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cuò),系統(tǒng)已按“陜 → 陜陜”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共421,分29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禹門
龍首
馬融
灞上
平陵
秦嶺
寒門
沙苑
陳倉
桃林
回中
五原
雁塞
鎬京
苕水
《漢語大詞典》:禹門(禹門)
(1).即 龍門 。地名。在 山西 河津縣 西北、 陜西 韓城縣 東北。相傳為 夏禹 所鑿,故名。 唐 黃滔 《水殿賦》:“截通 魏國 之路,鑿改 禹門 之水?!?前蜀 韋莊 《柳谷道中作卻寄》詩:“心如岳色留 秦 地,夢逐 河 聲出 禹門 ?!?明 何景明 《畫魚》詩:“ 禹門 天池云霧里,白晝雷霆行地底?!?br />(2).即 龍門 。指科舉試場。 宋 辛棄疾 《鷓鴣天·送廓之秋試》詞:“禹門已準(zhǔn)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明 范受益《尋親記·勸勉》:“倚門望你身脫白,須作禹門驚雷客?!?/div>
《國語辭典》:龍首(龍首)  拼音:lóng shǒu
1.龍的頭部?!独m(xù)漢書志。第六。禮儀志下》:「載飾以蓋,龍首魚尾,華布?jí)?,纁上周,交絡(luò)前后,云氣畫帷裳?!?br />2.狀元?!斗Q謂錄》卷二四:「宋朝狀元入相者,呂蒙正、王曾、李迪、宋庠,石揚(yáng)休詩云:『皇朝四十三龍首,身列黃扉止四人?!弧?/div>
《國語辭典》:馬融(馬融)  拼音:mǎ róng
人名。(西元79~166)字季長。茂陵(今陜西省興平縣東北)人,東漢學(xué)者。從學(xué)者常千數(shù),著《三傳異同說》,注《孝經(jīng)》、《論語》、《》、《》、《尚書》、《三禮》等。
《漢語大詞典》:灞上
地名。在 陜西省 西安市 東、 灞水 西高原上,故名。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於是 王翦 將兵六十萬人, 始皇 自送至 灞上 ?!?唐 杜甫 《懷灞上游》詩:“悵望 東陵 道,平生 灞上 游?!?葉劍英 《重讀〈論持久戰(zhàn)〉》詩:“唱罷凱歌來 灞上 ,集中全力破 石頭 ?!?/div>
《漢語大詞典》:平陵
(1).平地和丘陵。 漢 晁錯(cuò) 《言兵事書》:“平陵相遠(yuǎn),川谷居間,仰高臨下,此弓弩之地也。”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記·楚游日記:“平陵擴(kuò)然,崗埠遠(yuǎn)迭?!?br />(2). 西漢 五陵 之一,在今 陜西省 咸陽市 西北。 漢 昭帝 筑陵置縣,死后葬此。三輔黃圖·陵墓:“ 昭帝 平陵 在 長安 西北七十里。”
(3).借指京都。 唐 李嘉祐 《送王端赴朝》詩:“獨(dú)遣 吳州 客, 平陵 結(jié)夢思?!?唐 皇甫冉 《酬裴十四》詩:“舊國想 平陵 ,春山滿 陽羨 ?!?/div>
《國語辭典》:秦嶺(秦嶺)  拼音:qín lǐng
山脈名。起自甘肅省天水縣,綿亙于陜西省南部,終于河南省陜縣。是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也是地理上的天然界線,南北氣候、景觀不同。也稱為「秦山」、「終南山」。
《國語辭典》:寒門(寒門)  拼音:hán mén
1.北極。《楚辭。屈原。遠(yuǎn)游》:「舒并節(jié)以馳騖兮,逴絕垠乎寒門。」《后漢書。卷五九。張衡列傳》:「望寒門之絕垠兮,縱余緤乎不周?!?br />2.貧賤之家。《晉書。卷四五。列傳。劉毅》:「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紅樓夢》第一七回:「臣,草莽寒門,鳩群鴉屬之中,豈意得徵鳳鸞之瑞?!?br />3.謙稱自己的家?!逗笏疂G傳》第一○回:「楊么迎接了入來,坐定問道:『今日列位尊長何事光臨寒門?』」
《漢語大詞典》:沙苑
地名。在 陜西 大荔縣 南,臨 渭水 ,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其處宜于牧畜。 西魏 大統(tǒng) 三年, 宇文泰 大敗 高歡 于此。 唐 于此置 沙苑 監(jiān)。 唐 杜甫 《留花門》詩:“ 沙苑 臨清 渭 ,泉香草豐潔?!?/div>
《漢語大詞典》:陳倉(陳倉)
(1).古地名。即今 陜西省 寶雞市 。 秦 置縣, 漢 、 魏 、 晉 皆因之。 劉邦 用 韓信 計(jì),明修棧道,暗渡 陳倉 ,即此。 漢 魏 以來為攻守戰(zhàn)略要地。《元和郡縣圖志·鳳翔府》:“ 寶雞縣 ,本 秦 陳倉縣 , 秦文公 所筑,因山以為名,屬 右扶風(fēng) …… 陳倉 故城,在今縣東二十里。”
(2).貯存陳谷的糧倉。《平妖傳》第一回:“其中有一員外,家中巨富,真?zhèn)€是錢過壁斗,米爛陳倉?!?/div>
《漢語大詞典》:桃林
