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閣 → 閤閣”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53—后18 【介紹】: 姓一作楊。西漢蜀郡成都人,字子云。少好學,為人口吃,博覽群書,長于辭賦。年四十余,始游京師,以文見召,奏《甘泉》、《河東》、《羽獵》、《長楊》等賦。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后仕于王莽,為大夫。校書天祿閣。著有《太玄》、《法言》、《方言》、《訓纂篇》。
全漢文·卷五十一
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陽朔中,大司馬王音召為門下史,薦待詔,除給事黃門郎。歷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篡位,轉大中大夫,天鳳五年卒,年七十一。有《方言》十三卷,《訓纂》一卷,《蜀王本紀》一卷,《法言》十三卷,《太玄經(jīng)》九卷,《琴清英》一卷,集五卷。
汜閣 朝代:東漢

人物簡介

全后漢文·卷八十四
閣,師事康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三國魏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字蕭遠。性耿直,不能和俗。著《游山九吟》,為魏明帝所重。為尋陽長,有善政。病卒。有《運命論》。
全三國文·卷四十三
康字蕭遠,中山人。明帝時為尋陽長,后封閣陽侯,有集二卷。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姜氏。鄜之內(nèi)部人。性質(zhì)樸。有操守。然于竺墳魯誥。無所治習。而人知向慕。抵坊州。一日偶見光發(fā)西南山谷間。從得石趺一于澗底。且遠望其旁。有臥石如像者。土掩其半。就掘之則固像也。雖相好完美。而色正黑。自踵至頂。高馀三丈。明即率眾扶舉。莫能勝。時武帝已崩。天元嗣歷。明因秉爐祝曰。若佛法重興。蒼生有賴。希現(xiàn)威靈。得遂其愿。俄像起行。徑趨石趺。卓然而立。見者駭嘆。有司以其事聞。上大喜為復教。仍改年為大象。以紀其瑞。詔復以其地構寺。額大像。而明獲居之。 又若徐州吳寺之太子思惟像。京師崇義寺之石影像。襄陽金像寺之丈六無量壽像。荊州長沙寺像。高齊定州之觀音像。及高王經(jīng)。襄陽彌天釋所鑄之金像。揚都長干寺之育王像。梁祖所事等身金銀二像。僧護石像。皆靈驗莫測。茲因略述。以曉流俗 太子思惟像者。蓋以其狀言也。昔沙門法顯于東晉時。游歷西。域。會有微疾。心思鄉(xiāng)里粳稻飯。投一伽藍。主人款遇殊勤至。為敕沙彌。取粳飯以進。顧沙彌。踵血猶濕。云頃往彭城吳蒼鷹家分衛(wèi)。而犬嚙之。顯始寤其瞬息數(shù)萬里。豈亦常僧可能哉。后東還。訪蒼鷹于彭城。入門見血涂闔上。問之則曰。某年月日嘗有僧。乞食至此。而犬嚙之爾。計其年月。不小誤。顯謂蒼鷹曰。此羅漢圣僧血。謹護之勿去也。于是蒼鷹。即其宅創(chuàng)寺。以懺咎。求像于揚都。方濟江。舟傾側欲覆。忽有二骨長丈許。隨流騰入舟中。遂濟無撓。及岸視之。則龍齒也。卒輸之官府。未幾。蒼鷹獲像于婆羅門僧。初蒼鷹偶憩林樹間。僧持像至云。欲施徐州吳蒼鷹供養(yǎng)也。蒼鷹曰。我身是也。僧忻然付之。今在相州鄴縣大慈寺 石影像者。其石崇一尺。徑六寸。紫色八觚。內(nèi)外映徹。而如來菩薩。浮圖伽藍。天人山海。帳蓋床座。三涂苦趣。變現(xiàn)不一?;蚯昂笙囝悺;蛎坷悴煌k[顯靡恒。豈得而槩論哉。梁大清中。天竺沙門。奉以入貢。會侯景之亂。置之廬山西林寺像頂而去。隋開皇十年。煬帝以晉王鎮(zhèn)淮海。遣使王延壽。取之。王寶玩特甚。遇有他役。則函之以自隨。入登儲貳。藏于曲池日嚴寺。非外人所得瞻睹也。武德七年。歸崇義寺。貞觀六年。詔入內(nèi)。 無量壽像者。東晉沙門道安。于寧康三年。八月八日造。明年季冬。嚴飾既就。刺史郗恢創(chuàng)蒞此蕃。而像獨步趨萬山?;致时娪€其寺。而夕復出。住寺外。梁普通三年。詔于建興苑。鑄金銅趺。以承之。高六尺。廣一丈。劉孝儀制贊立碑 長沙寺像者。晉太元間?,F(xiàn)于城北。高七尺。光相奇特。人有遇其夜行者。謂非類。以刀擊之。且視則像有刀痕。梁祖命使。迎以供養(yǎng)訖。三日送同泰寺。后寺被火。堂塔并盡。唯像居殿中巋然 定州像者。元魏孫敬德。防州人也。居家事觀音像謹。天平中。應募定州。為劫盜所妄指。逮系京獄。困拷掠誣伏。且即刑。敬德夜坐獄中。泣誓曰。被枉如此。當是曩宿枉他所致爾。今幸償畢。則愿代受一切眾生。枉屈禍也。既而假寐。一沙門見夢曰。觀音救生經(jīng)。皆諸佛名。卿能誦滿千過者??擅馑蓝?。復教誦數(shù)過。敬德既寤。無所遺忘。竟誦不輟口。比明滿百過。頃焉牽赴市。且行且誦。僅千過。而刑者三折其刀。至三易刀。膚體無小損。丞相歡聞而異之。遽奏免其罪。詔傳其經(jīng)于世。敬德既歸防。徐視其像。則項上三刀痕故在也。敬德大感慟 襄陽金像者。