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魔萬箭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意謂微少之惡,亦極可怕也。歸元直指有曰:「見一魔事,則萬箭攢心。聞一魔聲,則千錐劄耳?!?/div>
七壇炎魔天天供
【佛學(xué)大辭典】
(修法)設(shè)七處壇場,供養(yǎng)閻魔王之法會也。
八魔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魔)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四魔又加無常無樂無我無凈之四為八魔。是前四為凡夫之魔,后四為二乘之魔也。涅槃經(jīng)二十二曰:「八魔者,所謂四魔無常無樂無我無凈。」法華文句六曰:「圓教法身安處空理,無復(fù)通別二惑八魔等畏,故言踞師子床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煩惱魔、陰魔、死魔、他化自在天子魔、無常、無樂、無我、無凈。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四魔又加無常無樂無我無凈之四為八魔。是前四為凡夫之魔,后四為二乘之魔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語,魔羅Ma%ra之略。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害人命,障礙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為魔王,其眷屬為魔民魔人,舊譯之經(jīng)論,作磨,梁武改為魔字。婆沙論四十二曰:「問曰:何故名魔?答曰:斷慧命故名魔,復(fù)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論五曰:「除諸法實相,馀殘一切法,盡名為魔。(中略)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怪嵌日摿嗽唬骸改匮阅軍Z命者,唯死魔實能奪命,馀者亦能作奪命因緣,亦奪智慧命,是故名殺者?!沽x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羅,此云擾亂障礙破壞。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故名魔羅,此略云魔?!剐?yīng)音義二十一曰:「魔莫何反,書無此字,譯人義作。梵云魔羅,此翻名障,能為修道作障礙故。亦言殺者,常行放逸斷慧命故,或云惡者,多愛欲故?!够哿找袅x十二曰:「魔羅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異名也。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為留難事,名為魔羅。以力為名,又略去羅字。」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梵語魔羅的簡稱,華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礙擾亂人們修道的餓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魔梵語魔羅之略,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害人命,障礙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為魔王,其眷屬為魔民魔人。智度論曰:「除諸法實相,馀殘一切法,盡名為魔?!?br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三魔 煩惱、五陰、生死。
四魔 三魔、加天魔。
八魔 四魔、加無常、無樂、無我、無凈之四。
十魔 蘊、乃至菩提法智。
三魔 善知識、三昧、菩提心。
五魔 天、罪、行、惱、死。
五陰魔 色、受、想、行、識。
色陰魔十 出礙、乃至變形。
受陰魔十 悲憫、乃至愛欲。
想陰魔十 怪鬼、乃至天眷。
行陰魔十 無因、乃至涅槃。
識陰魔十 冥諦、乃至獨倫。
二類魔 界內(nèi)、界外。
界內(nèi)魔十 精靈、乃至心念。
界外魔十 三昧、乃至果位。
【俗語佛源】
「魔」是梵語mara(魔羅)的省音。原來譯作「磨」,梁武帝認(rèn)為「字宜從鬼」,改成「魔」,沿用至今。「魔」意譯為「殺者」、「奪命」、「能奪命者」、「障礙」等,亦作「惡魔」。一切擾亂身心、障礙修行的事物,均可稱為「魔」或「魔障」。經(jīng)中關(guān)于「魔」的講法很多,主要有「四魔」為障:一是「煩惱魔」,即貪、嗔、癡等。二是「五陰魔」即種種身心煩惱。三是「死魔」,即生死無常的威脅,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譯為「惡障」。據(jù)說他經(jīng)常率領(lǐng)魔眾到人間去破壞佛法。釋迦牟尼「成道」前夕,曾在菩提樹下降伏了魔波旬率領(lǐng)的魔軍。《西游記》等神話小說中關(guān)于「魔」的描寫都源于佛經(jīng)。后來,用「魔」、「魔鬼」泛指一切惡徒邪術(shù),也引申指神奇之事,如「魔術(shù)」等。(李明權(quán))
十種魔軍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十軍)
十壇焰魔天供
【佛學(xué)大辭典】
(修法)供養(yǎng)冥道十王之法式也。
