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2—842 【介紹】: 唐洛陽人,自言系出中山,字夢得。德宗貞元進士,又登博學宏辭科。官監(jiān)察御史,以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后裴度薦為太子賓客、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友善,并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唱和,并稱“劉白”。工詩,曾仿民歌體作《竹枝詞》、《柳枝詞》、《插田歌》等組詩。又著有《天論》等。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2—842 字夢得,排行二十八。匈奴族后裔,北魏孝文帝時改漢姓,占籍洛陽(今屬河南)。唐安史之亂時,全家避居嘉興(今屬浙江),劉禹錫自稱“余少為江南客”(《金陵五題》引)。貞元九年(793),登進士第,又登宏詞科。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開始進入仕途。二十一年(當年八月改元永貞),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劉禹錫時任屯田員外郎,為革新之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叔文、伾)劉柳(宗元)”。順宗被迫讓位與憲宗,革新失敗,劉禹錫貶為朗州司馬。元和十年(815)召回,又出為連州刺史,歷夔、和二州。文宗初,為主客、禮部郎中,兼集賢殿學士。不久,出為蘇、汝、同三州刺史。開成元年(836),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武宗初,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生平見其臨終前所撰《子劉子自傳》,新、舊《唐書》本傳,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劉禹錫年譜》、《劉禹錫叢考》、《劉禹錫評傳》。劉禹錫以詩文稱,哲理亦佳?!霸缗c柳宗元為文章之友,稱‘劉柳’,晚與居易為詩友,號‘劉白’”(《郡齋讀書志》卷四上)。存詩約800余首,名篇甚多。評者謂其“無體不備,蔚為大家”(清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序例》)?!皹犯≌拢瑑?yōu)于大篇”(宋黃庭堅《跋劉夢得〈三閣辭〉》)?!捌哐杂裙ぁ?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敖^句尤工”(宋劉克莊《后村詩話》前集卷一)。又謂其“始以議論入詩,下開杜紫微一派”?!啊吨裰Α肥加趧舻茫笕朔聻橹?,總無能掩出其上也”(《讀雪山房唐詩鈔序例》)。劉禹錫“為詩用僻事,須有來處”(《劉賓客嘉話錄》)之主張,為宋代江西詩派所信服(參閱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八),所撰之若干作品,已開江西詩派風氣(參閱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〇、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四八)。其詩文合集,以《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較通行,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本《劉禹錫集》較完備。注本有近人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為12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6首,斷句5句。
唐詩匯評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貞元九年登進士第,又登吏部取士科,授大子校書。為淮南節(jié)度使杜佑幕從事,調(diào)渭南主薄。入為監(jiān)察御史。永貞元年,轉(zhuǎn)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王叔文革新活動。憲宗主,貶連州刺史,再貶朗州司馬。元和十年奉詔還京,因作詩語涉譏刺,復貶授播州刺史,改連州。長慶、寶歷中,歷夔、和二州刺史。大和初,入朝為主客、禮部郎中,充集賢直學士,復出為蘇、汝、同三州刺史。開成元年,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改秘書監(jiān)分司,加檢校禮部尚書。卒,世稱劉賓客。禹錫詩造精絕,白居易稱之為“詩豪”。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有《劉禹錫集》四十卷,宋初佚其十卷。今有《劉夢得文集》(一名《劉賓客文集》)四十卷行世,其中《外集》十卷乃北宋宋敏求所輯?!?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二卷。