晉太元十九年。歲次甲午比丘道安。于襄陽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子。越百八十年。而后滅。此記書之像腋下。倒垂衣褶中。周武建德三年。甲午之歲。開府長孫哲。鎮(zhèn)荊州。太原王乘副之。哲性兇暴。甫視事。先令毀像。眾進諫則愈益怒。胥卒奔走從命。謾以繩系像頸。率百馀人挽之。像屹立不動。哲謂其弗力。杖監(jiān)者百。復挽如故。猶不動。乃益人至五百。始踣。聲震地撼。人物駭慄。哲獨喜躍不自勝。亟命镕冶。唱快。遽馳馬。往報太原公。忽墮馬。傷敗肢骨。失音直視。至夜而卒。驗其所記年月。若合符節(jié)。則世相定業(yè)之說當矣 長干寺育王像者。光趺身相。祥瑞通感。具如前傳??宏栔畾q。必駕御輦。迎像入宮。上加油帔前導羅蓋。僧眾從后。初雖炎赫。像至中途。則每霶??霢霂。生物濡洽矣。國家所賴。以有年也。陳禎明中。像忽西向。直月監(jiān)堂。屢移向南。晨起視之。復西向。事聞。詔迎入太極殿。設齋行道。先是像戴七寶冠。珠玉飾之。重約百斤。復以錦冒加其上。翌旦則冠掛像手。而冒猶覆頂也。上使為戴冠覆冒。如常時。因膜拜以禱之曰。茍國家有不祥者。宜再脫冠。明起視之復然。隋開皇九年陳亡。詔致像大內(nèi)供養(yǎng)。上對之。每不敢坐。蓋以像立故也。久之詔曰。朕年老。不堪久立侍像。其今有司造坐佛。如育王像者??伤捅鞠裼谂d善寺供養(yǎng)。像偉特。所在莫能容。移置北面以圖遷奉。明日像則南面。或疑人所為者。乃剎之北面。而扄鐍其戶。且視之。像面南如昨。眾懼皆禮謝 梁祖等身金銀二像者。奉之重云殿。晨夕禮敬者五十年。侯景之篡。太尉王僧辨既誅景。謀迎貞陽侯淵明于齊而立之。猶豫未定。僧辨使女婿杜龕。宿衛(wèi)宮闕。龕性貪悍。欲毀二像。鑄金銀鋌。初殿周匝為閣道。號三休閣。而像頂正出閣上。龕遣數(shù)十人。登閣镵像頂。像并回顧。眾驚悚。皆默瘖昏醉。龕隨遍身青腫。如見擊狀。號呼數(shù)日。創(chuàng)爛而死。陳有江南武帝昉徂落。臨川王茜。入承大統(tǒng)。方治葬具。造辒辌車。時以國用窘乏。詔取像殿寶帳。珩佩珠玉。以充給之有司部集人力將事屏撤。而云氣滃郁。擁殿內(nèi)外交暗。其馀方所。霽景明朗。觀者四合。競駭其異。而雨注電射。煙焰歘漲。眾見殿像騰舉。高薄霄漢。漸遠漸微。焂然而沒。頃之云斂雨過。就視其地則惟柱礎存焉。后或見之海上 僧護石像者。高齊時造長丈八。始護發(fā)愿為之。然未得石。會于寺北谷中。見石仆地。約如其數(shù)。顧工營治。涉期而僅了面腹。以背著地。勢未易。具眾力翻之。卒莫之動。明日石忽自轉。以就磨琢。及成。移置殿中。周師之破齊也。像先流汗。晉州陷。盡火諸寺。像獨完美。雖饒人牛力。終不仆。尋有僧周。壘瓦木土塹。以營護之。須臾失僧所在?;蛞阅菊巯穸浮R妷粲谌嗽?。吾指痛。且而續(xù)其指。開皇十年。盜歸像殿幡蓋云。夜每夢。丈八人責讓之。已上并戴旌異記。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興福篇第九
釋僧明。俗姓姜。鄜州內(nèi)部人。住既山棲。立性淳素。言令質(zhì)樸敘悟非任。而能守禁自修。不隨鄙俗。雖不閑明經(jīng)誥。然履操貞梗。有聲時俗。因游邑落往還山谷。見一陭岸屢有異光。怪而尋討上下循擾。乃見澗底石跌一枚。其狀高大。遠望岸側臥石如像。半現(xiàn)于外。遂加功發(fā)掘。乃全像也。形同佛相。純?nèi)玷F磺。不加鏨琢宛然圓具。舉高三丈馀。時周武已崩。天元嗣歷。明情發(fā)增勇不懼嚴誅。顧問古老無知來者。其地久荒榛梗。素非寺所。明自惟曰。當是育王遺像散在人間。應現(xiàn)之來故在斯矣。即召四遠同時拖舉。事力既竭全無勝致。明乃執(zhí)爐誓曰。若佛法重興。蒼生有賴者。?,F(xiàn)威靈得遂情愿。適發(fā)言已。像乃忽然輕舉。從山直下徑趣趺孔。不假扶持卓然峙立。大眾驚嗟得未曾有。因以奏聞。帝用為嘉瑞也。乃改元為大像焉。自爾佛教漸弘。明之力也。又尋下敕。以其所住為大像寺。今所謂顯際寺是也。在坊州西南六十馀里。時值陰暗更放神光。明重出家。即依此寺盡報修奉。大感物心。以開皇中年卒于彼寺。余以為興福之來。事有機會。感見奇跡。其相彌隆。略引五三用開神理。至如徐州吳寺太子思惟瑞像者。昔東晉沙門法顯。厲節(jié)西天歷觀圣跡。往投一寺。小大承迎。顯時遇疾心希鄉(xiāng)飯。主人上坐親事經(jīng)理。敕沙彌為取本鄉(xiāng)齋食。倏忽往還。腳有瘡血。云往彭城吳蒼鷹家求食。為犬所齧。顯怪其旋轉之頃而游萬里之外。方悟寺僧并非常也。及隨船還。故往彭城訪吳蒼鷹。具知由委。其犬齧馀血涂門之處猶在。顯曰。此羅漢圣僧血也。當時見為取食。何期犬遂損耶。鷹聞懺咎。即舍宅為寺。自至揚都。廣求經(jīng)像。正濟大江船遂傾側。忽有雙骨各長一丈。隨波騰漾奄入船中。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聞。有司觀檢。乃龍齒也。鷹求像未獲。溯江西上。暫息林間。遇見婆羅門僧持像而行。云往徐州與吳蒼鷹供養(yǎng)。鷹曰。必如來言。弟子是也。便以像付之。鷹將像還至京。詔令模之。合造十軀。