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齊丹陽人。徐雄子。善醫(yī)術,解天文,言談滑稽。初仕梁,后隨蕭綜入魏。東魏孝靜帝天平中,為高歡征赴晉陽,得禮遇。武定四年轉秘書監(jiān),為楊愔所排。齊代魏,之才為高洋弄臣。以善醫(yī)術,雖有外任,輒被征還。歷事文宣、孝昭、武成、后主諸帝,以戲狎得寵。累官尚書令,封西陽郡王。卒年八十。謚文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5—706 【介紹】: 唐襄州襄陽人,字孟將。登進士第,始調清源丞。武周永昌元年以賢良征試,擢監(jiān)察御史。后出為合、蜀二州刺史。長安中召為司刑少卿,拜同平章事。神龍元年武則天病,與桓彥范等乘機政變,誅張昌宗、張易之,復中宗帝位,擢天官尚書,遷中書令,封漢陽郡王。為武三思所誣,罷相,貶新州司馬。卒謚文貞。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25—706 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少補太學生,博涉經史。登進士第,調清源丞。武則天永昌元年(689)中賢良方正科,擢拜監(jiān)察御史。圣歷初,累遷鳳閣舍人,后拜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長安中,累官秋官侍郎,拜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后以誅張易之、擁中宗即位功,拜天官尚書、鳳閣鸞臺三品,遷中書令。神龍二年(706),為武三思所排,貶新州司馬,又流瀧州,卒。謚文貞。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大唐新語》卷六。柬之所存之詩均為樂府體,辭彩斐然,頗沿齊梁舊習。《舊唐書·經籍志下》、《新唐書·藝文志四》均著錄《張柬之集》10卷,已佚。《全唐詩》存詩5首。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
柬之字孟將。襄州襄陽人。少補太學生。第進士。累補青城丞。永昌元年以賢良徵。時年七十馀矣。試策第一。擢拜監(jiān)察御史。神功初累拜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長安中召還。狄仁杰薦為司刑少卿。遷秋官侍郎。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遷鳳閣侍郎。中宗即位。以誅張易之昌宗功擢拜天官尚書鳳閣鸞臺三品。封漢陽郡公。遷中書令。監(jiān)修國史。進封漢陽郡王。加特進。令罷知政事。授襄州刺史。尋為武三思所搆。貶新州司馬。憤恚卒。年八十二。景云元年贈中書令。謚曰文貞。建中初又贈司徒。
陽伯成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玄宗開元中,累官戶部員外郎。十八年,為左司郎中,駁張說謚文貞,以為不稱。二十三年,為戶部郎中。二十九年,為河南少尹。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一
伯成。開元時官尚書左司郎中河南少尹。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全唐詩》收《下山逢故夫》詩1首,列為世次爵里無考作者。按徐之才,《北史》卷九〇有傳,丹陽(今屬江蘇)人,初仕梁,為豫章王蕭綜幕僚。后隨蕭綜入北魏,歷仕東魏、北齊,屢任要職,北齊后主時官至尚書左仆射、尚書令,封西陽郡王。武平間卒,年80歲,謚文明?!?a target='_blank'>全唐詩》誤作唐人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6—837 【介紹】: 唐宜州華原人,字殼士,自號白云孺子。德棻后裔。憲宗時,以能為辭章,尤善箋奏制令,進中書舍人。以與皇甫镈、李逢吉結黨逐裴度,出為華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入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穆宗時進門下侍郎,出為宣歙觀察使,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敬宗時遷宣武節(jié)度使,召為尚書右仆射,拜彭陽郡公。所至皆有善政。卒于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謚文。有《漆奩集》,又選有《元和御覽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6—837 字殼士,別號白云孺子,排行四。其先敦煌(今屬甘肅)人。家于太原(今屬山西)。德宗貞元七年(791)登進士第,為桂州、太原從事。憲宗元和年間入朝為右拾遺,累官至河陽節(jié)度使。元和十四年(819)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因親吏臟污事發(fā),貶宣歙觀察使,再貶衡州刺史。文宗大和末為尚書左仆射,封彭陽郡公。卒于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任所,謚文。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卷五。令狐楚才思俊麗,與劉禹錫、李逢吉、廣宣唱和甚多。曾向朝廷奏進張祜詩卷,又向李商隱傳授駢文。其詩“宏毅闊遠”(《吳禮部詩話》),尤長于絕句?!?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度圃娎m(xù)拾》補2首,題2則。
唐詩匯評
