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馀 → 馀余”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無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無馀殘無馀蘊也。謂事理之至極也。如無馀涅槃,無馀說,無馀修等。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無有殘馀。
無馀依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無馀涅槃又云無馀依涅槃。依者苦所依之身體也,涅槃有二種,有苦之依身謂之有馀依涅槃,無苦之依身謂之無馀依涅槃。唯識述記十末曰:「依謂依身?!?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無馀依涅槃的簡稱。(參見:二涅槃)
二涅槃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有馀涅槃,無馀涅槃也。(參見:涅槃)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光明經(jīng)玄義)
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性凈涅槃〕,謂諸法實相之理,不可染,不可凈。不染,即不生;不凈,即不滅。不生不滅,名性凈涅槃。(諸法實相者,十界因果之法,本來離虛妄相,相相皆實,故名實相。不可染、不可凈者,謂實相之理,惑不能染,智不能凈。不染即不生者,既無惑染,豈有法生。不凈即不滅者,既非智凈,豈有法滅。是故名為不生不滅。)
〔二、方便凈涅槃〕,方便猶善巧也,智既契理,即照群機,照必垂應(yīng),機感即生,此生非生;機緣既盡,應(yīng)身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名方便凈涅槃。(此生非生者,謂機感即生,心常寂滅也。此滅非滅者,謂緣盡即滅,應(yīng)用常興也。)
【三藏法數(shù)】
(出大智度論)
〔一、有馀涅槃〕,謂見、思煩惱已斷,尚馀現(xiàn)受色身未滅,是名有馀涅槃。(見、思煩惱,即見、思惑,于意識起諸分別,曰見惑;于塵境起諸貪愛,曰思惑。)
〔二、無馀涅槃〕,謂見、思二惑與所受五眾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馀,是名無馀涅槃。(五眾即五陰,謂色受想行識也。)
無馀記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佛之授記有有馀無馀之二種。演密鈔五曰:「馀即未盡之義,今盡言之名為無馀。如佛現(xiàn)前記彼某時某處證覺號某如來,名無馀記。言有馀者,如來有所未盡之意,如言汝于未來某佛為汝授記,名有馀記?!?/div>
無馀修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四修之一。不加馀行專修一行之謂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四修之一。(參見:四修)
四修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無馀修,謂福德與智慧二種之資糧具修而無遺也。二長時修,謂經(jīng)三大阿僧祇劫而不倦也。三無間修,謂精勤勇猛,無剎那廢修也。四尊重修,謂恭敬所學(xué),無所顧惜,修而不慢也。是就如來之因圓德而言,見俱舍論二十七。【又】一恭敬修,謂恭敬禮拜阿彌陀佛及一切之圣眾也。二無馀修,謂專稱彼佛之名,及專念專想一切圣眾,不雜馀業(yè)也。三無間修,謂心相續(xù),不以馀業(yè)來間,不以貪瞋煩惱間隔也,四長時修,謂前三修以畢命為期,誓不中止也。此就念佛行者而言。見往生禮贊。【又】一長時修,二慇重修,三無間修,四無馀修。是與往生禮贊之意同。見往生要集中本。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凈土宗所立。一、恭敬修,又名尊重修,即至心恭敬禮念彼佛和圣像,無有懈退;二、無馀修,即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具修而無缺少;三、無間修,即勇猛精進,無有間斷;四、長時修,即數(shù)十年如一日,到死方休。
無馀說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謂盡理之說也。法鼓經(jīng)曰:「一切空經(jīng)是有馀說。唯有此經(jīng)是無上說?!谷撔x曰:「教稱滿字,理曰無馀,信之則獲福無邊?!?/div>
無馀入寂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二乘之人,證無馀涅槃而歸入寂滅也。
無馀灰斷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入無馀涅槃而灰身斷智也,即無馀涅槃之證。
無馀涅槃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語Anupadhis/es!a-nirva%n!a,二涅槃之一。新云無馀依涅槃。身智皆灰滅之涅槃也。(參見:涅槃)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二涅槃之一。(參見:二涅槃)
【三藏法數(shù)】
謂見、思二惑與所受五眾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馀,是名無馀涅槃。(五眾即五陰,謂色受想行識也。)
涅槃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Nirva%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舊譯諸師,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新譯曰波利昵縛喃Parinirva%n!a。譯為圓寂。滅者,滅生死因果之義也。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也。寂滅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wěn)之義,滅者生死之大患滅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無為者,無惑業(yè)因緣之造作也。安樂者,安穩(wěn)快樂也。解脫者,離眾果也。此中單譯滅為正翻。他皆為義翻。肇師之涅槃無明論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異出。蓋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中略)秦言無為,亦名度。無為者,取于虛無寂寞妙滅絕于有為。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鼓鶚勑x上曰:「既可得翻,且舉十家:一竺道生,時人呼為涅槃圣,翻為滅。二莊嚴(yán)大斌,翻為寂滅。三白馬愛,翻為秘藏。四長干影,翻為安樂。五定林柔,翻為無累解脫。六大宗昌,翻為解脫。七梁武,翻為不生。八肇論,云無為亦云滅度。九會稽基,偏用無為一義。十開善光宅,同用滅度?!