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安陵誰辨削礪功
 
袁絲伏劍

相關(guān)人物
劉武(梁孝王)
 
袁盎


《史記》卷一○一《袁盎列傳》
「袁盎雖家居,景帝時(shí)時(shí)使人問籌策。梁王欲求為嗣,袁盎進(jìn)說,其后語塞。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刺者至關(guān)中,問袁盎,諸君譽(yù)之皆不容口。乃見袁盎曰:『臣受梁王金來刺君,君長者,不忍刺君。然后刺君者十馀曹,備之!』袁盎心不樂,家又多怪,乃之棓生所問占。還,梁刺客后曹輩果遮刺殺盎安陵郭門外?!?/span>
《史記》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
「梁王聞其義出于袁盎諸大臣所,怨望,使人來殺袁盎。袁盎顧之曰:『我所謂袁將軍者也,公得毋誤乎?』刺者曰:『是矣!』刺之,置其劍,劍著身。視其劍,新治。問長安中削厲工,工曰:『梁郎某子來治此劍。』以此知而發(fā)覺之,發(fā)使者捕逐之。」

例句

袁絲徒伏劍,長孺欲成灰。 李德裕 清冷池懷古

安陵誰辨削礪功,韓國詎明深井里。 柳宗元 古東門行

典故 
焦琴
  
入爨
  
爨下馀
 
蔡邕琴
 
爨下聲
 
薪馀
 
桐尾
   
桐遇知音
 
尾半焦
 
暗辨桐聲
 
炊爨得琴材
 
爨馀材
 
帶火焦桐
  
憐焦尾
 
桐薪鳴灶
 
翠桐入爨
 
琴得焦桐

相關(guān)人物
蔡邕


《后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下〉~2004~
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shí)人名曰「焦尾琴」焉。

簡釋

焦琴:美稱琴,或喻人才遭到埋沒。宋王禹偁《秋居幽興》之二:“幽興將何遣,焦琴貰酒杯?!?/p>


例句

應(yīng)謂焦桐堪采斫,不知誰是柳吳興。 張又新 吹臺山

焦尾何人聽,涼宵對月彈。 李咸用 山居

三尺焦桐七條線,子期師曠兩沉沉。 李山甫 贈彈琴李處士

不因?qū)⑷腱?,誰謂作鳴琴。 李嶠

誰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 李頎 題僧房雙桐

馬因回顧雖增價(jià),桐遇知音已半焦。 白居易 江西裴常侍以優(yōu)禮見待又蒙贈詩輒敘鄙誠用伸感謝

劍鋒缺折難沖斗,桐尾燒焦豈望琴。 白居易 除忠州寄謝崔相公

那令雜繁手,出假求焦尾。 竇庠 留守府酬皇甫曙侍御彈琴之什

破屋常持傘,無薪欲爨琴。 蘇軾 次韻朱光庭喜雨

愿傾肺腸事,盡入焦梧桐。 賈島 投孟郊

未經(jīng)良匠材雖散,待得知音尾已焦。 陳標(biāo) 焦桐樹

但埋酆獄氣,未發(fā)爨桐音。 韋莊 同舊韻

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馀。 韓愈 題木居士二首之二

此琴等焦尾,此鶴方胎生。 顧況 謝王郎中見贈琴鶴

惟君知我苦,何異爨桐鳴。 顧非熊 冬日寄蔡先輩校書京

典故   
流水曲
  
弄琴牙
 
流水琴
 
山水調(diào)
 
鐘期耳
  
子期知音
 
罷琴
 
朱弦斷
 
弦斷
 
弦琴肯重聞
 
鐘歿師廢琴
 
山水在琴
 
弦絕
 
鐘期辨

相關(guān)人物
伯牙
 
鐘子期


《呂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覽·本味》
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股龠x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圭娮悠谒?,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琴,以為世無足復(fù)為鼓琴者。非獨(dú)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奚由盡忠?猶御之不善,驥不自千里也。
《列子集釋》卷五〈湯問篇〉~78~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簡釋

高山流水:指對音樂精通或知心好友。唐牟融《寫意二首》之一:“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fēng)酒一樽。”


例句

預(yù)彈山水調(diào),終擬從鐘期。 上官婉兒 游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潘岳閑居賦,鐘期流水琴。 儲光羲 同張侍御鼎和京兆蕭兵曹華歲晚南園

