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聲貌(聲貌)  拼音:shēng mào
聲音形貌。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詮賦》:「及靈均唱騷,始廣聲貌,然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也?!?/div>
《國語辭典》:泛聲(泛聲)  拼音:fàn shēng
有聲無詞的曲調(diào)?!吨熳诱Z類。卷一四○。論文下》:「古樂府只是詩,中間卻添許多泛聲。后來人怕失了那泛聲,逐一聲添個實字,遂成長短句,今曲子便是。」也稱為「散聲」。
《漢語大詞典》:和潤(和潤)
(1).調(diào)和滋潤。 三國 魏 曹植 《節(jié)游賦》:“感氣運之和潤,樂時澤之有成?!?李大釗 《青春》:“神州赤縣,古稱天府,胡以至今徒有萬木秋聲、蕭蕭落葉之悲,昔時繁華之盛,荒涼廢落至于此極也!毋亦無此種草木為之文柔和潤之耳?!?br />(2).形容聲音和諧圓潤。 宋 范仲淹 《與唐處士書》:“﹝琴﹞清厲而靜,和潤而遠。” 葉圣陶 《遺腹子》:“ 文卿先生 的語音轉得不大和潤了?!?/div>
《漢語大詞典》:洪細(洪細)
(1).大小。 南朝 梁武帝 《申敕諸州訊獄詔》:“朕自藩部,常躬訊録,求理得情,洪細必盡。”
(2).音韻學名詞。洪音和細音的合稱。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十六:“臣聞赴曲之音,洪細入韻?!眳⒁姟?洪音 ”。
《國語辭典》:洪音  拼音:hóng yīn
聲韻學上指主要母音舌位較低、較后、口腔共鳴器空隙大的音。相對于細音而言。如宋、元等韻學家將一、二等韻視為洪音,把三、四等韻當做細音。
《漢語大詞典》:音句
讀音和斷句。晉書·庾亮傳:“讀書無從受音句,顧問未嘗遇君子?!?/div>
《漢語大詞典》:語素(語素)
語音和意義結合的最小的語法單位。有單音節(jié)的、雙音節(jié)的和多音節(jié)的,例如語、員、葫蘆、坦克、托拉斯、布爾什維克等。
《漢語大詞典》:聲態(tài)(聲態(tài))
指人的聲音和情態(tài)。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三篇:“ 敬梓 之所描寫者即是此曹,既多據(jù)自所聞見,而筆又足以達之,故能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xiàn)身紙上,聲態(tài)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div>
《漢語大詞典》:舒繹(舒繹)
聲音和緩悠長貌。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嘽緩舒繹,曲折不失節(jié)?!?呂延濟 注:“嘽緩舒繹,柔和之聲也?!?/div>
《漢語大詞典》:笙叢(笙叢)
形容笙管排列密集,發(fā)音和諧。喻人之相協(xié),感情融洽。 宋 梅堯臣 《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汝見贈述詩》:“君家好兄弟,響合如笙叢?!?/div>
《國語辭典》:語源學(語源學)  拼音:yǔ yuán xué
研究語詞的來源、構成、發(fā)展和變化之學,為語言學的一科,并運用比較語言學的方法,探求語詞最初的語音和意義。
《漢語大詞典》:語源(語源)
語詞的聲音和意義的起源。 楊樹達 《積微居小學述林·字義同緣于語源同續(xù)證》:“語源同或云構造同。悉言之,構造同謂象形會意字,如第十六條戍與役以下皆是也。語源同為形聲字,如第一條壻與倩至第十五條皆是也。”
《漢語大詞典》:音撇
按基準音的自然比,用不同方式調(diào)諧一個音所產(chǎn)生的音調(diào)誤差(不應大于80∶81)
自然音階中較大一個全音和較小一個全音之間的頻率差,相應的頻率比為81/80
《國語辭典》:硬度  拼音:yìng dù
固體堅硬的程度。通常指金屬或其他材料對于壓痕、抓痕、磨蝕或切削的抗力或阻力。
《國語辭典》:無聲無息(無聲無息)  拼音:wú shēng wú xí
沉寂沒有聲音。比喻人沒有名氣或對事情不發(fā)生影響。如:「他這輩子無聲無息,就是沒那飛黃騰達的命!」
《漢語大詞典》:無聲無色(無聲無色)
沒有聲音和色彩。形容平淡不動人。《新華月報》1965年第9期:“影片并沒有真實地反映這場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而把它寫得冷冷清清,無聲無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