詞學圖錄
劉禹錫(772-842) 字夢得。洛陽人。晚遷太子賓客,終于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有《劉賓客文集》,詞存40余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劉禹錫(772—842)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自稱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故又稱中山人。德宗貞元九年(793)登進士、博學宏詞二科,歷官監(jiān)察御史、郎州司馬、連州刺史、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為唐代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與柳宗元并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并稱“劉白”。有《劉賓客集》。游覽黃鶴樓時曾寫下《武昌老人說笛歌》《出鄂州界懷表臣》及《夢黃鶴樓》等詩。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九
禹錫字夢得。彭城人。貞元九年進士。又登博學宏詞科。順宗朝擢屯田員外郎。憲宗立。貶連州刺史。開成中官至太子賓客分司。會昌二年卒。年七十一。贈戶部尚書。

作品評論

白居易《劉白唱和集解》
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
詩人主客圖
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上入室一人:劉禹錫。
新唐書
素善詩,晚節(jié)尤精,與白居易酬復頗多,居易以詩自名者,嘗推為“詩豪”。
《蔡百衲詩評》
劉夢得詩,典則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見少拙。
《童蒙詩訓》
蘇子由晚年多令人學劉禹錫詩,以為用意深遠,有曲折處。
歲寒堂詩話
李義山、劉夢得、杜牧之三人,筆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詩而不工古詩,七言尤工,五言微弱,雖有佳句,然不能如韋、柳、王、孟之高致也,義山多奇趣,夢得有高韻,牧之專事華藻,此其優(yōu)劣耳。
滄浪詩話
大歷后,劉夢得之絕句,張籍、王建之樂府,我所深取耳。
困學紀聞
劉夢得文不及詩。
竹莊詩話
山谷云:大概劉夢得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詩優(yōu)于他文耳。
杜工部草堂詩話
上自齊梁諸公,下至劉夢得、溫飛卿輩,往往以綺麗風花累其正氣,其過在于理不勝而詞有馀也。
《臞翁詩評》
劉夢得如鏤冰雕瓊,流光自照。
瀛奎律髓
劉夢得詩格高,在元、白之上,長慶以后詩人皆不能及。且是句句分曉,不吃氣力,別無暗昧關(guān)鎖。
《吟譜》
劉禹錫詩以意為主,有氣骨。
升庵詩話
元和以后,詩人之全集可觀者數(shù)家,當以劉禹錫為第一。其詩入選及人所膾炙,不下百首矣……宛有六朝風致,尤可喜也。
詩藪
唐七言律……夢得骨力豪勁,在中、晚間自為一格,又一變也。
詩鏡總論
劉夢得七言絕,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謂騷之馀派可。劉婉多風,柳直損致,世稱韋柳,則以本色見長耳。
唐音癸簽
禹錫有詩豪之目。其詩氣該今古,詞總平實,運用似無甚過人,卻都愜人意,語語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圖嘗言:禹錫及楊巨源詩各有勝會,兩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劉得之易,楊卻得之難,入處迥異爾。
《詩源辨體》
劉雖與內(nèi)齊名,而其集變體實少。五七言古及五言律俱未為工,七言律……兩三篇聲有類盛唐,……七言絕氣格甚勝。
《載酒園詩話又編》
劉夢得五言古詩,多學南北朝。如《觀舞柘枝》曰:“曲盡回身處,層波猶注人。”宮體中佳語也。唯近體中間雜古調(diào),終有烏孫學漢之譏,不若唐音自佳。
《載酒園詩話又編》
夢得佳詩,多在朗、連、夔、和時作,主客以后,始事疏縱,其與白傅倡和者,尤多老人衰颯之音。長律雖有美言,亦多語工而調(diào)熟。
《五七言今體詩鈔》
東坡天才,有不可思議處,其七律只用夢得、香山格調(diào)。
《初白庵詩評》
陸放翁七律全學劉賓客,細味乃得之。
說詩晬語
大歷十子后,劉夢得骨干氣魄,似又高于隨州。人與樂天并稱,緣劉、白有《倡和集》耳。白之淺易,未可同日語也。
《唐詩別裁》
大歷后詩,夢得高廣文房。與白傅唱和,故稱“劉白”。實劉以風格勝,白以近情勝,各自成家,不相肖也。
劍溪說詩
新城公曰:“劉史部公他云:‘七律較五律多二字耳,其難什倍,譬開硬弩,只到七分,若到十分滿,古今亦罕矣。……求其十分滿者,惟杜甫、李頎、李商隱、陸游,及明之空同、滄溟二李數(shù)家耳?!庇拗^王維、劉禹錫亦有十分滿者,豈反作故翁、滄溟下耶?