迢遰親靈櫬,顧予悲絕弦。 儲光羲 同王十三維哭殷遙

莫學(xué)楚狂隳姓字,知音還有子期聽。 元孚 送李四校書

樽酒空如在,弦琴肯重聞。 劉長卿 哭魏兼遂

不知鐘期百年馀,還憶朝朝幾千里。 司馬逸客 雅琴篇

吾見尹仙翁,伯牙今復(fù)存。 吳筠 聽尹煉師彈琴

送君竟此曲,從茲長絕弦。 喬知之 擬古贈陳子昂

眾音何其繁,伯牙獨(dú)不喧。 孟浩然 示孟郊

鐘期一見知,山水千秋聞。 孟浩然 示孟郊

不遇鐘期聽,誰知鸞鳳聲。 孟浩然 贈道士參寥

始知知音稀,千載一絕弦。 孟郊 哭秘書包大監(jiān)

琴弦綠水絕,詩句青山存。 孟郊 悼吳興湯衡評事

良馬足因無主踠,舊交心為絕弦哀。 崔玨 哭李商隱

即今流水曲,何處俗人知。 崔融 哭蔣詹事儼

何必鐘期耳,高閑自可親。 常建 聽琴秋夜贈寇尊師

莫言山水間,幽意在鳴琴。 張說 別灉湖

自惜同聲處,從今遂絕弦。 張說 右丞相蘇公挽歌二首

伯牙鳴玉琴,幽音隨指發(fā)。不是鐘期聽,俗耳安能別。 李咸用 覽友生古風(fēng)

三尺焦桐七條線,子期師曠兩沉沉。 李山甫 贈彈琴李處士

子期如可聽,山水響馀哀。 李嶠

愧非流水韻,叨入伯牙弦。 李白 春日歸山寄孟浩然

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李白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我有幽蘭曲,因君遂絕弦。 李群玉 傷友

絕弦罷流水,聞笛同山陽。 權(quán)德輿 從事淮南府過亡友楊校書舊廳感念愀然

感游值商日,絕弦留此詞。 沈佺期 傷王學(xué)士

罷琴明月夜,留劍白云天。 沈佺期 哭蘇眉州崔司業(yè)二公

聞?wù)f蕭郎逐逝川,伯牙因此絕清弦。 溫庭筠 哭王元裕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fēng)酒一樽。 牟融 寫意二首之一

