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21
【介紹】:
唐時蘭池州胡人。據(jù)傳原名顯首。玄宗開元九年四月,因蘭池州降胡苦于賦役,遂自稱葉護(hù),殺大將軍何黑奴,據(jù)長泉反。旋聚降戶七萬,攻陷六胡州。復(fù)與黨項連結(jié),攻銀城、連谷。七月,為朔方大總管王晙、隴右節(jié)度使郭知運擊敗,待賓被俘,送京師被殺。次年,其余黨康愿子復(fù)反,自稱可汗,為張說所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僧。京兆人。少出家,禮華嚴(yán)法藏為師。深達(dá)法義,遂為上首門人。該通內(nèi)外,尤精于華嚴(yán)宗說。曾依《寶性論》立四種教。著有《華嚴(yán)經(jīng)音義》二卷,為世所重。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慧苑。京兆人。華嚴(yán)藏法師上首弟子。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京兆人。少師事賢首法藏。稟受華嚴(yán)宗指。乃依寶藏論。丘四種教。一迷真異執(zhí)教則凡夫也。二真一分半教則二乘也。三真一分滿教則初心菩薩也。四真具滿教則初地菩薩也。夫如來藏在眾生。未嘗不有而能識之者。蓋寡如生盲人之未嘗識其父母妻子也。諸師處判?;蛞阑蜻`。且集詁訓(xùn)二卷。專以音釋一家文義云。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釋慧苑。京兆人也。少而秀異蔚有茂才。厭彼塵寰投于凈域。禮華嚴(yán)法藏為師。陶神練性。未幾深達(dá)法義。號上首門人也。有勤無惰內(nèi)外該通。華嚴(yán)一宗尤成精博。苑依寶性論立四種教。為有四類不識如來藏。如生盲人。則凡夫聲聞辟支初心菩薩也。一迷真異執(zhí)教當(dāng)凡夫。二真一分半教當(dāng)二乘。三真一分滿教當(dāng)初心菩薩。四真具滿教當(dāng)識如來藏者也。諸師處判或依或違。然其綱領(lǐng)教乘一家之說。次以新譯之經(jīng)未有音釋披讀之者取決無從。遂博覽經(jīng)書恢張詁訓(xùn)。撰成二卷。俾初學(xué)之流不遠(yuǎn)求師覽無滯句旋曉字源。然稟從賢首之門。不負(fù)庭訓(xùn)之美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善昭,太原(今屬山西)人,俗姓俞。為首山念禪師法嗣,南岳下九世,住汾州太子院。仁宗天圣初卒,年七十八(《禪林僧寶傳》卷三,《佛祖通載》作天圣二年甲子卒,《五燈全書》作真宗乾興元年壬戌卒)。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一、《補續(xù)高僧傳》卷六。今錄頌、偈、訣六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45—1022
【介紹】:
宋僧。太原人,俗姓俞。師事首山,悟性極高。云游襄、沔間,名剎力致,八請堅臥不起。太宗淳化四年首山歿,始出住汾州太平寺,三十年說法不倦,為天下道俗仰慕。
禪林僧寶傳·卷第三禪師諱善昭。生俞氏。太原人也。器識沉邃。少緣飾。有大智。于一切文字。不由師訓(xùn)。自然通曉。年十四。父母相繼而亡。孤苦厭世相。剃發(fā)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不喜觀覽。或譏其不韻。昭嘆之曰。是何言之陋哉。從上先德行腳。正以圣心未通。驅(qū)馳決擇耳。不緣山水也。昭歷諸方。見老宿者。七十有一人。皆妙得其家風(fēng)。尤喜論曹洞。石門徹禪師者。蓋其派之魁奇者。昭作五位偈。示之曰。五位參尋切要知。纖毫才動即差違。金剛透匣誰能曉。唯有那吒第一機。舉目便令三界靜。振鈴還使九天歸。正中妙挾通回互。擬議鋒铓失卻威。徹拊手稱善。然昭終疑。臨濟(jì)兒孫。別有奇處。最后至首山問。百丈卷簟意旨如何。曰。龍袖拂開全體現(xiàn)。昭曰。師意如何。曰象王行處絕狐蹤。于是大悟。言下拜起。而曰。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yīng)知。有問者曰。見何道理。便爾自肯。曰。正是我放身命處。服勤甚久。辭去。游湘衡間。長沙太守張公茂宗。