皆足下置字。新舊莫辯。任鷹探取。像又降夢示其本末。恰至鷹取還得本像。乃還徐州。每有神瑞。元魏孝文請入北臺。高齊后主遣使者常彪之迎還鄴下。齊滅周廢。為僧藏弆。大隋開教還重興世。今在相州鄴縣大慈寺也。又京師崇義寺石影像者。形高一尺徑六寸許。八楞紫色內(nèi)外映徹。其源梁武太清中。有天竺僧赍來謁帝。會侯景作亂。便置江州廬山西林寺大像頂上。至開皇十年。煬帝作鎮(zhèn)江海。廣搜英異。文藝書記并委讎括。乃于雜傳得影像記。即遣中使王延壽往山推得。王自虔奉在內(nèi)供養(yǎng)。在蕃歷任。每有行往函盛導前。初無寧舍。及登儲貳乃送于曲池日嚴寺。不令外人瞻睹。武德七年。廢入崇義。像隨僧來。京邑道俗備得觀仰。其中變現(xiàn)斯量難準?;蚍鹚蜗??;蛸t圣天人?;蛏搅謳どw?;蛉究嗳ぁ;蚯昂笠娡?。或俄頃轉異。斯并目矚而敘之。信業(yè)鏡而非謬矣。貞觀六年。下敕入內(nèi)。外遂絕也。又梁襄陽金像寺丈六無量壽瑞像者。東晉孝武寧康三年二月八日。沙門釋道安之所造也。明年季冬嚴飾成就。刺史郗恢創(chuàng)蒞此蕃。像乃行至萬山?;致实浪子€本寺。復以其夕出住寺門。合境同嗟。具以聞奏。梁普通三年。敕于建興苑鑄金銅花趺高六尺廣一丈。上送承足。立碑贊之。劉孝儀為文又荊州長沙寺瑞像者。晉太元年。此像現(xiàn)于城北。光相奇特具如前傳。形甚瑰異高于七尺。昔經(jīng)夜行。人謂非類以刀擊之。及旦往視乃金像也。刀所擊處文現(xiàn)于外。梁高奉法情欲親謁。雖加事力終無以致。后遣侍中廣赍香供丹款。既達。夜忽放光似隨使往。旦加延接還復留礙。重竭請祈方許從就。去都十八里。帝躬出迎。竟路放光相續(xù)不絕。白黑欣慶。在殿供養(yǎng)。三日已后從大通門送同泰寺。末被火燒堂塔并盡。惟像居殿巋然獨存。又高齊定州觀音瑞像。及高王經(jīng)者。昔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孫敬德。于防所造觀音像。及年滿還。常加禮事。后為劫賊所引。禁在京獄。不勝拷掠。遂妄承罪。并處極刑。明旦將決。心既切至。淚如雨下。便自誓曰。今被枉酷。當是過去曾枉他來。愿償債畢了。又愿一切眾生所有禍橫。弟子代受言已少時依俙如睡。夢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jīng)。經(jīng)有佛名。令誦千遍。得免死厄。德既覺已。緣夢中經(jīng)。了無謬誤。比至平明已滿百遍。有司執(zhí)縛向市。且行且誦。臨欲加刑誦滿千遍。執(zhí)刀下斫。折為三段。三換其刀。皮肉不損。怪以奏聞。承相高歡。表請免刑。仍敕傳寫被之于世。今所謂高王觀世音是也。德既放還。觀在防時所造像項。有三刀跡。悲感之深慟發(fā)鄉(xiāng)邑。又昔彌天襄陽金像。更歷晉宋迄于齊梁。屢感靈相。聞之前紀。周武滅法。建德三年甲午之歲。太原公主秉。為荊州副鎮(zhèn)將。上開府長孫哲。志性兇頑不信佛法。聞有此像先欲毀之。邑中士女被廢僧尼。掩淚痛心無由救止。哲見欽崇彌至。瞋怒彌盛。逼逐侍從。速令摧殄。令百馀人以繩系項。牽挽不動。哲謂不用加力。便杖監(jiān)事。人各一百牽之如故。鏗然逾固。進三百人牽猶不動。哲怒彌盛。又加五百牽引方倒。聲振地動。人皆悚慄。哲獨喜勇。即遣镕毀之。都無慚懼。自又馳馬欲報刺史。裁可百步堛然落地。失瘖直視。四支不勝。至夜而卒。道俗唱快。當毀像時。于腋下倒垂衣內(nèi)銘云。晉太元十九年。歲次甲午。比丘道安于襄陽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當滅。計勘年月。興廢悉符同焉。信知印手圣人崇建容范。動發(fā)物心。生滅之期世相難改。業(yè)理之致復何虛矣。又揚都長干寺育王瑞像者。光趺身相祥瑞通感。五代侯王所共遵敬。具如前傳。每有亢陽之歲。請像入宮。必乘御輦上加油帔。僧眾從像以蓋自遮。初雖炎赫洞天。像出中途無不雨流滂注。家國所幸。有年斯賴所以道俗恒加雨候。至陳氏禎明年中。像面轉西。直月監(jiān)堂屢回正南。及至晨起還西如故。具以奏聞。敕延太極殿。設齋行道。先有七寶冠在于像頂。飾以珠玉可重百斤。其上復加錦帽。經(jīng)夜至曉。寶冠掛于像手。錦帽猶加頭上。帝聞之乃燒香祝曰。若必國有不祥。還脫冠也。仍以冠在頂。及至明晨脫掛如故。上下同懼莫惻其徵。及隋滅陳降。舉朝露首面縛京室。方知其致。文帝后知乃遣迎接大內(nèi)供養(yǎng)。以像立故帝恒侍奉不敢對坐。乃下敕曰。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可令有司造坐像。其相還如育王本像。送興善寺。既達此寺。形相偉壯不會即機。遂置于北面。及明見像乃在南面中門。眾咸異焉。還送北面堅封門鑰。明旦更看像還在南。僉皆愧悔謝其輕侮。即見在寺。圖寫殷矣。又梁高祖崇重釋侶。欣尚靈儀。造等身金銀像二軀。于重云殿晨夕禮敬。五十許年初無替廢。及侯景纂奪。猶在供養(yǎng)。太尉王僧辯。誅景江南。元帝渚宮復沒。辯乃通款于齊。迎貞陽侯為帝。時江左未定。利害相雄。辯女婿杜龕。典衛(wèi)宮闕。為性兇捍。不見后世。欲毀二像為金銀挺。先遣數(shù)十人上三休閣。