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1—1084
【介紹】:
宋蔡州上蔡人,初名煥斗,字擇之。少學古文于穆修,又從孫明復受經學。仁宗寶元元年進士。出知袁州,首建學官,置生徒,學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加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進、銀臺司。王安石執(zhí)政,諷求其罪,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元豐中主管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工詩文。有《龍學文集》。
全宋詩祖無擇(一○一○~一○八五,生年參《龍學文集》所附《龍學始末》及《咸淳臨安志》卷八九),字擇之,上蔡(今屬河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歷知南康軍、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廣南東路轉運使,入直集賢院。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陜府,遷湖北轉運使,入為中書舍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進龍圖閣學士,知鄭、杭二州。神宗立,知通進銀臺司。熙寧三年(一○七○)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元豐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洛陽九老祖龍學文集》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鏌o擇詩,以宜秋館??焓戏e學齋景宋鈔本《祖龍學文集》(其中詩四卷)為底本,參校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淵閣本)、南昌彭氏知圣道齋鈔本(簡稱彭本)。底本第五、六兩卷收入之祖氏與他人和詩及從《至元嘉禾志》等書中輯得之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九三四祖無擇(?——一○八五),字擇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寶元元年登進士第,授承奉郎、通判齊州。歷知南康軍、海州。皇祐中,提點廣南東路、荊湖北路刑獄,改廣東轉運使。入直集賢院,又出知袁州。英宗朝,糾察在京刑獄,遷左諫議大夫,進龍圖閣學士。歷知開封府及鄭、杭二州。神宗立,知通進、銀臺司。為王安石所斥,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尋復光祿卿、秘書監(jiān)、集賢院學士,主管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元豐八年卒。著有《龍學文集》?!?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36—1101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洵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再中制科。為鳳翔府簽書判官,召試得直史館,攝開封府推官。神宗熙寧中上書論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豐中,因詩托諷,逮赴臺獄,后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饑疾并作,軾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軾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召為翰林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出知定州,后貶惠州。紹圣中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兆诹?,元符三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尋病逝常州。謚文忠。所作詩文清新暢達,作詞豪放,開拓內容,突破綺靡詞風,工書善畫。有《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
全宋詩蘇軾(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六年,試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jié)度判官廳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三年,父洵卒,護喪歸蜀。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豐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烏臺詩案獄起,貶黃州團練副使。四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八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尋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知潁州。歷知揚州、定州。紹圣元年(一○九四),貶惠州。四年,再貶儋州?;兆诩次?,赦還,提舉玉局觀。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軾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時謚文忠。