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詩梁彥深(一○四四~一一一六),字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以蔭補將仕郎、守秘書省正字。通判青州、邠州。遷知沂州,徙單、邠、徐、齊等州。晚年提舉南京鴻慶宮?;兆谡土曜?,年七十三。事見《初寮集》卷八《南陽伯梁公神道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4—1094
【介紹】:
宋大名清平人,字彥霖。仁宗嘉祐六年,舉明經(jīng)科第一。調(diào)欒城主簿,累知安喜縣。哲宗立,以劉摯薦為監(jiān)察御史,請復(fù)差役法,劾罷蔡確、章惇。歷侍御史、樞密都承旨、中書舍人等。元祐六年,拜樞密直學(xué)士、簽書院事。劉摯罷相,巖叟連疏論救,被劾為摯黨。七年,罷知鄭州,徙河陽。卒謚恭簡。有《大名集》等。
全宋詩王巖叟(一○四三~一○九三),字彥霖,大名清平(今山東臨清東南)人。仁宗嘉祐五年(一○六○)進士,調(diào)欒城簿、涇州推官,知定州安喜縣。哲宗即位,擢監(jiān)察御史,遷左司諫,侍御史。元祐二年(一○八七),改起居舍人(《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不拜,以直集賢院知齊州。四年,權(quán)中書舍人(同上書卷四二六)。進權(quán)吏部侍郎、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后知開封府。六年,拜樞密直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七年,罷知鄭州(同上書卷四七三)。八年,徙河陽,數(shù)月卒。年五十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二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二二一八王巖叟(一○四三——一○九三),字彥霖,大名清平(今山東臨清)人。年十八,鄉(xiāng)舉、省試、廷對皆第一,調(diào)欒城簿。熙寧中,韓琦留守北京,辟為屬。哲宗初,為監(jiān)察御史,累上書言役錢、榷鹽之弊,論蔡確罪狀。遷左司諫兼權(quán)給事中,改侍御史,起居舍人,拜中書舍人,權(quán)知開封府。元祐六年任樞密直學(xué)士、簽書院事。后為御史排擊,出知鄭州。八年,徙河陽,數(shù)月而卒,年五十一,謚恭簡。紹圣中入黨籍。著《易》、《詩》、《春秋傳》、《系年錄》、《韓魏公別錄》(存),有《大名集》四十卷。見《東都事略》卷九○,《宋史》卷三四二本傳,《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登州蓬萊人,字壽明。第進士。神宗時累官京東轉(zhuǎn)運使,青州城河貫其中,常泛濫成災(zāi),乃即城立飛梁,設(shè)樓櫓,下建門,以時啟閉,人誦其智。徙河北路,會河決曹村,立軟橫二埽以遏激流而平水患。朝廷賞其功,建以為都水法。官至河北都轉(zhuǎn)運使,知秦州、太原府。卒年六十二。
全宋文·卷一五一三王居卿,字壽明,登州蓬萊(今山東蓬萊)人。以進士至知齊州。熙寧四年權(quán)發(fā)遣京東路提點刑獄,歷知揚、青、瀛州。十年,權(quán)京東轉(zhuǎn)運使,徙河北路。立軟橫二埽堵河決,建以為都水法,朝廷賞其功,元豐二年召拜戶部副使、都提舉市易。擢河北轉(zhuǎn)運使,知秦州、太原府。卒,年六十二。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九、二九二、二九八、三一六、三一九,《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三之五、職官六六之七,《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二、三、四,《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五一二汪齊,元豐間旌德(今安徽旌德)人。
人物簡介
全宋詩齊諶,寧子期,歷陽(今安徽和縣)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明正統(tǒng)《和州志》卷三)。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權(quán)提舉廣西常平(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一九)。六年權(quán)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清光緒《湖南通志》卷二七八),哲宗元符間為太府少卿(《績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謝卿材,字仲適,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金石萃編》卷一三八)。曾知撫州臨川縣,王安石舉于朝(《臨川集》卷四○《舉謝卿材充升擢任使?fàn)睢罚?。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為比部員外郎(《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之四)。八年,權(quán)提點河?xùn)|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一)。元豐七年(一○八四),知福州(《淳熙三山志》卷二二)。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至八年,歷福建等路轉(zhuǎn)運使,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三七四以下各卷)。