十魔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魔)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蘊魔,色等五蘊,為眾惡之淵藪,障蔽正道,害慧命者。二,煩惱魔,貪等煩惱,迷惑事理,障蔽正道,害慧命者。三,業(yè)魔,殺等惡業(yè),障蔽正道,害慧命者。四,心魔,我慢之心,障蔽正道,害慧命者。五,死魔,人之壽命有限,妨修道,害慧命者。六,天魔,欲界第六天主作種種之障礙,害人之修道者。七,善根魔,執(zhí)著自身所得之善根,不更增修,障蔽正道,害慧命者。八,三昧魔,三昧者禪定也,耽著于自身所得之禪定,不求升進,障蔽正道,害慧命者。九,善知識魔,慳吝于法,不能開導(dǎo)人,障蔽正道,害慧命者,十,菩提法智魔,于菩提法起智執(zhí)著,障蔽正道,害慧命者。見華嚴(yán)疏鈔二十九。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一、蘊魔,色等五蘊,為眾惡之淵藪。二、煩惱魔,貪等煩惱,能迷惑事理。三、業(yè)魔,殺等惡業(yè),能障蔽正道。四、心魔,我慢之心,能障蔽中道。五、死魔,人的壽命有限,妨礙修道。六、天魔,欲界第六天主,能障害人的善事。七、善根魔,執(zhí)著自身所得的善根,不求進步。八、三昧魔,三昧是指禪定,耽著于自身所得的禪定,不求升進。九、善知識魔,慳吝于法,不能開導(dǎo)人。十、菩提法智魔,于菩提法起智執(zhí)著,障蔽正道。以上十者,都能障蔽正道,妨害慧命,故名為魔。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佛學(xué)大辭典引華嚴(yán)疏鈔云十魔:
一、蘊魔 色等五蘊,為眾惡之淵藪,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二、煩惱魔 貪等煩惱,迷惑事理,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三、業(yè)魔 殺等惡業(yè),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四、心魔 我慢之心,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五、死魔 人之壽命有限,妨修道害慧命者。
六、天魔 欲界第六天主,作種種之障礙,害人之修道者。
七、善根魔 執(zhí)著自身所得之善根,不更增修,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八、三昧魔 三昧者,禪定也。耽著于自身所得之禪定,不求升進,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九、善知識魔 慳吝于法,不能開導(dǎo)人,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十、菩提法智魔 于菩提法,起自執(zhí)著,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經(jīng)隨疏演義鈔)
魔,梵語具云魔羅,華言能奪命,謂能奪眾生智慧之命;又翻作障,能于修道之人而作障難故也。
〔一、蘊魔〕,謂色受想行識五蘊為魔也。蓋貪著五蘊之法,起惑造業(yè),障礙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蘊魔。
〔二、煩惱魔〕,謂一切煩惱之惑為魔也。蓋貪著五塵之境,起諸煩惱,障礙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煩惱魔。(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三、業(yè)魔〕,謂一切惡業(yè)為魔也。蓋殺盜淫妄諸罪惡業(yè),障礙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業(yè)魔。
〔四、心魔〕,謂一切我慢之心為魔也。蓋心懷貢高,常生憍慢,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心魔。
〔五、死魔〕,謂人壽盡命終為魔也。蓋業(yè)報已畢,舍離現(xiàn)生之處,障蔽修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死魔。
〔六、天魔〕,謂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為魔也。蓋此天為欲界之主,見人修道,以為失我眷屬,空我宮殿,即興魔事,惱亂行者,令人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天魔。
〔七、善根魔〕,謂著所修一切善法為魔也。蓋修行之人,或得一善,即生取著之心,更不加修,由是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善根魔。
〔八、三昧魔〕,梵語三昧,華言正定。謂著于所得禪定為魔也。蓋修禪之人,得一三昧,久味耽著,不求升進,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三昧魔。
〔九、善知識魔〕,謂慳吝于法而為魔也。蓋于一切諸法,起執(zhí)著心,不能開導(dǎo)于他,障蔽正道,令人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善知識魔。
