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地中海型貧血(地中海型貧血)  拼音:dì zhōng hǎi xíng pín xiě
病名。一種以血紅素球蛋白缺陷為特徵的遺傳血液病。新生兒在出生數月內即有貧血、肝脾腫大的癥狀,并導致發(fā)育不良,容易骨折,嚴重時更可導致死亡。病情嚴重的地中海型貧血患者,需靠定期輸血來維持生命。其基因在世界上分布很廣,常見于祖籍地中海地區(qū)、中東及南亞的人群,有時亦見于某些北歐人及印第安人。
《國語辭典》:種族主義(種族主義)  拼音:zhǒng zú zhǔ yì
Racism
種族主義是一套思想主張,相信個體的智商與能力優(yōu)劣取決于其所屬種族的身體遺傳等本質性特質,而非后天社會文化涵養(yǎng)所形成;并認為種族之間有高下之別,特定種族的品質優(yōu)于其他種族。
《國語辭典》:蠶豆癥(蠶豆癥)  拼音:cán dòu zhèng
病名。即「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酶缺乏癥」,是一種性聯隱性遺傳性疾病。病患紅血球中缺乏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酶,使紅血球無法承受氧化性物質的侵襲而破裂,引起廣泛溶血反應,甚至引發(fā)缺氧性休克昏迷。發(fā)病的原因主要是食用了某些具有強氧化力的物質,如抗瘧疾藥、磺胺劑、部分止痛劑、蠶豆、樟腦等。病人以男性居多。
《國語辭典》:出自娘胎  拼音:chū zì niáng tāi
1.出生。如:「我打出自娘胎就沒有受過這般禮遇?!?br />2.來自遺傳。如:「他這種個性出自娘胎,很難改變?!?/div>
《國語辭典》:蒙古癥  拼音:méng gǔ zhèng
病名。是一種先天性遺傳缺陷,病患第二十一對染色體比正常數目多,呈三體狀態(tài)。其癥狀有發(fā)育遲緩、抵抗力弱、先天性心臟病、智能不足等。由于臉部前額寬、鼻梁扁塌、眼距大、雙眼細長往上吊,貌似蒙古人,因此稱為「蒙古癥」?,F已稱為「唐氏癥候群」(Down syndrome),不再用「蒙古癥」。
《漢語大詞典》:風土馴化(風土馴化)
使動物或植物在新的生活條件下改變遺傳性,能在新的環(huán)境內生存、繁殖。
《漢語大詞典》:畸胎
由于遺傳和發(fā)育的原因機體上嚴重異常的有機體(如胎兒)
《漢語大詞典》:表現型
也稱“表型”。在特定環(huán)境中,具有一定遺傳型的個體所表現出來的生理特征和形態(tài)特征的總和。實際上指所研究的遺傳型的性狀表現。肉眼能看到。相同遺傳型的個體,在不同環(huán)境中可顯示不同的表現型。
《漢語大詞典》:定向培育
利用一定的生活環(huán)境促使動物或植物的遺傳性向人們所要求的方向變化,如增加產量,提高耐寒性、抗病力等。
《漢語大詞典》:毛孩
面部或全身生有長毛的小孩。為遺傳上的一種返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