以四名剎請昭。擇之而居。昭笑。一夕遁去。北抵襄沔。寓止白馬。太守劉公昌言。聞之造謁。以見晚為嘆。時洞山公隱皆虛席。眾議歸昭。太守請擇之。昭以手耶揄曰。我長行粥飯僧。傳佛心宗。非細(xì)職也。前后八請。堅臥不答。淳化四年。首山歿。西河道俗千馀人。恊心削牘。遣沙門契聰。迎請住持汾州太平寺太子院。昭閉關(guān)高枕。聰排闥而入。讓之曰。佛法大事。靜退小節(jié)。風(fēng)穴懼應(yīng)讖。憂宗旨墜滅。幸而有先師。先師已棄世。汝有力荷擔(dān)。如來大法者。今何時而欲安眠哉。昭矍起握聰手曰。非公不聞此語。趨辦嚴(yán)吾行矣。既至。宴坐一榻。足不越閫者三十年。天下道俗。慕仰不敢名。同曰汾州。并汾地苦寒。昭罷夜參。有異比丘。振錫而至。謂昭曰。會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說法。言訖升空而去。昭密記以偈曰。胡僧金錫光。請法到汾陽。六人成大器。勸請為敷揚。時楚圓守芝號上首。叢林知名。龍德府尹李侯。與昭有舊。虛承天寺致之。使三反不赴。使者受罰。復(fù)至曰。必欲得師俱往。不然有死而已。昭笑曰。老病業(yè)已不出院。借往當(dāng)先后之。何必俱耶。使者曰。師諾。則先后唯所擇。昭令饌設(shè)。且俶裝曰。吾先行矣。停箸而化。閱世七十有八。坐六十五夏。
贊曰。風(fēng)穴倦游。見草屋單丁。止住者七年。首山精嚴(yán)。不出山者二十年。汾州儼臨人天。不越閫者三十年。是皆哲人。事業(yè)之見于微細(xì)者也。然猶卓絕如此。況其大者乎。吾何足以知之。然觀其死生之際。如賈胡傳吏。留即留。去即去。嗚呼是其所以起臨濟(jì)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汾州太子院。善昭禪師。生太原俞氏。器識沈邃。少緣飾。具大智。少失恃怙。既孤苦。雅不喜世俗。遂祝發(fā)受具。杖策飄然。所至不稍停覽。乃曰。從上先德行腳。正以圣心未通。驅(qū)馳決擇耳。不緣山水也。歷參七十一員知識。最后至首山。問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龍袖拂開全體現(xiàn)。進(jìn)曰。師意如何。曰。象王行處絕狐蹤。于是大悟。拜起曰。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yīng)知。有問者曰。見何道理。便爾自肯。曰。正是我放身命處。自是陸沈襄沔間。每為郡守。以名剎力致。前后八請。堅臥不起。及首山歿。西河道俗。協(xié)心削牘。遣沙門契聰。請師住汾州太子院。師時方閉關(guān)。聰排闥入。讓以大義曰。佛法大事。靖退小節(jié)。風(fēng)穴懼應(yīng)讖。憂宗旨墜滅。幸有先師。先師棄世。汝有力荷擔(dān)如來大法者。今何時。欲安眠哉。師起握聰手曰。非公不聞此語。趨辦嚴(yán)吾行矣。既至。燕坐一榻。足不越閫者三十年。天下仰曰汾陽。而不敢名。一日上堂謂眾曰。汾陽門下有西河。師子當(dāng)門踞坐。但有來者即便咬殺。有何方便。入得此門。見得此人。若見此人者??芭c祖佛為師。不見此人。盡是立地死漢。如今還有人入得么??祉毴肴∶庳?fù)平生。不是龍門客。切忌遭點額。那個是龍門客。一齊點下。舉起拄杖曰。速退速退。珍重。并汾地苦寒。師罷夜參。有異僧振錫至。謁師曰。會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說法。言訖升空而去。師密記以偈曰。胡僧金錫光。請法到汾陽。六人成大器。勸請為敷揚。時楚圓守芝。號上首。叢林知名。龍德府尹李侯。與師有舊。虛承天致之。使三反不赴。使者受罰。復(fù)至曰。必欲得師俱往。不然有死而已。師笑曰。老病業(yè)已不出院。借往當(dāng)先后之。何必俱耶。使者曰。師諾則先后唯所擇。昭令設(shè)饌。且俶裝曰。吾先行矣。停箸而化。有侍者出眾曰。和尚到處。某甲即到。亦立化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僧。開封人,俗姓薛。薛居正后裔?;兆谛推吣曷浒l(fā),深慕大乘。游天臺山萬年寺,謁雪巢,一見機語契會。后在嘉興報恩寺。高宗紹興中一日語眾僧曰:吾一月后不復(fù)留矣。至期,書漁父詞于室門,跏趺而逝。性爽直,嗜酒,精于繪事。
