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清遠(一○六七~一一二○),號佛眼,臨邛(今四川邛崍)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嘗依毗尼。南游江淮間,遍歷禪席,師事五祖演禪師七年。后隱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寧萬壽寺。繼住舒州龍門寺十二年?;兆谡桶四辏ㄒ灰灰话耍?,奉敕住和州褒禪山寺(《古尊宿語錄》卷二九)。踰年,以疾辭,歸隱蔣山之東堂。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禪師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見《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清遠詩,以《古尊宿語錄》卷三○中的《偈頌》編為第一卷,以同書卷三四中的《頌古》編為第二卷,同書卷三一語錄中散見各處者及見于他書者輯為第三卷。
全宋文·卷二九四六清遠(一○六七——一一二○),號佛眼,俗姓李,邛州(治今四川邛崍)人。年十四受具戒,依太平演道得大悟,后歷主崇寧萬壽、龍門、褒禪等名剎,歸隱于蔣山。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著有《圓融禮文》、《普門禮文》等。見李彌遜《和州褒山佛眼禪師塔銘》(《筠溪集》卷二四)。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三禪師諱清遠。生李氏。蜀之臨邛人。出家。十四具戒。嘗依毗尼師究其說。因讀法華經(jīng)。至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持以問。講師莫能對。乃曰。義學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捐舊習。南游江淮間。遍歷叢席。聞舒州太平演道者為宗師第一流。往造其室。演一見深奇之。謂可以弘持法忍。壁立不少假。冀其深造。師棲遲七年。未嘗妄發(fā)一語。一日因撥火。忽有省。即說偈曰。深深撥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由是洞徹超詣。機辯峻捷。莫敢當鋒。衲子爭歸之。師益靜默自晦。不自為得。隱居四面山大中庵。屬天下新崇寧寺。方擇人以處。舒守王渙之迎師住持。未幾引去。會龍門虛席。遂補焉。示眾曰。學道之士。有二種病。一騎驢覓驢。二騎卻驢了不肯下。且如騎卻驢了更覓驢??蓺⑹谴蟛?。龍門向道不要覓。靈利人。當下識得。除卻覓底病??裥乃煜ⅰ<茸R得驢了。騎卻不肯下。此一病最難醫(yī)。龍門向道不要騎。你便是驢。盡大地是個驢。且作么生騎。你若騎。管取病不去。若不騎。十方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時去。心下無事。名為道人。所以趙州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從此頓息馳求。識得祖病佛病。無不透得。后來遍到諸方。莫有出其右者。蓋緣他識病。又曰。釋迦老子在什么處。自云。作么。復云。達磨大師在什么處。自云。只在且作么生。說個只在底道理。也不妨難明。若于斯明得。始知正法常住。禪僧家多分只道那舉處便是。你若身壞命終時。若病說不得時。又作么生。須是證入始得。不見。僧問德山。從上諸圣。向甚么處去。山云。作么作么。莫是作么便是諸圣么。你諸人若不將言語會。便落他聲響流布??v饒不落聲響言句。便落他無言無說處。此事實無。你意解卜度。若存一絲毫。便成趣向于己疏也。直饒你將玄機妙義去。合他決定合不著。若總不思量。亦不可。須是親證始得。明見無疑。又曰。有般宗師向人道。莫作計較道理。開口便沒交涉。與他不相應。也去空劫已前認取。都無言說。又有一般宗師向人道。癡漢你這一段因何不會。先將自心做個窠臼。然后將心去取證。喚作釘樁了。繞樁走便恁么。流傳將去。便恁么承當去。敲床豎拂用將去。喚作將心用心。一似坐個氣毬相似。有甚安樂處。又似蝦蟆努氣相似。你恁么見解。