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弟兄對榻
共話連床雨
連床談至?xí)?/div>
相關(guān)人物韋應(yīng)物
《全唐詩》卷一百八十八 韋應(yīng)物〈示全真元常〉【案:元常。趙氏生?!?/span>
余辭郡符去,爾為外事牽。寧知風雪夜,復(fù)此對床眠。始話南池飲,更詠西樓篇。無將一會易,歲月坐推遷。
簡釋
對床夜雨:喻好友、兄弟的歡聚。宋蘇軾《送劉寺丞赴余姚》:“中和堂后石捕樹,與君對床聽夜雨。”
例句
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
對床定悠悠,夜雨空蕭瑟。
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
典故范祁連
相關(guān)人物范羌
參考典故范羌歸
《后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國弟子)耿恭〉~722~
會關(guān)寵已歿,蒙等聞之,便欲引兵還。先是恭遣軍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隨王蒙軍俱出塞。
《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36~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萬。故時彊,輕匈奴,及冒頓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閒,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媯水北,為王庭。其馀小眾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唐·張守節(jié)正義:「初,月氏居敦煌以東,祁連山以西。敦煌郡今沙州。祁連山在甘州西南。」
典故 飛一箭
下聊城
聊城矢
射聊城
破聊城
聊城功
一箭書
聊城笴
魯連射書
一矢解世紛
一矢聊城飛去
箭鏃無書
魯連乘舟
魯連箭書
田單慚取聊
下燕城
一發(fā)下城
相關(guān)人物田單
魯仲連
《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
其后二十馀年,燕將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讒之燕,燕將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齊田單攻聊城歲馀,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魯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書曰: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卻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齊,非勇也;功敗名滅,后世無稱焉,非智也。三者世主不臣,說士不載,故智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今死生榮辱,貴賤尊卑,此時不再至,愿公詳計而無與俗同。且楚攻齊之南陽,魏攻平陸,而齊無南面之心,以為亡南陽之害小,不如得濟北之利大,故定計審處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衡秦之勢成,楚國之形危;齊棄南陽,斷右壤,定濟北,計猶且為之也。且夫齊之必決于聊城,公勿再計。今楚魏交退于齊,而燕救不至。以全齊之兵,無天下之規(guī),與聊城共據(jù)期年之敝,則臣見公之不能得也。且燕國大亂,君臣失計,上下迷惑,栗腹以十萬之眾五折于外,以萬乘之國被圍于趙,壤削主困,為天下僇笑。國敝而禍多,民無所歸心。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齊之兵,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無反外之心,是孫臏之兵也。能見于天下。雖然,為公計者,不如全車甲以報于燕。車甲全而歸燕,燕王必喜;身全而歸于國,士民如見父母,交游攘臂而議于世,功業(yè)可明。上輔孤主以制群臣,下養(yǎng)百姓以資說士,矯國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棄世,東游于齊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衛(wèi),世世稱孤,與齊久存,又一計也。此兩計者,顯名厚實也,愿公詳計而審處一焉。且吾聞之,規(guī)小節(jié)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鉤,篡也;遺公子糾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梏,辱也。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鄉(xiāng)里不通。鄉(xiāng)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于齊,則亦名不免為辱人賤行矣。臧獲且羞與之同名矣,況世俗乎!故管子不恥身在縲紲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信于諸侯,故兼三行之過而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曹子為魯將,三戰(zhàn)三北,而亡地五百里。鄉(xiāng)使曹子計不反顧,議不還踵,刎頸而死,則亦名不免為敗軍禽將矣。