〔十、菩提法智魔〕,梵語菩提,華言道。謂著一切法而為魔也。蓋修行之人,于菩提之法,起智執(zhí)著,堅守不舍,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菩提法智魔。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語,魔羅Ma%ra之略。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害人命,障礙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為魔王,其眷屬為魔民魔人,舊譯之經(jīng)論,作磨,梁武改為魔字。婆沙論四十二曰:「問曰:何故名魔?答曰:斷慧命故名魔,復(fù)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怪嵌日撐逶唬骸赋T法實相,馀殘一切法,盡名為魔。(中略)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怪嵌日摿嗽唬骸改匮阅軍Z命者,唯死魔實能奪命,馀者亦能作奪命因緣,亦奪智慧命,是故名殺者?!沽x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羅,此云擾亂障礙破壞。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故名魔羅,此略云魔?!剐?yīng)音義二十一曰:「魔莫何反,書無此字,譯人義作。梵云魔羅,此翻名障,能為修道作障礙故。亦言殺者,常行放逸斷慧命故,或云惡者,多愛欲故。」慧琳音義十二曰:「魔羅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異名也。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為留難事,名為魔羅。以力為名,又略去羅字?!?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梵語魔羅的簡稱,華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礙擾亂人們修道的餓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魔梵語魔羅之略,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害人命,障礙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為魔王,其眷屬為魔民魔人。智度論曰:「除諸法實相,馀殘一切法,盡名為魔。」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三魔 煩惱、五陰、生死。
四魔 三魔、加天魔。
八魔 四魔、加無常、無樂、無我、無凈之四。
十魔 蘊、乃至菩提法智。
三魔 善知識、三昧、菩提心。
五魔 天、罪、行、惱、死。
五陰魔 色、受、想、行、識。
色陰魔十 出礙、乃至變形。
受陰魔十 悲憫、乃至愛欲。
想陰魔十 怪鬼、乃至天眷。
行陰魔十 無因、乃至涅槃。
識陰魔十 冥諦、乃至獨倫。
二類魔 界內(nèi)、界外。
界內(nèi)魔十 精靈、乃至心念。
界外魔十 三昧、乃至果位。
【俗語佛源】
「魔」是梵語mara(魔羅)的省音。原來譯作「磨」,梁武帝認(rèn)為「字宜從鬼」,改成「魔」,沿用至今?!改А挂庾g為「殺者」、「奪命」、「能奪命者」、「障礙」等,亦作「惡魔」。一切擾亂身心、障礙修行的事物,均可稱為「魔」或「魔障」。經(jīng)中關(guān)于「魔」的講法很多,主要有「四魔」為障:一是「煩惱魔」,即貪、嗔、癡等。二是「五陰魔」即種種身心煩惱。三是「死魔」,即生死無常的威脅,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譯為「惡障」。據(jù)說他經(jīng)常率領(lǐng)魔眾到人間去破壞佛法。釋迦牟尼「成道」前夕,曾在菩提樹下降伏了魔波旬率領(lǐng)的魔軍。《西游記》等神話小說中關(guān)于「魔」的描寫都源于佛經(jīng)。后來,用「魔」、「魔鬼」泛指一切惡徒邪術(shù),也引申指神奇之事,如「魔術(shù)」等。(李明權(quán))
三昧魔
【佛學(xué)大辭典】
(異類)十魔之一。
【三藏法數(shù)】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謂著于所得禪定為魔也。蓋修禪之人,得一三昧,久味耽著,不求升進,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三昧魔。
三魔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于四魔之中除死魔其馀之三魔也,等覺之菩薩,除此三魔。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上曰:「超度三魔。」(參見:魔)。【又】止持會集音義釋三魔曰:「一、煩惱魔。謂三界中一切妄惑也。修行之人為此妄惑惱亂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煩惱魔。而五蘊魔亦攝其中。二、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攝也。若人勤修勝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為作障礙,發(fā)起種種擾亂之事,令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三、死魔。謂四大分散,夭喪殞歿也。行人為此夭喪,不能續(xù)延慧命,是名死魔。」案此又為于四魔中除陰魔者。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善知識魔。二,三昧魔。三,菩提心魔。是華嚴(yán)經(jīng)所說十魔中之后三也。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三魔者:
一、善知識魔   二、三昧魔   三、菩提心魔
是華嚴(yán)經(jīng)所說十魔中之后三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語,魔羅Ma%ra之略。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害人命,障礙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為魔王,其眷屬為魔民魔人,舊譯之經(jīng)論,作磨,梁武改為魔字。婆沙論四十二曰:「問曰:何故名魔?答曰:斷慧命故名魔,復(fù)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論五曰:「除諸法實相,馀殘一切法,盡名為魔。(中略)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怪嵌日摿嗽唬骸改匮阅軍Z命者,唯死魔實能奪命,馀者亦能作奪命因緣,亦奪智慧命,是故名殺者。」義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羅,此云擾亂障礙破壞。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故名魔羅,此略云魔?!剐?yīng)音義二十一曰:「魔莫何反,書無此字,譯人義作。梵云魔羅,此翻名障,能為修道作障礙故。亦言殺者,常行放逸斷慧命故,或云惡者,多愛欲故。」慧琳音義十二曰:「魔羅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異名也。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為留難事,名為魔羅。以力為名,又略去羅字。」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梵語魔羅的簡稱,華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礙擾亂人們修道的餓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魔梵語魔羅之略,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害人命,障礙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為魔王,其眷屬為魔民魔人。智度論曰:「除諸法實相,馀殘一切法,盡名為魔?!?br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三魔 煩惱、五陰、生死。
四魔 三魔、加天魔。
八魔 四魔、加無常、無樂、無我、無凈之四。
十魔 蘊、乃至菩提法智。
三魔 善知識、三昧、菩提心。
五魔 天、罪、行、惱、死。
五陰魔 色、受、想、行、識。
色陰魔十 出礙、乃至變形。
受陰魔十 悲憫、乃至愛欲。
想陰魔十 怪鬼、乃至天眷。
行陰魔十 無因、乃至涅槃。
識陰魔十 冥諦、乃至獨倫。
二類魔 界內(nèi)、界外。
界內(nèi)魔十 精靈、乃至心念。
界外魔十 三昧、乃至果位。
【俗語佛源】
「魔」是梵語mara(魔羅)的省音。原來譯作「磨」,梁武帝認(rèn)為「字宜從鬼」,改成「魔」,沿用至今?!改А挂庾g為「殺者」、「奪命」、「能奪命者」、「障礙」等,亦作「惡魔」。一切擾亂身心、障礙修行的事物,均可稱為「魔」或「魔障」。經(jīng)中關(guān)于「魔」的講法很多,主要有「四魔」為障:一是「煩惱魔」,即貪、嗔、癡等。二是「五陰魔」即種種身心煩惱。三是「死魔」,即生死無常的威脅,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譯為「惡障」。據(jù)說他經(jīng)常率領(lǐng)魔眾到人間去破壞佛法。釋迦牟尼「成道」前夕,曾在菩提樹下降伏了魔波旬率領(lǐng)的魔軍。《西游記》等神話小說中關(guān)于「魔」的描寫都源于佛經(jīng)。后來,用「魔」、「魔鬼」泛指一切惡徒邪術(shù),也引申指神奇之事,如「魔術(shù)」等。(李明權(quán))
大魔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惡魔之大者。
天子魔
【佛學(xué)大辭典】
(天名)四魔之一,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天主及天民障礙佛道者。智度論五曰:「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中略)常一心故,一切處心不著故,入不動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div>
天子業(yè)魔
【佛學(xué)大辭典】
(天名)四魔之一,天子魔也。以前世之業(yè)感此魔報,故謂之業(yè)。
天魔
【佛學(xué)大辭典】
(天名)天子魔之略稱,四魔之一。第六天之魔王也。其名云波旬,有無量之眷屬,常障礙佛道者。玄應(yīng)音義二十三曰:「梵云魔羅,此譯云障,能為修道作障礙也。亦名殺者,常行放逸而自害身故,即第六天主也。名曰波旬,此云惡愛,即釋迦佛出世魔王名也。諸佛出世,魔各不同。如迦葉佛時魔名頭師,此云惡瞋等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天子魔的簡稱,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無數(shù)眷屬,時常障礙佛道。