石洲詩話
劉賓客之能事,全在《竹枝同》,至于鋪陳排比,輒有愴俗之氣。山谷云:“夢得《竹枝》九章,詞意高妙,昔子瞻嘗聞余詠第一篇,嘆曰:‘此奔軼絕塵,不可追也?!绷x云:“夢得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極為確論。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劉賓客長篇,雖不逮韓之奇橫,而健舉略足相當。七古劉之敵韓,猶五古郊之匹愈也。即夢得五言,亦自質(zhì)雅可誦。世乃謂其不工古詩,何其武斷!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至劉、柳出,乃復見詩人本色,觀聽為之一變,子厚骨聳,夢得氣雄,元和之二豪也。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劉賓客無體不備,蔚為大家,絕句中之山海也。始以議論入詩,下開杜紫微一派。
《靜居緒言》
夢得古詩邊幅較文房為大,律詩不及。其酷嗜杜陵“年去年來洞庭上,白蘋愁殺白頭人”,及張籍“藥酒欲開期好客,朝衣暫脫見鬧身”,又愛吟右丞“興闌啼鳥緩,坐久落花多,”亦可知其用意處。
《退馀叢話》
大抵七律最忌率易成章。今人多著意頷聯(lián),能講究起句及結(jié)句者甚少。又五、六一聯(lián),每患氣弱,或不能開宕。劉夢得于此處倍研練,能操筆,最可法。
養(yǎng)一齋詩話
樂天稱夢得為詩豪,又謂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予讀其集,唯律絕過人,古詩三卷,風格平弱,雅不足稱作者。
昭昧詹言
大約夢得才人,一直說去,不見艱難吃力,是其勝于諸家處,然少頓枰沉郁,又無自己在詩內(nèi),所以不及杜公。先君云:七律中以文言敘俗情入妙者,劉賓客也。次則義山。義山資之以藻飾。
《藝概》
劉夢得詩稍近徑露,大抵骨勝于白,而韻遜于柳。要其名雋獨得之句,柳亦不能掩也。
《唐詩五七言近體五七言絕句選評》
中唐七律,夢得呵繼隨州。后人與樂天并稱,因劉、白有唱和集耳,神彩骨干,惡可同日語?
《桐城吳先生評點唐詩鼓吹》
昔人論劉夢得為豪放,其體為東坡七律所自出,固不得而輕議之也。
《詩法萃編》
唐人擅長七律者,老杜外……中唐作者,劉夢得、劉文房皆巨擘。
《老生常談》
七律與以工部為宗,附以劉夢得、李義山兩家。
《東目館詩見》
夢得歌行,詠古皆爽脆,饒別致。五作極精深,惟五古多澀雅處。
《東目館詩見》
夢得主怨刺,故勝《主客閣》列之“瑰奇美麗”,尚未覺其典則高而滋味厚也。謂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山谷實具只服。
三唐詩品
五言體雜不一。有如“深春風日凈”、“昔聽東武吟”等篇,宛轉(zhuǎn)徘徊,取涂樂府;“秋江早望”、“謫居悼往”,則結(jié)休允暉。若“水禽殘月”,模休文之韻思;“楚望蒼然”,結(jié)韓卿之茂體。馀或放言理,失于音調(diào),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杜畠骸纷鞒熘г~,《泰娘》譜新聲之凄奏,七言此其選矣?!毒畚谩贰ⅰ栋偕唷吠幸馍钗?,亦得樂府遺意。律體獨多,瑩瑕間采。
《詩學淵源》
其詩極似王維,清新流麗,格調(diào)自高。長篇間入魏晉,元和詩人自當首屈一指。韓、劉、元、白雖屬異曲,未見同工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3—819 【介紹】: 唐河東解人,字子厚,世稱柳河東。柳鎮(zhèn)子。德宗貞元九年擢進士第,十四年登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正字,調(diào)藍田尉,拜監(jiān)察御史里行。與王叔文友善。及叔文主政,擢禮部員外郎,參與革新政治。叔文敗,宗元貶永州司馬。憲宗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人稱柳柳州。與韓愈并稱“韓柳”,共倡古文運動,其文峭拔矯健。又工詩,風格清峭。有《柳河東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3—819 字子厚,排行八,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后人稱“柳河東”。晚年貶官柳州(今屬廣西),并卒于此,后人又稱“柳柳州”。德宗貞元九年(793)登進士第。十二年任秘書省校書郎。十四年第博學宏詞科,任集賢殿書院正字。三年后調(diào)藍田尉。十九年閏十月,擢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與韓愈、劉禹錫同官。二十一年正月,順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實行政治革新,柳宗元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與劉禹錫同為王叔文集團核心人物。同年八月,順宗內(nèi)禪,憲宗即位,“二王”被貶。九月,柳宗元貶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為永州(今屬湖南)司馬。憲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詔回長安,三月又貶為柳州刺史。十四年十月五日卒于柳州。生平詳見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及新、舊《唐書》本傳。年譜多種,以宋文安禮《柳先生年譜》為較早而完備。柳宗元為唐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與韓愈共倡古文運動,均有卓越貢獻。