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提婆魔啰播稗
【佛學大辭典】
(天名)Devama%ra Pa%pi^yas,天魔之梵名。慧苑音義下曰:「天魔波旬,真云提婆魔啰播稗。提婆,此云天也。魔啰,障等也。播稗,罪惡也。謂此類報生天宮住,好勸人造惡退善,令不得出離故也?!?/div>
琰魔
【佛學大辭典】
(天名)Yama-ra%ja,又作炎摩、燄摩、閻魔、琰摩、爓魔、閻摩羅、閻摩羅社、琰摩邏阇、閻羅等。譯曰縛??`罪人之義。又曰雙世。彼于世中,常受苦樂二報之義。又曰雙王。兄妹二人并王之義。又曰平等王。平等治罪之義。地獄之總司也。玄應(yīng)音義二十一曰:「燄摩或作琰摩,聲之轉(zhuǎn)也。舊云閻羅,又云閻摩羅,此言縛,或言雙世也。謂苦樂并受,故云雙世,即鬼官總司也。又作夜磨盧迦,亦作閻摩羅社。閻摩,此云雙。羅社,此云王。兄及妹,皆作地獄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雙王?!够哿找袅x五曰:「爓摩梵語,鬼趣名也。義翻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業(yè),主守地獄八熱八寒,及以眷屬諸小獄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攝罪人,捶拷治罰,決斷善惡,更無休息。故三啟經(jīng)云:將付琰魔王,隨業(yè)而受報,勝因生善道,惡業(yè)墮泥犁,即其事也。」又譯曰遮止。止罪惡不使更造之義。又曰諍息,息諍息惡之義?;墼芬袅x上曰:「閻羅,具正云琰魔邏阇。此云遮止。謂遮止罪人,不更造罪?!咕闵峁庥洶嗽唬骸哥?,舊云閻邏者,訛也。琰魔,此云諍息。謂犯罪人,不自知過,于苦不忍,違拒獄卒,更造過罪。由王示語,便知己罪,意分而受,息諍息罪。皆由王故,故名諍息?!硅べ愑浭唬骸笩鹉幢镜胤衷混o息王,靜息諸罪也?!咕闵嵴撌辉唬骸哥跏怪T邏剎娑擲諸有情置地獄者?!埂居帧棵芙虜z之于天部。金剛界曼陀羅之第一根本成身會,及第二羯磨會中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又胎藏界曼陀羅以為第十二外金剛部院之一眾。
琰魔界
【佛學大辭典】
(界名)Yama-loka,琰魔王之世界,在此大洲地下五百由旬之處,縱廣亦五百由旬。俱舍論十一曰:「琰魔王國,于此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有琰魔王國,縱廣量亦爾。從此展轉(zhuǎn),散居馀處,或有端嚴具大威德,受諸富樂,自在如天?;蛴叙囐伱渤舐?,如是等類,廣說如經(jīng)。」長阿含經(jīng)地獄品曰:「閻浮提南,大金剛山內(nèi),有閻羅王宮,王所治處,縱廣六千由旬?!?br />【佛學常見辭匯】
琰魔王的世界,在我們所住的南贍部洲東方鐵圍山下。
琰魔王苦樂二相
【佛學大辭典】
(傳說)閻羅王宮晝夜三時有大銅鑊,自然現(xiàn)出。時有大獄卒,捉王使臥熱鐵上。以鐵鉤開口,以洋銅灌之,全身無不燋爛。受此苦已,復與諸眾生相娛樂,與諸大臣眷屬同受福樂。見長阿含經(jīng)十九地獄品,三界義。
琰魔王廳
【佛學大辭典】
(雜名)閻魔王之公判庭。十王經(jīng)曰:「大城四面周圍鐵墻,四方開鐵門,左右有檀荼幢,上安人頭形,人能見人間,如見掌中庵羅果。右黑闇天女幢,左泰山府君幢,(中略)左神記惡,形如羅剎,常隨不離。悉記小惡,右神記善,形如吉祥,常隨不離,皆錄微善??偯p童。(中略)其王以簿推問亡人,算計所作,隨惡隨善而斷分之。」藥師經(jīng)曰:「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爾時彼王,推問其人,算計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中略)彼琰魔王,主領(lǐng)世間名籍之記,若諸有情,不孝五逆,破毀三寶,壞君臣法,毀于信戒。琰魔法王,隨罪輕重,考而罰之?!?參見:焰魔天曼陀羅)
琰魔使
【佛學大辭典】
(異類)極惡之人,琰魔王遣鬼卒引取之。藥師經(jīng)曰:「然彼自身,臥在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于琰魔法王之前。」善殊之贊解之曰:是藥師如來方便力,使惡人夢見之也。
【佛學常見辭匯】
琰魔王的鬼卒。窮兇極惡的人,琰魔王就差遣這種鬼卒去引取他來治罪。
琰魔法王
【佛學大辭典】
(天名)琰魔為勸善懲惡之判官,故謂為法王。藥師經(jīng)古跡記曰:「曉悟罪人,止眾惡故。雖鬼界攝,亦名法王。」
琰魔三天使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老,二病,三死。獄卒將罪人到閻羅王前時,王責之曰:我遣此三天使誡汝,汝何不覺知?見長阿含經(jīng)十九地獄品第四,三界義。
琰魔天
【佛學大辭典】
(天名)Suya%madeva,裁斷一切眾生善惡業(yè)之天。三昧耶形為人頭之杖。又名檀荼頭。人頭表向凈頗梨鏡,知善惡之業(yè)。見金剛界曼陀羅大鈔二。
炎魔天供六十壇法
【佛學大辭典】
(修法)修六十座之炎魔天供,壇為修護摩之壇場也。
琰魔卒
【佛學大辭典】
(鬼類)地獄呵責罪人之獄卒也。俱舍論十一曰:「心常懷忿毒,好集諸惡業(yè)。見他苦欣悅,死作琰魔卒?!褂衷唬骸哥跏怪T羅剎娑,擲諸有情置地獄者,名琰魔卒。」