古地區(qū)名。在今 河南 靈寶 以西, 陜西 潼關(guān) 以東地區(qū)。為 周武王 放牛處。書·武成:“偃武修文,歸馬于 華山 之陽,放牛于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孔 傳:“山南曰陽, 桃林 在 華山 東,皆非常養(yǎng)牛馬之地,欲使自生自死,示天下不復(fù)乘用?!?span id="hply267" class="book">《史記·留侯世家》:“放牛 桃林 之陰,以示不復(fù)輸積?!?唐 劉禹錫 《述舊賀遷寄陜虢孫常侍》詩:“關(guān)頭古塞 桃林 靜,城下長河竹箭迴。” 清 薛福成 《晉執(zhí)政諸卿考》:“ 晉 用 先軫 諸臣,遏 楚 方張之言,而戢其問鼎之心,扼據(jù) 殽 函 之險(xiǎn)要,橫塞 秦 衝,俾不得越 桃林 一步?!?/div>
《漢語大詞典》:回中
(1). 秦 宮名。故址在今 陜西 隴縣 西北。 秦始皇 二十七年出巡 隴西 、 北地 (今 寧夏 和 甘肅 東部),東歸時(shí)經(jīng)過此處。 漢文帝 十四年 匈奴 從 蕭關(guān) (今 寧夏 固原 東南)深入,燒毀此宮。 唐 李白 《宮中行樂》詩:“君王多樂事,何必向 回中 ?!?br />(2).古道路名。南起 汧水 河谷,北出 蕭關(guān) ,因途經(jīng) 回中 得名。為 關(guān)中平原 與 隴東高原 間的交通要道。 西漢 元封 四年 武帝 自 雍縣 (今 陜西 鳳翔 南)經(jīng) 回中道 ,北出 蕭關(guān) 。 東漢 建武 八年 來歙 由此攻取 隗囂 割據(jù)下的 略陽 (今 甘肅 秦安 東北)。 唐 盧照鄰 《上之回》詩:“ 回中 道路險(xiǎn), 蕭關(guān) 烽候多。”
《漢語大詞典》:五原
(1).關(guān)塞名。即 漢 五原 郡之 榆柳塞 。在今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五原縣 。漢書·匈奴傳下:“ 呼韓邪單于 款 五原塞 ,愿朝三年正月。” 唐 賈至 《出塞曲》:“傳道 五原 烽火急,單于昨夜寇新 秦 。”
(2).地名合稱。在今 陜西省 。 唐 杜甫 《喜聞官軍已臨賊境》詩:“五原空壁壘,八水散風(fēng)濤?!?仇兆鰲 注引長安志:“ 長安 、 萬年 二縣之外,有 畢原 、 白鹿原 、 少陵原 、 高陽原 、 細(xì)柳原 ,謂之五原。”
(3).地名合稱。在今 寧夏 境內(nèi)。 唐 駱賓王 《早秋出塞寄東臺(tái)詳正學(xué)士》詩:“促駕逾三水,長驅(qū)望五原。” 陳熙晉 注:“五原謂 龍游原 、 乞地千原 、 青嶺原 、 可嵐貞原 、 橫槽原也 ?!?br />(4).指 唐 韓愈 《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原毀》五文。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說·原》:“自 唐 韓愈 作‘五原’,而后人因之?!?/div>
《漢語大詞典》:雁塞
亦作“鴈塞”。 山名。初學(xué)記卷三十引 南朝 齊 劉澄之 《梁州記》:“ 梁州縣 界有 鴈塞山 ,傳云此山有大池水,鴈棲集之,故因名曰 鴈塞 ?!逼涞禺?dāng)在今 陜西 漢中 一帶。
亦作“鴈塞”。 泛指北方邊塞。 唐 楊炯 《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山連鴈塞,野接龍坰。” 宋 裴湘 《浪淘沙·并門》詞:“雁塞説 并門 ,郡枕 西汾 ,山形高下遠(yuǎn)相吞?!?/div>
《國語辭典》:鎬京(鎬京)  拼音:hào jīng
古地名。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灃河?xùn)|岸,簡稱為「鎬」。為周武王建都的地方。也稱為「西都」、「宗周」。
《漢語大詞典》:苕水
(1).水名。在今 陜西省 境內(nèi)。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 龍首之山 ,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鐵, 苕水 在焉。東南流注于 涇水 ,其中多美玉?!?br />(2).水名。在今 浙江省 境內(nèi)。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 浮玉之山 …… 苕水 出于其陰,北流注入 具區(qū) ,其中多鮆魚?!?唐 靈一 《于潛道中呈元八處士》詩:“ 苕水 灘行淺, 潛州 路漸深……不知 天目 下,何處是云林?!?宋 蘇軾 《表忠觀碑》:“ 天目之山 , 苕水 出焉。龍飛鳳舞,萃於 臨安 ?!眳⒁姟?苕溪 ”。
《國語辭典》:苕溪  拼音:tiáo xī
河川名。源于浙江省天目山,分東苕和西苕,于吳興縣匯合注入太湖。秋時(shí)兩岸多苕花,其白如雪,故稱為「苕溪」。也稱為「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