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馀 → 馀余”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人物簡介

維基
濮文昶字椿馀,江蘇溧水人,清朝進士、官員。濮氏先祖于南宋淳祐年間從河南衛(wèi)輝遷居溧水。濮文昶的父親濮瑗生有四子二女,濮文暹是長子,以下諸弟為濮文升、濮文昶、濮文曦,二女是濮文漪、濮文湘。濮文暹和三弟濮文昶同科中咸豐己未(1859年)舉人,后來又同科中同治乙丑(1865年)進士。濮文昶曾任漢陽縣知縣。任內(nèi)曾賑濟饑民,還曾為《漢陽縣識》作記。光緒十年(1884年),張行簡編印《漢陽縣識》,漢陽縣知縣濮文昶贊他“以邑人談邑事,易于傳信。括簡而不漏?!卞年七€曾任麻城縣知縣、隨州知州。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濮文暹與弟弟濮文昶為《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作題跋。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三五
余坤,字小頗,諸暨人。道光己丑進士,歷官四川建昌上南道。有《寓庸室詩集》。
維基
余坤,字子厚,四川省巴州人,清朝官員。光緒乙酉年(1885年),余坤中舉人。光緒庚寅年(1890年)中二甲第十七名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一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此后,他曾總纂國史,任云南鄉(xiāng)試主考官,國史館提調(diào),修輯清代奏議,書成賜花翎二品銜,授資政大夫。后來,余坤任陜西提學(xué)使兼布政使。辛亥革命后,余坤辭官回到家鄉(xiāng),提出“棄廟會,興學(xué)堂”,興辦新學(xu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85 【介紹】: 清廣西荔浦人,字慶馀。咸豐、同治間從軍鎮(zhèn)壓太平軍及貴州苗民軍。光緒間在越南擊敗法軍,復(fù)文淵、諒山。官至貴州安義鎮(zhèn)總兵。以創(chuàng)發(fā)卒于軍,年未五十。謚勇烈。
閨秀百家詞選·寫眉樓詞
陳嘉,字子淑,仁和人,同邑高望曾室。咸豐辛酉冬,杭城再圍,食且盡,嘉購粟進姑而自食糠秕,城陷奉姑出城,既渡江,會天雪餒甚,乃屬姑于妯娌而死。

人物簡介

維基
余嵩慶,字子澄,號芷苓,湖南省常德府武陵縣人。進士出身。
余麟書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余麟書,湖北省漢陽府漢陽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二年(1876年),參加丙子恩科會試,得貢士第13名。殿試登進士3甲第87名。同年五月(6月3日),經(jīng)吏部掣簽,授即用知縣。

人物簡介

維基
余家相,廣東省廣州府新寧縣人,進士出身。光緒三年(1877年),參加丁丑科殿試,登進士二甲第58名。同年五月,分部學(xué)習(xí)。
余德秀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余德秀,安徽省六安直隸州霍山縣人,進士出身。光緒三年(1877年),參加丁丑科殿試,登進士二甲第94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人物簡介

維基
余燾,字叔宜,號照堂,貴州省平越直隸州馀慶縣人,清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科進士,三甲一百六十九名,后改官貴陽府學(xué)教授。

人物簡介

維基
余適中,四川省潼川府遂寧縣人,進士出身。光緒三年(1877年),參加丁丑科殿試,登進士二甲第87名。同年五月,分部學(xué)習(xí)。

人物簡介

維基
許澤新,字味余,貴州貴陽人,進士出身。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科進士,二甲三十四名,光緒三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六年四月,散館后,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典禮院學(xué)士。
馀慶 朝代:晚清

人物簡介

維基
馀慶(1848年—?),字善亭、珊汀、芝九,赫舍里氏,滿洲正紅旗人,同治甲子舉人,甲戌進士。光緒年間任河南歸德府知府,督修花翎鹽運使候補道銜知府加三級。
余效衡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余效衡,云南省大理府太和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六年(1880年),參加庚辰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161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
余文蔚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余文蔚,安徽省徽州府婺源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六年(1880年),參加庚辰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7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九年四月,散館,著以知縣即用。
余熙春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余熙春,字海若,貴州貴陽人,同進士出身。光緒六年(1880年)庚辰科進士,三甲三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九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檢討。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八
釋敬安,字寄禪,號八指頭陀,湘潭人,本姓黃。湘陰法華寺僧。后居京師法源寺。有《八指頭陀詩集》。
黃鶴樓志·人物篇
釋敬安(1852—1913) 詩僧。字寄禪,俗姓黃,名讀山,字福馀。湖南湘潭人。因在佛前燒殘二指,又號八指頭陀。曾為寧波天童寺首座、寧波僧教育會會長,辛亥后任中華佛教協(xié)會會長。光緒年間曾三次登黃鵠山游黃鶴樓及故址,先后寫有《將之普陀登黃鶴樓》《登黃鶴樓》《黃鶴樓故址》《又觀所狀赤壁、臥龍岡、黃鶴樓諸古跡,再題二絕句》等詩作。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六
釋敬安,字寄禪。姓黃氏,湘潭人也。其先世為山谷苗裔,宋時由江西遷茶陵,明季乃徙湘潭之石潭。世業(yè)農(nóng),父宣杏,母胡氏。嘗禱白衣大士,夢蘭而生。數(shù)歲時,好聞仙佛事,常終日喃喃,若有所吟誦。七歲失母,諸姊皆嫁,父或他適,則以安兄弟,寄食鄰家。日昃不返,即啼號蹤跡之,里人為之惻。然年十一,始就塾師,授《論語》未終篇,父又沒,零丁孤苦,極厥慘傷。其弟以幼,依族父安,獨無所得食。嘗為人牧牛,輒攜書于牛背誦之。一日與群兒避雨,村中聞讀唐詩,至“少孤為客早”句,潛然淚下。塾師周云帆,駭問其由,以父沒不能讀對,云帆甚憐之,曰:“爾為我炊爨、灑埽可乎?”即下拜云帆,喜甚。每語人曰:“此兒耐苦讀,后必有所樹立,余老不及見耳?!睙o何,云帆病沒,安遂散去,然猶不廢業(yè)。聞里中豪家,欲覓一僮伴兒讀,即欣然往就,至則使供驅(qū)役,自讀輒遭訶叱。因悲嘆“以為屈身為讀書計,既違所愿,豈可為區(qū)區(qū)衣食為人奴乎?”即辭去,習(xí)工藝,鞭撻尤甚,絕而復(fù)蘇者數(shù)。一日見籬間白桃花,忽為風(fēng)雨摧敗,不覺失聲大哭。因慨然動出塵想,遂投湘陰法華寺出家,禮東林長老為師,時同治七年也。冬初,復(fù)詣南岳祝圣寺,從賢楷律師受具。首參恒志于岐山,專司苦行諸職,暇則隨眾坐禪。越五年,頗有省。時精一首座為維那間,以詩自娛,安諷之曰:“出家人不究本分上事,乃學(xué)世諦文字耶?”因笑曰:“汝髫齡精進,他日成佛,未可量至。文字般若三昧,恐今生未能證得?!焙笫【耸现涟土?,登岳陽樓,友人分韻賦詩,安獨澄神,趺坐下視,湖光一碧萬頃,忽得“洞庭波送一僧來”句,歸述于郭菊蓀,謂有神助,且言其有宿根,力勸之學(xué),授唐詩三百篇,一百成誦,后精一見安所作大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