全宋文·卷二三五四謝卿材,字仲適,臨淄(今山東淄博)人。熙寧二年為比部員外郎,八年權(quán)提點河?xùn)|刑獄。元豐七年知福州,元祐間為河北、河?xùn)|、京東等路轉(zhuǎn)運使,七年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八年知相州。累官朝散大夫。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一、三七四、四一五、四五四、四七一、四七六,《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之四,《金石萃編》卷一三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應(yīng)天府虞城人。王堯臣子。神宗元豐三年官水部員外郎,進父遺稿,言父功。神宗嘉之,乃加贈堯臣太師,改謚文忠。以同老為秘閣校理。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六二二齊仲馳,哲宗朝人,元祐間為太原府壽陽縣令、充梓州路轉(zhuǎn)運司管勾帳司。見《山右石刻叢編》卷一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同州人,字邦憲。舉明經(jīng),習(xí)法律。神宗時為大理評事,累遷刑部員外郎、大理少卿。知梓州,轉(zhuǎn)運使欲增折配以取羨余,為其所卻。歷提點梓州路、京畿刑獄,開封府少尹,知同、邢、漢三州。為官廉介不回,一于用法,持論寬平。卒年七十。
全宋詩王吉甫,字邦憲,同州(今陜西大荔)人。舉明經(jīng)。神宗時為大理評事,累遷大理少卿。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知磁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二七)?;兆诖笥^元年(一一○七)知鳳翔府(同上書蕃夷四之一八)。在此前后,又曾知齊州、梓州,提點梓州、京畿刑獄,遷開封府少尹。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出知同州(清乾隆《同州府志》卷四)。改知邢、漢二州。卒年七十?!?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有傳。
全宋文·卷二八七三王吉甫,字邦憲,同州(治今陜西大荔)人。舉明經(jīng),習(xí)法律,試斷刑入等,為大理評事。累遷刑部員外郎、大理少卿。出知齊州、梓州。轉(zhuǎn)運使欲增折配以取羨馀,吉甫竟卻之。歷提點梓州路、京畿刑獄、開封少尹,知同、邢、漢三州。以中大夫卒,年七十。見《宋史》卷三三○本傳。
人物簡介
簡介元符三年(1100)任兩浙路轉(zhuǎn)運使。元符三年(1100)任太府少卿。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八七二馮齊參,字祖仁,英州真陽(今廣東英德)人,崇寧中仕于柳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7—1100
【介紹】:
即宋哲宗。神宗第六子。元豐五年,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旋即位。時年尚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次年改年號為元祐,召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為相,貶逐章惇、蔡確等新黨。八年,太后死,始親政。次年改元紹圣,以章惇為相,罷范純?nèi)省未蠓?、蘇轍等,盡復(fù)神宗時新法,重修《神宗實錄》。在位十六年。
全宋詩宋哲宗趙煦(一○七六~一一○○),神宗第六子。元豐五年(一○八二)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聽政。元祐八年(一○九三),太后去世,親政。在位十六年,建元元祐、紹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廟號哲宗,葬永泰陵。事見《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紀(jì)》。
全宋文·卷三二二一宋哲宗趙煦(一○七七——一一○○),神宗第六子,熙寧九年十二月生。初名傭,授檢校太尉、太平軍節(jié)度使,封均國公。元豐五年遷開府儀同三司、彰武軍節(jié)度使,進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是年三月即位,年僅十歲。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改元元祐,召司馬光、呂公著為相,貶逐新黨,盡罷新法。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崩,始親政,改元紹圣,以紹述神宗新法為名。遂罷免宰相范純?nèi)实?,追奪司馬光等謚,以章惇為相,起用曾布、蔡卞等執(zhí)政,于是熙豐新法漸次恢復(fù)。元符三年正月崩,在位十六年,年號三:元祐、紹圣、元符。有集二十七卷。事跡見《宋史》卷一七至一八《哲宗紀(jì)》,《玉海》卷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建州建陽人,字思賢。登進士第。仁宗皇祐間除起居舍人,尋拜中書舍人、兵部侍郎。蔡京用事,以顯謨閣待制知通州。工畫山水,嘗作風(fēng)煙欲雨之景,非陰非霽,殊有深思。
全宋文·卷二九八九黃齊,字思賢,建州建陽(今福建建陽)人。崇寧五年進士及第。政和中,為禮部員外郎。歷起居舍人、大司成。宣和中,遷兵部侍郎。四年,因事黜,以顯謨閣待制知通州。后以朝散大夫、兵部侍郎致仕。齊工畫,其《風(fēng)煙欲雨圖》尤為著名。見《宣和畫譜》卷一二,《宋會要輯稿》職官二八之二二、職官六九之一○、選舉一之一五、選舉一九之二二,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寧化人,名齊,以字行。博學(xué)強記,不就科舉,肆力于詩。纂杜甫詩為“押韻”,又集其句為“一編”,皆行于世。曾集大觀升平詞十首以進,得初品官,即歸隱以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