令狐楚(766-837),字愨士,祖籍敦煌(今屬甘肅),實居并州(今山西太原)。貞元七年(791)登進士第。授校書郎。桂管觀察使王拱辟為從事。佐太原節(jié)度使府,歷掌書記、節(jié)度判官。元和初,入為右拾遺、禮部員外郎。丁父憂。免喪,為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充翰林學士。十三年出為華州刺史,轉河陽懷節(jié)度使。十四年拜相,十五年貶為宣歙觀察使,再貶衡州刺史,量移郢州。長慶四年,自河南尹遷宣武軍節(jié)度使。大和二年,入為戶部尚書,歷東都留守及天平、河本二鎮(zhèn)。入為吏部尚書,遷尚書左仆射、領鹽鐵轉運事。開成初,出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卒。楚工詩,長于樂府。有《漆奩集》一百三十卷,又與劉禹錫唱和詩《彭陽唱和集》三卷,與李逢吉唱和詩《斷金集》一卷,均佚。元和中編《御覽詩》一卷進呈,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九
楚字殼士。燉煌人。自言十八學士德棻之裔。貞元七年進士。元和十四年累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穆宗朝罷為宣歙觀察使。敬宗文宗朝歷宣武天平河東節(jié)度使。大和七年入為吏部尚書。轉太常卿。進左仆射。封彭陽郡公。開成元年拜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卒年七十二。贈司空。謚曰文。子绹貴。累贈至太尉。

作品評論

吳禮部詩話
武元衡、令孤楚皆以將相之璽,聲蓋一時,其詩宏毅闊遠,與灞橋驢子上所得者異矣。
升庵詩話
令狐楚與王涯、張仲素同時為中書省舍人,其詩長于絕句,號“三舍人詩”,同為一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7—1072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歐陽觀子。少貧,從母鄭氏學。仁宗天圣八年進士。調西京推官,與尹洙、梅堯臣以歌詩唱和。景祐間為館閣???,作文為范仲淹辯,貶夷陵令。慶歷中召知諫院,改右正言、知制誥,贊助新政。新政失敗,上疏反對罷范仲淹政事,出知滁、揚、潁等州。召為翰林學士。嘉祐二年知貢舉,倡古文,排抑“太學體”,文風大變。五年,擢樞密副使,次年拜參知政事。英宗初,以尊英宗父濮王為皇,起濮議之爭。神宗立,請出知亳、青、蔡三州。以反對王安石新法,堅請致仕。能詩詞文各體,為當時古文運動領袖,后人稱唐宋八大家之一。平生獎掖后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俱受其稱譽。亦擅史學,與宋祁等修《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集古錄》、《六一詞》等。
全宋詩
歐陽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又號六一居士,盧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試學士院,充館閣??薄H?,因范仲淹事切責諫官高若訥,降為峽州夷陵令。四年,移乾德令。寶元二年(一○三九),遷武成軍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館閣??薄c歷三年(一○四三),知諫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四年,為河北都轉運使。五年,慶歷新政失敗,因力為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韓琦、杜衍等申辯,貶知滁州,徙揚州、潁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權知開封府。五年,拜樞密副使。六年,進參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罷為觀文殿學士,轉刑部尚書知亳州。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對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病逝潁州汝陰,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歐陽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書》、《新五代史》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九有傳。宋胡柯編有《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 歐陽修詩,以《四部叢刊》影元本《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為底本。參校宋慶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簡稱周本,藏北京圖書館)、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簡稱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圖書館)及明正統(tǒng)刻《居士集》(有元曾魯考異,簡稱曾本、曾本校)。底本系年原注目錄下,今移至正文題下。底本孫謙益等所作校記,除刪去少數異體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證及續(xù)添校記,亦以續(xù)校名義補入正文。另輯得集外詩句,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
歐陽修(1007-1072) 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廬陵(今江西吉安)人?!?a target='_blank'>宋史》有傳。有《新五代史》、《集古錄》、《歐陽文忠集》、《六一詞》。
全宋文·卷六六三
