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陜 → 陜陜”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0—1070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季長。仁宗天圣進士。歷知州縣,有治狀。入為侍御史,極論內(nèi)降授官賞之弊,又反對外戚秉政、宦侍建節(jié),解臺職,出任湖北轉(zhuǎn)運使,歷州府。英宗治平中,召除御史中丞,復諫勿稱濮王為親。坐事知黃州、太平州。神宗熙寧三年,以戶部侍郎致仕。
全宋詩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長,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授南康軍判官,移知廣州南??h。又知潮、常州,尋召為侍御史。儂智高叛,除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改益州路轉(zhuǎn)運使,召為戶部副使。歲馀,以天章閣待制充陜西都轉(zhuǎn)運使。英宗治平初,召為御史中丞。神宗即位,出知黃州,改太平州。熙寧三年,以戶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一。事見《明道文集》卷三《故戶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狀》,《宋史》三二○有傳。
全宋文·卷五七八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長,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五年進士及第,授南康軍判官。歷知南海、分寧二縣,通判睦州,移知潮州、常州,召為侍御史。出知宣州,歷湖北、益州轉(zhuǎn)運使,以天章閣待制充陜西都轉(zhuǎn)運使。英宗朝恩升給事中,復召權(quán)御史中丞。神宗時拜御史中丞,后以戶部侍郎致仕。熙寧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一。見《明道文集》卷三《故戶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狀》,《宋史》卷三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4—1069 【介紹】: 宋揚州人,字次公。以蔭為秘書省校書郎。通判河南府,平定駐軍之叛。知和州,審獄明察。歷任益州等路提點刑獄、鹽鐵判官、轉(zhuǎn)運使等。知慶州,鑿井,修道,方便行旅。神宗熙寧元年,河北地震,繕補崩毀城郭倉庾,有功。長于政事,時稱能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5—1060 【介紹】: 宋開封陳留人,字鄰幾。登進士第。為藍山尉,改大理寺丞,遷殿中丞。召試,擢集賢校理,判刑部。與蘇舜欽游,坐預進奏院祠神會落職,監(jiān)蔡州商稅。后復故官,累進至刑部郎中。強學博覽,為文淳雅,尤善于詩。喜琴、弈,工隸書。有《嘉祐雜志》、《唐宜鑒》、《春秋世論》及文集等。
全宋詩
江休復(一○○五~一○六○),字鄰幾,開封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人。舉進士,調(diào)藍山尉,歷信、潞二州司法參軍。又舉書判拔萃科,知長葛縣,通判閬州。召為集賢校理,判尚書刑部。仁宗慶歷四年(一○四四),因參與蘇舜欽進奏院宴會,落職監(jiān)蔡州商稅。久之,起知奉符縣,通判睦州、廬州,復集賢校理,與修起居注。累遷刑部郎中。嘉祐五年卒,年五十六(《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三《江鄰幾墓志銘》)。有文集二十卷(同上書),已佚,今存《鄰幾雜志》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三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六三七
江休復(一○○五——一○六○),字鄰幾,開封陳留(今河南開封)人。瞗學博覽,無所不通。善文章,尤長于詩。舉進士及第,調(diào)藍山尉,歷信、潞二州司法參軍。景皊元年,舉書判拔萃科,優(yōu)等,改大理寺丞、知長葛縣,遷殿中丞。前后通判閬、睦、廬州,以集賢校理判刑部、吏部南曹、登聞鼓院,為群牧判官,出知同州,提點陜西路刑獄,入判三司鹽鐵勾院,修起居注,累遷刑部郎中。嘉皊五年四月卒,年五十六。著有《唐宜炮》十五卷、《春秋世論》三十卷、《文集》二十卷、《嘉皊雜志》二卷(存)等。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三《江鄰幾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三《文苑傳》五《江鄰幾傳》,《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之三。
姚仲孫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陳州商水人,字茂宗。登進士第。補許州司理參軍,調(diào)邢州、資州推官,知建昌縣及彭、睦、滁、益等州通判。臨事干練,治獄平穩(wěn)。入朝歷右司諫、知諫院、侍御史知雜事,疏請嚴諫議大夫之選,定提點刑獄考課之法,皆為仁宗采納。累擢三司戶部度支監(jiān)鐵副使、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大修城壘兵備。進龍圖閣學士,權(quán)三司使事。坐小吏偽造文符,出知蔡州卒。