其詩今存163首,多為貶官后所作,各體皆有造詣。內(nèi)容較為廣泛,風格豐富多彩;反映農(nóng)民疾苦之作如《田家三首》,采用白描手法,平易淺近;譏刺時政之作如《行路難》、《籠鷹詞》等,則用寓言筆調(diào),含蓄犀利;傷悼友人之作如《哭呂衡州》、《哭連州凌員外司馬》等,情意深摯,慷慨悲健;歌頌唐初反侵擾之作如《鐃歌鼓吹曲十二篇》,形象瑰偉,造語奇警。而詩中為數(shù)較多者,則為抒寫離鄉(xiāng)去國后哀怨情懷之作,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等,寓憤激之情于景物之中,風格明凈簡峭,清峻沉郁。柳詩中最為后人稱頌者,則為描寫貶謫生活而較為閑適之作,如《雨后曉行獨至愚溪北池》、《漁翁》、《夏晝偶作》等,明朗圓潤,韻致悠揚。蘇軾稱柳詩“溫麗清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東坡題跋》卷二),“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書黃子思詩集后》),當即指此。柳集通行者,有今人吳文治等校點本《柳宗元集》,詩文合編。詩注本有王國安《柳宗元詩箋釋》。研究資料有吳文治《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柳宗元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卷,《全唐詩續(xù)拾》補詩3首。
唐詩匯評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居長安(今陜西西安)。貞元九年(793)登進士第。十四年,登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正字,調(diào)藍田尉。十九年,入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永貞元年,擢禮部員外郎,參與王叔文等革新。憲宗即位,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元和十年召還,復出為柳州刺史。十四年卒于柳州。世稱柳柳州,又稱柳河東。與劉禹錫交厚,且出處進退略同,世稱“劉柳”。又與韓愈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世稱“韓柳”。宗元少以功業(yè)自期,及受挫,久貶南荒,心情郁結(jié),發(fā)之為詩,多憂憤之詞。有《柳宗元集》三十卷。今有《柳河東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
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九
宗元字子厚。河東人。貞元九年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貞元十九年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順宗朝擢禮部員外郎。坐黨王叔文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移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作品評論

《司空圖題柳柳州集后序》
今于華下,方得柳詩,味其搜研之致,亦深遠矣。俚其窮而克壽,抗精極思,則固非瑣瑣者輕可擬議其優(yōu)劣。
舊唐書本傳
(宗元)少聰警絕眾,尤精西漢詩騷。下筆構(gòu)思,與古為侔。精裁密致,燦若珠貝。當時流輩咸推之。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
東坡云:李、杜之后,詩人繼作,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占,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蘇軾《評韓柳詩》
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退之豪放奇險則過之,而溫麗靖深不及也。所貴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苦中邊皆枯,澹亦何足道。
捫虱新話
晏同叔云:若其祖述墳典,憲章騷雅,上鑠三古,下繼百世,橫行闊視于綴述之場,子厚一人而已。
《蔡寬夫詩話》
子厚之貶,其憂悲憔悴之嘆,發(fā)于詩者,特為酸楚。閔己傷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憤死,未為達理也。
《蔡百衲詩評》
柳柳州詩,若捕龍蛇,搏虎豹,急與之角而力不敢睱,非輕蕩也。
《蔡百衲詩評》
柳子厚詩雄深簡淡、迥拔流俗,致味自高,直揖陶、謝,然似入武庫,但覺森嚴。
《休齋詩話》
柳子厚小詩幻眇清妍,與元、劉并馳而爭先,而長句大篇,便覺窘迫,不若韓之雍容。
歲寒堂詩話
柳柳州詩,字字如珠玉,精則精矣,然不若退之之變態(tài)百出也。使退之收斂而為子厚則易,使子厚開拓而為退之則難。意味可學,而才氣則不可強也。
竹莊詩話
韓子蒼云:淵明詩,惟韋蘇州得其清閑,尚不得其枯淡。柳州獨得之,但恨其少遒爾。柳詩不多,體亦備眾家,惟效陶詩,是其性所好,獨不可及也。
《臞翁詩評》
柳子后如高秋獨眺,霽晚孤吹。
后村詩話
子厚永、柳以后詩,高者逼陶、阮,然身老遷謫,思含凄愴。
后村詩話
柳子厚才高,他文惟韓可對壘,古律詩精妙,韓不及也。當舉世為元和體,韓猶未免諧俗,面子厚獨能為一家之言,豈非豪杰之土乎?昔何文縝嘗語老漢老云:“如柳子厚詩,人生豈可不學他做數(shù)百首!”漢老退而嘆曰:“得一二首似之,足矣!”
