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辯才(辯才)  拼音:biàn cái
1.善于辯論的才能。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歸心》:「萬行歸空,千門入善,辯才智惠,豈徒七經(jīng)、百氏之博哉?」
2.辨析佛法奧義的才能。《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一:「于諸三昧,具足清凈,辯才如海,廣大無盡?!?/div>
《國語辭典》:辯才無礙(辯才無礙)  拼音:biàn cái wú ài
1.能言善道?!度龂萘x》第六○回:「且無論其口似懸河,辯才無礙?!埂赌鹾;ā返谝蝗兀骸高@可見韻高的辯才無礙,說得頑石點頭了?!?br />2.析辨深奧的佛法,毫無障礙不解之處。《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七二:「辯才無礙,智慧明達(dá)?!?/div>
《漢語大詞典》:辯才無閡(辯才無閡)
同“ 辯才無礙 ”。 《藝文類聚》卷七六引 南朝 梁 王筠 《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顯證一乘,宣揚(yáng)三慧,辯才無閡,游戲神通?!?/div>
《國語辭典》:禪客(禪客)  拼音:chán kè
1.參禪的修行人。唐。劉長卿〈云門寺訪靈一上人〉詩:「禪客知何在?春山到處同?!?br />2.梔子的別名。參見「梔子」條。
《漢語大詞典》:頰舌(頰舌)
口舌言語。比喻口辯才能。 南朝 梁武帝 《責(zé)賀琛敕》:“欺罔朝廷,空示頰舌?!?span id="l5rrbzh" class="book">《舊唐書·劉迺傳》:“龍吟武嘯,誠希聲也,若尚頰舌之感,必下於蛙黽?!?明 李贄 《列眾僧職事》:“今 常融 既與眾師父商議,分定職守,自然清凈無事,可省頰舌之勞矣?!?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一:“亦且截截諞言,夸清班于頰舌?!?/div>
《漢語大詞典》:隨陸(隨陸)
漢 劉邦 的文臣 隨何 、 陸賈 的并稱。兩人皆有辯才。晉書·劉元海載記:“吾每觀書傳,常鄙 隨 陸 無武, 絳 灌 無文,道由人弘,一物之不知者,固君子之所恥也?!?/div>
《漢語大詞典》:辯慧(辯慧)
聰明而富于辯才。墨子·尚同中:“是故選擇天下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漢 禰衡 《鸚鵡賦》:“性辯慧而能言兮,才聰明以識機(jī)?!?宋 王讜 唐語林·補(bǔ)遺二:“ 西蜀 官妓曰 薛濤 者,辯慧知詩。” 章炳麟 《訄書·商鞅》:“夫使民有權(quán)者,必其辯慧之士,可與議令者也?!眳⒁姟?才辯 ”。
分類:聰明辯才
《漢語大詞典》:才辯(才辯)
亦作“ 才辨 ”。 才智機(jī)辯。后漢書·列女傳·蔡琰:“﹝ 琰 ﹞博學(xué)有才辯,又妙於音律?!?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六:“客甚有才辨, 瞻 ( 阮瞻 )與之言良久,及鬼神之事,反復(fù)甚苦。” 唐 海順 《三不為篇》之二:“一朝鵬舉,萬里鸞翔,縱任才辯,游説君王?!?清 戴名世 《蔡瞻眠文集序》:“ 瞻眠 通敏有才辨,其氣甚豪?!?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科舉》:“使絕域一科,以能通各國公法、各國條約章程,才辯開敏者為及格?!?/div>
分類:才辯才智
《國語辭典》:鄒忌(鄒忌)  拼音:zōu jì
人名。戰(zhàn)國時齊人,生卒年不詳。有辯才,善鼓琴。齊威王時封為相,機(jī)敏擅言,常以巧喻諫威王而獲得接納,大獲寵信,受封為成侯。
《漢語大詞典》:俊辯(俊辯)
