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311,分88頁顯示  上一頁  45  46  47  48  49  51  52  53  54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良莠不齊
兩手齊奏
佛類詞典
五乘齊入
北齊尊者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達嚕噶齊總管
齊領
齊業(yè)身
齊說齊聞
齊緣身
義理分齊
齒白齊密相
其它辭典
叔齊(別稱 墨胎智 公達 )
齊乙公( 姜得 別稱 叔乙 )
齊癸公( 姜慈母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商末人。墨胎氏,名智,字公達。孤竹國君初之子。詳伯夷條。

人物簡介

簡介
齊乙公(?-前933年),姜姓,名得,又稱叔乙,齊第三代君主,齊丁公之子。

人物簡介

簡介
齊癸公(?-前879年),姜姓,名慈母,齊乙公之子。
《國語辭典》:良莠不齊(良莠不齊)  拼音:liáng yǒu bù qí
好壞參差,素質不一?!豆賵霈F(xiàn)形記》第五六回:「彼時捐例大開,各省候補人員十分擁擠,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也作「良莠淆雜」。
《分類字錦》:兩手齊奏(兩手齊奏)
舊唐書·音樂志》:豎箜篌,胡樂也。體曲而長,二十有三弦。豎抱于懷,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
五乘齊入
【佛學大辭典】
(術語)謂托乘于彌陀之愿力,而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之五乘,得齊入于真實報土也。
【佛學常見辭匯】
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行人,皆可乘阿彌陀佛的愿力而一齊進入佛真實的報土。
北齊尊者
【佛學大辭典】
(人名)北齊慧文禪師讀中觀論,始證明一心三觀之妙旨,是東土臺家之鼻祖也。彼徒稱師為北齊尊者。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佛學大辭典】
(書名)又名華嚴一乘教分記,華嚴教分記,一乘教分記,五教分記,五教章。三卷,又四卷。唐法藏撰。說一乘之義并五教之分際。
達嚕噶齊總管
【佛學大辭典】
(職位)僧官名,(參見:廣教總管府)
齊領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領解)附錄。
齊業(yè)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以宿業(yè)盡為齊限而入滅之佛身也。對于齊緣身而言,即天臺所談小乘三藏教之佛身也。蓋三藏教之教意,一切萬法,依因緣和合而生,本非有實我,總因前世之煩惱業(yè)而顯,故佛身亦不能漏于此規(guī)。宿業(yè)所感,必以宿世之業(yè)力盡為齊限,而始入滅。八十老比丘于娑羅林中患背痛而入涅槃之佛身是也。出于法華玄義七等。
齊說齊聞
【佛學大辭典】
(術語)在于實大乘,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山色清凈身,溪聲廣長舌,萬有皆齊說實相之妙法,同時亦皆齊聞其妙法云。是即法身說聽之義也。出于四明尊者教行錄四。
齊緣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以緣盡為齊限而入滅之佛身也。對于齊業(yè)身而言,即天臺所說通教之佛身也。蓋通教之教意,不別待分析推求,直依法之道理,而談一切萬法如幻即空,故佛身亦非實在者,有應感佛身之緣則現(xiàn)相,緣盡則滅形,即以所化之機緣盡為齊限而隱其身。所謂機興即生緣謝即滅之佛身是也。出于法華玄義七等。
義理分齊
【三藏法數】
義即圓教所詮玄妙之義,理即法界所顯圓融之理,謂此經所詮義理,正屬圓教,說一法則諸法皆攝,談一位則諸位咸收;是故塵含法界,念攝僧祇,一切法門同歸華嚴性海也。分齊者,以圓教所明,事事無礙,法界及一切塵毛,稱性圓融,所顯之理,正是此經分齊也。(僧祇,梵語具云阿僧祇,華言無數。)
齒白齊密相
【三藏法數】
謂四十齒皆白凈齊密,根復深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