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481,分99頁顯示  上一頁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愁陰
山陰道
陰長
陰蟲
惜寸陰
沈陰
寒陰
惜分陰
陰盛
暮陰
陰結(jié)
陰精
陰邪
陰靜
陰沴
《漢語大詞典》:愁陰(愁陰)
猶陰霾。 南朝 梁 虞羲 《詠霍將軍北伐》:“ 飛狐 白日晚, 瀚海 愁陰生?!?唐 錢起 《秋霖曲》:“愁陰慘淡時(shí)殷雷,生靈墊溺若寒灰。” 宋 蘇舜欽 《依韻和王景章見寄》:“歲律崢嶸臘候深,一天風(fēng)雪卷愁陰?!?/div>
分類:陰霾
《漢語大詞典》:山陰道(山陰道)
用 王徽之 訪 戴逵 事,以寄托對友人的懷念或惜別之情。 唐 杜甫 《舟中夜雪懷盧十四侍御弟》詩:“燭斜初近見,舟重竟無聞。不識 山陰 道,聽雞更憶君。” 宋 王沂 孫《齊天樂·贈(zèng)秋厓道人西歸》詞:“冷煙殘水 山陰 道,家家擁門黃葉…… 江 南恨切,問還與何人,共歌新闋?”參見“ 山陰乘興 ”。
《漢語大詞典》:山陰乘興(山陰乘興)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王子猷 ( 王徽之 )居 山陰 ,夜大雪……忽憶 戴安道 ( 戴逵 ),時(shí) 戴 在 剡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 王 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 戴 ?’”后因以“山陰乘興”指訪友。 唐 羅隱 《寄崔慶孫》:“交情澹薄應(yīng)長在,俗態(tài)流離且勉旃。還擬 山陰 一乘興,雪寒難得渡江船。” 宋 張孝祥 《踏莎行》詞:“ 山陰 乘興不須回, 毗耶 問疾難為對?!?/div>
分類:訪友
《駢字類編》:陰長(陰長)
易:臨彖至于八月有兇。消不久也。注:八月陽衰而陰長。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素問: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又本音。禮記祭義疏見陰短下。
《漢語大詞典》:陰蟲(陰蟲)
(1).冰蠶。 王嘉 拾遺記·虞舜附 南朝 梁 蕭綺 錄:“陽燎出於冰木,陰蟲生於炎山?!?br />(2).秋蟲,如蟋蟀之類。 南朝 宋 顏延之 《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詩:“夜蟬當(dāng)夏急,陰蟲先秋聞?!?宋 梅堯臣 《夏日晚霽》詩:“寳氣無入發(fā),陰蟲入夜鳴。”
(3).蝦蟆。 晉 陸機(jī) 《漏刻賦》:“伏陰蟲以承波,吞恒流其如挹?!?span id="ia6t96a" class="book">《文選·陸倕〈新漏刻銘〉》:“靈虬承注,陰蟲吐噏。” 李周翰 注:“陰蟲謂蝦蟆?!?/div>
《漢語大詞典》:惜寸陰(惜寸陰)
極言珍惜時(shí)間。語本《淮南子·原道訓(xùn)》:“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shí)難得而易失也?!?span id="1nkqflr" class="book">《晉書·陶侃傳》:“﹝ 陶侃 ﹞常語人曰:‘ 大禹 圣人,乃惜寸陰;至眾人,當(dāng)惜分陰?!?唐 綦毋潛 《送章彝下第》詩:“三十名未立,君還惜寸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褚生:“僕家貧,辦束金不易,即不能惜寸陰,而加以夜半,則我之二日,可當(dāng)人三日?!?/div>
《漢語大詞典》:沈陰(沈陰)
亦作“沉陰”。
(1).謂積云久陰。禮記·月令:“﹝季春之月﹞行秋令,則天多沉陰,淫雨蚤降,兵革并起。” 蔡邕 《月令章句》:“陰者,密云也;沉者,云之重也?!?南朝 梁 江淹 《詣建平王上書》:“加以涉旬日,迫季秋,天光沉陰,左右無色?!?宋 王安石 《酬微之梅暑新句》詩:“當(dāng)此沉陰無白日,豈知炎旱有彤云?”明史·劉大夏傳:“ 南京 、 鳳陽 大風(fēng)拔樹, 河南 、 湖廣 大水,京師苦雨沉陰?!?br />(2).陰暗;陰沉。 三國 魏 阮籍 《元父賦》:“地下沉陰兮受氣匪和,太陽不周兮殖物匪嘉?!?唐 元稹 《痁臥聞幕中諸公征樂會(huì)飲》詩:“濩落因寒甚,沉陰與病偕?!?清 陳夢雷 《西郊雜詠》之五:“沉陰多肅殺,摧氣搖松柏?!?br />(3).借指黑暗統(tǒng)治。 郭沫若 《蜩螗集·北上紀(jì)行》詩:“兩番罹浩劫,一旦掃沉陰?!?br />(4).指地下。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託沉陰以壙久兮,惜蕃華之未央?!?顏師古 注:“沉陰,言在地下也?!?/div>
《漢語大詞典》:寒陰(寒陰)
(1).寒冷的陰氣;寒氣。后漢書·郎顗傳:“政失其道,則寒陰反節(jié)。” 唐 李白 《登瓦官閣》詩:“山空霸氣滅,地古寒陰生。” 唐 姚合 《早春山居寄城中知己》詩:“陽和潛發(fā)蕩寒陰,便使川原景象深?!?br />(2).指寒冷陰濕。 南朝 宋 鮑照 《山行見孤桐》詩:“桐生叢石里,根孤地寒陰?!?/div>
《國語辭典》:惜分陰(惜分陰)  拼音:xí fēn yīn
愛惜極微少的時(shí)間?!稌x書。卷六六。陶侃傳》:「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dāng)惜分陰?!?/div>
《漢語大詞典》:惜寸陰(惜寸陰)