令镵佛項。二像忽然一時回顧。所遣眾人失瘖如醉。不能自勝。杜龕即被打筑。遍身青腫惟見金剛力士怖畏之像。競來打擊略無休息。呻號數(shù)日洪爛而死。及梁運在陳。武帝崩背。兄子陳茜嗣膺大業(yè)。將修葬具造辒辌車國創(chuàng)新定未遑經(jīng)始。敕取重云殿中佛像寶帳珩佩珠玉鎣飾之具。將用送終。人力既豐四面齊至。但見云氣擁結圍繞佛殿。自馀方左白日開朗。百工聞怪同本看睹。須臾大雨橫注。雷電震吼。煙張鴟吻火烈云中。流光布焰高下相涉。并見重云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帳座一時騰上。煙火相扶歘然遠逝。觀者傾都咸生深信。雨晴之后覆看故所。惟見柱礎存焉。至后月馀有從東州來者。是日同見殿影東飛于海。今有望海者時往見之。近高齊日。沙門僧護。守道直心不求慧業(yè)。愿造丈八石像。咸怪其言。后于寺北谷中見一臥石可長丈八。乃雇匠營造。向經(jīng)一周面腹粗了。而背者地。以六具拗舉之。如初不動。經(jīng)夜至旦忽然自翻。即就營訖移置佛堂。晉州陷日像汗流地。周兵入齊燒諸佛寺。此像獨不變色。又欲倒之。人牛六十馀頭挽不可動。忽有異僧。以瓦木土墼壘而圍之。須臾便了。失僧所在。像后降夢信心者曰。吾患指痛。其人寤而視焉。乃木傷其二指也。遂即補之。開皇十年。有盜像幡蓋者。夢丈八人入室責之。賊遂慚怖悔而謝焉。其像現(xiàn)存。并見旌異記及諸僧錄。然斯通感佛教備彰。但是福門無非靈應。竊以像避延燒狩驚邪道。影覆異術經(jīng)焚不灰。靈骨之放神光。密跡之興弘護。其相大矣。具在前聞。至如貞觀五年梁州安養(yǎng)寺慧光師弟子母氏。貧窶內(nèi)無袒衣。來入子房取故袈裟。作之而著。與諸鄰母同聚言笑。忽覺腳熱。漸上至腰。須臾雷震擲鄰母百步之外。土泥兩耳悶絕經(jīng)日方得醒悟。所用衣者遂被震死。火燒焦蜷題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法也。其子收殯又再震出。乃露骸林下方終銷散。是知受持法服?;菁叭龤w之龍。信不虛矣。近有山居僧。在深巖宿。以衣障前。感異神來形極可畏。伸臂內(nèi)探欲取宿者。畏觸袈裟礙不得入。遂得免脫。如是眾相不可具紀。如上下諸例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8—705 【介紹】: 唐趙州欒城人。高宗乾封進士。武周圣歷初以鳳閣舍人、檢校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處事圓滑,模棱兩可,人稱“蘇模棱”。后因附張易之兄弟,中宗時貶為郿州刺史。少時與李嶠以文辭齊名,號蘇李。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48—705 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人。9歲能文,20歲登進士第。累轉咸陽尉。裴行儉征突厥,奏為掌書記。后歷官集州刺史、天官侍郎。曾兩度為相,居相位數(shù)年,茍合取容,遇事依違兩可,人稱“蘇模棱”。中宗神龍初(705),因諂附張易之兄弟,貶郿州(在今中亞)刺史,死于任所。味道工詩善文,少時與李嶠并稱“蘇李”,后又與李嶠、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蘇味道詩作五律甚多,然成就不及沈、宋。今人徐定祥有《蘇味道詩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蘇味道(648—705),趙州欒城(今屬河北)人。幼與同郡李嶠俱以文辭顯,時稱“蘇李”。弱冠登進士第。延載中,以鳳閣舍人檢校侍郎、同平章事。貶集州刺史,召為天官侍郎。圣歷初,復以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坐事貶坊州,遷益州長史。神龍初,坐黨附張易之貶眉州刺史,卒。味道久居相位,諳練官場故習,圓滑保身,世號“模棱宰相”。有《蘇味道集》十五卷,已佚。《全唐詩》編詩一卷。

作品評論

新唐書本傳
(味道)九歲能屬辭,與里人李嶠俱以文翰顯,時號“蘇李”。
三唐詩品
盛有時名,藻思相稱,惟其速達,故入境未宏。舊集闕殘,未窺其所木,擬以連篇排比,其源蓋出于王筠。初唐之古芳,實梁陳之支派也。“火樹銀花”,時留俊賞,然豐肌靡骨,無復陳隋。
《詩學淵源》
集中詩皆應制之什,未改陳隋舊習。用事典雅,后遂成館閣一體。至蓄意含情,推事及物,則固唐詩之本色,異于六朝所尚者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8 【介紹】: 唐時南詔王。羅盛孫。姓蒙氏。玄宗開元二十六年,以破洱蠻功封云南王,賜名歸義。乃厚賂劍南節(jié)度使王昱,并五詔,盡有云南之地,又破吐蕃。二十七年,徙居太和城。天寶四載,遣其孫鳳伽異入朝,授鴻臚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2—779 【介紹】: 唐時南詔國王。皮羅閣子。玄宗天寶七載嗣位。因?qū)沂茉颇洗笫貜堯又?,天寶九載發(fā)兵殺虔陀。次年,鮮于仲通發(fā)劍南兵攻太和城,大敗。自是閣羅鳳北臣吐蕃。吐蕃封為“贊普鐘(王弟)”,號曰東帝,給以金印。后楊國忠遣李宓將兵十余萬又攻太和城,大敗而歸。閣羅鳳乘機攻陷巂州,西降尋傳、驃諸國,統(tǒng)一云南諸部。令王族子弟從鄭回習漢文典籍。立碑于太和城,稱《蒙國大詔碑》,又稱《南詔德化碑》。