惠死莊杜口,鐘歿師廢琴。 白居易 哭崔韋侍晦叔

卻怪鐘期耳,唯聽水與山。 白居易 郡中夜聽李山人彈三樂

猶倚披沙鑒,長歌向子期。 皎然 酬薛員外誼見戲一首

莊周高論伯牙琴,閒夜思量淚滿襟。 羅隱 重過隨州故兵部李侍郎恩知因抒長句

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 薛濤 寄張?jiān)?/a>

伯牙琴絕豈求知,往往情牽自有詩。 薛能 春日書懷

周醪忽同醉,牙弦乃共揮。 許敬宗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賦一字得歸

新詩一千首,古錦初下機(jī)。除月與鬼神,別未有人知。子期去不返,浩浩良不悲。 貫休 偶作二首

幾擬以黃金,鑄作鐘子期。 貫休 古意九首

深情托瑤瑟,弦斷不成章。 賈至 長門怨

坐來山水操,玄斷吊遺埃。 鄭浣 和李德裕房公舊竹亭聞琴

鐘期不可遇,誰辨曲中心。 釋彪 寶琴

伯牙道喪來,弦絕無人續(xù)。 錢起 美楊侍御清文見示

子期子野俱不見,烏啼鬼哭空傷悲。 韋莊 贈峨嵋山彈琴李處士

獨(dú)此琴臺夜,流水為誰彈。 駱賓王 冬日過故人任處士書齋

成風(fēng)郢匠斲,流水伯牙弦。 駱賓王 夏日游德州贈高四

獨(dú)嗟流水引,長掩伯牙弦。 駱賓王 樂大夫挽詞五首之五

莫將流水引,空向俗人彈。 駱賓王 詠懷

典故  
舞如意
 
白髓
 
調(diào)玉髓
 
寶屑無痕
 
滅瘢難辨玉
 
獺髓微痕
 
眉額損
 
千金球獺髓
 
獺髓醫(yī)頰
 
玉頰勞獺髓

相關(guān)人物
孫和


《太平廣記》卷二百一十八〈醫(yī)一·吳太醫(yī)〉~665~
吳孫和寵?quán)嚪蛉?。嘗醉舞如意,誤傷鄧頰,血流,嬌惋彌苦。命太醫(yī)合藥。言得白獺髓、雜玉與琥珀屑,當(dāng)滅此痕。和以百金購得白獺,乃合膏。琥珀太多,及差,痕不滅,左頰有赤點(diǎn)如痣。
《酉陽雜俎》前集卷八〈黥〉
近代妝尚靨如射月,曰黃星靨。靨鈿之名,蓋自吳孫和鄭夫人也。
《拾遺記》卷八〈吳〉
孫和悅鄧夫人,常置膝上。和于月下舞水精如意,誤傷夫人頰,血流污褲,嬌姹彌苦。自舐其瘡,命太醫(yī)合藥。醫(yī)曰:「得白獺髓,雜玉與琥珀屑,當(dāng)滅此痕?!辜促徶掳俳穑艿冒撰H髓者,厚賞之?!湍嗣洗烁啵晏?,及差而有赤點(diǎn)如朱,逼而視之。更益其妍。諸嬖人欲要寵,皆以丹脂點(diǎn)頰而后進(jìn)幸。嫵惑相動,遂成淫俗。