歐陽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幼孤力學,天圣八年第進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初召試學士院,充館閣校勘。以范仲淹謫降事致書責諫官高若訥,貶峽州夷陵令,移光化軍乾德令。康定初召還復職,慶歷間歷知諫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出為河北都轉運使。以支持「慶歷新政」,貶知滁州,徙揚州、潁州。至和初召為翰林學士,修《唐書》。累擢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治平末,出知亳州。神宗立,徙知青州。議青苗法與王安石異,再徙蔡州。熙寧四年致仕歸潁,明年卒于汝陰,年六十六,謚文忠。嘗集三代以來金石銘刻為一千卷,撰《新唐書》紀、志、表七十五卷,《五代史》七十四卷,《詩本義》十四卷,后人集其文為一百五十三卷。見吳充撰行狀、韓琦撰墓志銘,《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0—1200 【介紹】: 宋徽州婺源人,徙居建陽考亭,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遁翁、滄洲病叟,別稱紫陽、云谷老人。朱松子。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為同安主簿。孝宗淳熙中,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時浙東大饑,乃單車按行境內,救荒革弊。光宗時歷知漳州,任秘閣修撰等。寧宗初,以煥章閣待制提舉南京鴻慶宮。慶元二年,落職罷祠。卒后追謚文。受業(yè)于李侗,得程顥、程頤之傳,兼采周敦頤、張載等人學說,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主持白鹿洞、岳麓書院,講學五十余年,弟子眾多。其學派被稱為閩學,或考亭學派、程朱學派。曾被韓侂胄視為偽學,加以禁止。有《四書章句集注》、《伊洛淵源錄》、《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鑒綱目》、《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后人編纂的《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等。
全宋詩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溯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授泉州同安主簿。罷歸請祠,監(jiān)潭州南岳廟。孝宗朝,歷官秘書郎,知南康軍,直秘閣,提舉江西、浙東常平茶鹽,江西提刑,秘閣修撰。光宗即位,知漳州。紹熙四年(一一九三),知潭州兼荊湖南路安撫。寧宗即位,除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尋提舉南京鴻慶宮。慶元二年(一一九六),韓侂胄專政,行偽學黨禁,落職罷祠。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二年(一二○九),追謚文。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從祀孔廟。熹登第五十載,任地方官僅七年半,立朝時間更短,生平主要從事著述和講學,是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有《楚辭集注》八卷、《詩集傳》二十卷等。文集版本甚多,生前即有無名氏編刊之《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卒后,有寧宗時浙江官刻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書院雕印,除集一百卷外,并附王遂輯續(xù)集十一卷及余師魯輯別集十卷。自宋末至明、清,仍續(xù)有增補、刊刻。事見《勉齋集》卷三六《文公朱先生行狀》,《宋史》卷四二九有傳?!≈祆湓姡浴端牟繀部酚坝∶骷尉甘荒辏ㄒ晃迦痘掴窒壬煳墓募罚ㄆ渲芯硪恢辆硪弧鸺皠e集卷七詩部)為底本,校以宋寧宗時刻本(簡稱宋本)、明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刻本(簡稱成化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朝鮮李朝英祖辛卯(一七七一)刊《朱子大全》(簡稱朝鮮本)等。底本卷末考異,酌予吸收。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十一、十二卷。
詞學圖錄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別稱紫陽,謚文?;罩萱脑矗ń駥俳鳎┤?,僑寓建陽(今屬福建)。理學家。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通鑒綱目》等,詞有《晦庵詞》。