人物簡介

簡介
尋閣勸(778年-809年),一作新覺勸,異牟尋之子,南詔第四代國王,808年至809年在位,謚孝惠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5—1069 【介紹】: 宋澶州清豐人,字世良。晁迥子。以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召試,賜進士及第。累遷許州通判。仁宗朝歷知制誥、翰林學士,一夕草將相五制,褒揚訓誡,咸得所宜。權發(fā)遣開封府事,辨雪疑獄有能名。元昊反,被命安撫陜西,與夏竦議攻守策,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后以疾罷,官終資政殿學士、給事中。卒謚文莊。
全宋詩
晁宗愨(九八五~一○四二),字世良,澶州清豐(今屬河南)人。迥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召試,賜進士及第。仁宗天圣中,累遷祠部員外郎、知制誥。康定元年(一○四○),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慶歷二年以疾免,同年卒,年五十八。謚文莊?!?a target='_blank'>隆平集》卷七、《宋史》卷三○五有傳。
全宋文·卷三三二
晁宗愨(九八五——一○四二),字世良,澶州清豐(今河南清豐西北)人,晁迥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屢獻歌頌,召試,賜進士及第。天圣中累遷尚書祠部員外郎、知制誥。父子掌誥,世所稀見。后入翰林為學士,又兼龍圖閣學士??刀ㄔ臧萦抑G議大夫、參知政事。慶歷二年罷,除資政殿學士,給事中。卒,贈工部尚書,謚文莊?!?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有傳,又見《宋宰輔編年錄》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9—1052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秘閣校理、右司諫、權知開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圖》論用人是非,忤呂夷簡,出知饒、潤、越三州??刀ㄔ辏侮兾鹘?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改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守邊數(shù)年,負防御西夏重任。慶歷三年,入為樞密副使,進參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為夏竦等中傷,罷政,出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官終戶部侍郎、知青州。卒謚文正。工詩文及詞,晚年所作《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語,為世所傳誦。有《范文正公集》。
全宋詩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幼孤,母改嫁長山朱姓,遂名朱說,入仕后始還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仁宗朝仕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主持“慶歷新政”,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等十事。歷知睦、蘇、饒、潤、越、永興、延、耀、慶、邠、鄧、杭、青等州軍。皇祐四年,改知潁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叢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別集四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吨傺驮?,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別集中重出詩兩首,已予刪除。另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六卷。
