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韻府拾遺 銑韻》:不辨
左傳: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史記楊仆傳:為人少文,居廷憫憫不辨。
分類:不辨
《韻府拾遺 銑韻》:能辨
唐書白居易傳: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詩,當時士人爭傳。雞林行賈售其國相,率篇易一金,其偽者相輒能辨之。
分類:能辨
《國語辭典》:明辨  拼音:míng biàn
清楚的分辨?!抖Y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骨?。劉開〈問說〉:「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div>
《國語辭典》:辨明  拼音:biàn míng
辨別清楚?!段饔斡洝返谌嘶兀骸腹粧呤幯?,辨明邪正,庶報你父王養(yǎng)育之恩也?!?/div>
《國語辭典》:辨色  拼音:biàn sè
1.天剛亮,能辨別物色的時候?!抖Y記。玉藻》:「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視之,退適路寢,聽政?!固?。權德輿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書候傳點偶書所懷奉呈門下相公中書相公〉詩:「辨色趨中禁,分班列上臺?!固?。元稹《鶯鶯傳》:「張生辨色而興,自疑曰:『豈其夢邪?』」
2.分辨顏色。如:「辨色測驗」?!盾髯?。修身》:「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br />3.辨別臉色。如:「鑒貌辨色」?!段饔斡洝返谝凰幕兀骸肝依蠈O,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見貌辨色,聆音察理?!?/div>
《國語辭典》:辨論(辨論)  拼音:biàn lùn
針對同一問題,不同意見者當面以言辭相互論爭。《老殘游記》第一一回:「卻說申子平正與黃龍子辨論,忽聽背后有人喊道:『申先生,你錯了?!弧?/div>
《國語辭典》:辨色  拼音:biàn sè
1.天剛亮,能辨別物色的時候。《禮記。玉藻》:「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視之,退適路寢,聽政?!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5294' target='_blank'>權德輿 〈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書候傳點偶書所懷奉呈門下相公中書相公〉詩:「辨色趨中禁,分班列上臺?!固?。元稹《鶯鶯傳》:「張生辨色而興,自疑曰:『豈其夢邪?』」
2.分辨顏色。如:「辨色測驗」?!盾髯?。修身》:「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br />3.辨別臉色。如:「鑒貌辨色」。《西游記》第一四回:「我老孫,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見貌辨色,聆音察理。」
《漢語大詞典》:辨才
(1).佛教語。謂善于宣講佛法之才。辨,通“ 辯 ”。《華嚴經(jīng)·十行品》:“超出世間大論師,辨才第一獅子吼?!?br />(2).善于言談或辯論之才,雄辯之才。辨,通“ 辯 ”。 明 顧起綸 國雅品·士品二:“ 桑 別駕 民懌 ,狂士也,少有辨才?!?/div>
《國語辭典》:辨析  拼音:biàn xī
明辨、分析。如:「他的辨析能力強,表達能力卻不足?!?/div>
《漢語大詞典》:無辨(無辨)
見“ 無辯 ”。
《漢語大詞典》:無辯(無辯)
亦作“ 無辨 ”。 沒有區(qū)別;混雜。莊子·齊物論:“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於鷇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 成玄英 疏:“辯,別也……夫彼此偏執(zhí),不定是非,亦何異鷇鳥之音,有聲無辯!”呂氏春秋·離謂:“ 鄭國 多相縣以書者……令無窮,則 鄧析 應之亦無窮矣。是可、不可無辨矣?!?高誘 注:“辨,別?!?span id="ayaxvme" class="book">《淮南子·要略》:“ 齊景公 內(nèi)好聲色,外好狗馬,獵射亡歸,好色無辯?!?高誘 注:“辯,別也。”一本作“ 無辨 ”。后漢書·皇后紀序:“ 高祖 帷薄不修, 孝文 袵席無辯。” 李賢 注:“ 孝文 幸 慎夫人 ,每與皇后同坐,是無辯也。”
《國語辭典》:論辨(論辨)  拼音:lùn biàn
1.評量、辨析?!抖Y記。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后使之。」《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記》:「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聽斷大政,論辨得失。」
2.文體名。其體蓋源自古代諸子,旨在論證說理。如清朝姚鼐的《古文辭類纂》有論辨類。今多稱為論說文。
《漢語大詞典》:辨方
辨別四方。《周禮·天官·序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鄭玄 注:“辨,別也。 鄭司農(nóng) 云:‘別四方,正君臣之位?!?晉 成公綏 《天地賦》:“辨方正土,經(jīng)界建邦?!?/div>
《國語辭典》:辨別(辨別)  拼音:biàn bié
1.判別、分別出來。如:「辨別雌雄」、「辨別是非」。
2.休妻或賣妾?!督鹌棵贰返谄呶寤兀骸冈履锏溃骸耗坏鹊臐h子來家,好老婆把我別變了!』金蓮道:『你是真材實料,誰敢辨別你!』」也作「別變」。
《國語辭典》:辨正  拼音:biàn zhèng
辨明是非,改正謬誤。如:「這篇作文的錯字連篇,非得一一辨正不可。」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論說》:「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窮于有數(shù),追于無形?!埂端鍟?。卷二。高祖紀下》:「自晉氏播遷,兵戈不息,雅樂流散,年代已多,四方未一,無由辨正?!?/div>
《韻府拾遺 銑韻》:有辨
禮記表記寬而有辨。
《漢語大詞典》:辨說(辨説)
(1).辨析論述。禮記·仲尼燕居:“辨説得其黨?!?孔穎達 疏:“謂分辨論説、、《樂》之等,各得其黨類,不乖事之義理?!?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執(zhí)事所以教,反復數(shù)百言,皆以未悉鄙人‘格物’之説,若鄙説一明,則此數(shù)百言,皆可以不待辨説而釋然無滯。”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詞采》:“ 陽明 登壇講學,反覆辨説‘良知’二字。”
(2).論辯。辨,通“ 辯 ”。《商君書·農(nóng)戰(zhàn)》:“今境內(nèi)之民及處官爵者,見朝廷之可以巧言辨説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宋 曾鞏 《亡兄墓志銘》:“有智策,能辨説,其貫穿反復,人莫有能屈之者?!?br />(3).辯解,分辯。辨,通“ 辯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少卿一時心慌,不及問他從何而來,且自辨説道:‘我非忘卿,只因歸到家中,叔父先已別聘,強我成婚,我力辭不得。所以蹉跎至今,不能來你那里?!?br />(4). 中國 古代邏輯名詞。指推理和論證。荀子·正名:“辨説也者,不異實名以喻動靜之道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