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陜 → 陜陜”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共421,分29頁顯示  上一頁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西省
張湯
斗城
泰陵
陳遵
北嶺
蓬池
繡嶺
七盤
豐鎬
涇水
西周
赤岸
散關(guān)
灞水
《漢語大詞典》:西省
(1). 漢 永樂宮 之司署,掌管宮內(nèi)罪罰。后漢書·皇后紀(jì)下·孝仁董皇后:“﹝ 夏惲 、 封諝 ﹞等交通州郡,辜較在所珍寶貨賂,悉入西省?!?br />(2).中書省的別稱。南史·王韶之傳:“ 晉帝 自 孝武 ( 司馬炎 )以來,常居內(nèi)殿,武官主書於中通呈,以省官一人管詔誥,住西省,因謂之西省郎。” 宋 蘇軾 《再次韻答完夫穆父》:“豈知西省深嚴(yán)地,也著 東坡 病瘦身。”
(3). 陜西省 西安市 的俗稱。 柳青 《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第二八章:“一心一意種莊稼呀?再不到 西省 去收破爛哩?”
《國語辭典》:張湯(張湯)  拼音:zhāng tāng
人名。西漢杜陵(故城在今陜西省長安縣東南)人,生卒年不詳。武帝時,官至御史大夫,處理訟獄案件,咬文嚼字,寡情嚴(yán)苛,為漢代著名酷吏。后為朱買臣等所陷,自殺身亡。
《國語辭典》:斗城  拼音:dǒu chéng
1.小城?!顿Y治通鑒。卷一三四。宋紀(jì)十六。順帝升明元年》:「區(qū)區(qū)斗城之里,出萬死而不辭。」
2.漢代長安舊城,位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其城南為南斗星形,城北為北斗星形,故稱為「斗城」。漢。無名氏《三輔黃圖。卷一。漢長安故城》:「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至今人呼漢京城為斗城是也。」
《漢語大詞典》:泰陵
(1).陵名。 唐玄宗 陵。在 陜西省 蒲城縣 東北 金粟山 。
(2).陵名。 宋哲宗 陵。在 河南省 鞏縣 西南。本名 永泰陵 。 宋 人常稱之為 泰陵 。
(3).陵名。 明孝宗 陵。在 北京市 昌平縣 筆架山 東南。
(4).陵名。 清世宗 陵。在 河北省 易縣 永寧山 。
《國語辭典》:陳遵(陳遵)  拼音:chén zūn
人名。字孟公,東漢杜陵(故城在今陜西長安東南)人。性好客,每次宴會時,常取賓客車轄投入井中,客雖有急事,亦不得去。
《國語辭典》:北嶺(北嶺)  拼音:běi lǐng
山脈名。由岷山東行,經(jīng)甘肅、陜西二省南方的秦嶺,再東延河南省伏牛山、大別山,至安徽省淮陽山的山脈。為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是中國自然、人文上的一大界線。
《漢語大詞典》:蓬池
(1).古澤藪名。即 逢澤 。在今 河南省 開封市 東南, 戰(zhàn)國 魏 地,本 逢忌 之藪。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十二:“徘徊 蓬池 上,還顧望 大梁 ?!?唐 韋應(yīng)物 《大梁亭會李四棲梧作》詩:“至今 蓬池 上,遠(yuǎn)集八方賓?!?明 何景明 《黃河篇》:“ 蓬池 已在 梁園 里,嘯歌緑水洪波起。”
(2).即 蓬萊池 。在 陜西省 長安縣 大明宮 蓬萊殿 附近。 唐 李德裕 《述夢詩四十韻》:“荷靜 蓬池 鱠,冰寒 郢水 醪?!痹ⅲ骸懊繉W(xué)士初上賜食,皆是 蓬萊池 魚鱠?!?明 李東陽 《鏡川楊淑人壽》詩:“門臨 杜曲 天相接,膾出 蓬池 手自調(diào)?!?/div>
《漢語大詞典》:繡嶺(繡嶺)
山名。在今 陜西省 臨潼縣 驪山 上,有 東繡嶺 、 西繡嶺 。以山勢高峻,如云霞繡錯,故名。 唐 杜牧 《華清宮三十韻》:“ 繡嶺 明珠殿 ,層巒下繚墻?!?清 陳維嵩 《念奴嬌·寄董玉虬侍御秦中》詞:“我去 汴 城君 繡嶺 ,一樣前朝陵闕?!?/div>
《漢語大詞典》:七盤(七盤,七槃)