詞學圖錄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蘇州吳縣。慶歷間授參知政事,卒謚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詞一卷,見《彊村叢書》。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舉大中祥符八年進士,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改亳州節(jié)度推官,始還姓更名。歷秘閣校理、右司諫、知睦州、蘇州、權知開封府。直言立朝,屢遭貶黜。歷知饒、潤、越州,進龍圖閣直學士,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慶州,遷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使,改陜西安撫經(jīng)略招討使,與韓琦、文彥博等俱為陜西名帥。慶歷三年,除樞密副使,尋拜參知政事。針對北宋建立以來形成的積弊,主持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歷新政」。五年,罷政,以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改知鄧、杭、青、潁諸州?;实v四年卒,謚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奏議十七卷、政府論事二卷、尺牘五卷。《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1—1084 【介紹】: 宋蔡州上蔡人,初名煥斗,字擇之。少學古文于穆修,又從孫明復受經(jīng)學。仁宗寶元元年進士。出知袁州,首建學官,置生徒,學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加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進、銀臺司。王安石執(zhí)政,諷求其罪,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元豐中主管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工詩文。有《龍學文集》。
全宋詩
祖無擇(一○一○~一○八五,生年參《龍學文集》所附《龍學始末》及《咸淳臨安志》卷八九),字擇之,上蔡(今屬河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歷知南康軍、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廣南東路轉運使,入直集賢院。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陜府,遷湖北轉運使,入為中書舍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進龍圖閣學士,知鄭、杭二州。神宗立,知通進銀臺司。熙寧三年(一○七○)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元豐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洛陽九老祖龍學文集》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鏌o擇詩,以宜秋館校刊徐氏積學齋景宋鈔本《祖龍學文集》(其中詩四卷)為底本,參校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淵閣本)、南昌彭氏知圣道齋鈔本(簡稱彭本)。底本第五、六兩卷收入之祖氏與他人和詩及從《至元嘉禾志》等書中輯得之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九三四
祖無擇(?——一○八五),字擇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寶元元年登進士第,授承奉郎、通判齊州。歷知南康軍、海州。皇祐中,提點廣南東路、荊湖北路刑獄,改廣東轉運使。入直集賢院,又出知袁州。英宗朝,糾察在京刑獄,遷左諫議大夫,進龍圖閣學士。歷知開封府及鄭、杭二州。神宗立,知通進、銀臺司。為王安石所斥,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尋復光祿卿、秘書監(jiān)、集賢院學士,主管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元豐八年卒。著有《龍學文集》?!?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9—1079 【介紹】: 宋趙州平棘人,字次道。宋綬子。仁宗寶元二年賜進士及第。為館閣???,出簽書集慶軍判官。任編修官,預修《新唐書》。英宗治平中,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并編修《仁宗實錄》,判太常寺。神宗時,歷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龍圖閣直學士,修《兩朝正史》。藏書三萬卷,熟于朝廷典故,著書甚多。有《春明退朝錄》、《長安志》,輯《唐大詔令集》等。