亦作“ 俊辨 ”。 雄辯,辯才杰出。晉書·羊祜傳:“從甥 王衍 嘗詣祜陳事,辭甚俊辯?!?span id="ppzbb5j" class="book">《陳書·新安王伯固傳》:“﹝ 新安王 伯固 ﹞形狀眇小,而俊辯善言論?!?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走丸之辯:“ 張九齡 善談?wù)?,每與賓客議論經(jīng)旨,滔滔不竭,如下坂走丸也。時人服其俊辯?!?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九:“ 東坡 平生熟此二書,故其為文橫説豎説,惟意所到,俊辨痛快,無復(fù)滯礙?!?清 紀(jì)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四:“ 雪崖 天性爽朗,胸中落落無宿物;與朋友諧戲,每俊辯橫生?!?/div>
《漢語大詞典》:徐吾
(1). 戰(zhàn)國 齊 女子名。有辯才。嘗夜織,家貧而燭屢不給,欲與鄰女 李吾 之屬會燭, 李 辭之, 徐吾 責(zé)以大義曰:“夫一室之中,益一人燭不為暗,損一人燭不為明,何愛東壁之餘光,不使貧妾得蒙見哀之恩,長為妾役之事,使諸君常有惠施於妾,不亦可乎?” 李 莫能應(yīng),遂復(fù)與夜,終無后言。事見 漢 劉向 《列女傳·齊女徐吾》。 明邵璨《香囊記·供姑》:“佳人賢孝絶代無,休問 徐吾 與 李吾 。”
(2).復(fù)姓。 春秋 鄭國 有 徐吾犯 。見通志·氏族四。
《漢語大詞典》:辨慧
聰明而富于辯才。辨,通“ 辯 ”。《商君書·墾令》:“國之大臣諸大夫,博聞、辨慧、游居之事,皆無得為。”今本“辨”多作“辯”。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lán)記·法云寺:“﹝ 臨淮王 元彧 ﹞博通典籍,辨慧清恬,風(fēng)儀詳審,容止可觀?!?唐 裴铏 《傳奇·孫恪》:“豈有 袁氏 海內(nèi)無瓜葛之親哉!又辨慧多能,足為可異也?!?/div>
分類:聰明辯才
《漢語大詞典》:縱橫術(shù)(縱橫術(shù))
指以辯才陳述利害、游涚君主的方法。 漢 荀悅 《漢紀(jì)·武帝紀(jì)一》:“ 建元 元年冬十月,詔舉賢良方正,丞相 衛(wèi)綰 奏所舉賢良或治刑名縱橫之術(shù),亂國政,罷之?!?唐 劉全白 《唐故翰林學(xué)士李君碣記》:“﹝ 李白 ﹞性倜儻,好縱橫術(shù),善賦詩,才調(diào)逸邁。” 清 黃鷟來 《詠懷》之十五:“陋彼縱橫術(shù),揣摩獨《陰符》?!眳⒁姟?縱橫家 ”。
《國語辭典》:縱橫家(縱橫家)  拼音:zōng héng jiā
戰(zhàn)國時學(xué)派之一。多智謀與辯才,以游說見長,如蘇秦、張儀等。也作「從橫家」。
《國語辭典》:辯惠(辯惠)  拼音:biàn huì
才智敏捷,巧言狡黠?!秶Z。晉語九》:「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彊毅果敢則賢?!埂俄n非子。揚(yáng)搉》:「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辯惠好生,下因其材?!?jié)h。王充《論衡。定賢》:「俗士以辯惠之能,據(jù)官爵之尊,望顯盛之寵,遂專為賢之名。」
分類:聰明辯才
《漢語大詞典》:知辯(知辯)
才智和辯才。漢書·叔孫通傳贊:“ 高祖 以征伐定天下,而縉紳之徒,騁其知辯,并成大業(yè)?!?/div>
《漢語大詞典》:七辯(七辯)
佛教謂解說佛法的七種辯說之才。亦泛指種種無礙辯才。語本大智度論卷五五:“於一切法無礙故,得捷疾辯。有人雖能捷疾,鈍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是利辯。説諸法實相無邊無盡故,名樂説無盡辯。般若中無諸戲論故,無能問難斷絶者,名不可斷辯。斷法愛故,隨眾生所應(yīng)而為説法,名隨應(yīng)辯。説趣涅槃利益之事故,名義辯。説一切世間第一之事,所謂大乘,是名世間最上辯?!?南朝 梁簡文帝 《玄圃園講頌序》:“摳談永日,講道終朝;賓從無聲,芳香動氣;七辯懸流,雙因俱啟;情游彼岸,理愜 祗園 ;靈塔將涌,天華乍落?!?span id="xhzztj5" class="book">《敦煌變文集·維麾詰經(jīng)變文》:“必知菩薩,問得 維摩 ,二空之理既同,七辯之詞不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