有《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八有傳?!√K軾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乾隆刊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后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后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后集》(殘,簡稱集?。慰稏|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顧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歷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文弨、紀昀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鈺所??娷鯇O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采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采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鹑首诩蔚v四年己亥十月,公還朝,侍宮師自眉山發(fā)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荊州作。
詞學圖錄蘇軾(1036-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蘇洵長子。有《東坡七集》、《東坡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蘇軾(1036~1101) 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進士。歷官杭州、湖州等地。因“烏臺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筑室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復起后官至禮部尚書。卒謚文忠。為北宋后期文壇領袖,詞開豪放一派,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并稱唐宋四大家;亦工書畫,書法同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有《東坡全集》等。曾作詩《李公擇求黃鶴樓詩因記舊所聞于馮當世者》、填詞《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對與黃鶴樓的有關的傳說故事做了詩意的描述和渲染。在黃鵠山泉側原有蘇東坡謫居石刻遺像。
全宋文·卷一八四九蘇軾(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洵次子。嘉祐二年登進士乙科,受歐陽修賞識。任鳳翔府判官,入直史館。熙寧間王安石變法,軾因政見分歧,通判杭州,徙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烏臺詩案后,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元祐初返京,累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旋拜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其間曾被召還朝任禮部尚書等職。為元祐黨爭所累,紹圣初謫于惠州,再徙儋州?;兆诹ⅲ錾獗边€。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其主要著作存世者有《易傳》、《書傳》及《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詩》四卷。事跡見《欒城后集》卷二二《亡兄子瞻墓志銘》及《宋史》卷三三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成都雙流人,字授之。蹇周輔子。第進士。以泗州推官,提舉江西常平,繼父行鹽法。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司諫。哲宗紹圣中,累遷中書舍人,同修國史。請類編元祐章牘,使縉紳之禍,無一得脫。以奉使遼國無狀,黜知黃州。旋除龍圖閣待制、知揚州。徽宗立,除名勒停,放歸田里。蔡京為相,復拜刑部、禮部侍郎,為翰林學士進承旨。坐事黜知汝州、蘇州,謫單州團練副使、江州安置,又坐移永州。會赦,復官中奉大夫卒。
全宋文·卷二五九一蹇序辰,字授之,雙流(今四川雙流)人,周輔之子。神宗朝舉進士,歷泗州推官、提舉京西、江西常平。元豐中,為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右司諫。元祐初,改司封員外郎。周輔得罪,以序辰成其惡,降簽書廬州判官。起知楚州,提點江東刑獄。紹圣中,遷中書舍人、同修國史、禮部尚書。后坐事黜知黃州,改龍圖閣待制、知揚州?;兆诹?,中書言其類元祐章牘,傅致語言,指為謗訕,詔除名放歸田里。蔡京為相,復拜刑部、禮部侍郎,為翰林學士,進承旨。屢為言者所劾,黜知汝、蘇州,謫單州團練副使、江州安置。會赦,復官中奉大夫,遂卒。見《東都事略》卷九八,《宋史》卷三二九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0—1167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徙居奉化,字叔言,一作叔偃。以伯父黃實蔭入仕?;兆诖笥^間,調相州儀曹。高宗紹興中,歷知臺州、池州,政尚中和。檢察六邑稅籍,唯青陽稅重,奏為蠲減,百姓呼舞而建祠祀之。累官右朝議大夫致仕。