后村詩話
韓、柳齊名,然柳乃本色詩人。自淵明沒,雅道兒熄、當一世競作唐詩之時,獨為古體以矯之,未嘗學陶和陶,集中五言凡十數(shù)篇,雜之陶集,有未易辨者。其幽微者可玩而味,其感慨者可悲而泣也。其七言五十六字尤工。
滄浪詩話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騷學,退之、李觀皆所不及。
滄浪詩話
若柳子厚五言古詩,尚在韋蘇州之上,豈元、白同時諸公所可望耶?
詩人玉屑
五言古詩,句雅淡而味深長者,陶淵明、柳子厚也。
瀛奎律髓
柳柳州詩精絕工致,古體尤高。世言韋、柳,韋詩淡而緩,柳詩峭而勁。此五律詩,比老杜尤工矣,杜詩哀而壯烈,柳詩哀而酸楚,亦同而異也。
唐詩品匯
劉辰翁曰:子厚古詩短調(diào),紆郁清美,閑勝長篇,點綴精麗,樂府托興飛動,退之故當遠出其下,并言韓、柳亦不偶然。
《唐詩品》
柳州古詩,得于謝靈運,而自得之趣鮮可儔匹,此其所短。然在當時,作者凌出其上多矣。《平淮雅詩》足稱高等,《鐃歌鼓吹曲》其在唐人鮮可追躅,而詞飾促急,不稱雅樂,七德九功之象,殆可如此!
《藝苑卮言》
柳州刻削雖工,去之稍遠,近體卑凡,尤不足逍。
《藝苑卮言》
子厚于《風》、《雅》、《騷》、賦,似得一斑。
詩鏡總論
詩貴真,詩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間,認真則又死矣。柳子厚過于真,所以多直面寡委也。
《詩源辨體》
子厚七言古,氣格雖勝,然鍛煉深刻,已近于變。
《唐詩歸折衷》
吳敬夫云:人皆學陶矣,學陶之弊流于枯深,故子厚從精深入也。
詩筏
嚴滄浪謂:“柳子厚五言古詩在韋蘇州之上?!比挥嘤^子厚詩,似得摩詰之潔,而頗近孤峭。其山水詩,類其《鈷鉧潭》諸記,雖邊幅不廣,而意境已足。如武陵一隙,自有日月,與韋蘇州詩未易優(yōu)劣。惟《田家》詩,直與儲光羲爭席,果勝蘇州一籌耳。
《載酒園詩話又編》
大歷以還,詩多崇尚自然。柳子厚始一振歷,篇琢句錘,起頹靡而蕩穢濁,出入《騷》、《雅》,無一字輕率。其初多務溪刻,故神峻而味冽,既亦漸近溫醇。柳五言詩猶能強自排遣,七言則滿紙?zhí)闇I。
《韓柳詩選》
柳州諸律詩,格律嫻雅,最為可玩。
《唐詩成法》
柳柳州詩屬對工穩(wěn)典切,情景悲涼,聲調(diào)亦高,刻苦之作,法最森嚴,但首首一律,全無跳躑之致耳。
說詩晬語
柳子厚哀怨有節(jié),律中《騷》體,與夢得故是敵手。
《繭齋詩談》
柳柳州氣質(zhì)悍戾,其詩精英出色,俱帶矯矯凌人意。文詞雖掩飾些,畢竟不和平,使柳州得志,也了不得。柳文讓韓,詩則獨勝。
劍溪說詩
柳州歌行甚古,遒勁處非元、白、張、王所及。
劍溪說詩
八司馬之才,無過劉、柳者,柳之勝劉,又不但詩文。其謫居自多怨艾意,而劉則無之。
《瀛奎律髓匯評》
陸貽典:子厚詩律細于昌黎,至柳州諸詠,尤極神妙,宣城、參軍之匹。無名氏:柳州推激風騷,兼能精煉。
《雨村詩話》
柳子厚文配韓,其詩亦可配韓,在王摩詰、孟浩然、韋蘇州之上,根柢厚,取精多,用物宏也。
《讀雪山房唐詩鈔》
十子而降,多成一幅面目,未免屢見不鮮,至劉、柳出,乃復見詩人本色,觀聽為之一變,子厚骨聳,夢得氣雄,元和之二豪也。
昭昧詹言
柳子厚才又大于夢得,然境地得失,與夢得相似。
《唐七律雋》
昌黎文獨步千古,而同時柳州與之抗衡,韓文雄而肆,柳文雅而健,然有伯仲之分也。至其詩則不然,韓詩雄而刻,柳詩雅而潔,柳州當?shù)芤暿⒉枰?。柳州五言上追彭澤、下匹左司,昌黎惟琴操最為高古,余詩則多蕪音累句,張籍、王建一流入耳。雖甚奡??虅?,實開宋人蹊徑,近世俱尊宋詩而并尊宋詩之祖,位置杜陵之上矣。而柳州詩則無人齒及,因錄之。
《峴傭說詩》
柳子厚幽怨有得騷旨而不甚似陶公,蓋怡曠氣少,沉至語少也?!赌蠞尽贰鳎瑲馇迳駭?,宜為坡公所激賞。
《唐七律詩鈔》
七律至大歷間,開、寶渾厚之風鮮矣?!允嵌?,作手寥寥,劉、柳起而精神為之一振。
三唐詩品
五言整飾,其源蓋出任彥升,至其弛騁之作,則前尤所阻,宋元詩派此濫觴焉。七言造懷自喻,饒費苦吟,俊逸生新,神傷刻露,要外之儲,韋以降,無愧一家之言?!痘囱拧贰敦懛?,純?yōu)槲捏w,無復和音,雖精意求章,而麗則衰矣、《鐃歌鼓吹》,猶存魏晉之遺。
