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56,分44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5  6  7  8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齊盟
在齊
齊諧
齊聲
齊門
山齊
相齊
葉齊
三齊
齊腰
齊女
齊發(fā)
齊宣
樹齊
齊竽
《國語辭典》:齊盟(齊盟)  拼音:qí méng
同盟。《國語。晉語八》:「諸侯有盟未退,而魯背之,安用齊盟?」
分類:同盟
《韻府拾遺 齊韻》:在齊(在齊)
論語:子在齊聞韶。史記吳太伯世家:齊相慶封有罪,自齊來奔吳。吳予慶封朱方之縣,以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齊。
《國語辭典》:齊諧(齊諧)  拼音:qí xié
古代志怪之書,一說為人名。后代志怪之書多以此名書,如《齊諧記》、《續(xù)齊諧記》?!肚f子。逍遙游》:「齊諧者,志怪者也?!固?。成玄英。疏:「姓齊名諧,人姓名也,亦言書名也,齊國有此俳諧之書也?!R諧所著之書,多記怪異之事。」
分類:人名古書
《國語辭典》:齊聲(齊聲)  拼音:qí shēng
1.眾口同聲的說?!度龂萘x》第一回:「玄德、云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2.名聲相等。《后漢書。卷六○上。馬融傳》:「融由是顯名,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齊聲稱?!鼓铣?。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東平齊聲于楊史,淮南取貴于食時?!?/div>
《漢語大詞典》:齊門(齊門)
見“ 齊女門 ”。
《漢語大詞典》:齊女門(齊女門)
亦作“ 齊門 ”。 城門名。古稱 望齊門 ,故址在今 江蘇省 蘇州市 東北。 漢 趙曄 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 齊子 使女為質於 吳 , 吳王 因為太子 波 聘 齊 女。女少思 齊 ,日夜號泣,因乃為病。 闔閭 乃起北門,名曰 望齊門 ,令女往游其上。”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 齊門 , 闔廬 伐 齊 ,大克,取 齊王 女為質子,為造 齊門 ?!?清 吳偉業(yè) 《詠拙政園山茶花》:“ 齊女門 邊戰(zhàn)鼓聲,入門便作將軍壘?!?/div>
《駢字類編》:山齊(山齊)
張說隴右節(jié)度大使郭公神道碑銘:積甲山齊而有馀,收馬谷量而未盡。
《韻府拾遺 齊韻》:相齊(相齊)
史記項羽本紀:宋義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斬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后漢書隗囂傳:王遵知囂必敗滅,而與牛邯舊故,知其有歸義意,以書諭之曰:夷吾束縳而相齊,黥布仗劍以歸漢,去愚就義,功名并著。
分類:相齊
《漢語大詞典》:葉齊(葉齊)
協(xié)力一致。 唐 陸贄 《奉天論李晟所管兵馬狀》:“卿宜授以謀略,分路夾攻,務使葉齊,剋平寇孽?!?/div>
《漢語大詞典》:三齊(三齊)
(1).三倍于 齊國 的勢力。《戰(zhàn)國策·燕策一》:“夫一 齊 之強而 燕 猶不能支也,今乃以三 齊 臨 燕 ,其禍必大矣?!?br />(2). 秦 亡, 項羽 以 齊國 故地分立 齊 、 膠東 、 濟北 三國,皆在今 山東 東部,后泛稱“三齊”。史記·項羽本紀:“﹝ 田榮 ﹞并王 三齊 ?!?裴骃 集解引《漢書音義》:“ 齊 與 濟北 、 膠東 ?!?span id="mmcofxn" class="book">《魏書·尒朱榮傳》:“時 邢杲 寇亂 三齊 ?!?金 馬定國 《客懷》詩:“ 三齊 雖淡薄,留此亦何心?!?張恭 《雌雉啼》詩:“反不如當年餓死漂渚側,又何須勛名赫燿封 三齊 ?!?/div>
《國語辭典》:齊腰(齊腰)  拼音:qí yāo
1.高度和腰齊。如:「水深齊腰」。宋。陸游〈初夏道中〉詩:「桑間葚熟麥齊腰,鶯語惺惺野雉驕。」
2.從中點處、以中點為界。如:「農(nóng)夫收割時,將麥桿齊腰割斷?!?/div>
《國語辭典》:齊女(齊女)  拼音:qí nǚ
蟬。晉。崔豹《古今注。卷下。問答釋義》:「牛亨問曰:『蟬名齊女者何也?』答曰:『齊王后忿而死,尸變?yōu)橄s,登庭樹嘒唳而鳴。王悔恨。故世名蟬曰齊女也?!弧?/div>
《漢語大詞典》:齊發(fā)
箭或其他投射物的排射。例如:疾箭齊發(fā)。
《韻府拾遺 先韻》:齊宣(齊宣)
吳筠詩:高哉彼顏歜,逸氣陵齊宣。
《駢字類編》:樹齊(樹齊)
唐 盧綸 送朝邑張明府 千室暮山西,浮云與樹齊。
《漢語大詞典》:齊竽(齊竽)
(1).猶濫竽。指不學無術的人。 唐 劉禹錫 《奉和吏部楊尚書太常李卿二相公贈答十韻》:“銓材秉 秦 鏡,典樂去 齊 竽?!?唐 黃滔 《省試一一吹竽》詩:“ 齊 竽今歷試,真?zhèn)尾浑y知;欲使聲聲別,須令箇箇吹?!?明 高啟 《感舊酬宋軍咨見寄》詩:“知音竟為誰?四海嗟惸惸。 齊 竽不解奏, 楚 璞何由呈!”
(2).用為自謙之詞。 唐 權德輿 《奉送韋起居老舅百日假滿歸嵩陽舊居》詩:“ 齊 竽終自退,心寄 嵩 峰巔?!?唐 韓偓 《安貧》詩:“舉世可能無默識,未知誰擬試 齊 竽?”參見“ 濫竽充數(shù) ”。
《國語辭典》:濫竽充數(shù)(濫竽充數(shù))  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
戰(zhàn)國時,齊宣王喜聽吹竽之聲,且每次都要求三百人合吹。有位南郭處士,不會吹竽,但卻混雜其中,享受很好的待遇。宣王死后,湣王繼位,他喜歡聽一個人獨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典出《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數(shù);或比喻以不好的東西冒充場面;有時也用于自謙之辭?!秲号⑿蹅鳌返谌寤兀骸溉糁豢恐艢猓╆愌?,便不好濫竽充數(shù)了?!埂豆僭捴改?。卷四。官話問答》:「我這不過是僥倖,實在是自愧無才,濫竽充數(shù)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