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cuò),系統(tǒng)已按“陜 → 陜陜”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國語辭典》:李淳風(fēng)(李淳風(fēng))  拼音:lǐ chún fēng
人名。(西元602~670)自號(hào)黃冠子,岐州雍(今陜西省鳳翔縣南)人。唐代天文家。幼通群書,明天文、歷算、陰陽之學(xué)。太宗時(shí)為太史令,以銅制渾天儀。后封昌樂縣男。著有《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閣錄》等。
《國語辭典》:崤谷  拼音:yáo gǔ
關(guān)隘的名稱:(1)指函谷關(guān)。(2)指大散關(guān)。約在今陜西省寶雞市西南。也稱為「散關(guān)」。
《國語辭典》:崤山  拼音:yáo shān
山名。位于河南省洛寧縣西北。東接澠池,西界陜縣,分東西二崤,春秋初秦、晉二諸侯國曾在此會(huì)戰(zhàn)。也作「殽山」。
分類:崤山山名
《國語辭典》:華陰縣(華陰縣)  拼音:huà yīn xiàn
縣名。位于陜西省潼關(guān)縣西。因在華山之北,故稱為「華陰縣」。有隴海鐵路經(jīng)過,境內(nèi)多名勝古跡,山麓多產(chǎn)松、檜、果樹及竹林,農(nóng)產(chǎn)以米、麥、棉花、玉蜀黍?yàn)橹鳌?/div>
《國語辭典》:灞陵園(灞陵園)  拼音:bà líng yuán
漢文帝的陵墓,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
《漢語大詞典》:枳道
(1).亭名。舊址在今 陜西 咸陽市 東北。漢書·高帝紀(jì)上:“ 沛公 至 霸上 。 秦王 子?jì)?素車白馬,係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jié),降 枳道 旁。” 顏師古 注引 蘇林 曰:“亭名也。在 長安 東十三里。”
(2).阻塞道路。 明 沈德符 野獲編補(bǔ)遺·吏部·施丐:“貧丐無厭,每值一施,輒三四及詭名以博青蚨。天街闐擁,時(shí)或枳道不得前?!?/div>
《漢語大詞典》:芷陽
秦縣名,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例如: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a target='_blank'>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
分類:陜西西安
《漢語大詞典》:皇子陂
亦作“ 皇子坡 ”。 地名。在今 陜西省 長安縣 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渭水下:“南有 泬水 注之。水上承 皇子陂 於 樊川 ?!?唐 白居易 《代書一百韻寄微之》:“高上 慈恩塔 ,幽尋 皇子陂 ?!?宋 張禮 《游城南記》:“己酉,謁 龍?zhí)?,循 清 明渠 而西,至 皇子坡 。”亦省作“ 皇陂 ”。 唐 杜甫 《題鄭十八著作丈故居》詩:“第五橋東流恨水, 皇陂 岸北結(jié)愁亭?!?/div>
《漢語大詞典》:博望苑
漢 宮苑名。故址在今 陜西省 西安市 。 漢武帝 為 戾太子 建,以供其交接賓客。漢書·戾太子劉據(jù)傳:“及冠就宮,上為立 博望苑 ,使通賓客?!?顏師古 注:“取其廣博觀望也?!?span id="xwlb3ds" class="book">《三輔黃圖·苑囿》:“ 博望苑 , 武帝 立子 據(jù) 為太子,為太子開 博望苑 以通賓客…… 博望苑 在 長安 城南 杜門 外五里有遺址。”參閱《元和郡縣圖志》卷一。
《漢語大詞典》:刀客
(1). 清 末 陜西 民間秘密團(tuán)體。因會(huì)員經(jīng)常佩帶長約三尺、寬約二寸的關(guān)山刀子,故稱。相傳創(chuàng)立于 清 咸豐 五年(1855年)以前。其成員多屬破產(chǎn)農(nóng)民、失業(yè)手工業(yè)工人及其他城市勞動(dòng)人民和游民,長期秘密活動(dòng)于 渭河 兩岸和 潼關(guān) 以西、 西安 以東地區(qū),反抗封建壓迫剝削。辛亥革命時(shí)期,不少成員接受同盟會(huì)領(lǐng)導(dǎo),多次參加武裝起義,成為 陜西 光復(fù)的重要力量。后流為軍閥爪牙。
(2). 民國 初年亦稱土匪為刀客。 陳登科 《赤龍與丹鳳》四:“ 黎倀 這個(gè)狗入的,不怪人都說他是刀客?!?姚雪垠 《長夜》二七:“那班夜聚明散的零星刀客,都不敢得罪 薛崗 和 茨園 。”原注:“ 民國 初年的土匪還稱刀客,后來土匪不再用刀作武器,刀客的名字也漸漸不再用了?!?/div>
《漢語大詞典》:岐邑
古邑名。在今 陜西省 岐山縣 境。 周 古公亶父 所建。竹書紀(jì)年卷上:“三年,自 殷 遷于 河 北。命 周公 亶公 ,賜以 岐邑 ?!?/div>
《漢語大詞典》:郿絳(郿絛)
麻織腰帶。古代 郿縣 (今 陜西省 眉縣 )所產(chǎn),故稱。 宋 陸游 《老境》詩:“臨窗 蜀 紙謄詩草,出戶 郿 絛繫褐衣?!?宋 陸游 《舟中遣興》詩:“方牀展 蘄 簟,短褐束 郿 絛?!?/div>
《國語辭典》:蝦蟆陵(蝦蟆陵)  拼音:há ma líng
地名。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南方的咸寧縣。參見「下馬陵」條。
《漢語大詞典》:五陵原
漢 代五個(gè)皇帝陵園所在地。在今 陜西省 興平縣 東北的 渭北 高原上。《敦煌曲子詞·天仙子》:“ 五陵原 上有仙娥,攜歌扇,香爛漫,留住九華云一片。”參見“ 五陵 ”。
《國語辭典》:五陵  拼音:wǔ líng
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五個(gè)漢代帝王的陵寢。皆位于長安,為當(dāng)時(shí)豪俠巨富聚集的地方?!段倪x。班固。西都賦》:「若乃觀其四郊,浮游近縣,則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4000' target='_blank'>岑參 〈與高適薛據(jù)登慈恩寺浮圖〉詩:「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國語辭典》:西調(diào)(西調(diào))  拼音:xī diào
傳統(tǒng)戲曲的腔調(diào)。源于山西、陜西一帶。除運(yùn)用疊句外,普通一首有十二句,常加襯字,平仄通協(xié)。
《國語辭典》:顏師古(顏師古)  拼音:yán shī gǔ
人名。(西元581~645)字籀,唐萬年(今陜西省長安縣)人。顏之推之孫,官終秘書監(jiān)弘文館學(xué)士,封瑯琊縣男。博覽群書,通訓(xùn)詁,善屬文。嘗受詔于秘書省考訂五經(jīng)文字,多所釐正。所作《漢書》、《急就章》注,均大顯于時(shí),卒謚戴,著有《匡謬正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