極言珍惜時(shí)間。語本《淮南子·原道訓(xùn)》:“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shí)難得而易失也?!?span id="p2ai1bi" class="book">《晉書·陶侃傳》:“﹝ 陶侃 ﹞常語人曰:‘ 大禹 圣人,乃惜寸陰;至眾人,當(dāng)惜分陰?!?唐 綦毋潛 《送章彝下第》詩:“三十名未立,君還惜寸陰?!?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褚生:“僕家貧,辦束金不易,即不能惜寸陰,而加以夜半,則我之二日,可當(dāng)人三日?!?/div>
《駢字類編》:陰盛(陰盛)
易坤上六龍戰(zhàn)于野。疏:以陽謂之龍。上六是陰之至盛,陰盛似陽。故稱龍焉。 禮記祭統(tǒng)見陰義下。春秋:莊公二十有八年冬,大無麥禾。公羊傳:冬既見,無麥禾矣。曷為先言筑微而后言無麥禾?諱以兇年造邑也。疏:既言無麥,是建未之前事,故知秋水所傷也。若其經(jīng)云冬,筑微,大水,無麥禾,即大水在冬下,嫌是冬水矣,則嫌推尋此秋無麥禾一事,若使冬水傷殺之者矣。若不言大而但言無麥禾,則嫌此秋但地氣不養(yǎng),而麥禾不成,不能起見此秋實(shí)有水矣。因欲疾莊公之行,不制其夫人,令其陰盛類同于水,故加大以見之 漢書杜欽傳:日蝕地震,陽微陰盛也。又外戚傳:夫河者水陰,四瀆之長,今乃大決。沒漂陵邑,斯昭陰盛盈溢,違經(jīng)絕紀(jì)之應(yīng)也。齊書五行志見陰脅下。
《駢字類編》:暮陰(暮陰)
黃庭內(nèi)景經(jīng):通利華精調(diào)陰陽。注:謂心神用舍,與目相應(yīng)。華精,目精也。心開則目明,心閉則目閉。晝陽而暮陰,故云調(diào)陰陽。
《駢字類編》:陰結(jié)(陰結(jié))
素問: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陰結(jié),水之所客也。陰,埤雅。詩曰: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濛善沾濡。又喜結(jié)不解。羈旅之愁。于是為甚。徐傅玄芙渠詩:陰結(jié)其實(shí)。陽發(fā)其華 韋應(yīng)物對雪贈(zèng) 秀才詩:靡靡寒欲收,靄靄陰還結(jié)弗。又戰(zhàn)國。策智伯又使人之趙,請蔡皋狼之地。趙襄子 與智伯陰結(jié)韓、魏,將以伐趙。趙襄子召張孟談而告之曰:夫智伯之為人,陽親而陰疏,三使韓、魏,而寡人弗與焉,其移兵寡人必矣。
又南梁之難,韓氏請救于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早救之孰與晚救之便?田臣思曰:魏有破韓之志,韓見且亡,必東愬于齊。我因陰結(jié)韓之親,而晚承魏之敝,則國可重利。田侯曰:善。乃陰告韓使者而遣之。韓自以有齊國,五戰(zhàn)五不勝,東愬于齊,因起兵擊魏,大破之馬陵得。魏志曹仁傳:少好弋獵,后豪杰并起,仁亦陰結(jié)少年 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間,率唐書。王叔文傳。陰結(jié)天下有名士,而士之欲速進(jìn)者 諧附之,若韋執(zhí)誼、陸質(zhì)、呂溫、李景儉、韓曄、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為死友,而凌準(zhǔn)、程異又因其黨進(jìn)。
《國語辭典》:陰精(陰精)  拼音:yīn jīng
月亮。唐。李白古朗月行〉:「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div>
《漢語大詞典》:陰邪(陰邪)
(1).陰險(xiǎn)邪惡。《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塞陰邪之路,屏褻狎之臣,制侵陵迫脅之心,復(fù)門戶掃除之役,戒其所宜戒,憂其所宜憂?!?span id="dhiiami" class="book">《宋史·司馬光傳》:“ 光 言:‘四方見,京師不見,此人君為陰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獨(dú)不知,其為災(zāi)當(dāng)益甚,不當(dāng)賀?!?宋 梅堯臣 《依韻奉和永叔感興》之二:“所論言必從,豈若水投石。陰邪日已銷,事理頗以得?!?劉堅(jiān) 《“強(qiáng)盜”的女兒》:“我偷偷去看 滑溜溜 ,他目光陰邪狠毒,眼珠一明一暗?!?br />(2).陰濕邪毒。 清 紀(jì)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余謂此兇悖之魄,聚為妖厲,猶蛇虺雖死,餘毒尚染於草木,不足怪也。凡陰邪之氣,遇陽剛之氣則消?!?br />(3).中醫(yī)學(xué)名詞。指六淫病邪中的寒、濕等邪氣。 漢 張仲景 傷寒論·太陽病上:“寒,陰邪也?!?/div>
《駢字類編》:陰靜(陰靜)
素問: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化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漢語大詞典》:陰沴(陰沴)
指天地四時(shí)陰氣不和而產(chǎn)生的災(zāi)害。 唐 元稹 《苦雨》詩:“陰沴皆電掃,幽妖亦雷驅(qū)。”舊唐書·文宗紀(jì)下:“天或警予,示此陰沴,撫躬夕惕,予甚悼焉。” 宋 蘇軾 《祭佛陀波利祝文》:“積雪始消,陰沴再作。小民無辜,弊于饑寒?!?/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