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80,分26頁顯示  上一頁  1  2  4  5  6  7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辨說
問辨
辨等
分辨
辨白
辨惑
辨物
辨章
辨人
辨理
辨疑
辨異
辨博
微辨
力辨
《漢語大詞典》:辨說(辨説)
(1).辨析論述。禮記·仲尼燕居:“辨説得其黨?!?孔穎達 疏:“謂分辨論説、、《樂》之等,各得其黨類,不乖事之義理?!?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執(zhí)事所以教,反復數(shù)百言,皆以未悉鄙人‘格物’之説,若鄙説一明,則此數(shù)百言,皆可以不待辨説而釋然無滯?!?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詞采》:“ 陽明 登壇講學,反覆辨説‘良知’二字?!?br />(2).論辯。辨,通“ 辯 ”。《商君書·農戰(zhàn)》:“今境內之民及處官爵者,見朝廷之可以巧言辨説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宋 曾鞏 《亡兄墓志銘》:“有智策,能辨説,其貫穿反復,人莫有能屈之者?!?br />(3).辯解,分辯。辨,通“ 辯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少卿一時心慌,不及問他從何而來,且自辨説道:‘我非忘卿,只因歸到家中,叔父先已別聘,強我成婚,我力辭不得。所以蹉跎至今,不能來你那里。’”
(4). 中國 古代邏輯名詞。指推理和論證。荀子·正名:“辨説也者,不異實名以喻動靜之道也?!?/div>
《漢語大詞典》:問辨(問辨)
詢問辨識。 宋 朱熹 《白鹿洞書院揭示》:“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考諸古訓,自下許多問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
分類:詢問辨識
《分類字錦》:辨等
周禮大司徒:以儀辨等,則民不越。賈疏:儀謂以卑事尊,上下之儀有度,以辨貴賤之等,故云以儀辨等也。民知上下之節(jié),不敢踰越,故云則民不越也。
分類:制禮
《國語辭典》:分辨  拼音:fēn biàn
辨別、說明。《劉知遠諸宮調。第一》:「欲待說,難言,……短嘆長吁,義定手前來分辨?!埂段拿餍∈贰返诙嘶兀骸笣犃怂慌珊?,也不同他分辨,自去收拾不提?!?/div>
《國語辭典》:辨白  拼音:biàn bái
說明事情的誤會過程來消除已受的冤枉。如:「他的冤枉已經辨白了?!埂冻蹩膛陌阁@奇》卷六:「慧澄道:『是一個少年官人,因仇家誣枉,失了官職,只求一情,即到吏部辨白是非,求得復職,情愿送此珠子?!弧挂沧鳌皋q白」。
《國語辭典》:辨惑  拼音:biàn huò
辨別疑惑,使混淆迷惑的問題清楚地顯現(xiàn)出真面目?!墩撜Z。顏淵》:「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弧姑?。宋廉〈筆記序〉:「其為來學寤疑辨惑之助,而功不既多矣乎!」
《漢語大詞典》:辨物
(1).分辨事物的種類,辨別事物的情況。《易·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孔穎達 疏:“辨物謂分辨事物各同其黨,使自相同不間雜也?!?高亨 注:“君子觀此卦象及卦名,從而運用其明察,分析事物之種類,辨別事物之情況?!?清 曾國藩 《〈朱慎甫遺書〉序》:“ 嘉 道 之際,學者承 乾隆 季年之流風,襲為一種破碎之學,辨物析名,梳文櫛字,刺經典一二字解説,或至數(shù)千萬言,繁稱雜引,游衍而不得所歸?!?br />(2).將貨物分門別類。周禮·地官·司市:“以陳肆辨物而平市?!?孫詒讓 正義:“﹝辨物﹞蓋別異眾物,使以類相從。”
治理萬物。荀子·禮論:“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div>
《國語辭典》:辨章  拼音:biàn zhāng
辨別明白。也作「平章」。
分類:昭然顯明
《漢語大詞典》:辨人
即辯人。辨,通“ 辯 ”。《淮南子·人間訓》:“人或問 孔子 曰:‘ 顏回 何如人也?’曰:‘仁人也, 丘 弗如也?!?子貢 何如人也?’曰:‘辨人也, 丘 弗如也?!币槐咀鳌?辯人 ”。參見“ 辯人 ”。
《國語辭典》:辯人(辯人)  拼音:biàn rén
能說善道的人?!痘茨献?。人間》:「『子貢何如人也?』曰:『辯人也,丘弗如也。』」也稱為「辯士」。
分類:能言善辯
《漢語大詞典》:辨理
(1).辨析義理,說明道理。孔叢子·公孫龍:“ 公孫龍 又與 子高 泛論於 平原君 所,辨理至於臧三耳。”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春秋辨理,一字見義。” 詹鍈 義證引春秋繁露·實性:“春秋別物之理。”
(2).辨別是非。 清 端方 《請平滿漢畛域密折》:“若其附和者流,雖甘心從逆,未始無人,然大率皆年少氣盛,辨理不真?!?br />(3).申辯。辨,通“ 辯 ”。三國志·魏志·鄧哀王沖傳:“凡應罪戮,而為 沖 微所辨理,賴以濟宥者,前后數(shù)十?!?/div>
《分類字錦》:辨疑
潘岳于賈謐坐講漢書詩:茟下?lián)ぴ?,席上敷珍;前疑惟辨,舊史惟新。惟新爾史,既辨爾疑;延我僚友,講此微辭。
分類:講論
《漢語大詞典》:辨異(辨異)
分別,區(qū)別。周禮·秋官·小行人:“凡此五物者,每國辨異之,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鄭玄 注:“辨異,謂殊其文書也。”禮記·樂記:“樂統(tǒng)同,禮辨異?!?鄭玄 注:“辨異,異尊卑也?!?span id="v7zmiao" class="book">《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楊倞 注:“上下同等,則其中不容分別而縣隔君臣也?!?/div>
《漢語大詞典》:辨博
指學識廣博。辨,通“ 辯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八·名媛詩:“ 周嬰 、 方叔 極稱辨博?!?/div>
《漢語大詞典》:微辨
亦作“ 微辯 ”。 隱約而委婉地諷喻。禮記·儒行:“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shù)也。”《孔子家語·儒行》作“微辯”。
《漢語大詞典》:力辨
努力爭辯或辯白。辨,通“ 辯 ”。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二:“ 蘇東坡 作《志林》,力辨此一段事?!?span id="0zw0mpm" class="book">《金史·劉仲洙傳》:“ 田瑴 等以黨罪廢錮者三十餘家, 仲洙 知其寃,上書力辨,帝從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