全宋文·卷四一五
姚仲孫,字茂宗,商水(今河南商水)人,曄子。擢進士第,補許州司理參軍,調(diào)邢州推官,徙資州。累官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大修城壘兵備,仁宗賜詔褒之。遷龍圖閣學士,權(quán)三司使。屬西北備邊,悉心經(jīng)度,雖病未嘗廢事,坐小吏詐為文書,出知蔡州,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0—1090 【介紹】: 宋洛陽人,字正叔。第進士。知滎河縣,有治聲。元昊歸款,建中白府請筑安定、黑水八堡以控東道。夏人果來,聞有備,不敢入。歷夔路、淮南、京西轉(zhuǎn)運使,累遷陜西都轉(zhuǎn)運使,知廣州、江寧、成德軍,以正議大夫致仕。
全宋詩
楚建中(一○一○~一○九○),字正叔,洛陽(今屬河南)人。第進士,知滎河縣。歷夔路、淮南,京西轉(zhuǎn)運使,進度支副使。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知滄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五)。五年,為天章閣待制、陜西都轉(zhuǎn)運使、知慶州(同上書卷二二九)。元豐五年(一○八二)參輿洛陽耆英會。八年,以正議大夫致仕(同上書卷三六○)。哲宗元祐五年卒(同上書卷四四八),年八十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九三一
楚建中(一○一○——一○九○),字正叔,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仁宗時,第進士,知滎河縣,主管鄜延經(jīng)略機宜文字。累遷提點京東刑獄、鹽鐵判官。歷夔州、淮南、京西轉(zhuǎn)運使,進度支副使,出知滄州。熙寧五年,為天章閣待制、陜西都轉(zhuǎn)運使,知慶州、江寧、成德軍。元豐八年以正議大夫致仕,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一。建中為人強干,為王安石稱道?!?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四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祥符人,字寶臣。劉平弟。以父蔭補三班奉職。任襄州兵馬監(jiān)押,漢江暴漲,親涉水率眾捍城。累遷鄜延路兵馬都監(jiān),徙知籠竿城。西夏侵邊,兼濟以千余兵擊敗其數(shù)萬眾。以兄戰(zhàn)沒,特授內(nèi)殿崇班。歷知原、寧、鄜、冀、惠、雄、忻諸州,官終管勾三班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4—1094 【介紹】: 宋相州安陽人,徙河陽,字子堅。陳貫子。以蔭鎖廳及第。仁宗嘉祐中,為夔峽轉(zhuǎn)運判官。歷提點陜西刑獄,攝帥鄜延,使京西、河東、淮南、京東,知蘇、邠州、河中府,皆有政績。加集賢殿修撰,進天章閣待制。神宗時累遷吏部侍郎。請罷選人改官再問,以絕其弊。官至龍圖閣直學士。
全宋文·卷一○四三
陳安石(一○一四——一○九四),字子堅,相州安陽(今河北安陽)人。貫子,以蔭鎖廳及第,嘉祐中為夔、峽轉(zhuǎn)運判官,提點陜西刑獄,攝帥鄜延。歷使京西、河東、淮南、京東,知蘇州、邠州、河中府。加集賢殿修撰,為河東都轉(zhuǎn)運使。進天章閣待制。召為戶部侍郎,進吏部侍郎。出知永興軍、鄧、襄、陳、鄭州、河陽,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紹圣元年卒,年八十一。見《宋史》卷三○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5—1075 【介紹】: 宋開封人,字君錫。仁宗景祐元年進士。以薦為集賢校理、提點開封府界,督吏捕盜,盡得之。為淮南轉(zhuǎn)運使,兩浙饑,移淮粟賑贍。神宗時累官龍圖閣直學士、知河南府,嚴整吏習,號為治辦。然用法刻深,煩碎無大體,唯厚結(jié)中人。權(quán)發(fā)遣開封府卒。
全宋詩
李中師(一○一五~一○七五),字君錫,開封(今屬河南)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充集賢校理,提點開封府界諸縣。擢三司度支判官,為淮南轉(zhuǎn)運使,徙河東轉(zhuǎn)運使。英宗即位,除天章閣待制、陜西都轉(zhuǎn)運使,知澶州、河南府。神宗即位,遷給事中,除龍圖閣直學士,充群牧使,兼知審官東院。熙寧八年權(quán)發(fā)遣開封府(《開封府題名記碑》),卒,年六十一。事見《祠部集》卷三四《李公行狀》,《宋史》卷三三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河南永安人,字希元。張堯封兄,仁宗張貴妃伯父。舉進士。歷憲州、筠州推官。擢殿中丞、知犀浦,縣多田訟,乃正其疆界,訟事頓減。累遷給事中、端明殿學士、三司使。皇祐中,改戶部侍郎,尋拜淮康軍節(jié)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包拯、王舉正等極力諫阻,遂罷宣徽、景靈二使。旋復以宣徽使判河陽,后徙鎮(zhèn)天平軍。頗通吏治,曉法律。以戚里進,由寒士遽至崇顯,留戀恩寵,為世所鄙。