曹子棄三北之恥,而退與魯君計?;腹煜拢瑫T侯,曹子以一劍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壇坫之上,顏色不變,辭氣不悖,三戰(zhàn)之所亡一朝而復(fù)之,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加吳、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jié)也,以為殺身亡軀,絕世滅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終身之名;棄忿悁之節(jié),定累世之功。是以業(yè)與三王爭流,而名與天壤相斃也。愿公擇一而行之。燕將見魯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殺虜于齊甚眾,恐已降而后見辱。喟然嘆曰:「與人刃我,寧自刃?!鼓俗詺?。聊城亂,田單遂屠聊城。歸而言魯連,欲爵之。魯連逃隱于海上,曰:「吾與富貴而詘于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span>
《戰(zhàn)國策》卷十三〈齊六·逍遙論〉
初,燕將攻下聊城,人或讒之。燕將懼誅,遂保守聊城,不敢歸。田單攻之歲馀,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魯連乃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曰:「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燕將曰:「敬聞命矣!」因罷兵到讀[一]而去。故解齊國之圍,救百姓之死,仲連之說也。
簡釋
魯連箭:喻指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唐李白《江夏寄漢陽輔錄事》:“‘君草陳琳檄,我書魯連箭?!?/p>
例句
秋深為爾持圓扇,莫忘魯連飛一箭。
莫學(xué)仲連逃海上,田單空愧取聊城。
投閣嗤揚子,飛書代魯連。
仍留一只箭,未射魯連書。
君草陳琳檄,我書魯連箭。
暫屈汾陽駕,聊飛燕將書。
系書請問燕耆舊,今日何須十萬兵。
不然學(xué)仲連,一發(fā)下燕城。
星飛龐統(tǒng)驥,箭發(fā)魯連書。
典故戍瓜
及瓜代
及瓜歸
隨瓜卸
相關(guān)人物連稱
齊侯
《春秋左傳正義》卷八〈莊公·傳八年〉~43~
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弗許。故謀作亂。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孫無知。有寵于僖公衣服禮秩如適。襄公絀之。二人因之以作亂。連稱有從妹在公宮。無寵。使間公。曰。捷。吾以女為夫人。
簡釋
瓜時:指七月。唐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瓜時猶旅寓,萍泛苦夤緣?!?/p>
例句
過午方始飯,經(jīng)時旋及瓜。
水國生秋草,離居再及瓜。
月蝕西方破敵時,及瓜歸日未應(yīng)遲。
名須麟閣上,好去及瓜還。
蓬轉(zhuǎn)俱行役,瓜時獨未還。
旅思徒漂梗,歸期未及瓜。
典故 雙棲蝶
韓侯婦
韓憑恨
韓憑蛺蝶
韓憑相思
連理樹枝
相關(guān)人物宋康王
韓憑
《搜神記》卷十一~85~
宋康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美,康王奪之。憑怨,王囚之,論為城旦。妻密遺憑書,繆其辭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既而王得其書,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蘇賀對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來也。日出當心,心有死志也。」俄而憑乃自殺。其妻乃陰腐其衣,王與之登臺,妻遂自投臺,左右攬之,衣不中手而死。遺書于帶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賜憑合葬?!雇跖ヂ?,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爾夫婦相愛不已,若能使冢合,則吾弗阻也。」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恒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埂赶嗨肌怪?,起于此也。南人謂:此禽即韓憑夫婦之精魂。今睢陽有韓憑城,其歌謠至今猶存。
簡釋
相思樹:詠男女愛情。唐王初《即夕》:“月明休近相思樹,恐有韓憑一處棲?!?/p>
例句
月明休近相思樹,恐有韓憑一處棲。
韓憑舞羽身猶在,素女商弦調(diào)未殘。
可中得似紅兒貌,若遇韓朋好殺伊。
不學(xué)韓侯婦,銜冤報宋王。
《南史》卷十九《謝方明傳》附《謝惠連傳》
子惠連,年十歲能屬文,族兄靈運嘉賞之,云「每有篇章,對惠連輒得佳語」。嘗于永嘉西堂思詩,竟日不就,忽夢見惠連,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為工。常云「此語有神功,非吾語也」。本州辟主簿,不就?!纹吣?,方為司徒彭城王義康法曹行參軍?!湮纳趺?。又為雪賦,以高麗見奇。靈運見其新文,每曰「張華重生,不能易也」。文章并行于世,年三十七卒。
例句
惠連仍有作,知得從兄酬。
輔嗣外生還解易,惠連群從總能詩。
爾則吾惠連,吾非爾康樂。
置酒送惠連,吾家稱白眉。
迢迢千里月,應(yīng)與惠連同。
報與惠連詩不惜,知吾斑鬢總?cè)玢y。
惠連素清賞,夙語塵外事。
不有惠連同此景,江南歸思幾般深。
雅論承安石,新詩與惠連。
《昭明文選》卷十三南朝宋·謝惠連《雪賦》
注引沈約《宋書》曰:謝惠連,陳郡陽夏人也。幼而聰敏,年十歲能屬文,族兄靈運,深加知賞,本州辟主簿,不就,后為司徒彭城王法曹。為雪賦,以高麗見奇,年二十七卒。
例句
念物希周穆,含毫愧惠連。
惠連發(fā)清興,袁安念高臥。
典故張良燒棧
火燒連云棧
相關(guān)人物劉邦(漢高祖)
