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湖南益陽人,字鉉吉。家貧,為人牧牛,且牧且讀,卒成名士。所著詩文,自成一家。巡撫周召南聘為五經師。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九實鉉,字天樞,臨川張氏子。始投衡陽青獅峰省元薙染,詣岳麓肺上人受具。首謁易庵于龍山,承記莂后,六坐道場,其住白云、龍山尤多,繼述有《語錄》四卷。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五十鐘元鉉,字士雅,安遠人。官安仁訓導。有《石湖草堂詩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湖南湘潭人,字節(jié)生。諸生。三藩亂后,田入富室,糧仍由貧民負擔,玉鉉稟報當局,加以糾正。鄉(xiāng)曲有不平事,得其一言,可以立解。有《焚馀草》。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崔益鉉(1834年1月14日—1906年12月30日),初名奇男,字贊謙,號勉庵,本貫朝鮮慶州,是朝鮮王朝后期著名的儒學家、獨立運動家、愛國者。崔益鉉曾于1873年上疏彈劾攝政的興宣大院君,竟致其立刻倒臺;1876年他由于聚眾抗議同日本簽訂《江華條約》而被逮捕,并被流放到黑山島;1905年《乙巳保護條約》簽訂后起兵反日,成為全羅道義兵大將,但很快被日軍和政府軍鎮(zhèn)壓。1906年,崔益鉉被流放到對馬島并在那里絕食殉國。1962年大韓民國追授崔益鉉建國勛章。
人物簡介
椽筆樓初集1867-1917,字鼎三,號墨仙。同安縣銅魚館人。年少,即能寫尺馀大字。年二十馀,適值父友梅商賈失利,攜資七百金,赴香港經商,幾年后即成巨富。濱海城鎮(zhèn)發(fā)生水旱災,平價賣米給災民;鄉(xiāng)里械斗,死傷幾十條人命,多年不能和解,鉉解囊賠資,親自調停,平息禍端。辛亥革命時,盜賊充斥,徵得官府同意,出錢設義勇隊沿溪巡邏,晝夜保護往來船只。捐資修建被毀的梵天寺;設女醫(yī)局為產婦接生。著有《椽筆樓初集》。
人物簡介
維基陳懋鼎(1870年11月8日—1940年8月3日),字澤鉉,號徵宇,福建福州府閩縣螺洲人。清朝及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翻譯家。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陳懋鼎和父親陳寶瑨、叔父陳寶璐中同榜進士。同年五月,授內閣中書。此后他歷任外務部左參議、弼德院參議、俄文學堂監(jiān)督、駐英國公使館二等參贊,駐西班牙公使館一等參贊、資政院議員。1912年4月,他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參事兼秘書長,1913年免職。1914年7月,他任金陵稅關監(jiān)督兼江寧交涉員,11月他任濟南道尹兼外交部特派山東交涉員。1915年8月,他任參政院參政。此后他任國務院秘書、外交部特派廈門交涉員、外交部顧問。1918年,他任參議院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