《石遺室詩話》
柳州五言,大有不安唐古之意。胡應麟只舉《南澗》一篇,以為六朝妙詣,不知其諸篇固酷摹大謝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3 【介紹】: 唐齊州臨淄人,世居荊州,字柯古。段文昌子。以蔭為校書郎。研精苦學,秘閣書籍,披閱皆遍,尤深于佛書。累遷尚書郎。歷吉州刺史、太常少卿。懿宗咸通初,出為江州刺史。解印,寓居襄陽,以閑放自適。與李商隱、溫庭筠均長于以四六文撰寫奏章公文,三人皆行十六,時號“三十六體”。又撰有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63 字柯古,排行十六,其先臨淄鄒平(今山東鄒平)人,后家居荊州(今屬湖北)。宰相段文昌之子。以父蔭入仕,任職集賢院。武宗會昌三年(843)為秘書省校書郎。宣宗大中初出為吉州刺史。七年(853)返京,后出為處州刺史。十三年罷任,寓居襄陽,以閑放自適。懿宗咸通初,出為江州刺史,后入為太常卿。四年(863)卒于長安。生平見《舊唐書·段文昌傳》、《新唐書·段志玄傳》附、《金華子》卷上、《唐詩紀事》卷五七等。今人方南生有《段成式年譜》。成式研精苦學,秘閣書籍披閱殆遍,故文章冠于一時。尤長于駢文,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三人排行皆為十六,故時人稱為“三十六體”。退居襄陽時,與溫庭筠、余知古、元繇、韋蟾諸人同游徐商幕,賦詩唱和,編為《漢上題襟集》。亦擅文,著書頗多,尤以《酉陽雜俎》最為知名,今傳。《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漢上題襟集》10卷,《宋史·藝文志七》記有《段成式集》7卷等,今皆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與張希復、鄭符等游長安諸寺聯(lián)句若干、詞1首。
唐詩匯評
段成式(約803-863),字柯古,祖籍臨淄鄒平(今山東鄒平),后徙荊州(今湖北江陵)。段文昌之子。以門蔭入仕,官秘書省校書郎。開成五年,為秘書省著作郎、集賢殿修撰,累遷尚書省郎中。大中和,出為吉、處二州刺史。大中末,居襄陽,與溫庭筠、韋蟾等唱和。咸通初,出為江州刺史。官終太常少卿。成式博覽群書,獵奇好異,撰《酉陽雜俎》二十卷、《續(xù)集》十卷,今存。其與溫庭筠等襄陽唱和之作編為《漢上題襟集》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詞學圖錄
段成式(約803-863年) 字柯古。臨淄人。唐開國功臣段志玄裔孫。與溫飛卿、余知古、韋蟾、周繇等相唱和,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因三人均排行十六,故時人號其詩為"三十六體"。多著述,其《酉陽雜俎》為唐人筆記名著,后世譽為"小說之翹楚"。父段文昌,穆宗宰相,子段安節(jié),音樂家。
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七
成式字柯古。宰相文昌子。以蔭為挍書郎。累遷尚書郎。出為吉州刺史。終太常少卿。

作品評論

唐音癸簽
段成式與溫、李同號“三十六體”,思龐而貌瘠,故厥聲不揚。
《石園詩話》
段柯古,宰相文昌子,研精苦學,秘閣書籍,披閱皆遍,與義山、飛卿齊名,時號“三十六體”。然其詩長于用典,較之溫、李,固曹、鄶也。
《臥雪詩話》