面前一似黑霧罩定了也。師居龍門十有二年。道風大振。四方學者皆曰。吾必師龍門。由是云集座下。居無所容。師應機酬酢。未嘗有勌色。示曲折數(shù)篇。學者聚而編之。名曰心要。其略曰。不應于無際中立分限。若立分限。是無際空乃自隨。所以解空者無空想。若人以言語名狀心。終不得心。不以言語名狀心。亦不得心。言語本是心名狀之故。不得也。無言語本是心不名狀之故不得也。種種會當。皆不與自心契。上祖曰。默契而已為若此。又曰。道若為達。但無妄念耳。若人知是妄念。作意止之者。見有妄念故也。見有妄念作意觀照。令是正理亦見。有妄念也。知妄元是道。乃無妄焉。故達道乃無所得也。又曰。證者絕能所也。非別有玄理。在尋常日用處。如見色時是證時。聞聲時是證時。飲水食粥時是證時。一一絕能所。此非久習不假薰煉。蓋見成之事。世人不識。名曰流浪。故云唯證乃知難可測。又曰。學道者明知有是事。何故不得旨而長疑。蓋信未極。疑未深也。唯深與極。若信與疑。真是事也。不解如此返照。遂迷亂。不知由緒。困躓中途。能自返省。更無第二人也。既曰此事。又豈更知耶。知是妄慮。此事則不失也。又曰。道不止說與示而后顯。蓋體自常露。說示者方便道用耳。省悟者亦暫時岐路也?;蛞蛘f而證?;蛞蚴径??;蜃杂X觸以知歸。終無異事。別得至心源而止也。又曰。人言悟了方修此。屬對治門。雖禪門亦許以正知見治之。若論當人。即不須若是也。又曰。人不識問。遂依來問而答。不知乃自問耳。欲答誰邪。人不識答。遂依言起見。不知乃自答耳。何有旨趣邪。故曰??偸悄愫每春每?。又曰。從上來有二種方便。有真實方便。所謂說無有間。有善巧方便。所謂妙應群機。若從真實方便。得入不假思量。性自神解。求無有退。妙用河沙也。若從善巧方便得入。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始得。未可將為究竟。此二種方便。皆一法也。不可須臾有失。學者思之。又曰。悟心見性。當如雪峰玄沙。履實踐真。當如南泉趙州。今時學者。但以古人方便為禪道。不知與古人同參也。十二時中。學道無頃刻棄舍。此人縱未得入。念念已是修行也。尋常說修行。不過三業(yè)六根清凈禪門。更不必如是。何故禪定之門。念念與智波羅蜜平等。一切處自無過患也。久久心地通明之日。從前并得滿足。名一行三昧。今時人全無定力。復不開智眼。所以機緣語句。只成諍論。生滅心行。夫禪學不是小小。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亦不難也。政和末。道行聞于朝。有旨移和州褒禪山。歲馀以疾辭。時圜悟禪師住蔣山。與師友愛素善。因往依之。嘗著三自省察。叢林共高仰之。復以近世問話者。不知伸問致疑咨請之意。后生相承。多用祝贊語?;蚍钤谧賳T。或莊嚴修設檀信。俱無衲子氣味。師深惡之。誡曰。夫問話者。激揚玄極。不在多進語。三兩轉(zhuǎn)足矣。貴得生人信。不致流蕩取笑俗子。又曰。諸方老宿臨終必留偈辭世。世可辭耶。且將安之。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飯食訖。整衣趺坐。合掌怡然而逝。春秋五十四。坐四十夏。門人奉靈骨舍利。葬龍門之靈光塔。師風儀秀異。操守嚴正。性淡泊寡言。笑動有規(guī)則。學者瞻形儀而服膺。其為教。疏通廣大。剴切禪病中衲子之心。至入室提綱。則絕蹊徑。離文字。亦不滯乎空荒漫誕之說。其徒非大有契證。不妄許可。平居以道自任。不從事于務。嘗曰。長老端居丈室。傳道而已。與士大夫游。不為利屈。道合則忻然造之。不爾雖過門。或不得見。君子以是高之。樞密鄧公洵武。奏錫命服佛眼之號。左司陳公瓘見師法語。嘆曰。諸佛心宗。眾生性海。遠公涵泳深矣。與靈源禪師少友善。其趣尚施設略相似焉。有三會廣語偈頌數(shù)萬言。行于世。
贊曰。圜悟佛眼同出東山之門。為臨濟十世孫。圜悟固已名蓋天下。佛眼則精深醇粹。克荷正傳。殆與圜悟連衡而并驅(qū)。學者疑其旋設異乎圜悟?;蛑^龍門嘗與靈源處。而漸習使然。嗚呼是何言之陋哉。蓋嘗三復龍門之錄。觀其指示心法。辯如百丈黃檗。作為偈句。詞如汾陽雪竇。悟門超極。不愧雪峰玄妙。履踐明驗。端如南泉趙州。真一代之大宗師也。彼以頰舌為禪而欺世每生者。烏足與識龍門靈源相契者哉。要其所以不為圜悟者。譬如韓柳文章。世之悅韓者固多。然子厚非深識博雅之士。則不能窺其缊奧。此所以萬世之下不凝并驅(qū)而為韓柳也。由是而觀。二公之后。抑可見矣。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字完璞,號龍門山樵、野雪道者,江蘇蘇州人。