張良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王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遣良歸韓。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良至韓,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不遣成之國,從與俱東。良說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鼓艘札R王田榮反,書告項王。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fā)兵北擊齊。
《昭明文選》卷二十五南朝宋·謝靈運《酬從弟惠連》
傾想遲嘉音,果枉濟江篇。
《昭明文選》卷二十五南朝宋·謝惠連《西陵遇風獻康樂》
昨發(fā)浦陽汭,今宿浙江湄。屯云蔽曾嶺,驚風涌飛流。零雨潤墳澤,落雪灑林丘。浮氛晦崖巘,積素惑原疇。曲汜薄停旅,通川絕行舟。臨津不得濟,佇楫阻風波。
例句
濟江篇已出,書府俸猶貧。
歸來莫忘此,兼示濟江篇。
典故玉樹連
瓊樹倚
身倚玉
蒹葭瓊樹
偎瓊樹
相關(guān)人物夏侯玄
曹睿(魏明帝)
毛曾
《世說新語》下卷上《容止》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與夏侯玄共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鼓铣?#183;劉孝標注引《魏志》曰:「玄為黃門侍郎,與毛曾并坐。玄甚恥之,曾說形于色。」
《三國志》卷九〈魏書·夏侯尚·(子)夏侯玄〉~295~
玄字太初。少知名,弱冠為散騎黃門侍郎。嘗進見,與皇后弟毛曾并坐,玄恥之,不悅形之于色。明帝恨之,左遷為羽林監(jiān)。正始初,曹爽輔政。玄,爽之姑子也。累遷散騎常侍、中護軍。
例句
共濟已驚依玉樹,隨流還許醉金觴。
小小豫章甲,纖纖玉樹姿。
倚玉甘無路,穿楊卻未期。
倚玉交文友,登龍年月久。
若教親玉樹,情愿作蒹葭。
露重金泥冷,杯闌玉樹斜。
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倚玉甘無路,穿楊卻未期。
倚玉翻成難,投磚敢望酬。
醉來倚玉無馀事,目送歸鴻笑復(fù)歌。
皇枝雙玉樹,吏道二梅仙。
楚山清洛兩無期,夢里春風玉樹枝。
典故 連環(huán)結(jié)
連環(huán)解
連環(huán)玉
連環(huán)難解
連環(huán)情未已
齊后解環(huán)
相關(guān)人物君王后
秦始皇
《戰(zhàn)國策》卷十三〈齊策六·齊閔王之遇殺〉~472~
秦始皇嘗使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huán),曰:「齊多知,而解此環(huán)不?」君王后以示群臣,解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
例句
水精如意玉連環(huán),下蔡城危莫破顏。
再三為謝齊皇后,要解連環(huán)別與人。
《藝文類聚》卷八十六〈巢部上·梅〉~472~
〈梅花落〉詩:臘月正月早驚春,眾花未發(fā)梅花新。梅花芬芳臨玉臺,朝攀晚折還復(fù)開。滿酌金卮催玉柱,落梅樹下宜歌舞。金谷萬株連綺甍,梅花隱處隱嬌鶯。桃李佳人欲相照,摘蕊牽花來并笑。楊柳條青樓上輕,梅花色白雪中明。橫笛短簫悽復(fù)咽,誰知柏梁聲不絕。
典故錦障泥
馬惜障泥
障泥未解
連錢貴
相關(guān)人物王濟之
《世說新語》下卷上《術(shù)解》
王武子善解馬性。嘗乘一馬,箸連錢障泥。前有水,終日不肯渡。王云:「此必是惜障泥?!故谷私馊?,便徑渡。
典故千尋鐵鎖
王浚樓船
千尋鎖
鐵鎖沈江
晉龍驤
樓船鐵鎖
鐵索千尋
鐵鎖樓船
連江鎖
龍驤下三蜀
難鎖長江斷
千尋橫鐵鎖
益部龍驤
鐵索千尋沉江底
鐵鎖沈天塹
相關(guān)人物王浚
《晉書》卷四十二〈王浚列傳〉~209~
太康元年正月,浚發(fā)自成都,率巴東監(jiān)軍、廣武將軍唐彬攻吳丹楊,克之,擒其丹楊監(jiān)盛紀。吳人于江險磧要害之處,并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馀,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獲吳間諜,具知情狀??D俗鞔蠓?shù)十,亦方百馀步,縛草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鐵錐,錐輒著筏去。又作火炬,長十馀丈,大數(shù)十圍,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鎖,然炬燒之,須臾,融液斷絕,于是船無所礙。二月庚申,克吳西陵,獲其鎮(zhèn)南將軍留憲、征南將軍成據(jù)、宜都太守虞忠。壬戌,克荊門、夷道二城,獲監(jiān)軍陸晏。乙丑,克樂鄉(xiāng),獲水軍督陸景。平西將軍施洪等來降。乙亥,詔進浚為平東將軍、假節(jié)、都督益梁諸軍事。
典故 桑下戀
三宿桑下
桑下宿
三宿空桑
空桑三宿
桑間三宿
桑下一宿
連宵桑下
戀林中桑
山下成三宿
《后漢書》卷三十下〈郎顗襄楷列傳下·襄楷〉~082~
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殺罰過理,既乖其道,豈獲其祚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顾觳豁碇?。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今陛下淫女艷婦,極天下之麗,甘肥飲美,單天下之味,柰何欲如黃老乎?唐·李賢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經(jīng)三宿便即移去,示無愛戀之心也?!?/span>
簡釋
三宿戀:喻指對人或事物有眷戀之心。清姚鼐《答孫補山中丞見懷》:“我欲更除三宿戀,就公新治乞壇經(jī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