(1).亦作“ 七槃 ”。古舞名。在地上排盤七個,舞者穿長袖舞衣,在盤的周圍或盤上舞蹈。宋書·樂志一:“ 張衡 《舞賦》云:‘歷七槃而縱躡?!?王粲 《七釋》云:‘七槃陳於廣庭?!牢娜?顏延之 云:‘遞間關(guān)於槃扇。’ 鮑照 云:‘七槃起長袖。’皆以七槃為舞也?!?span id="jps33pm" class="book">《舊唐書·音樂志二》:“樂府詩云,‘妍袖陵七盤’,言舞用盤七枚也。”
(2).指 七盤嶺 。在 四川 廣元 東北與 陜西 寧強 的交界處,上有 七盤關(guān) ,是 川 陜 間重要關(guān)隘之一。 唐 岑參 《醴泉東谿送程皓元鏡微入蜀》詩:“ 蜀 郡路漫漫, 梁州 過 七盤 ?!?清 吳偉業(yè) 《送吳門李仲木出守寧羌》詩:“ 七盤 遮 駱谷 ,十口隔 秦倉 ?!?/div>
《國語辭典》:豐鎬(豐鎬)  拼音:fēng hào
地名。周的舊都,在今陜西省長安縣西南。
《漢語大詞典》:涇水(涇水)
渭河 的支流,在 陜西省 中部。也稱 涇河 。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又西五十五里,曰 涇谷之山 , 涇水 出焉,東南流注于 渭 ?!?漢 應(yīng)劭 《風(fēng)俗通·山澤·渠》:“ 涇水 一石,其泥數(shù)斗,且溉且糞,長我稷黍。” 唐 杜甫 《北征》詩:“ 邠 郊入地底, 涇水 中蕩潏?!?span id="vjsqwre" class="book">《資治通鑒·秦始皇帝元年》:“ 韓 欲疲 秦 人,使無東伐,乃使水工 鄭國 為間於 秦 ,鑿 涇水 自 仲山 為渠,并北山,東注 洛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詩涇見謂濁申箋義:“七月啟 涇 口,引 涇水 灌地,則春、秋、冬皆清?!?/div>
《國語辭典》:西周  拼音:xī zhōu
1.朝代名。(西元前1111~771)周武王至幽王定都鎬京,故稱為「西周」。
2.國名。周考王以王城故地封其弟揭,后稱為「西周」。
《漢語大詞典》:赤岸
(1).泛指土石呈赤色的崖岸。《楚辭·東方朔〈七諫·哀命〉》:“哀高丘之赤岸兮,遂沒身而不反?!?王逸 注:“ 楚 有高丘之山,其岸峻嶮,赤而有光明?!?br />(2).傳說中的地名。文選·枚乘〈七發(fā)〉:“凌 赤岸 ,篲 扶桑 ,橫奔以雷行。” 李善 注:“此文勢似在遠(yuǎn)方,非 廣陵 也?!?漢 趙曄 吳越春秋·越王無馀外傳:“於是周行寓內(nèi),東造絶跡,西延 積石 ,南踰 赤岸 ,北過 寒谷 ?!?唐 杜甫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赤岸 水與銀河通,中有云氣隨飛龍?!?br />(3).山名。在 江蘇 六合 東南。南齊書·高帝紀(jì)上:“治 新亭 城壘未畢,賊前軍已至……自 新林 至 赤岸 ,大破之?!?宋 王象之《輿地紀(jì)勝·淮南東路·真州》:“ 赤岸 ,其山巖與江岸數(shù)里土色皆赤。”
(4).山名。在 四川 新都 南。文選·郭璞〈江賦〉:“﹝ 長江 ﹞源二分於 崌 崍 ,流九派乎 潯陽 ;鼓洪濤於 赤岸 ,淪餘波乎 柴桑 。” 于光華 注引大清一統(tǒng)志:“ 赤岸山 ,在 成都府 新都縣 南一十七里, 中江 支流經(jīng)此?!?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后余道 江 右, 貴溪 , 弋陽 之山無不丹者,遠(yuǎn)望之如霞焉。因思 楚 有 赤壁 , 越 有 赤城 , 蜀 有 赤岸 ,北塞外有 燕支山 ,想當(dāng)爾耳?!?br />(5).古水澤名。在 陜西 大荔 西南,今湮。 北周 庾信 《同州還》詩:“ 赤岸 繞新村, 青城 臨 綺門 ?!?倪璠 注:“周書·宣帝紀(jì)云:‘幸 同州 ,自 應(yīng)門 至於 赤岸澤 ,十里間幡旗相蔽?!?同州 有 赤岸澤 也?!?/div>
《國語辭典》:散關(guān)(散關(guān))  拼音:sàn guān
大散關(guān)的別名。參見「大散關(guān)」條。
分類:陜西寶雞
《國語辭典》:大散關(guān)(大散關(guān))  拼音:dà sàn guān
地名。在陜西省寶雞縣西南大散嶺上,為秦、蜀交通的孔道。南宋時,與金在此分界。也稱為「散關(guān)」、「崤谷」。
《國語辭典》:灞水  拼音:bà shuǐ
河川名。源出陜西省西安市藍(lán)田縣西,流經(jīng)灞橋區(qū),至未央?yún)^(qū)會浐水后北流注入渭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