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汪齊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五一二
汪齊,元豐間旌德(今安徽旌德)人。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齊諶,寧子期,歷陽(今安徽和縣)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jìn)士(明正統(tǒng)《和州志》卷三)。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權(quán)提舉廣西常平(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九)。六年權(quán)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清光緒《湖南通志》卷二七八),哲宗元符間為太府少卿(《績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謝卿材,字仲適,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金石萃編》卷一三八)。曾知撫州臨川縣,王安石舉于朝(《臨川集》卷四○《舉謝卿材充升擢任使?fàn)睢罚?。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為比部員外郎(《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之四)。八年,權(quán)提點河?xùn)|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一)。元豐七年(一○八四),知福州(《淳熙三山志》卷二二)。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至八年,歷福建等路轉(zhuǎn)運使,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三七四以下各卷)。
全宋文·卷二三五四
謝卿材,字仲適,臨淄(今山東淄博)人。熙寧二年為比部員外郎,八年權(quán)提點河?xùn)|刑獄。元豐七年知福州,元祐間為河北、河?xùn)|、京東等路轉(zhuǎn)運使,七年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八年知相州。累官朝散大夫。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一、三七四、四一五、四五四、四七一、四七六,《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之四,《金石萃編》卷一三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應(yīng)天府虞城人。王堯臣子。神宗元豐三年官水部員外郎,進(jìn)父遺稿,言父功。神宗嘉之,乃加贈堯臣太師,改謚文忠。以同老為秘閣校理。
齊仲馳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六二二
齊仲馳,哲宗朝人,元祐間為太原府壽陽縣令、充梓州路轉(zhuǎn)運司管勾帳司。見《山右石刻叢編》卷一五。
齊孝先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六三一
齊孝先,元祐間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同州人,字邦憲。舉明經(jīng),習(xí)法律。神宗時為大理評事,累遷刑部員外郎、大理少卿。知梓州,轉(zhuǎn)運使欲增折配以取羨余,為其所卻。歷提點梓州路、京畿刑獄,開封府少尹,知同、邢、漢三州。為官廉介不回,一于用法,持論寬平。卒年七十。
全宋詩
王吉甫,字邦憲,同州(今陜西大荔)人。舉明經(jīng)。神宗時為大理評事,累遷大理少卿。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知磁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二七)?;兆诖笥^元年(一一○七)知鳳翔府(同上書蕃夷四之一八)。在此前后,又曾知齊州、梓州,提點梓州、京畿刑獄,遷開封府少尹。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出知同州(清乾隆《同州府志》卷四)。改知邢、漢二州。卒年七十?!?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有傳。
全宋文·卷二八七三
王吉甫,字邦憲,同州(治今陜西大荔)人。舉明經(jīng),習(xí)法律,試斷刑入等,為大理評事。累遷刑部員外郎、大理少卿。出知齊州、梓州。轉(zhuǎn)運使欲增折配以取羨馀,吉甫竟卻之。歷提點梓州路、京畿刑獄、開封少尹,知同、邢、漢三州。以中大夫卒,年七十。見《宋史》卷三三○本傳。
齊□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元符三年(1100)任兩浙路轉(zhuǎn)運使。元符三年(1100)任太府少卿。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八七二
馮齊參,字祖仁,英州真陽(今廣東英德)人,崇寧中仕于柳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7—1100 【介紹】: 即宋哲宗。神宗第六子。元豐五年,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旋即位。時年尚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次年改年號為元祐,召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為相,貶逐章惇、蔡確等新黨。八年,太后死,始親政。次年改元紹圣,以章惇為相,罷范純?nèi)?、呂大防、蘇轍等,盡復(fù)神宗時新法,重修《神宗實錄》。在位十六年。
全宋詩
宋哲宗趙煦(一○七六~一一○○),神宗第六子。元豐五年(一○八二)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聽政。元祐八年(一○九三),太后去世,親政。在位十六年,建元元祐、紹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廟號哲宗,葬永泰陵。事見《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紀(jì)》。
全宋文·卷三二二一