槜李詩系·卷三十一良琦,字元璞,吳郡人。住天平山之龍門,自稱龍門山釋。與鐵史云林、句曲外史金粟道人齊名。元末,顧瑛移居嘉興,琦亦從之,住郡城東興圣寺。洪武初,尚存寺址,今改黌序。廉夫云:“琦公既究禪理,兼通儒學,能詩,其馀技耳。”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字元璞,吳人。住天平山之龍門,又主槜李興圣寺。洪武中,召對稱旨,授以印章為僧會,掌崇明僧教。
人物簡介
維基李周策,字獻卿,號龍門,吳江縣人,直隸蘇州府長洲縣民籍。萬歷元年(1573年)癸酉科應天府鄉(xiāng)試第十八名舉人,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會試第一百五十二名,登三甲第三十六名進士。十六年擢給事中,十八年升兵科右給事中,改工科右給事中。十九年補吏科左給事中,任山東鄉(xiāng)試主考。二十年升禮科都給事中。
人物簡介
維基高捷(1567年—1633年),字心泰,號龍門,直隸真定府趙州寧晉縣人。曾祖高祿,祖高拱,父高凌煙,贈文林郎江西道御史,再贈奉政大夫大理寺左寺丞。母王氏,封太孺人,贈太宜人。兄高推,萬歷三十五年丁未科進士。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順天鄉(xiāng)試十四名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尋丁父憂,天啟二年(1622年)授河南固始知縣,平白蓮教李思賢等亂,中州刊傳《高侯平妖集》。旋以母憂去,服除,再令固始,崇禎元年授山東道御史,三月疏劾工部主事楊惟和、袁熿冒居副憲,少卿加銜陜西新督臣史永安、王之采以建祠互相推諉,詞臣吳孔嘉借黃山獻謏,流毒鄉(xiāng)井,章下所司。八月,以疏紏輔臣劉鴻訓,帝以捷肆意妄言,奪俸三月示懲。已而告歸。崇禎二年,吏部尚書王永光具疏特薦,以特旨起用,起補江西道御史。時袁崇煥被逮下獄,十二月高捷即疏參輔臣錢龍錫與崇煥奸逆相倚,崇煥之殺毛文龍也,龍錫密語手書,不一而足,即崇煥疏中亦有輔臣龍錫低徊私商之句,兩人陰謀詭計,目中安知有皇上乎?三年奉命巡按山東,劾府道四州縣二十人,東省肅然。三年庚午科山東鄉(xiāng)試,拔來儀、左懋第、姜埰等人,四年監(jiān)試禮部會試,又主武舉。會噪軍經(jīng)山左,為侍御出境后兩月事,坐謫補上林苑左丞,尋晉南銓主政,歷稽勛正郎,升山東東昌道副使,駐臨清。后以失陷屬邑,兵部擬遣戍,疏辨,下旨免戍。卒年六十七。墓在縣北十五里曹古疃。
人物簡介
維基鄧士昌(1573年—1623年),字爾熾,號龍門,四川順慶府廣安州人。萬歷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四川鄉(xiāng)試舉人,三十五年(1613年)辛丑科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晉本部郎中,四十一年出知浙江處州府知府,四十四年升湖廣按察司衡永道副使。
人物簡介
維基李仙風(1589年—1641年),字龍門,陜西西安府高陵縣人。李仙風是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李仙品的弟弟,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中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成進士,獲授山西太原府推官。歷官昌平道僉事,崇禎十二年(1639年)二月,由山西參政升任河南巡撫,正值流寇侵略,他一上任就招撫;又抵擋湯陰西山的山賊,守住城池。崇禎十四年(1611年)李自成陷洛陽,導致福王朱常洵遇害,被革職,他在公署懸梁自盡。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浙江嘉善人,字爾先,又字龍門。萬歷四十四年進士。歷官僉都御史,巡撫淮揚。致仕后,潛心經(jīng)史。晚年精佛學。卒年八十。有《壑專堂集》、《東皋問耕錄》、《易窺》、《南華拈笑》、《孫武子繹》、《經(jīng)世環(huán)應編》。