夏安期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江州德安人,字清卿。夏竦子。以父任為將作監(jiān)主簿,賜進士出身。歷京西、河東轉(zhuǎn)運使,陜西都轉(zhuǎn)運使。進龍圖閣直學士、吏部郎中、知渭州,整頓軍隊,教士卒戰(zhàn)陣法;又籍塞下閑田,募人耕種,歲得谷數(shù)萬斛,以備賑發(fā),名曰貸倉。后兩知延州,親督役筑州城,不逾月而就。平生無學術(shù),然頗以才自勵,嘗求入侍經(jīng)筵,為時所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洛陽人,字元甫。趙安仁子。以父奏為秘書省正字、同判太常寺。召試賜進士及第。擢集賢校理,歷京西陜西路提點刑獄、荊湖南路轉(zhuǎn)運使,知同、陜、相等州。所至為政不甚力,然善委任佐屬,祿賜多分贍族人。累官工部侍郎、知濠州,卒。
全宋文·卷四一四
趙良規(guī),字元甫,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仁宗時父安仁奏為秘書正字、同判太常寺。召試,賜進士及第。景祐中,為集賢校理兼宗正丞,預修《會要》。出通判蘄州,徙河南府。知泰、滁二州。權(quán)判三司開拆司、度支勾院、直集賢院,至和二年,出知廬州。嘉祐中改直秘閣、同判宗正事。遷秘書監(jiān),知同、陜、相三州。進太子賓客、權(quán)判殿中省。遷尚書工部侍郎、判本部、知濠州,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七《趙安仁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深州饒陽人,字逢吉。李宗諤子。幼作賦,為楊億嘉嘆。以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累官集賢院校理、鹽鐵判官。朝議罷天下職田及公使錢,持不可。歷知數(shù)州府,累擢天章閣待制,終知鄭州。性和易,不忤物,能守家法。
全宋文·卷四一五
李昭遘(?——一○五九),饒陽(今河北饒陽)人,宗諤從子。以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楊億薦授館閣校勘,改集賢校理。仁宗時,為鹽鐵判官,白波發(fā)運使。遷直史館、判三司理欠司,徙度支判官,除陜西轉(zhuǎn)運使。知澤州、陜州,進直龍圖閣、集賢殿修撰,累遷工部郎中,歷知鳳翔、河中府、晉州,擢天章閣待制、知鄭州。嘉祐四年卒。見《宋史》卷二六五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八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亳州譙縣人,字秀之,一作力之。初名熙。登進士第。累除儀州通判。韓琦、文彥博薦其才,徙夔州路轉(zhuǎn)運判官,教民以醫(yī)藥而禁巫神。為益州路轉(zhuǎn)運使,權(quán)度支副使。儂智高入嶺南,擢天章閣待制、知福州。仕至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卒于官。
全宋詩
曹穎叔,一作潁叔,初名熙,字秀之,一作力之,亳州譙(今安徽亳州)人。舉進士,任威勝軍判官,累遷提點陜西路刑獄。除直史館。知鳳翔府,徙益州路轉(zhuǎn)運使,權(quán)度支副使。知福州。為陜西都轉(zhuǎn)運使,進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卒于官。事見《宋元學案》卷五,《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杭州富陽人,字師直。謝絳子。仁宗皇祐元年進士。歷京西、淮南轉(zhuǎn)運使,以與王安石善,驟擢為侍御史,誣劾蘇軾以迎合安石。后知潭州,時章惇開五溪,景溫協(xié)力拓筑,以功進拜禮部侍郎。哲宗元祐中,歷知永興軍、河陽。卒年七十七。
全宋詩
謝景溫(一○二一~一○九七),字師直,小名錦衣奴(劉攽《中山詩話》),富陽(今屬浙江)人,絳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咸淳臨安志》卷六一)。通判汝、莫二州,歷京西、淮南轉(zhuǎn)運使。神宗熙寧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雜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歷知鄧、襄、潭州。元豐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書卷三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寶文閣直學士權(quán)知開封府(同上書卷三六九),尋罷知蔡州。三年,權(quán)刑部尚書。又出知鄆州、真定府、揚州、壽州、鄧州(同上書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紹圣四年徙知河陽,請致仕,未受命卒(同上書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五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四