例句

獺髓求魚客,鮫綃托海人。 吳融 和韓致光侍郎無題三首十四韻之二

下有蕊剛丹,勺之百疾愈。凝于白獺髓,湛似桐馬乳。 皮日休 游毛公壇

典故
射斗牛
  
雙龍劍
 
射牛斗
 
斗牛光
   
沖星劍
 
延平劍
 
干牛斗
 
龍光牛斗
 
望牛斗
 
牛斗之氣
   
寶劍出
 
斗間紫氣
 
兩劍
 
兩龍劍
 
豐城氣
 
牛斗氣
 
豐城雙劍
  
劍合延津
 
豐獄劍
  
豐城龍劍
 
雷劍
 
匣中孤劍
 
斗牛光焰
 
雷煥張華
 
沖斗劍
 
延平雙劍
 
沖天劍
 
劍合雙龍
 
劍躍雙龍
 
金劍沉埋
  
張公龍劍
 
報(bào)張華
  
劍虹浮
 
劍埋豐城
 
蛟龍子
 
龍劍合延津
 
南斗龍光
 
神光上斗牛
 
寶劍沉埋
 
寶劍沖牛斗
 
碧潭雙劍
 
斗沖劍氣
 
斗氣埋長劍
 
酆獄氣
  
劍津?qū)殮?/div> 
劍埋獄底
 
雷煥掘劍
 
雷令劍龍
 
龍歸劍杳
 
龍淵觸牛斗
 
牛斗變化
 
牛斗空
 
牛斗龍泉?dú)?/div> 
射斗光芒
 
神龍雙劍
 
雙劍
  
為龍信息
 
匣龍雙起
 
星辰占寶劍
 
星斗見光氣
 
延津龍去
 
腰間劍去
 
張雷識劍
 
紫氣飛空
 
紫氣干星
 
寶劍豐城寒
  
豐城陸沉
 
豐城埋沒
 
豐獄埋劍
 
干將沖牛射斗
 
合劍龍津
 
化龍
 
劍龍辭延津
 
劍埋龍壤
  
劍氣射天
 
劍水二龍
 
劍閑夜沖星
 
掘預(yù)藏劍
 
掘獄張雷
  
龍泉?jiǎng)优6?/div> 
牛斗紫氣
 
神光埋泉壤
 
神劍躍平津
 
神物化延平
 
雙飛歸延津
 
雙劍埋獄
 
雙龍斗牛氣
 
匣劍同處
 
延平
 
一旦為龍
 
張雷辨氣
 
紫氣辨斗牛
 
紫氣劍一雙

相關(guān)人物
干將
 
張華
 
莫邪
 
雷煥

參考典故
干將


《晉書》卷三十六〈張華列傳〉~075~
初,吳之未滅也,斗牛之間常有紫氣,道術(shù)者皆以吳方強(qiáng)盛,未可圖也,惟華以為不然。及吳平之后,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dá)緯象,乃要煥宿,屏人曰:「可共尋天文,知將來吉兇。」因登樓仰觀。煥曰:「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間頗有異氣。」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于天耳?!谷A曰:「君言得之。吾少時(shí)有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當(dāng)?shù)脤殑ε逯?。斯言豈效與!」因問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谷A曰:「欲屈君為宰,密共尋之,可乎?」煥許之。華大喜,即補(bǔ)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入地四丈馀,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并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間氣不復(fù)見焉。煥以南昌西山北巖下土以拭劍,光芒艷發(fā)。大盆盛水,置劍其上,視之者精芒炫目。遣使送一劍并土與華,留一自佩。或謂煥曰:「得兩送一,張公豈可欺乎?」煥曰:「本朝將亂,張公當(dāng)受其禍。此劍當(dāng)系徐君墓樹耳。靈異之物,終當(dāng)化去,不永為人服也?!谷A得劍,寶愛之,常置坐側(cè)。華以南昌土不如華陰赤土,報(bào)煥書曰:「詳觀劍文,乃干將也,莫邪何復(fù)不至?雖然,天生神物,終當(dāng)合耳。」因以華陰土一斤致煥。煥更以拭劍,倍益精明。華誅,失劍所在。煥卒,子華為州從事,持劍行經(jīng)延平津,劍忽于腰間躍出墮水。使人沒水取之,不見劍,但見兩龍各長數(shù)丈,蟠縈有文章,沒者懼而反。須臾光彩照水,波浪驚沸,于是失劍。華嘆曰:「先君化去之言,張公終合之論,此其驗(yàn)乎!」華之博物多此類,不可詳載焉。
《藝文類聚》卷六十〈軍器部·劍〉~08~
《豫章記》曰:吳未亡。恒有紫氣見牛斗之間。張華聞雷孔章妙達(dá)緯象。乃要宿。問天文。孔章曰。惟牛斗之間有異氣。是寶物也。精在豫章豐城。張華遂以孔章為豐城令。至縣。掘深二丈。得玉匣。長八尺。開之。得二劍。其夕斗牛氣不復(fù)見??渍履肆羝湟幌弧6M(jìn)之。劍至。光曜煒曄。煥若電發(fā)。后張華遇害。此劍飛入襄城水中。孔章臨亡。戒其子。恒以劍自隨。后其子為建安從事。經(jīng)淺瀨。劍忽于腰閒躍出。遂視。見二龍相隨焉。

簡釋

豐城氣:喻有聲譽(yù)。才華。唐楊炯《和劉長莊答十九兄》:“寶劍豐城氣、明珠魏國珍?!?/p>

豐城龍劍:指寶劍,或喻出類拔革之人及華美寶貴之物。金元好問《贈答平陽仇舜臣》:“滄海驪珠能幾見,豐城龍劍不終藏?!?/p>

劍化:喻人去世。唐韓愈《大行皇太后挽歌詞三首》之二:“鳳飛終不返,劍化會相從。”


例句

負(fù)戶愁讀書,劍光忿沖斗。 儲光羲 獄中貽姚張薛李鄭柳諸公

牛斗之氣,蓄于昆溪。 元希聲 贈皇甫侍御赴都八首

幽匣獄底埋,神人水心守。本是稽泥淬,果非雷煥有。 元稹 說劍

劍氣射云天,鼓聲振原隰。 劉希夷 將軍行

怪君近日文鋒利,新向延平看劍來。 劉禹錫 洛中酬福建陳判官見贈

二星來不返,雙劍沒相隨。 劉長卿 哭張員外繼

竹在曉煙孤鳳去,劍荒秋水一龍沉。 周樸 哭李端

雙魂終會合,兩劍遂蜿蜒。 孟簡 詠歐陽行周事

泉下雙龍無再期,金蠶玉燕空銷化。 孟郊 悼亡

埋劍誰識氣,匣弦日生塵。 孟郊 贈李觀

可惜龍泉?jiǎng)?,流落在豐城。 宋之問 送杜審言

氣有沖天劍,星無犯斗槎。 宋之問 魯忠王挽詞三首

蒿里埋雙劍,松門閉萬春。 岑參 河西太守杜公挽歌四首

遽聞傷別劍,忽復(fù)嘆藏舟。 岑參 韓員外夫人清河縣君崔氏挽歌二首之二

匣氣沖牛斗,山形轉(zhuǎn)轆轤。 崔融 詠寶劍

尚如匣中劍,分形會同處。 張潮 襄陽行

自于南國同埋劍,誰向東門便掛冠。 李咸用 依韻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白虹時(shí)切玉,紫氣夜干星。 李嶠

