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cuò),系統(tǒng)已按“馀 → 馀余”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共767,分52頁顯示  上一頁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凈余
暇余
下余
蓄余
胥余
宵余
拾余唾
贅余
朱馀
朱慶馀
余余
嬴余
燕余
鹽余
昭余祁
《漢語大詞典》:凈余
除去用掉的外剩余下來的(錢或物)
《漢語大詞典》:暇余(暇餘)
空閑時(shí)間。 唐 韋應(yīng)物 《寄黃劉二尊師》詩:“道尊不可屈,符守豈暇餘?”
《漢語大詞典》:下余(下餘)
其余;余剩。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和他借多少是多少,下餘的再想法子。”《瞎騙奇聞》第五回:“他是三顆骰子,要兩個(gè)一樣,下餘的一顆,輪點(diǎn)子,那個(gè)點(diǎn)子大,就那個(gè)贏?!?/div>
分類:其余
《高級(jí)漢語詞典》:蓄余
儲(chǔ)蓄節(jié)余的財(cái)物
《漢語大詞典》:胥余(胥餘)
(1).村落的角隅。尚書大傳卷三:“愛人者兼及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餘?!?鄭玄 注:“胥餘,里落之壁?!?漢 王充 論衡·恢國:“惡其人者,憎其胥餘?!?br />(2).亦作“ 胥邪 ”。椰子樹的別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留落胥餘?!?司馬貞 索隱:“ 司馬彪 云:‘胥邪,樹高十尋,葉在其末?!?span id="a1oqtvc" class="book">《異物志》:‘實(shí)大如瓠,繫在顛,若掛物。實(shí)外有皮,中有核,如胡桃。核里有膚,厚半寸,如豬膏。里有汁斗餘,清如水,味美於蜜。’”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作“胥邪”。
(3).人名。一說 箕子 之名,一說 比干 之名。莊子·大宗師:“若 狐不偕 、 務(wù)光 、 伯夷 、 叔齊 、 箕子 、 胥餘 、 紀(jì)他 、 申徒狄 ,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陸德明 釋文:“ 司馬 云: 胥餘 , 箕子 名也……或云尸子曰: 比干 也, 胥餘 其名。”
《漢語大詞典》:宵余(宵餘)
晚上的閑睱時(shí)間。 唐 王勃 《九成宮東臺(tái)山池賦》:“酌丹墀之曉暇,候青禁之宵餘?!?/div>
分類:時(shí)間
《漢語大詞典》:拾余唾(拾餘唾)
見“ 拾唾餘 ”。
《漢語大詞典》:贅余(贅餘)
猶累贅。 清 王夫之 讀通鑒論·晉十:“ 涼 者,中國之贅餘也; 河 湟 之間,夷狄之所便也?!?span id="orogspr" class="book">《清史稿·職官志二》:“﹝太常寺﹞ 乾隆 十三年,改寺丞為屬官。先是沿 明 舊制,丞為正官,議者病贅餘,至是體制始協(xié)?!?/div>
分類:累贅
《駢字類編》:朱馀(朱馀)
越絕書:朱馀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馀。
《國語辭典》:朱慶馀(朱慶馀)  拼音:zhū qìng yú
人名。(西元797~?)名可久,以字行,唐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寶歷進(jìn)士,官秘書省校書郎,其詩辭清意新,運(yùn)筆細(xì)致,頗為張籍所賞識(shí)。著有《朱慶馀詩集》。
《國語辭典》:余余  拼音:xú xú
安穩(wěn)的樣子。
分類:安穩(wěn)
《國語辭典》:嬴馀(嬴餘)  拼音:yíng yú
收支相抵后的馀額?!段拿餍∈贰返诙换兀骸傅容喆M(jìn)口的時(shí)候,做些小經(jīng)紀(jì),倒也有些嬴馀。」也作「贏馀」。
分類:剩馀盈馀
《漢語大詞典》:燕余(燕餘)
(1).指 燕 地。 漢 張衡 《七辯》:“ 淮南 清歌, 燕 餘材舞,列乎前堂,遞奏代敍?!?span id="yrol01d" class="book">《藝文類聚》卷四四引 南朝 梁簡文帝 《箏賦》:“乃有 燕 餘麗妾,方桃譬李,本住南城,經(jīng)居?xùn)|里?!?唐 劉禹錫 《觀舞柘枝》詩之一:“ 燕 餘有舊曲, 淮南 多冶辭。欲見傾城處,君看赴節(jié)時(shí)?!?br />(2).指 燕 地的美女。亦泛指舞女。藝文類聚卷四三引 南朝 梁簡文帝 《詠舞》:“戚里多妖麗,重娉蔑 燕 餘。逐節(jié)工新舞,嬌態(tài)似凌虛?!?唐 謝偃 《觀舞賦》:“金石奏,絲桐理……於是 燕 餘齊列, 絳樹 分行,曳綃裾兮拖瑤珮,簪羽釵兮珥明璫。”
《國語辭典》:鹽馀(鹽餘)  拼音:yán yú
民國二年善后借款,以鹽稅為償還外債本息的擔(dān)保,每年提償后所馀的款,撥歸政府收用,稱為「鹽馀」。
《漢語大詞典》:昭余祁(昭餘祁)
古澤藪名。在今 山西省 祁縣 西南、 介休縣 東北。是周禮·夏官·職方氏的 并州 藪,爾雅·釋地的十藪之一。呂氏春秋作 大昭 ,《淮南子·墬形訓(xùn)》作 昭馀 ,都是九藪之一。漢書·地理志改稱“九澤”,水經(jīng)注·汾水稱近 鄔縣 (今 介休縣 東北)者為 鄔澤 ,俗名 鄔城泊 ,近 祁縣 者為 祁藪 。 唐 宋 時(shí)只有 鄔城泊 見于記載,并日漸涸塞。 元 初在 祁縣 東南浚得細(xì)水溉田,稱為 昭馀池 ,此后時(shí)塞時(shí)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