謝景溫(一○二一——一○九七),字師直,富陽(今浙江富陽)人,絳次子?;实v元年進士,通判汝、莫二州,江東轉(zhuǎn)運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漣水軍。神宗初徙真州,提點江西刑獄,歷京西、淮南轉(zhuǎn)運使。王安石驟擢之為侍御史知雜事,誣劾蘇軾。出知鄧州,進陜西都轉(zhuǎn)運使,改知鄧、襄、澶三州。加直龍圖閣,判將作監(jiān)。出知潭、洪、應天府、瀛州。元祐初進寶文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坐事罷知蔡州;三年初權(quán)刑部尚書,改知鄆州,再歷永興軍,徙知河陽。紹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101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堯夫。范仲淹次子。仁宗皇祐元年進士。嘗從胡瑗、孫復學。父沒始出仕,知襄城縣。累官侍御史、同知諫院。言王安石變法妨民,語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zhuǎn)運使,以新法不便,戒州縣未得遽行。哲宗立,除給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樞密院事。后拜相。哲宗親政,累貶永州安置?;兆诹?,連除觀文殿大學士,促入覲,以目疾乞歸。卒謚忠宣。有《范忠宣公集》。
全宋詩
范純?nèi)剩ㄒ弧鸲摺灰弧鹨唬?,字堯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仲淹次子。早年以父蔭為太常寺太祝,舉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均因侍父不仕。父卒,初知襄城縣,移許州觀察判官、知襄邑縣。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擢江東轉(zhuǎn)運判官,召為殿中侍御史。因“濮議”事出通判安州,改知蘄州。神宗即位,召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因忤王安石,出知河中府,移知慶州、信陽軍、齊州。請罷,提舉西京留司御史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復知慶州,未幾,召為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三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哲宗親政,用章惇為相,遂堅辭執(zhí)政,出知潁昌府。后因元祐黨籍,連貶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永州安置?;兆诩次?,分司南京、鄧州居住。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七十五。謚忠宣。有《范忠宣集》二十卷、《彈事》五卷、《國論》五卷、《言行錄》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今存文集二十卷,奏議二卷,遺文一卷。事見《曲阜集》卷三《范忠宣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四有傳?!》都?nèi)试?,以清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歲寒堂刊《范忠宣集》(其中詩五卷)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閣本)、元刊明修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五四五
范純?nèi)剩ㄒ弧鸲摺灰弧鹨唬?,字堯夫,蘇州(治今江蘇蘇州)人,仲淹次子。皇祐元年進士,父死乃出仕,以秘書省著作佐郎知汝州襄城縣,簽書許州觀察判官事、知襄邑縣。治平元年為江東轉(zhuǎn)運判官,擢殿中侍御史,屢奏不當追尊濮王,遂出通判安州,改蘄州,歷京西提點刑獄,京西、陜西轉(zhuǎn)運副使。召拜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加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改判國子監(jiān)。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語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zhuǎn)運使,左遷知利州、慶州,黜知信陽軍,移齊州。乞罷,提舉西京留司御史臺,再知河中。哲宗立,復知慶州,召除給事中,進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元祐三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明年出知潁昌府,踰年知太原府,徙河南。八年,召復拜右仆射,再出知潁昌府,忤章惇意,累貶永州安置?;兆诹ⅲ瑲w許養(yǎng)疾。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七十五,謚忠宣。著有《彈事》五卷、《國論》五卷、文集二十卷。見曾肇《范忠宣公墓志銘》(《曲阜集》卷三),《宋史》卷三一四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