段酉陽與溫、李并稱“三十六體”,非唯不及李,亦不及溫。僻典澀體,至不可解,與所著《酉陽雜俎》類書相似。其奇麗似長吉,實非長吉;其沉厚似昌黎,實非昌黎;其纖密似武功,實非武功。當為唐詩別派,后人亦鮮效之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3或904—960 【介紹】: 名或作延嗣。五代時廣陵人,字正中。馮令頵子。仕南唐。初入李昪元帥府,授秘書郎。李璟時累官左仆射同平章事。相傳與弟延魯交結(jié)魏岑、陳覺、查文徽,侵損時政,時人謂之五鬼。此說或過,然居相實不稱職。工詩,尤以詞名。璟嘗因曲宴內(nèi)殿,從容謂:“‘吹皺一池春水,何干卿事?”延巳對曰:“安得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笛寒’,特高妙也?!弊渲u忠肅。有《陽春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03?—960 一作延嗣,字正中。巳或作己,誤。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南唐烈祖時,累遷駕部郎中、元帥府掌書記。中主保大元年(943)拜諫議大夫、翰林學士,遷戶部侍郎。次年,任翰林學士承旨。四年,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后以伐閩兵敗,罷為太子少傅,出為昭武軍節(jié)度使。十年,拜左仆射,同平章事。建隆元年(960),官終太子太傅,謚忠肅。生平見馬令及陸游《南唐書》、《十國春秋》本傳。今人夏承燾有《馮正中年譜》。延巳有辭學,多伎藝,工詩,尤擅詞,乃五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王國維評其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與中后二主詞皆在花間范圍之外”(《人間詞話》)。今有《陽春集》傳世,其中混有溫庭筠、韋莊、歐陽修、李煜諸人詞?!?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詞78首,詩1首,斷句1聯(lián)。《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詞3首,詩斷句1聯(lián)。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六
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人。仕南唐。累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除昭武昭義軍節(jié)度使。周師入。改太子太傅。宋建隆元年卒。年五十八。謚忠肅。
《國語辭典》:集賢殿(集賢殿)  拼音:jí xián diàn
唐代設(shè)立的文學三館之一,掌刊輯經(jīng)籍,搜求佚書等事的官署。原名「集仙殿」,至唐玄宗開元中改稱為「集賢殿」。以五品以上為學士,宰相知院事。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其后以博學宏詞,授集賢殿正字?!埂杜f唐書。卷一○六。列傳。李林甫》:「即日林甫代九齡為中書、集賢殿大學士、修國史?!?/div>
《漢語大詞典》:集賢(集賢)
(1).聚集賢人。 唐 張九齡 《集賢殿書院奉敕送學士張說上賜燕序》:“ 集賢殿 者,本 集仙殿 也……遂改‘仙’為‘賢’,去華務實。且有后命,增其學秩。是以集賢之庭,更為論思之室矣?!?br />(2).集賢殿書院的省稱。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 城 字 亢宗 ……好學,貧不能得書,乃求入集賢為書寫吏,竊官書讀之。”
《漢語大詞典》:館殿(館殿)
昭文館、集賢院、史館和 集賢殿 、 右文殿 的統(tǒng)稱。 唐 錢珝 《授戶部巡官秘書省校書郎楊玢武功縣尉充集賢校理制》:“士子由科而進,得為館殿吏者,俯拾華資,如拾地芥?!?宋 范仲淹 《奏上時務書》:“ 唐 興之時,特開館殿,以待賢俊,得學士十八人,聲滿天下?!?/div>
《漢語大詞典》:殿撰