全宋詩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仁宗時以父蔭召試學士院,賜進士及第。為館閣???,后充編修官,預修《唐書》。出知亳州。英宗治平中,累擢知制誥、判太常寺。后出知絳州,尋召還,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神宗熙寧十年(一○七七),修仁宗、英宗兩朝正史。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著作今存《春明退朝錄》三卷、《長安志》二十卷。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范鎮(zhèn)《宋諫議墓志銘》,《宋史》卷二九一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天圣三年,以父任為秘書省正字。寶元二年,召試學士院,賜進士第。仁宗朝歷官館閣???、集賢校理、知太平、亳州,累遷至工部郎中。治平初,同修起居注,知制誥。熙寧中,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加龍圖閣直學士。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贈禮部侍郎。敏求學識博洽,著述甚豐。嘗奉詔修《兩朝正史》,預修《新唐書》,補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百四十八卷,輯《唐大詔令》百三十卷,另著有《書闈集》十二卷、《后集》六卷、《西垣制集》十卷、《東觀絕筆集》二十卷、《東京記》三卷、《閤門儀制》十三卷、《長安志》二十卷(存)、《河南志》二十卷(今存本不分卷)、《春明退朝錄》二卷(存)等。見范鎮(zhèn)《宋諫議敏求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蘇魏公集》卷五一《龍圖閣直學士修國史宋公神道碑》,《宋史》卷二九一《宋綬傳》附子敏求傳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周官》,為《三經(jīng)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diào)“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政治抱負,風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
全宋詩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世之務。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士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jīng)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jīng)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醢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jù)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
詞學圖錄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jīng)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0—1092 【介紹】: 宋京兆藍田人,字與叔。呂大鈞弟。初學于張載,后學于程頤,與謝良佐、游酢、楊時號程門四先生。通六經(jīng),尤精于《》。以門蔭入仕,后登進士第。哲宗元祐中為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范祖禹薦為講官,未及用而卒。有《玉溪集》、《考古圖》等。
全宋詩
