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鶴老(鶴老)
鶴齡長(zhǎng),比喻有道者、隱逸者年老。 唐 柳公綽 《贈(zèng)毛仙翁》詩:“中有含真客,長(zhǎng)為不死人。松高枝葉茂,鶴老羽毛新。” 宋 蘇轍 《次韻子瞻送范景仁游嵩洛》:“鶴老身仍健,鴻飛世共看?!?清 王昶 《憶舊游》詞:“鶴老高人去,賸鳥啼松逕,梅臥苔欄?!?/div>
《漢語大詞典》:鶴伴(鶴伴)
修道者或隱逸者的同伴。 唐 牟融 《寄羽士》詩:“樂道無時(shí)忘鶴伴,談玄何日到星壇?!?前蜀 李珣 《定風(fēng)波》詞:“到處等閑邀鶴伴。春岸,野花香氣撲琴書。”
《漢語大詞典》:道終(道終)
指隱士或修道者死亡。宋書·孝義傳·郭原平:“ 山陰 朱百年 道終物表,妻 孔 耋齒孀居,窶迫殘日?!?/div>
《漢語大詞典》:仙師(仙師)
(1).對(duì)仙人的尊稱。 唐 王勃 《游廟山賦序》:“ 王子 馭風(fēng)而游,泠然而喜……因欲攀 洪崕 於煙道,邀 羨門 於天路。仙師不存,壯志徒爾?!?唐 李復(fù)言 《續(xù)玄怪錄·楊恭政》:“執(zhí)節(jié)者前曰:‘夫人準(zhǔn)籍合仙,仙師使者來迎,將會(huì)于 西岳 ?!?br />(2).對(duì)道士或有道者的敬稱。 明 屠隆 《綵毫記·展叟單騎》:“﹝老爺﹞泛舟 采石 ,即往 匡廬 ,要替夫人去叩 李騰空 仙師?!?span id="muyasik" class="book">《紅樓夢(mèng)》第一回:“適聞仙師所談因果,實(shí)人世罕聞?wù)??!?/div>
《漢語大詞典》:靈宅(靈宅)
(1).隱士或修道者的住所。 唐 劉禹錫 《游桃源一百韻》:“禁山開祕(mì)宇,復(fù)戶潔靈宅?!弊宰ⅲ骸霸t隸二十戶免徭以奉灑掃。”云笈七籤卷一○四:“﹝太極真人 杜沖 ﹞聞 文始先生 登真,乃於茲靈宅棲玄學(xué)道?!?br />(2).兆域,墓地。 宋 蘇轍 《東塋老翁井齋僧疏》:“右伏以先君太子太師,兆自 東山 ,躬卜靈宅?!?/div>
《國(guó)語辭典》:兵解  拼音:bīng jiě
舊稱學(xué)道者死于兵刃因可借此解脫得道,故稱。藉此解脫軀殼而登仙。清。全祖望〈梅花嶺記〉:「神仙詭誕之說,謂顏太師以兵解?!埂度辶滞馐贰返谒乃幕兀骸溉罩猩形刺颖?,世上人猶信葬書?!?/div>
《漢語大詞典》:練色(練色)
(1).美色。 漢 枚乘 《七發(fā)》:“練色娛目,流聲悅耳。”
(2).指修練得道者的美好容色。文選·左思〈魏都賦〉:“ 昌容 練色, 犢 配眉連?!?李善 注:“列仙傳:‘ 昌容 者, 常山 道人也。自稱 殷王 女,食蓬累根二百餘年而顏色如年二十人。’故曰練色?!?br />(3).指白色。 前蜀 韋莊 《酒渴愛江清》詩:“瀉甌如練色,漱齒作泉聲。” 宋 陸游 《夜賦》:“練色亭皋月,江聲木杪風(fēng)?!?/div>
《漢語大詞典》:云宮(雲(yún)宮)
(1).巍峨的皇宮。 唐 武則天 《唐享昊天樂》之二:“垂厚澤,降云宮?!?br />(2).道者的居室。云笈七籤卷十六:“ 元始天尊 時(shí)靜處閑居,偃息云宮黃房之內(nèi),七寶幃中?!?明 劉基 《徐資深華山圖》詩:“云宮霧窟疑本無,石室金臺(tái)儼相向。”
《漢語大詞典》:鶴音(鶴音)
鶴的鳴叫聲。比喻修道者、隱逸者的聲音。 唐 孟郊 《投贈(zèng)張端公》詩:“鸞步獨(dú)無侶,鶴音仍寡儔?!?/div>
《漢語大詞典》:道室
寺觀。亦指修道者專用于修道的房間。 晉 葛洪 神仙傳·王遠(yuǎn):“同郡太尉 陳耽 為 遠(yuǎn) 營(yíng)道室,旦夕朝拜之?!?唐 賈島 《贈(zèng)溫觀主》詩:“弊廬道室雖隣近,自樂冬陽炙背閑?!?宋 蔡絳 鐵圍山叢談卷五:“先公晚在鄉(xiāng)郡,但寢與食外,朝夕惟處道室中靜默,有獨(dú)坐至夜分者。”
《漢語大詞典》:鶴糧(鶴糧)
指隱居修道者的口糧。 唐 皮日休 《暇日獨(dú)處寄魯望》詩:“園蔬預(yù)遣分僧料,廩粟先教算鶴糧?!?明 曹學(xué)佺 《戊辰二日夜光堂及來江亭少憩》詩:“鶴糧資拾橡,僧菜學(xué)燒畬?!?/div>
《漢語大詞典》:攻昧
攻擊昏亂無道者。左傳·宣公十二年:“兼弱攻昧,武之善經(jīng)也。” 杜預(yù) 注:“昧,昏亂?!?/div>
《漢語大詞典》:托死
道教稱修道者死去為魂魄升仙而去,遺下軀殼,并非真死。
《漢語大詞典》:鶴情(鶴情)
修道者的情懷。 唐 歐陽詢 《大唐宗圣觀記》:“法師 呂道濟(jì) 、監(jiān)齋 趙道隆 ,玉器凝潤(rùn),鶴情超遼?!?元 倪瓚 《懷歸》詩:“鴻跡偶曾留雪渚,鶴情原只在芝田?!?/div>
《漢語大詞典》:棄灰(棄灰)
把灰燼棄在路上。 殷 代對(duì)棄灰于道者斷其手, 商君 對(duì)棄灰于道者處黥刑用以立威治國(guó)。韓非子·內(nèi)儲(chǔ)說上:“ 殷 之法刑棄灰於街者。 子貢 以為重,問之 仲尼 。 仲尼 曰:‘知治之道也。夫棄灰於街必掩人……雖刑之可也。且夫重罰者,人之所惡也;而無棄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無離所惡,此治之道。’” 漢 桓寬 鹽鐵論·刑德:“千仞之高,人不輕凌;千鈞之重,人不輕舉。 商君 刑棄灰於道,而 秦 民治。” 宋 蘇軾 東坡志林·趙高李斯:“ 商鞅 立信於徙木,立威於棄灰?!被蛟恍虠壔矣诘勒?,用以保馬,以利耕戰(zhàn)。 明 張萱 疑耀·秦法棄灰:“ 秦 法,棄灰於道者棄市。此固 秦 法之苛,第棄灰何害於事,而苛酷如此?余嘗疑之,先儒未有發(fā)明者。偶閲《馬經(jīng)》,馬性畏灰,更畏新出之灰,馬駒遇之輒死,故石礦之灰,往往令馬落駒。 秦 之禁棄灰也,其為畜馬計(jì)耶?”
分類:灰燼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