槜李詩系·卷三十法常,開封人,丞相薛居正之裔。初依長沙華嚴(yán)元軾下發(fā),遍游叢席。于首楞嚴(yán)經(jīng)深入義海,自湖湘至萬年謁雪巢,機契命掌箋翰。后首眾嘉禾報恩,庚子九月語寺僧曰:一月后不復(fù)留此。十月二十一日書一詞于室門就榻而逝。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釋法常開封人。即丞相薛居正之后也。宣和七年始解塵縛。遐思高舉遂依長沙益陽華嚴(yán)軾公剃須發(fā)。受田衣。見者獅王。居必寶社。非法不言。異軌弗顧。深慕大乘不斥小教。一日閱首楞嚴(yán)經(jīng)。乃廓爾義天淵通法海。自是肆游淮泗放浪湖湘。后至臺山萬年參謁雪巢。一見機語契會。命掌翰箋。未幾請令首眾。為僧入室。大有風(fēng)彩。澹然處世。不飾眾緣。室中唯一矮榻馀無長物。紹興庚子九月望日語眾曰。吾一月后不復(fù)留矣。至十月二十一日書漁父詞于室門曰。此事楞嚴(yán)嘗露布。梅花雪月交光處。一笑寥寥空萬古。風(fēng)甌語迥然。銀漢橫天宇。蝶夢南華方栩栩。班班誰跨豐干虎。而今忘卻來時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鴻飛去。書畢就榻收足而逝。塔于寺西南。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法堂首座。開封人。丞相薛居正之裔。宣和七年。依長沙益陽華嚴(yán)元軾下發(fā)。遍游叢林。于首楞嚴(yán)經(jīng)。深入義海。自湖湘至萬年。謁云巢雪。巢一師別號也。有契。命掌箋翰。后首眾報恩。室中唯一矮榻。馀無長物。一日忽語人曰。一月后不復(fù)留此。至期。往方丈謁。飯將曉。書漁父詞于室門。就榻收足而逝。詞曰。此事楞嚴(yán)常露有。梅花雪月交光處。一笑寥寥空。萬古風(fēng)甌語。迥然銀漢橫天宇。蝶夢南華方栩栩。班班誰跨豐干虎。而今忘卻來時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鴻飛去。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釋法常,姓薛氏,開封人,丞相薛居正之后也。宣和七年,始解塵縛,遐思高舉,遂依長沙益陽華嚴(yán)試公剃須發(fā),受田衣。見者獅王,居必寶社,非法不言,異軌弗顧,深慕大乘,不斥小教。一日,閱《首楞嚴(yán)經(jīng)》,乃廓爾義天,淵通法海。自是肆游淮泗,放浪湖湘。后至臺山萬年,參謁雪巢,一見機語契會,命掌翰箋。未幾,請令首眾,為僧入室,殊有風(fēng)彩。澹然處世,不飾眾緣,室中唯一矮拓,馀無長物。紹興庚子九月望日,語眾曰:“吾一月后,不復(fù)留矣?!敝潦露蝗?,書《漁父詞》于室門,曰:“此事楞嚴(yán)嘗露布,梅花雪月交光處。一笑寥寥空萬古,風(fēng)甌語,迥然銀漢橫天宇。蝶夢南華方栩栩,斑斑誰跨豐干虎,而今忘郤來時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鴻飛去?!睍?,就榻收足而逝,塔于寺西南。
人物簡介
全宋詩印首座,居婺州雙溪。乃南獄下十三世,實峰文禪師法嗣。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顯首座,贛州(今屬江西)人。初參保寧勇禪師,尋謁白云端禪師。后游湘西,寓鹿苑,參真如禪師。久而歸贛上,或傳住西堂而終。事見《羅湖野錄》卷四。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元禮首座。閩人也。受業(yè)于焦山。初參演和尚于舒之太平。凡入室。必謂曰。衲僧家明取緇素好。經(jīng)二年始發(fā)明。已見。詣方丈。演頷之。演遷五祖。以禮俱往。命分座不就。時佛眼。年方十七。有疑不能決。演曰。禮卻會得。因就禮請教焉。后佛眼出世。禮尚無恙。聞其所舉。嘗曰。遠(yuǎn)兄名不虛得。禮崇寧間。復(fù)至五祖?;騿枴N遄孢w他向何處去。禮云。有眼無耳朵。六月火邊坐。曰。意旨如何。禮云。家貧猶自可。路貧愁殺人。復(fù)有問。金剛經(jīng)云一切善法。如何是善法。禮起行曰。上是天。下是地。中間坐的坐。立的立。喚甚么作善法。其機敏如此。終老于四明之瑞嚴(yán)。
人物簡介