全宋文·卷五四二八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遁翁。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今福建尤溪)。紹興十八年進士及第,調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滿還家,著書講學達二十馀年。淳熙五年,知南康軍。在任期間,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八年,就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紹熙元年,知漳州。四年,除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這期間修復了岳麓書院。五年,詔為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同年被罷免,回到福建考亭,主講紫陽書院,又別稱考亭、紫陽,繼續(xù)著書立說。慶元六年病逝,年七十一。朱熹一生做官時間很短,主要從事于著書講學。他上承二程的學說,又加以闡釋發(fā)揮,成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朱熹著述甚富,計有文集一百卷、續(xù)集十一卷、別集十卷,《上蔡先生語錄》三卷,《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名臣言行錄》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近思錄》十四卷,《四書章句集注》十九卷,《太極圖解》注一卷,《通書解》一卷,《伊洛淵源錄》十四卷,《詩集傳》八卷,《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楚辭集注》八卷,《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等,俱存世。事見黃干《朱先生行狀》(《勉齋集》卷三六,《宋史》卷四二九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49 【介紹】: 宋婺州蘭溪人,字仲和。寧宗嘉定二年進士。累遷尚書右郎官兼崇政殿說書,進對,謂仁宗以憂勤致治,徽宗始雖無事而余患至于今日,帝悅。理宗淳祐二年,知樞密院事。四年,特拜左丞相兼樞密使。貞清守法,重惜名器,清德雅量,與杜范、李宗勉齊名。卒謚文肅。有《禮記解》。
全宋文·卷七三○七
范鐘(?——一二四九),字仲和,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人,嘉定二年進士。歷選調,試武學博士,添差通判太平州,知徽州。召赴闕,除刑部郎官,歷尚右郎官,為吏部郎中,擢秘書少監(jiān)、起居郎、兵部侍郎兼給事中、權兵部尚書。嘉熙三年簽書樞密院事。四年,除參知政事。淳祐四年進知樞密院事,五年特拜左丞相兼樞密使,封東陽郡公,加觀文殿大學士奉祠。九年卒,謚文肅?!?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3—1357 【介紹】: 元瀏陽人,字原功,號圭齋。幼從張貫之學,有文名。仁宗延祐二年進士,授平江州同知。歷蕪湖、武岡縣尹,入為國子博士、監(jiān)丞。順帝至正間,以翰林直學士與修遼、金、元三史,任總裁官。三史成,升翰林學士承旨。歷官四十余年,凡宗廟朝廷文冊制誥,多出其手。海內名山大川,釋老之宮,王公貴人墓隧之碑,得玄文辭以為榮。有《圭齋文集》。
元詩選
玄字原功,宋執(zhí)政文忠公同族,遷于潭州之瀏陽。生十歲,有黃冠者見之曰:「是兒神氣凝遠,目光射人,當以文章冠世?!寡拥v乙卯,以鄉(xiāng)貢首薦登進士第。除同知平江州事,調蕪湖、武岡二縣尹。召為國子博士,遷翰林待制。天歷初,授藝文少監(jiān),纂修《經世大典》。至正初,以學士告歸。詔修宋、遼、金三史,起為總裁官,拜翰林學士承旨。屢乞休不允,竟以中原道梗,卒于大都寓舍,年八十五,時至正十七年也。贈大司徒、柱國、楚國公,謚曰文。初,虞文靖公為國子助教,其父井齋先生教授于潭,見原功文,大驚,手封一帙寄文靖曰:「他日當與汝并駕齊驅?!褂墒俏木杆]之于朝,聲譽赫赫然相埒,卒如井齋言。原功歷官四十馀年,三任成均,而兩為祭酒。六入翰林,而三拜承旨。屢主文衡,兩知貢舉及讀卷官。當四?;煲?,文物方盛,凡宗廟朝廷雄文大冊,播告萬方制誥,多出其手。金繒上尊之賜,殆無虛歲。海內名山大川釋老之宮,王公貴人墓隧之石,得其文辭以為榮。片言只字,流傳人間,皆知寶重。宋景濂序《圭齋集》云:公之文自擢第以來,多至一百馀冊。藏瀏陽里第,盡燬于兵,此則在燕所錄。自辛卯至丁酉,七年間所作耳。然則當元季之亂,名公鉅卿之文,其厄于兵燹而不得傳者,又可勝道哉!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原功,潭州瀏陽人。延祐乙卯以鄉(xiāng)貢首薦登進士第,累遷翰林待制,以學士告歸,復起為宋、遼、金三史總裁官,拜承旨。卒贈大司徒柱國楚國公,謚曰文。有圭齋集。
維基
歐陽玄(1283年—1357年),字元功,號圭齋,因避清諱,其名又作歐陽元,其先家江西廬陵,為歐陽修之后,后遷居瀏陽,故為瀏陽人。生于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籍貫江西,后遷居湖南瀏陽。其父歐陽龍生,入元后仕至道州路教授。歐陽玄自幼聰明,八歲能成誦,年十四下筆輒成章。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中式第三名進士。曾任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元統(tǒng)六年(1333年),任翰林院直學士,奉詔編修《泰定帝實錄》、《明宗實錄》、《文宗實錄》和《寧宗實錄》。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編有《遼史》、《金史》、《宋史》三史。又編有《太平經國》、《至正條格》、《經世大典》。至正十七年(1357年)病逝大都。贈大司徒、柱國,封楚國公,謚曰“文”。有《圭齋文集》15卷、《睽東記》傳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9—1338 【介紹】: 元鄧州順陽人,本名思溫,字伯和,改名種,字子翚。女真族。幼勤學,從蕭克翁學。成宗大德末,用薦授襄陽縣儒學教諭。歷陜西行臺監(jiān)察御史,賑濟吐蕃,多所建白。泰定帝即位,遷國子司業(yè),出為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清除積弊,省務為之一新。文宗時,累拜集賢直學士。官終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卒謚文靖。為文法古,學者仰為表儀。有《文集》久佚,清繆荃孫輯為《菊潭集》。