業(yè)魔
【佛學大辭典】
(雜語)十魔之一。一切惡業(yè)之障害善道者。
【三藏法數(shù)】
謂一切惡業(yè)為魔也。蓋殺盜淫妄諸罪惡業(yè),障礙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業(yè)魔。
煩惱魔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四魔之一。煩惱能惱亂身心,障礙菩提,故名為魔。
【佛學常見辭匯】
四魔之一。(參見:四魔)
【三藏法數(shù)】
謂三界中一切煩惱,妄惑也。修行之人,為此妄惑,惱亂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煩惱魔。(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藏法數(shù)】
謂一切煩惱之惑為魔也。蓋貪著五塵之境,起諸煩惱,障礙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煩惱魔。(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四魔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魔)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煩惱魔,貪等煩惱,能惱害身心,故名魔。二,陰魔,又云五眾魔,新譯云蘊魔,色等五陰,能生種種之苦惱,故名魔。三,死魔,死能斷人之命根,故名魔。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譯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類從而稱魔也。見智度論五,義林章六本。
【佛學常見辭匯】
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煩惱魔指貪瞋癡等習氣能惱害身心;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斷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魔,梵語具云魔羅,華言能奪命,又云殺者。謂能奪智慧之命,而殺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蘊魔 蘊猶積聚也,謂色受想行識等,積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奪智慧之命,故云蘊魔。
二、煩惱魔 謂三界中一切煩惱妄惑也。修行之人,為此妄惑,惱亂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煩惱魔。
三、死魔 死者謂四大分散,夭喪殞沒也。修行之人,為此夭喪,不能續(xù)延慧命,是名死魔。
四、天魔 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勝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為作障礙,發(fā)起種種擾亂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
【三藏法數(shù)】
(出瑜伽師地論)
魔,梵語具云魔羅,華言能奪命;又云殺者,謂能奪智慧之命,而殺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蘊魔〕,蘊猶積聚也。謂色受想行識等積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奪智慧之命,故云蘊魔。
〔二、煩惱魔〕,謂三界中一切煩惱,妄惑也。修行之人,為此妄惑,惱亂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煩惱魔。(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死魔〕,死者,謂四大分散,夭喪殞沒也。修行之人,為此夭喪,不能續(xù)延慧命,是名死魔。(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四、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勝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為作障礙,發(fā)起種種擾亂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也。)
弊魔試目連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吳支謙譯,中阿含降魔經(jīng)之別譯。
遮魔
【佛學大辭典】
(異類)魔子名。過去久遠劫光明無垢光王如來出世時,有一魔子,名遮,即今持地菩薩是也。依金剛齊菩薩之教化,歸于光王佛,發(fā)菩提心。彼金剛齊即今奮迅菩薩是也。見奮迅王經(jīng)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