。《宋書·文帝紀(jì)》:“朕違北京,二十餘載,雖云密邇,瞻途莫從?!?br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東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遷都 洛陽 ,因稱舊都 平城 為北京。《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北魏〈鄭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span id="4wqy8mi" class="book">《魏書·袁翻傳》:“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俢草創(chuàng),以意良多。事移化變,存者無幾,理茍宜革,何必仍舊。”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晉源鎮(zhèn)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晉 、 漢 都發(fā)祥于此,因謂之 北京 。 唐 錢起 《送鮑中丞赴太原軍營》詩:“將略過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jì)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劉崇 為 北京 留守?!?br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縣 。因 宋真宗 曾經(jīng)駐蹕于此。宋史·仁宗紀(jì)三:“﹝ 慶歷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為 北京 ?!?br />(6). 金 天眷 元年改 遼 上京 臨潢府 為 北京 。故址在今 內(nèi)蒙古 巴林左旗 波羅城 。見金史·熙宗紀(jì)
(7). 金 貞元 元年遷新都于 中都 大興府 (今 北京市 ),以舊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稱 北京 。故址即今 內(nèi)蒙古 寧城縣 西北 大明城 。見金史·海陵紀(jì)。
(8). 明 初指 開封府 。即今 河南 開封市 。明史·太祖紀(jì)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應(yīng)天 為 南京 , 開封 為 北京 ?!?br />(9). 明 永樂元年 , 成祖 將他做 燕王 時的封地 北平府 改為 順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樂 十九年,自 應(yīng)天 (今 江蘇 南京市 )遷都 順天 ,改 北京 為 京師 。 洪熙 元年,擬還都 應(yīng)天 ,復(fù)改 京師 為 北京 。 正統(tǒng) 六年,定 北京 為國都,又改稱 京師 。歷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習(xí)慣上自 明 永樂 以后都稱 北京 。參見“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北京市
簡稱 京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首都,中央直轄市。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在 華北平原 北端,當(dāng) 東北 和 華北 等地區(qū)聯(lián)系的樞紐。古代稱 薊 , 春秋 、 戰(zhàn)國 時為 燕 國都。 秦 漢 為 右北平郡 地, 晉 隋 為 北平郡 地, 唐 屬 河北道 。 遼 以為陪都,改稱 南京 ,亦稱 燕京 。 金 正式建都于此,稱 中都 。 元 稱 大都 。 明 清 稱 京師 ,通稱 北京 。 民國 初年亦都于此,1928年改為 北平市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建為首都,改設(shè) 北京市 。
《國語辭典》:汴水  拼音:biàn shuǐ
河川名。在河南省滎陽縣,經(jīng)山東省,入江蘇省而注于淮河。也稱為「汴河」、「汴渠」。
《國語辭典》:陳留(陳留)  拼音:chén liú
縣名。位于河南省開封市之南,瀕惠濟(jì)河南岸。
《國語辭典》:李斯  拼音:lǐ sī
人名。(?~西元前208)字通古,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人。從荀子學(xué)帝王之術(shù),后受秦始皇重用,入秦為相。主張廢封建,定郡縣,行禁書令,統(tǒng)一文字,變籀文為小篆。并曾與趙高、胡母敬等,整理當(dāng)時通行的秦文,寫成《倉頡篇》七章。后為趙高所害,腰斬于咸陽市。
《國語辭典》:榆關(guān)(榆關(guān))  拼音:yú guān
山海關(guān)的別名。參見「山海關(guān)」條。唐。高適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關(guān),旌旆逶迤碣石間?!乖?。乃賢 七月十六夜海上看月詩二首之二:「征人七月渡榆關(guān),貂鼠裁衣尚怯寒?!?/div>
《國語辭典》:澶淵(澶淵)  拼音:chán yuān
地名。位于河北省濮陽縣西南,因古澶水所經(jīng)而得名。宋真宗與遼人曾會盟于此。
《國語辭典》:兔園(兔園)  拼音:tù yuán
1.漢代梁孝王劉武所建,供游賞、宴賓的園囿。《文選。謝靈運。雪賦》「梁王不悅,游于兔園」句下唐。李善。注:「《西京雜記》曰:『梁孝王好宮室苑囿之樂,筑兔園也?!弧挂卜Q為「梁園」。
2.流行于民間的私塾讀本。亦泛指膚淺的書籍或?qū)W問。清。龔自珍《定盦文集補編。卷四。家塾策問》:「近儒學(xué)術(shù)精嚴(yán),十倍明儒,動譏明人為兔園,為鼠壤矣。」
《國語辭典》:李膺  拼音:lǐ yīng
人名。(西元110~169)字元禮,東漢潁川襄城(今河南?。┤?。桓帝時,為司隸校尉,當(dāng)時太學(xué)生譽稱為「天下??钤Y」。凡為他所接納者,稱為「登龍門」。反對宦官專權(quán),曾殺張朔,宦官畏懼。靈帝時,與竇武、陳蕃謀誅宦官,事敗被殺。
《國語辭典》:三河  拼音:sān hé
舊時河南、河?xùn)|、河內(nèi)的合稱?!妒酚?。卷一二九。貨殖傳》:「昔唐人都河?xùn)|,殷人都河內(nèi),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8616' target='_blank'>王維 〈老將行〉:「節(jié)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漢語大詞典》:斜川
(1).古地名。在 江西省 星子 、 都昌 二縣縣境。瀕 鄱陽湖 ,風(fēng)景秀麗, 晉 陶潛 曾游于此,作《游斜川》詩并序。 宋 張炎 《風(fēng)入松·岫云》詞:“記得 晉 人歸去,御風(fēng)飛過 斜川 ?!?宋 劉過 《行香子·山水扇面》詞:“何人村墅,若個林泉。恰似 欹湖 ,似 枋口 ,似 斜川 ?!?br />(2).古地名。泛指游覽勝地。 宋 張炎 《高陽臺·西湖春感》詞:“當(dāng)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br />(3).古地名。在 河南省 郟縣 境, 宋 蘇軾 子 蘇過 的居所名。 蘇過 移家 潁昌 ,營湖陰水竹數(shù)畝,名為 小斜川 ,自號 斜川居士 ,并名其所著曰斜川集。
《國語辭典》:箕山  拼音:jī shān
山名。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轄登封市東南,相傳堯時巢父、許由隱居在此,后來伯益亦避禹子啟于此山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