元詩選
孛朮魯翀,字子翚,其先隆安人。金泰和間,定女真姓氏。屬望廣平,后徙鄧之順陽,生贛江舟中,釜鳴者三,人以為異。始名思溫,字伯和,嘗從新喻蕭克翁學。克翁夜夢大鳥止其所居,翼覆軒外,出視之,沖天而去,明日翀至,故為易今名字。大德間,由憲府薦,授襄陽教諭,擢汴學正。至大間,用姚文公燧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累遷陜西行臺御史,入拜監(jiān)察御史。泰定間,累遷國子司業(yè),出為燕南河北道廉訪使,入僉太常禮儀院事,兼經筵官。至順間,拜漢中道廉訪使,入僉太禧宗禋院,兼祗承神御殿事,改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祭酒,進禮部尚書。元統(tǒng)間,拜江浙行省參知政事,以遷葬歸,至元四年卒,年六十,追封南陽郡公,謚文靖。子翚,學博而正,為文章嚴重質實,不為浮靡。其詞悉本諸經,如米粟布帛,皆有補于世教。有《菊潭集》六十卷。姚牧庵謂子翚談論鋒出,文章不待師傳而能,后進無是倫比。元初文章雄鳴一時者,首推牧庵,而亦推服子翚如此,宜后人以魯姚并稱云。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96—1554 【介紹】: 明江西泰和人,字崇一,號南野。王守仁弟子。嘉靖二年進士。授六安知州。建龍津書院,聚生徒論學。入為刑部員外郎,改編修,歷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禮部尚書。與徐階、聶豹等并以宿學居顯位。曾集四方名士于靈濟宮,論良知之學,赴者五千人,為一時盛會。有《歐陽南野先生文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崇一,泰和人。嘉靖癸未進士,累官禮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謚文莊有南野集
維基
歐陽德(1496年—1554年),字崇一,號南野。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人。明朝心學家、江右王門學者,王守仁門人。歐陽德青年時在虔臺從師王守仁,屢不應試。治《易經》,由縣學增廣生中式丙子科(1519年)江西鄉(xiāng)試第四十名舉人,年二十八歲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會試第二十三名,第二甲第十一名進士。知六安州,建龍津書院,長期講學,有“南野門人半天下”之譽。六年(1527年)轉任刑部員外郎,以學行改任編修,十一年遷南京國子司業(yè)、南尚寶司卿,三載后轉太仆寺少卿,尋出為南京鴻臚寺卿。丁外艱歸,二十五年以薦起,仍舊任,二十六年升任南京太常寺卿,尋召入掌國子監(jiān)祭酒事,升禮部左侍郎,二十八年改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復命教習庶吉士。二十九年主禮部會試,同年夏丁母憂,官至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曾懇請嘉靖帝建皇儲,認為裕王朱載忌不當出外藩。學務實踐,不尚空虛。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與徐階、聶豹、程文德等于京師靈濟宮講良知之學,赴會者五千人,其盛況為數百年所未有。他以宿學居顯位,遇事持正,能引薦后進。晚年受知于嘉靖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卒,將獲重用之時去世,年五十九。贈太子少保,謚文莊。

人物簡介

簡介
朝鮮南平人。字君變、景升。號嶧陽。

人物簡介

維基
歐陽照(1556年—1628年),字文白,號成原,湖廣鄖陽府竹溪縣民籍江西泰和縣人。庚子湖廣鄉(xiāng)試四十五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庚戌科會試二百七十名,第三甲第一百四十一名進士。禮部觀政,授直隸揚州府儀真縣知縣,四十一年調扶溝縣,四十四年升南京戶部主事,四十六年升郎中。天啟元年(1621)出任嚴州知府,三載考績,擢陜西關西道按察副使,即掛冠乞骸。

人物簡介

百度百科
歐陽文(1912年-2003年6月12日),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 任紅軍連指導員、團總支書記、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參加長征??谷諔?zhàn)爭時期, 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團政治處副主任、主任, 旅政治部副主任, 支隊政治部主任, 旅政治部主任, 師政治部秘書長, 膠東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戰(zhàn)爭時期, 任縱隊政委、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四十一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軍政委兼中共粵東區(qū)委第一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任中南軍區(qū)公安部隊政委兼廣東省軍區(qū)政委, 解放軍報社總編輯, 西安軍事電訊工程學院政委、院長, 第四機械工業(yè)部副部長, 電子工業(yè)部顧問, 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第七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1955年授中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