宋哲宗趙煦(一○七七——一一○○),神宗第六子,熙寧九年十二月生。初名傭,授檢校太尉、太平軍節(jié)度使,封均國公。元豐五年遷開府儀同三司、彰武軍節(jié)度使,進(jìn)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是年三月即位,年僅十歲。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改元元祐,召司馬光、呂公著為相,貶逐新黨,盡罷新法。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崩,始親政,改元紹圣,以紹述神宗新法為名。遂罷免宰相范純?nèi)实?,追奪司馬光等謚,以章惇為相,起用曾布、蔡卞等執(zhí)政,于是熙豐新法漸次恢復(fù)。元符三年正月崩,在位十六年,年號三:元祐、紹圣、元符。有集二十七卷。事跡見《宋史》卷一七至一八《哲宗紀(jì)》,《玉海》卷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建陽人,字思賢。登進(jìn)士第。仁宗皇祐間除起居舍人,尋拜中書舍人、兵部侍郎。蔡京用事,以顯謨閣待制知通州。工畫山水,嘗作風(fēng)煙欲雨之景,非陰非霽,殊有深思。
全宋文·卷二九八九
黃齊,字思賢,建州建陽(今福建建陽)人。崇寧五年進(jìn)士及第。政和中,為禮部員外郎。歷起居舍人、大司成。宣和中,遷兵部侍郎。四年,因事黜,以顯謨閣待制知通州。后以朝散大夫、兵部侍郎致仕。齊工畫,其《風(fēng)煙欲雨圖》尤為著名。見《宣和畫譜》卷一二,《宋會要輯稿》職官二八之二二、職官六九之一○、選舉一之一五、選舉一九之二二,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寧化人,名齊,以字行。博學(xué)強(qiáng)記,不就科舉,肆力于詩。纂杜甫詩為“押韻”,又集其句為“一編”,皆行于世。曾集大觀升平詞十首以進(jìn),得初品官,即歸隱以終。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九一八
何彥齊,徽宗時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5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寬夫。蔡承禧子。第進(jìn)士。累官吏部員外郎。徽宗大觀初拜右正言,進(jìn)右諫議大夫。極論東南兵政七弊,請選實學(xué)多聞之士充實學(xué)官、書局,重制姑息胥吏、吏強(qiáng)官弱之弊。改戶部侍郎,被論在諫省時為宋喬年父子利用,出知秦州,又因事罷職。蔡京再相,起官歷知東平府。有《蔡寬夫詩話》。
全宋詩
蔡居厚,字寬夫,臨安(今屬浙江)人。哲宗紹圣元年(一○九四)進(jìn)士(《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八)?;兆诖笥^初拜右正言,遷右諫議大夫,改戶部侍郎,出知秦州,坐事罷。蔡京再相,起知滄、陳、齊三州,應(yīng)天、河南二府,后徙汝州。久之,知東平府,又知青州,病不能赴,未幾卒。有《蔡寬夫詩話》。《宋史》卷三五六有傳。
全宋文·卷二九二○
蔡居厚(?——一一二五),字寬夫,原居臨川,徙潤州丹徒(今屬江蘇鎮(zhèn)江)。承禧子。紹圣元年第進(jìn)士,累官吏部員外郎。大觀初,拜右正言,歷右諫議大夫。三年,改戶部侍郎,尋以集賢殿修撰出知秦州,坐失職,削職罷官。政和二年,蔡京再相,起知滄、陳、齊三州,加徽猷閣待制,為應(yīng)天、河南府尹。初建神霄宮,度地污下,徙汝州。久之,知東平府,復(fù)徽猷閣待制。宣和七年十月卒。著有《詩史》二卷。見蘇頌《蔡公(承禧)墓志銘》(《蘇魏公集》卷五六),《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一九、儀制一一之一一,《宋史》卷二○九《藝文志》八,《宋史》卷三五六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八○
齊玉(?——一一二七),號覺慧,霅川(今浙江湖州)人,俗姓莫。早年入佛門,屢參明師,住苕溪寶藏寺,每歲終大興凈業(yè)之社。遷橫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宣和六年,移主馀杭天竺寺。建炎元年卒,謚曰妙辨。著有《普賢行法經(jīng)疏》等。見《補續(xù)高僧傳》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四二。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齊玉者。霅川人。尚書莫公支子也。早親釋學(xué)。日記數(shù)千言。屢參明師。一日赴僧次遜辭之?;騿柶涔?。答曰。誠不欲五千之利。而喪一日之功。居苕溪寶藏。每于歲終。大興凈業(yè)之社。遷橫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中夜告眾曰。我輩未念佛時。心隨塵境。作諸不善。犯一吉羅。尚受九百千歲地獄之苦。況犯篇聚重罪乎。今若念佛。則可一念能滅八十一劫生死之罪。況又父母生我。令我出家。理當(dāng)度脫以報重恩。今若破戒墜陷。則父母豈不失望。大眾聞之。無不傾誠懺悔。舉身自撲。至損額失聲者。嘗中夜。頂像行道。偶一僧失規(guī)。責(zé)之曰。汝無知。乃畜生耳。已而悔曰。彼雖不肖。罵為畜生。有玷三寶。自是三年。對佛悔過。歲大旱。井竭。師運密禱。夢水出西坡。旦掘之。清流涌出。因名夢泉。二師同。建炎元年遷化。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齊玉,號覺慧。姓莫氏,霅川人。家世顯宦,獨棄俗榮。蚤親釋學(xué),日記數(shù)千言。始參祥符神智,后依慧辨。一日赴僧次,有施予者,辭遜之,或問故答,曰:“誠不欲以五千之利,而喪一日之功?!贝缺娴猛ㄏ嗳P(guān)之旨,秘不授人。齊玉屢叩之不已,乃于密室跪爐以授。初出居苕溪寶藏,每于歲終,大興凈社,遷橫山立丈六像,率眾薰修,中夜告眾曰:“我輩未念佛,時心隨塵境,作諸不善,犯一吉羅尚受九百千歲地獄之苦,況犯篇聚重罪乎? 今若念佛,則可一念能減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況又父母生我,令我出家,理當(dāng)度脫,以報重恩。今若破戒墜陷,父母有知,豈不失望?”大眾聞之無不傾誠懺悔,舉身自撲至損額失聲者。宣和六年,遷居上竺,先是慈辨之去,繼之者或不振,學(xué)徒謀曰:“得玉公乃興?!笨な匚虖﹪勚?,乃具禮以迎,講道敷化,不異慈辨。嘗中夜頂像行道,一僧失規(guī)責(zé)之,曰:“汝無知,乃畜生耳。”已而悔曰:“彼雖不肖,詆為畜生,有玷三寶?!弊允侨?,對佛悔過。建炎元年秋,謂弟子修慧密印曰:“吾床前夕寶塔現(xiàn)?!被墼唬骸傲魍ā斗ㄈA》之瑞證也?!庇裨唬骸八敢姲浲臃鸲?。”即集眾念佛。頃之,舉首加敬曰:“佛已來接也?!倍俗险贫?,葬于山西草堂之側(cè),謚“妙辨”,塔曰“慧寂”。所著《普賢行法經(jīng)疏》及自釋《祖源記》、《無量經(jīng)疏雜諸記》、《安般守尊法門》、《尊勝懺法》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