宋 代集英殿修撰、集賢殿修撰(后改為右文殿修撰)的省稱。 陸游 詩有《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因 辛棄疾 曾任右文殿修撰及集英殿修撰,故稱。后 元 代 張起巖 以進士第一名特授集賢院修撰, 明 清 沿其制,“殿撰”遂成為狀元的通稱。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然自后北闈試事,不復令新殿撰(前一科狀元)持衡,遂改三百餘年之舊制矣。”參閱宋史·職官志二。
《漢語大詞典》:仙院
指 唐 代的 集賢殿 書院。 唐 開元 十三年,改 集仙殿 為 集賢殿 書院,故有“仙院”之稱。 唐 劉禹錫 《酬令狐留守巡內(nèi)至集賢院見寄》詩:“仙院文房隔舊宮,當時盛事盡成空。”參閱舊唐書·職官志二。
《漢語大詞典》:集仙殿
唐 宮殿名。 開元 十三年改名 集賢殿 。 唐 李商隱 《漫成》詩之二:“ 李 杜 操持事略齊,三才萬象共端倪。 集仙殿 與 金鑾殿 ,可是蒼蠅惑曙鷄。”參見“ 集賢殿 ”。
《國語辭典》:集賢殿(集賢殿)  拼音:jí xián diàn
唐代設(shè)立的文學三館之一,掌刊輯經(jīng)籍,搜求佚書等事的官署。原名「集仙殿」,至唐玄宗開元中改稱為「集賢殿」。以五品以上為學士,宰相知院事。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其后以博學宏詞,授集賢殿正字。」《舊唐書。卷一○六。列傳。李林甫》:「即日林甫代九齡為中書、集賢殿大學士、修國史?!?/div>
《漢語大詞典》:侍讀學士(侍讀學士)
(1).官名。 唐 始設(shè),初屬 集賢殿 書院,職在刊緝經(jīng)籍。后為翰林院學士之一,職在為皇帝及太子講讀經(jīng)史,備顧問應對。 宋 樂史 《廣卓異記·柳公權(quán)》:“ 開成 五年,加散騎常侍出,凡三入翰林,為侍讀學士?!?清 戴震 《范忠貞傳》:“中 順治 壬辰進士,由翰林院編修擢秘書院侍讀學士,遷國史院學士?!?span id="6dusumy" class="book">《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八回:“ 沈中堂 一看這告奮勇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侍讀學士旗人 紳靈 ,號叫 紳筱庵 的便是?!?br />(2). 清 代內(nèi)閣所設(shè),掌收發(fā)本章、總稽翻譯,不以翰林出身充任。
《漢語大詞典》:侍講學士(侍講學士)
官名。 唐 始設(shè),初屬 集賢殿 書院,職司撰集文章、校理經(jīng)籍。 宋 時由他官之有文學者兼任,如 邢昺 以國子祭酒為侍講學士。屬翰林學士院。 元 明 清 翰林院均置此職,講論文史,甚為清顯。
《漢語大詞典》:麗正修書院(麗正脩書院)
亦作“ 麗正書院 ”。又稱集賢殿書院。 唐 始置,為中央掌管刊輯、校理經(jīng)籍,搜羅遺逸圖書,承旨撰集文章的機構(gòu)。新唐書·百官志二:“﹝ 開元 ﹞六年,乾元院更號麗正脩書院……十二年, 東都 明福門 外亦置麗正書院。十三年,改麗正脩書院為集賢殿書院。” 宋 戴埴 鼠璞卷上:“今行在內(nèi)南門名曰 麗正 。本取重離麗正之義。然麗正乃 唐 集賢院名, 張説 謂麗正乃禮樂之司。麗正書院, 開元 五年建,十三年改為集賢院?!币嗍》Q“ 麗正 ”。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匡贊》:“圣上崇儒重德,親自講論,刊校圖書,詳延學者,今之麗正,即是圣主禮樂之司。” 唐 馮贄 云仙雜記·文享媚香無忝:“ 張説 擕麗正文章謁友生時,正行宮中,媚香號化樓臺,友生焚以待 説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二:“惟麗正圖書之府,盛 開元 禮樂之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