槜李詩系·卷十八繼登字爾先,號龍門,晚號簣山老人,士升從叔同榜。舉進士,授刑部主事。鞠珠商與大珰乾沒事,不少貸。轉(zhuǎn)郎中,摘猾胥魏成銓等弊。出守饒州?;捶溈v,閩師驛騷,皆制之不擾。升督學江西,丁艱,補蘇松兵備,以事譴歸。崇禎十七年,起江防僉都御史,未赴而淮楊失守,終隱于東郊之客園。著有壑專堂集。
維基錢繼登(1594年—1672年),字爾先,號龍門,晚號簣山老人。浙江嘉興府嘉興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錢繼登生于萬歷二十二年(1594)二月十日。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及第,授刑部貴州司主事,審問珠商和宦官侵吞人民財物,遷官郎中后亦摘除狡猾官員魏成銓的劣政;外任饒州知府恢復芝山書院,制止驕縱的淮王朱翊鉅,升任江西督學副使,因父母逝世辭官回鄉(xiāng)。后來朝廷起用錢繼登為江西督糧參議,調(diào)任蘇松常鎮(zhèn)副使,因事被譴戍到建陽;再起用山西僉事,轉(zhuǎn)官尚寶少卿和光祿少卿。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任僉都御史總理兩淮鹽法,同時監(jiān)督江防,到四月時再兼撫淮揚,罷任巡鹽御史,不久辭官歸鄉(xiāng)。隆武帝繼位,徵為南京兵部右侍郎,任內(nèi)保持氣節(jié),不迎合諧俗。入清后不仕,居家潛心經(jīng)史。晚年精研佛學??滴跏荒辏?672年)卒,年七十九。著有《壑專堂集》、《東皋問耕錄》、《易簣》三卷等。
人物簡介
維基王效通,字龍門,南直隸揚州府南通縣人,明朝官員。賜特用進士出身。天啟四年(1624年)中舉人,崇禎六年選授贛州推官、十年調(diào)入京升刑部江西司主事,以爭成勇獄忤楊嗣昌,明思宗怒詰問主使,回曰:「倫常萬古重,三尺皆知,何用主使?」,遂貶廣西驛丞。十三年以乙榜賜特用,復除南京刑部江西司員外郎。十七年(1644年)擢刑部江西司郎中。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乙酉國變,南京亡,不出。
人物簡介
維基史垂譽(?—17世紀),字望之,號龍門、著棋巷人,江西南昌府豐城縣人。史垂譽是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舉人,崇禎十六年(1643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次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大順軍隊擒拿史垂譽讓牛金星勸降,他大罵拒絕,于是遭拷打到骨折,暈倒再醒來幾次。不久,清朝軍隊攻取北京,他負傷歸鄉(xiāng)。順治年間,他婉拒清朝巡撫舉薦,隱居終老。著有《燃藜逸稿》。
人物簡介
維基孫躍,字龍門,號北溟,直隸遵化直隸州豐潤縣人??滴醵∶e人,丁丑進士。后任江西饒州府安仁縣知縣,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科江西鄉(xiāng)試同考官,戶部廣東司主事、江南司員外郎,禮部精膳司郎中。誥封中憲大夫。
人物簡介
維基禹壽(?年—?年),原名治水,字崧少,又字龍門,河南省開封府汜水縣(今屬滎陽市)人。少時有家教淵源,二十歲即善作文章、學識淵博,是家鄉(xiāng)儒士代表,入選廩生。雍正七年(1729年)入選貢生。乾隆元年(1736年)中式丙辰恩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丑科第三甲第六十三名同進士出身。留于家鄉(xiāng)研讀《尚書》,參與纂輯地方志,務求發(fā)潛闡幽、稽考輿論而得史實,在蒐羅與校訂出力居多。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三八江開,字龍門,廬江人。道光乙未舉人,官陜西知縣。有《浩然堂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