全宋文·卷三三九七黃子游(一○八○——一一六七),字叔言,本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后家宛丘(今河南淮陽)。好謙曾孫。少從伯父實蔭為假承務郎。崇寧中,父宰上封事忤蔡京,子游兄弟訟冤于朝,由是知名。調相州儀曹。建炎中,版授汝陰令。紹興初,入監(jiān)左藏庫,權度支員外郎,擢江東轉運判官兼隨軍轉運副使。改知臺州、徙池州,有惠政。求歸,奉祠五年,遂致仕,卜居明州奉化縣。乾道三年卒,年八十八。見周必大《黃公子游墓志銘》(《周文忠公集》卷三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06—1160
【介紹】:
宋相州林慮人,字巨濟。出身無賴。靖康初應募,累官京東西路兵馬鈐轄。聞金兵將至,率部南逃,沿途殺掠。建炎四年,至澧州,襲殺洞庭湖農民軍領袖鐘相。還屯鄂州,受宋任為蘄黃鎮(zhèn)撫使。紹興二年,北投偽齊。齊廢歸金。從宗弼攻宋,為鄭州防御使,累官工、兵部尚書,河南尹,封廣平郡王。海陵攻宋前夕,除南京留守卒。
全宋文·卷四四二七孔彥舟(一一○七——一一六一),初名彥威,字巨濟,相州林慮(今河南林縣)人。占軍籍,亡命為盜,靖康初復應募入軍。累官東平府鈐轄、蘄黃鎮(zhèn)撫使。紹興二年六月叛降偽齊,從劉麟伐宋,為行軍都統(tǒng),改行營左總管。齊廢,累知淄州。從金帥宗弼攻宋,取河南,克鄭州,及攻濠州,乃為先鋒。師還,累官工、兵部尚書,河南尹,封廣平郡王。金正隆五年,除南京留守,次年卒,年五十五。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五五,《金史》卷七九本傳,《宋史新編》卷一八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開封人,字宜之。避地鹽官。以父恩補右階,監(jiān)贍南軍庫。孝宗隆興初,以閤門祇候使金,不屈而還。累遷太府卿兼刑部侍郎。朱熹嘗師之。
全宋詩楊由義,字宜之,開封(今屬河南)人(《萬姓統(tǒng)譜》卷四一)。高宗建炎初避地海昌,應進士舉不第。館于朱松之門,為朱熹業(yè)師。后以父恩補監(jiān)贍軍南庫。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以閤門祗候、密院干官使金。乾道九年(一一七三)為福建路轉運使(《宋史》卷一八三)。官終刑部侍郎?!?a target='_blank'>咸淳臨安志》卷六七有傳。
全宋文·卷四九七三楊由義,字宜之,開封(今河南開封)人。父為將,從高宗南渡,家于秀州鹽官。由義少事學問,曾與漕薦,不第,館于士大夫之門者凡二十年,朱熹亦其弟子。隆興初以閤門祗候使金,寧死不屈,全節(jié)而還,有旨換文階。乾道、淳熙間歷知黃州、建州、滁州,為福建運判、江西運副。累遷太府卿、兼刑部侍郎,卒。見《咸淳臨安志》卷六七,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九四,雍正《福建通志》卷二一、二五,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范成大《入蜀記》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河南人,字治先。呂本中從子。累官尚書倉部郎。得家學,與弟大倫、大猷、大同筑豹隱堂以講學。為曾幾婿,兼得其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6—?
【介紹】:
宋慶元鄞縣人,字仲遠。高閌子。居家孝友,恪守家法。寧宗嘉定二年知黃州,修新孔子廟,創(chuàng)建貢院五十余楹,士類歡奮,氣象振發(fā)。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九五八黃茂材,字少譽,福州連江(今福建連江)人,紹興二十四年登進士第。淳熙初知荊門軍,移知興國軍。五年,坐過數(shù)收納苗米,降兩官。八年,知房州,又坐前知興國軍專事苛刻罷。著有《老子解》。見《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二○、七二之三二,《道德真經集義大旨》卷首敘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21
【介紹】:
宋太平州人,字立可。寧宗慶元二年進士。累官知黃州。嘉定十四年,金人陷黃州,為敵騎擁入大江,死于赤壁磯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61
【介紹】:
宋常州人,字君玉。理宗紹定五年進士。官通判平江府,淮西制置司參議官,知高郵軍,三被言罷。累直龍圖閣,合州告急,制置使馬光祖命士璧赴援,數(shù)立奇功。進秘閣修撰、樞密副都承旨。后以湖南制置副使知潭州,元兵圍城,力戰(zhàn)解圍。進兵部侍郎兼轉運使。景定二年,賈似道疾其功,誣殺之。
全宋文·卷七九五七向士璧,字君玉,號容堂,常州(治今江蘇常州)人。紹定五年進士。歷平江府通判,知安慶府、黃州、湖北安撫使兼歸峽施黔鎮(zhèn)撫使,遷大理卿,馳援合州,進秘閣修撰、樞密副都承旨。后為湖南安撫副使兼知潭州,以退元兵功授兵部侍郎兼轉運使。賈似道疾其功,景定二年捃其罪,竄死漳州。見《宋史》卷四一六本傳,《宋史全文》卷三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厲文翁,字圣錫,號小山,婺州(今浙江金華)人。理宗淳祐十二年(一二五二)以太府少卿兼知臨安府。寶祐元年(一二五三)知紹興府。二年,改知慶元府。開慶元年(一二五九)再知紹興府、臨安府(《寶慶四明志》卷一)。景定元年(一二六○)為兩浙制置使。二年,除沿海制置使、知慶元府。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致仕(《宋史·宰輔表》三)。事見《咸淳臨安志》卷四九。今錄詩四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光州固始人,后居建康,字仲謀。有膂力,善騎射,喜讀《左氏春秋》及兵家書。以戰(zhàn)功累遷吉州團練使、知黃州事,所至有聲。后至建康,曾遣人詣賈似道,欲以重兵守鹿門山,又言當由海道以搗青、齊州,則襄陽之圍自解,皆不見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