呂大臨(一○四六~一○九二),字與叔,時稱蕓閣先生,藍田(今屬陜西)人。大鈞弟。學于張載、程頤,與謝良佐、游酢、楊時號“程門四先生”。哲宗元祐中,為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七年,范祖禹薦其好學修身如古人,可備勸學(《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七二),未及用而卒,年四十七。有《玉溪集》,已佚。事見《朱子語類》卷一○一,《宋史》卷三四○有傳。今錄詩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三八五
呂大臨(一○四六——一○九二),字與叔,世稱蕓閣先生,京兆藍田(今陜西藍田)人,大防弟。初學于張載,后學于程頤,與謝良佐、游酢、楊時在程門,號四先生。通六經(jīng),尤邃于禮。元祐初為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七年,范祖禹薦其修身好學,行如古人,可備勸學。未及用而卒,年四十七。著有《禮記傳》十六卷(存)、《考古圖》十卷(存)及《玉溪集》等。見《朱子語類》卷一○一,《宋史》卷三四○《呂大防傳》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義甫,一作毅父??孜渲俚?。英宗治平二年進士,又應制科。以呂公著薦為秘書丞、集賢校理。哲宗紹圣中,言者謂其元祐時附會當路,譏毀先烈,貶知衡州。元符二年,提舉劾其違常平法,責惠州別駕,安置英州?;兆诹ⅲ贋閼舨拷鸩坷芍?,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帥鄜延、環(huán)慶。黨論再起,罷,主管兗州景靈宮卒。長于史學,工文詞,與兄孔文仲、孔武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孔氏談苑》、《續(xù)世說》、《良世事證》、《釋稗》、《詩戲》、《朝散集》(編入《清江三孔集》)。
全宋詩
孔平仲,字義甫,一作毅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神宗熙寧中為密州教授(本集《常山四詩》序)。元豐二年(一○七九)為都水監(jiān)勾當公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試學士院。二年擢秘書丞、集賢校理。三年為江南東路轉運判官。后遷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南路刑獄(同上書卷三八○、四○七、四○九、四八三)。紹圣中坐元祐時附會當路,削校理,知衡州。又以不推行常平法,失陷官米錢,責惠州別駕,英州安置?;兆诹?,復朝散大夫,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崇寧元年(一一○二),以元祐黨籍落職,管勾兗州景靈宮(《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四○作太極觀),卒。平仲與兄文仲、武仲并稱“三孔”,黃庭堅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著有《續(xù)世說》、《孔氏談苑》、《珩璜新論》、《釋稗》等。詩文集已散佚,南宋王??收輯為二十一卷,其中詩九卷,刊入《清江三孔集》;民國初年胡思敬校編為《朝散集》,刊入《豫章叢書》?!?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有傳。孔平仲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為底本,校以《豫章叢書·朝散集》(簡稱豫章本)、明鈔殘本《三孔先生清江文集》(簡稱明抄本,藏北京圖書館)及《宋詩鈔》(簡稱詩鈔)。另輯得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二七二
孔平仲,字義甫(一作毅父),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武仲弟。治平二年舉進士,又應制科,為秘書丞、集賢校理。文仲卒,歸葬南康,詔以為江東轉運判官護葬事。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刑獄。紹圣中,言者詆其元祐時附會當路,削校理,知衡州。提舉劾其不推行常平法,徙韶州,又責為惠州別駕、安置英州?;兆诹?,復朝散大夫,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帥鄜延、環(huán)慶。黨論再起,罷,主管兗州景靈宮,卒。長史學,工文詞,著《續(xù)世說》十二卷、《孔子雜說》一卷、《釋裨》一卷及《珩璜新論》、《良史事證》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傳》有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