全宋詩朱申首,休寧(今屬安徽)人。金朋說表侄。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進(jìn)士。事見《碧巖詩集》卷一《中秋夜偕朱表侄題月》按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嚴(yán)州淳安人,字首之,號鳳山。理宗景定三年進(jìn)士。為錢時高弟。胸襟灑落,日與學(xué)者指點浴沂風(fēng)雩之樂。仕終承務(wù)郎。有《鳳山集》。
全宋詩呂人龍,字首之,學(xué)者稱鳳山先生,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人。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特奏名。嘗受業(yè)于錢時之門。有《鳳山集》,已佚。事見明嘉靖《淳安縣志》卷一○、一一。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八二六○呂人龍,字首之,號鳳山,嚴(yán)州淳安(今浙江淳安)人。景定三年進(jìn)士,錢時高弟。仕終承務(wù)郎。有《鳳山集》。見《宋元學(xué)案》卷七四《慈湖學(xué)案》、《宋詩紀(jì)事》卷六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臨安錢塘人,字大有,號水云子。度宗咸淳間進(jìn)士。以善琴供奉內(nèi)廷。宋亡,隨北去。后為道士南歸,往來匡廬、彭蠡間,蹤跡莫測。為詩慷慨有氣節(jié),多紀(jì)國亡北徙事,后人推為“詩史”。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全宋詩汪元量,字大有,號水云,晚號楚狂(《湖山類稿》卷三《夷山醉歌》),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jì)國亡前后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著《湖山類稿》十三卷、《汪水云詩》四卷、《水云詞》二卷等(《千頃堂書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劉辰翁批點《湖山類稿》五卷;清錢謙益據(jù)云間鈔詩舊冊輯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禮增輯為《增訂湖山類稿》五卷?!赌纤螘肪砹袀??!⊥粼吭?,第一至五卷以清乾隆鮑廷博知不足齋刻《湖山類稿》、《水云集》為底本,刪去后者重出之詩。參校清吳翌鳳抄本(有清顧至、黃丕烈跋,簡稱顧本,藏北京圖書館)、明末抄本《汪水云詩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簡稱毛本,藏北京圖書館)以及《詩淵》引詩等。另從《永樂大典》等書中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六卷。
詞學(xué)圖錄汪元量(約1241-約1317) 字大有,號水云。錢塘人。以善琴事謝后、王昭儀,宋亡,隨三宮留燕,后南歸為道士。有《水云集》、《湖山類稿》、《水云詞》。
元詩紀(jì)事元量字大有,號水云,錢唐人。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全宋文·卷八三二七汪元量(一二四一——一三一七),字大有,號水云,臨安府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以善琴供奉掖庭。德祐二年恭帝降元,元量隨三宮入燕,多歷年所,后乞為黃冠還錢塘。元量又工詩,著有《湖山類稿》(存)、《水云集》(存)。其詩多慷慨悲歌,大凡亡國之戚、去國之苦、間關(guān)愁嘆之狀,皆備見于詩篇,故當(dāng)時聞人多推為詩史。見《南宋書》卷六二,馬廷鸞《湖山類稿跋》等。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時真首座亦能詞頌,有聲叢林閒,偶以卜隱頌,要祖作之。祖口占曰:“自斷胸中更莫疑,行藏那許鬼神知。直饒?zhí)煜虏靥煜?,未是羚羊掛角時?!闭鎳@服。
人物簡介