勾蟪肆x章十八曰:「外國涅槃,此翻為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名之為滅?!鼓鶚劷?jīng)四曰:「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者,乃為涅槃?!箞A覺經(jīng)曰:「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官t首心經(jīng)略疏曰:「涅槃,此云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咕闵嵴摱脑唬骸竿ㄟ_言唯自見道,是證圓寂初加行故?!刮ㄗR述記一本曰:「西域梵音云波利昵縛喃。波利者,圓也。昵縛喃,言寂。即是圓滿體寂滅義。舊云涅槃,音訛略也。今或順古亦云涅槃。」華嚴(yán)大疏五十二曰:「譯名涅槃,正名為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傄粤x翻稱為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br />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華譯滅度、寂滅、圓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
一、本來自性清凈涅槃 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凈,具無數(shù)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圣者自內(nèi)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馀依涅槃 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無馀依涅槃 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馀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 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俗語佛源】
涅槃,梵語nirvana的音譯,意為「滅度」、「寂滅」等?;驈蔫笳ZParinivana意譯為「圓寂」?!改鶚劇故欠鸺倚拮C的最高境界。簡單地說,「涅槃」就是經(jīng)過修道,能夠徹底地斷除煩惱,具備一切功德,超脫生死輪回,入于「不生不滅」。如《涅槃經(jīng)》卷四所說:「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指生死)者,乃為涅槃。」又如《魏書·釋老志》所說:「涅槃譯云滅度,或言常樂我凈,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后稱僧人逝世為涅槃、圓寂。在文學(xué)中運用如郭沫若賦有長詩《鳳凰涅槃》,借用佛語「涅槃」,謂鳳凰經(jīng)過烈火的鍛煉而獲得新生。又如徐遲《火中的鳳凰》謂:「這是一只火中的鳳凰,一只新生的鳳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卻又從灰燼里新生?!梗ɡ蠲鳈?quán))
【三藏法數(shù)】
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諸眾生,厭生死苦,修習(xí)梵行,斷諸煩惱,證大涅槃,故違煩惱之惑也。
【三藏法數(shù)】
梵語涅槃,華言滅度。即如來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常住果。
二涅槃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有馀涅槃,無馀涅槃也。(參見:涅槃)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光明經(jīng)玄義)
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性凈涅槃〕,謂諸法實相之理,不可染,不可凈。不染,即不生;不凈,即不滅。不生不滅,名性凈涅槃。(諸法實相者,十界因果之法,本來離虛妄相,相相皆實,故名實相。不可染、不可凈者,謂實相之理,惑不能染,智不能凈。不染即不生者,既無惑染,豈有法生。不凈即不滅者,既非智凈,豈有法滅。是故名為不生不滅。)
〔二、方便凈涅槃〕,方便猶善巧也,智既契理,即照群機,照必垂應(yīng),機感即生,此生非生;機緣既盡,應(yīng)身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名方便凈涅槃。(此生非生者,謂機感即生,心常寂滅也。此滅非滅者,謂緣盡即滅,應(yīng)用常興也。)
【三藏法數(shù)】
(出大智度論)
〔一、有馀涅槃〕,謂見、思煩惱已斷,尚馀現(xiàn)受色身未滅,是名有馀涅槃。(見、思煩惱,即見、思惑,于意識起諸分別,曰見惑;于塵境起諸貪愛,曰思惑。)
〔二、無馀涅槃〕,謂見、思二惑與所受五眾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馀,是名無馀涅槃。(五眾即五陰,謂色受想行識也。)
無馀依妙涅槃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阿羅漢灰身滅智而寂滅之境界也。無有漏之依身,故云無馀依,其境界不可思議故云妙,圓寂故云涅槃。毗奈耶雜事十八曰:「現(xiàn)諸神變,入無馀依妙涅槃界?!?/div>
業(yè)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馀之一。二乘之人,雖離可受三界分段生死之有漏業(yè),但尚馀界外可變易生死之無漏業(yè)者。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馀之一。(參見:三馀)
【三藏法數(shù)】
業(yè)馀亦名道馀。謂二乘之人,雖斷三界內(nèi)業(yè)縛,尚馀界外變易生死之業(yè),故名業(yè)馀。
煩惱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馀之一。二乘之人,斷盡三界內(nèi)見思之惑,猶有界外無明之惑,故謂之煩惱馀。
【三藏法數(shù)】
煩惱馀亦名障馀。謂二乘之人,雖斷三界內(nèi)見、思惑盡,尚有界外無明惑在,故名煩惱馀。(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馀甘子
【佛學(xué)大辭典】
(植物)梵名,庵摩洛迦果A^mraphala,毗奈耶雜事一曰:「馀甘子出廣州,堪沐發(fā),西方名庵摩洛迦果也?!?參見:庵摩洛迦)
馀念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心于所對之境不一,念馀事也。大寶積經(jīng)六十八曰:「此諸眾會無馀念?!勾蠓ň嫱恿_尼經(jīng)九曰:「汝于法師應(yīng)起佛想,莫作馀念。」
馀宗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由自己之宗而指稱他宗也。
馀流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自宗外之流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