蜀郡靈槎轉(zhuǎn),豐城寶劍新。 李嶠

雷煥張華久已無,沉冤知向何人說。 李涉 與弟渤新羅劍歌

寶劍雙蛟龍,雪花照芙蓉。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當(dāng)逢。 李白 古風(fēng)之十六

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shí)。 李白 梁甫吟

自從星坼中臺后,化作雙龍去不歸。 李群玉 寶劍

雷煥豐城掘劍池,年深事遠(yuǎn)跡依稀。 李群玉 寶劍

薛公龍泉姿,其氣在斗牛。 李群玉 將之京國贈薛員外

半夜劍吹牛斗動,二年門掩雀羅愁。 李群玉 獻(xiàn)王中丞(時(shí)有除拜)

未掘雙龍牛斗氣,高懸一榻棟梁材。 杜牧 懷鐘陵舊游四首

斗間紫氣龍埋獄,天上洪爐帝鑄顏。 杜牧 道一大尹存之庭美二學(xué)士簡于圣明致霄漢皆與舍弟昔年還往牧支離窮悴竊于一麾書美歌詩兼自言志因成長句四韻呈上三君子

明月無瑕豈容易,紫氣郁郁猶沖斗。 杜甫 可嘆

蛟龍纏倚劍,鸞鳳夾吹簫。 杜甫 哭王彭州掄

把臂開尊飲我酒,酒酣擊劍蛟龍吼。 杜甫 相逢歌贈嚴(yán)二別駕

掘劍知埋獄,提刀見發(fā)硎。 杜甫 秦川見敕目薛三璩授司議郎畢四曜除監(jiān)察與二子有故遠(yuǎn)喜遷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韻

夜看豐城氣,回首蛟龍池。 杜甫 詠懷二首

經(jīng)過辨豐劍,意氣逐吳鉤。 杜甫 重送劉十弟判官

斗間收紫氣,臺上掛清光。 柳宗元 弘農(nóng)公以碩德偉材屈于誣枉左官三歲復(fù)為大僚天監(jiān)昭明人心感悅宗元竄伏湘浦拜賀末由謹(jǐn)獻(xiàn)詩五十韻以畢微志

翠帷雙卷出傾城,龍劍破匣霜月明。 柳宗元 渾鴻臚宅聞歌效白纻

寶劍豐城氣,明珠魏國珍。 楊炯 和劉長史答十九兄

行看轉(zhuǎn)牛斗,持此報(bào)張華。 楊炯 送豐城王少府

分鸞豈遐阻,別劍念相尋。 楊衡 夷陵郡內(nèi)敘別

向非張茂先,孰辨斗牛光。 權(quán)德輿 豐城劍池驛感題

延平一旦為龍?zhí)?,看取風(fēng)云布九州。 汪遵 延平津

孤負(fù)平生劍,空憐射斗光。 沈亞之 答殷堯藩贈罷涇源記室

劍埋獄底誰深掘,松偃霜中盡冷看。 白居易 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

杜陵書積蠹,豐獄劍生苔。 白居易 酬盧秘書二十韻

蕭散弓驚雁,分飛劍化龍。 白居易 重寄

淬之幾墮前池水,焉知不是蛟龍子。 盧綸 難綰刀子歌

不知雷氏劍,何處更沖天。 盧駢 題青龍精舍

雙劍曾埋獄,司空問斗牛。 竇常 求自試

埋沒劍中生紫氣,塵埃瑟上動清商。 竇庠 酬謝幸卿二十五兄俯贈輒敢書情

雙劍變成龍化去,兩溪相并水歸南。 竇鞏 題劍津

恩重匣中孤劍在,夢余江畔數(shù)峰青。 羅隱 春日憶湖南舊游寄盧校書

延平有風(fēng)雨,從此是騰驤。 羅隱 送沈光侍御赴職閩中

發(fā)硎思剸玉,投水化為龍。 裴夷直 觀淬龍泉?jiǎng)?/a>

三尺握中鐵,氣沖星斗牛。 賈島 代邊將

良樂知騏驥,張雷驗(yàn)鏌铘。 賈島 寄令狐绹相公

自憐非劍氣,空向斗牛星。 錢起 江行無題一百首

劍埋龍守壤,石臥虎司碑。 陳元光 太母魏氏半徑題石

寶劍終應(yīng)出,驪珠會見珍。 陳子昂 酬李參軍崇嗣旅館見贈

但埋酆獄氣,未發(fā)爨桐音。 韋莊 同舊韻

不應(yīng)雙劍氣,長在斗牛傍。 韋莊 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興十韻

成丹始見金無滓,沖斗方知?jiǎng)τ猩瘛?韋莊 題安定張使君

直應(yīng)宣室還三接,未必豐城便陸沉。 韓偓 奉和峽州孫舍人肇荊南重圍中寄諸朝士二篇時(shí)李常侍洵嚴(yán)諫議龜李起居殷衡李郎中冉皆有繼和馀久有是債今至湖南方暇牽課