維基史魯(1473年—1539年),字宗道,號首山子,山西平陽府蒲州人。治《書經(jīng)》,行一,由國子生中式戊午科(1498年)山西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年三十六歲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會試第四十名,第三甲第五十名進(jìn)士。初授鎮(zhèn)江府推官,擢南京刑科給事中,八年十二月劾奏守備太監(jiān)劉瑯及南京兵部尚書劉機,十二年八月以違例授京職被廢黜為民。嘉靖十八年卒,享年六十七。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護(hù)法篇慧定。字無盡。別號南泉。潞安邵氏子。貌奇?zhèn)ァ身珉?。性倜儻。不喜俗?wù)。剃發(fā)。理會本分事有省。詣臺山禮大士。遂發(fā)愿飯僧十萬八千。千日滿愿。莖菜粒米。必躬親之。人服其誠篤。師力藝絕人。能兼數(shù)十人執(zhí)作。又言行質(zhì)直無文。以故競呼為莽會首。聲震叢林。所至人遮留之。答曰。易處不住。住處不易。不顧行。至舊路嶺。結(jié)茆聚眾以居。時盜賊蟠聚山半。畫地為界。號南北大王溝。官兵莫敢捕。過客瑟縮相戒。非聚百眾鳴金持械。莫得前者。及師蒞止。盜怯師名。而伺之甚密。一日師出。庵破。既歸。殘僧三四人持師泣。幸徙庵避之。師奮曰。不可。死生有命。賊何為者。尋且滅之。言已。賊大至。師手無兵器。乃碎水缸擊賊。無所中。賊知師無兵器。乃敢相近。鎗中師左脅。師手接其鎗。踢賊仆地刺殺之。賊駭退。方入戶檢視傷處。洞三寸許。脂腸俱出。忍痛縛固。持鎗出戶。厲聲曰。正欲捕滅汝輩。今來送死耶。賊怯不敢前。但持亂石遙擊師。中額顱。會龍泉關(guān)兵統(tǒng)鄭某者。與師善。意師創(chuàng)盜。潛以兵護(hù)之。兵到盜散去。遍山覓師不得。逮曉。見深澗中僵臥一血人。細(xì)視之師也。鄭號哭曰。天乎。奈何喪此英雄人耶。舁歸。捫其胸尚溫。喜曰。是不死。血迷心竅耳。抉其齒灌以藥酒。久之乃蘇。調(diào)治平復(fù)。即辭鄭去。奮欲擊賊?;螂y之。師曰。大丈夫欲除殘暴。建立佛法。即九死豈敢辭。結(jié)同志得五十二人。俱英奇輕死之輩。諸邊將。雅熟師名。至是遍謁之。假兵器募糧草。投牒師府督府。期一舉滅盡。咸壯許之。盜渠率百馀曹。師悉知其姓名住處。卒以兵相臨。數(shù)日間。無不就擒斬。巢穴遂空。時師二十八歲矣。從此安立叢林。供十方云水粥飯。以雜華為定課。兼行一切佛事?;蛐迌魳I(yè)?;蛄?xí)禪觀?;蜷啿氐洹v五十馀年如一日。一日謂眾曰。時節(jié)清平。吾將順化。速請城上宗主師來。既至。付以住持事。將就化。眾哀號。師曰。無勞悲戀。但念世界空花??鄻穳艋谩<匆娢乙?。慎勿作去來想。眾復(fù)哀留繪像。師振威喝曰。咄豎子。此金剛不壞之體??俺淙贻呎把?。何用此幻妄為。遂端坐化去。時萬歷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也。世壽七十六。僧臘五十。瘞全身山之西峰。越兩月。雷轟瘞處。杭僧止堂者。竊窺師相。須發(fā)已長寸許。顏色如生。
宗主。名某全。與莽師。同殲盜賊者也。習(xí)講律。庭選為傳戒宗師。住京師明因寺。既承付托。勵精弘闡。從化者眾。貌狀略與莽師同。亦奇?zhèn)フ煞蛞病?/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南京興武衛(wèi)人,字首卿。嘉靖二十九年進(jìn)士,官至運判。以文章自負(fù),與李攀龍、王世貞等七子同時而不相附麗。有《鳳巖集》等。
維基黃甲(1519年—?),字首卿,號鳳巖,南京興武衛(wèi)軍籍江西上猶縣人。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三十四名舉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式庚戌科會試第二百五十八名,二甲第三十一名進(jìn)士。官南京吏部主事。著有《編年稿》、《獨鑒錄》,皆秘不示人。生四子,皆有文才。黃祖儒有《諫鳳藝覺集》,黃戊儒有《競辰齋集》,黃方儒有《陌方軒山集》,黃復(fù)儒有《振秀閣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599
【介紹】:
明山東臨清人。神宗時天津稅監(jiān)率諸亡命之徒奪人財產(chǎn),州民焚堂署,擊斃其黨羽。詔捕首惡,株連甚眾。朝佐挺身自稱禍?zhǔn)?,被處死?/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