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即蔿敖。春秋時楚國期思人。蔿氏,名敖,字叔敖,一字艾獵。官令尹。邲之戰(zhàn),佐楚莊王,大勝晉軍。于期思、雩婁間,興水利,有政績。曾三為令尹而不喜,三罷之而不憂。
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敖字孫叔,又字艾獵,一云名饒,字叔敖(《隸釋》三。案《世本》又以艾獵為叔、敖之兄)楚之期思人,司馬蔿子。蔿賈為越椒所殺,坐廢。尋以虞丘薦為令尹,病疽死。
田饒 朝代:戰(zhàn)國齊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戰(zhàn)國時齊國人。嘗為齊相宗衛(wèi)門尉。衛(wèi)被逐,召饒等問故。饒謂衛(wèi)不能輕財納士,士以故不為所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60 【介紹】: 西漢魏郡人,字次公。宣帝時以孝廉為郎,舉方正,累擢司隸校尉。刺舉無所回避,劾奏眾多,公卿貴戚莫敢犯禁。為人剛直公廉,好言事刺譏。上書言勿用刑法,勿任宦官,主張行儒術(shù),被誣為意欲使帝禪位,下獄自殺。
全漢文·卷三十三
寬饒字次公,魏郡人。初為郡文學(xué),以孝廉為郎,舉方正,對策高第,遷諫大夫,行郎中戶將事,左遷衛(wèi)司馬,拜太中大夫,擢為司隸校尉。神爵二年,以奏事忤旨自殺。
饒王佛
【佛學(xué)大辭典】
(佛名)Lokes/vara,具云世饒王佛。無量壽經(jīng)上,初稱世自在王佛,后謂世饒王佛。饒者即自在之義,同名異譯也。同經(jīng)惠遠(yuǎn)疏曰:「世饒王佛者,世自在王佛之別名也。」阿彌陀佛向于此佛而立四十八愿。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世自在王佛,阿彌陀佛曾向此佛誓立四十八大愿。
饒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多言也。隋書曰:「齊時謠云:饒舌老母不得語?!箙窃絺涫吩唬骸干訅鄹嫱踉唬洪L耳和尚,定光佛應(yīng)身也。王趣駕參禮,行修默然。但云延壽饒舌?!箓鳠翡浽唬骸搁偳鸸僚_州,乞豐干一言。曰到任后謁文殊普賢,在國清寺執(zhí)爨滌器者,寒山拾得是也。閭丘訪之,見二人,致拜。二人笑曰:豐干饒舌?!?/div>
饒益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豐足利人也。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饒益諸子等與大車?!?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給人豐富的利益。
饒益有情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聚凈戒之一。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聚凈戒之一。(參見:三聚戒)
三聚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聚凈戒之略,(參見: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一攝律儀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三攝眾生戒。又云饒益有情戒。以饒益一切眾生為戒者。是華嚴(yán)梵網(wǎng)占察瓔珞等經(jīng),瑜伽唯識等論所說。此三者積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輕戒三聚戒等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別。五戒八戒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為出家,三聚戒。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薩無論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薩,凡受此三聚以為心者,謂之通受。出家之菩薩,其初別受攝律儀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攝律儀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別受。次乃總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種:一者從他得,唯對于師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識論九曰:「戒學(xué)有三:一律儀戒,謂正遠(yuǎn)離所應(yīng)離法。二攝善法戒,謂正證應(yīng)修證法。三饒益有情戒,謂正利樂一切有情?!?br />【三藏法數(shù)】
(出菩薩戒義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種戒,能攝一切大乘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莊嚴(yán)論云:初律儀戒以禁防為體,后攝善、攝生二戒,以勤勇為體。
〔一、攝律儀戒〕,攝律儀戒者,謂一切律儀,無不聚攝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義;儀即儀式,是軌范之義。法苑珠林云:攝律儀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為利養(yǎng)故,自贊毀他。二者不得故慳,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罵眾生。四者不得謗大乘經(jīng)典。持此四法,無惡不離,故名攝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攝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攝一切善法也。謂身口意所作善法及聞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無不聚攝,故名攝善法戒。(三慧者,一聞慧,謂聞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謂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謂修習(xí)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jìn)、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攝眾生戒〕,攝眾生戒者,謂能攝受一切眾生也。能攝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愛念,能與眾生樂故;悲名憐憫,能拔眾生苦故;喜名喜慶,慶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故;舍名無憎無愛,常念眾生,同得無憎無愛故。以此等法,攝諸眾生也。
饒益有情發(fā)心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三發(fā)心)
【三藏法數(shù)】
有情即眾生也。謂人起慈悲心,憫念世間一切眾生受生死苦,即發(fā)心修行,愿拔其苦而與其樂,是名饒益有情發(fā)心。
豐干饒舌
【俗語佛源】
為佛教典故。據(jù)《宋高僧傳》卷十九載:唐·豐干禪師原在浙江天臺山國清寺舂米供僧。先天(公元712-713)中,他去京兆化緣,閭丘胤將去臺州作太守,問豐干說:「臺州有何賢達(dá)?」豐干說:「到任記謁文殊?!归偳鹭飞先魏蟮絿逅拢谏畯N中見到了寒山、拾得二個僧人(傳說為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于是禮拜。兩個僧人笑著說「豐干饒舌」,便揚長而去。后用以比喻多嘴、嘮叨。(常正)
饒益于他
【三藏法數(shù)】
謂修菩薩行者,于諸有情,或以布施,或以愛語,或作利他之行,或與隨類同事,令其皆得安樂,是為饒益于他。
饒多聞德
【三藏法數(shù)】
饒,益也。謂舍衛(wèi)國中財寶具足,五欲勝妙,聞于四方,是名饒多聞德。
多財饒寶
【三藏法數(shù)】
謂于如來所,而作大施散華、然燈而供養(yǎng)之,以此因緣,來世獲大財寶也。
饒益行
【三藏法數(shù)】
謂善推妙德,饒益眾生,使得法利,不生厭想。經(jīng)云: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普饒益戒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受持凈戒,廣為利益一切眾生也。
饒風(fēng)地
【三藏法數(shù)】
謂風(fēng)常起之處,忌于結(jié)界建壇,誦咒作法,以其飄蕩多寒,妨于道行,作法難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