【三藏法數(shù)】
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勝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為作障礙,發(fā)起種種擾亂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也。)
【三藏法數(shù)】
謂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為魔也。蓋此天為欲界之主,見人修道,以為失我眷屬,空我宮殿,即興魔事,惱亂行者,令人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天魔。
天魔外道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天魔與外道。共害佛道者。梵網(wǎng)經(jīng)上曰:「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剐谐肘n下一曰:「天魔外道尚不食酒肉?!?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天魔與外道,二者皆喜歡為害佛道。梵網(wǎng)經(jīng)說:「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
【俗語佛源】
「天魔」,居欲界天頂及色界天頂,領(lǐng)執(zhí)世樂,故生邪見,憎嫉賢圣涅槃道法?!竿獾馈?,史料載有六師外道,經(jīng)上說有九十六種外道,「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独銍?yán)經(jīng)》說:「魔境現(xiàn)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于邪見?;蛉觋幠?,或復(fù)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rèn)賊為子?!埂赶葱姆钦故钦f不能以正法洗心。佛教認(rèn)為,凡修禪定,先須洗滌從前所有邪惡知見,如同除去毒蜜,方可貯藏甘露。一有不盡,便足以致魔?!戈幠А挂郎硇亩?,「天魔」等則是外魔入心。若能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可奈何?!竿獾馈挂沧阋猿蔀樾薜赖恼系K。如《楞嚴(yán)經(jīng)》卷一說:「阿難因乞食次,經(jīng)歷淫室,遭大幻術(shù),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埂告杜攘_」譯言「金頭」或「黃發(fā)」,謂其發(fā)黃如金,為外道名,由他所傳幻咒,自言先從梵天所說,稱為先梵天咒。這是外道名。由他所傳幻咒,自言先從梵天所說,稱為先梵天咒。這是外道妨道的一個例子。后沿用以指邪門歪道。如《朱子語類·論語》:「淳于髡是個天魔外道,本非學(xué)于孔孟之門者。」也作「邪魔外道」。見于《藥師經(jīng)》卷下:「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寡赜萌纭?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一回:「若是八股文欠講究,任你做出什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梗ㄓ碚衤暎?/div>
天魔波旬
【佛學(xué)大辭典】
(天名)波旬者,魔王名。(參見:天魔)。四十二章經(jīng)曰:「佛初成道,天魔波旬以三旬嬈亂耳?!?/div>
天魔
【佛學(xué)大辭典】
(天名)天子魔之略稱,四魔之一。第六天之魔王也。其名云波旬,有無量之眷屬,常障礙佛道者。玄應(yīng)音義二十三曰:「梵云魔羅,此譯云障,能為修道作障礙也。亦名殺者,常行放逸而自害身故,即第六天主也。名曰波旬,此云惡愛,即釋迦佛出世魔王名也。諸佛出世,魔各不同。如迦葉佛時魔名頭師,此云惡瞋等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天子魔的簡稱,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無數(shù)眷屬,時常障礙佛道。
【三藏法數(shù)】
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勝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為作障礙,發(fā)起種種擾亂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也。)
【三藏法數(shù)】
謂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為魔也。蓋此天為欲界之主,見人修道,以為失我眷屬,空我宮殿,即興魔事,惱亂行者,令人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天魔。
五陰魔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四魔之一。與五蘊魔同。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因此五者與煩惱,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