斗間紫氣分明后,擘地成川看化龍。 韓偓 寶劍

鳳飛終不返,劍化會相從。 韓愈 大行皇太后挽歌詞三首

雷煥掘?qū)殑?,冤氛消斗?!?韓愈 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bǔ)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xué)士

雙劍來時(shí)合,孤桐去日凋。 顧況 晉公魏國夫人柳氏挽歌

詎憐沖斗氣,猶向匣中鳴。 駱賓王 和李明府

有氣還沖斗,無時(shí)會鑿壞。 駱賓王 幽縶書情通簡知己

雷令劍龍知去未,虎夷云鶴亦來無。 鮑溶 寄福州從事殷堯藩

典故
識胡兒
 
辨胡雛
 
羯雛嘯
 
胡雛長嘯

相關(guān)人物
王衍
 
石勒


《晉書》卷一百四〈石勒載記上〉~2707~
石勒字世龍,初名?,上黨武鄉(xiāng)羯人也。其先匈奴別部羌渠之冑。祖耶奕于,父周曷朱,一名乞翼加,并為部落小率。勒生時(shí)赤光滿室,白氣自天屬于中庭,見者咸異之。年十四,隨邑人行販洛陽,倚嘯上東門,王衍見而異之,顧謂左右曰:「向者胡雛,吾觀其聲視有奇志,恐將為天下之患。」馳遣收之,會勒已去。

例句

錮黨豈能留漢鼎,清談空解識胡兒。 杜牧 故洛陽城有感

典故   
辨魯魚
    
亥豕訛
 
魯魚舛
 
正豕亥
 
己亥訛
 

《呂氏春秋·論部》卷二十二〈慎行論·察傳〉~527~
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jīng),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抱樸子》卷十九〈內(nèi)篇·遐覽〉~307~
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此之謂也。

簡釋

豕亥:指因字形相近造成誤解。清黃遵憲《感懷》:“讀史辨豕亥,訂禮分袒襲?!?/p>


例句

魚魯非難識,鉛黃自懶持。 元稹 酬翰林白學(xué)士代書一百韻

槐市諸生夜讀書,北窗分明辨魯魚。 劉禹錫 秋螢引

改張琴瑟移膠柱,止息笙篁辨魯魚。 李紳 拜三川守

憶昨謬官在烏府,喜君對門討魚魯。 王起 和李校書雨中自秘省見訪知早入朝便入集賢不遇詩

典故
不辨牛馬
 
不分牛
 
河伯觀海
  
牛馬無色

相關(guān)人物
河伯
 
莊子


《莊子》外篇·卷六下《秋水》
秋水時(shí)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固?#183;成玄英疏:「河,孟津也。涇,通也。涘,岸也。涯,際也。渚,洲也,水中之可居曰洲也。大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素秋陰氣猛盛,多致霖雨,故秋時(shí)而水至也。既而凡百川谷,皆灌注黃河,通流盈滿,其水甚大,涯岸曠闊,洲渚迢遙,遂使隔水遠(yuǎn)看,不辨牛之與馬也?!?/span>

例句

悠悠想大方,此乃杯水濱。 劉禹錫 有僧言羅浮事因?yàn)樵娨詫懼?/a>

驚濤遙起鷺,回岸不分牛。 孔德紹 王澤嶺遭洪水

牛馬行無色,蛟龍斗不開。 杜甫

去馬來牛不復(fù)辨,濁涇清渭何當(dāng)分。 杜甫 秋雨嘆三首 其二

典故
蔡琰辨琴

相關(guān)人物
蔡琰
 
蔡邕


《藝文類聚》卷四十四
《蔡琰別傳》曰: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年六歲。夜鼓琴,弦斷。琰曰:「第二弦?!圭吖蕯嘁幌?,而問之。琰曰:「第四弦?!圭咴唬骸概嫉弥?。」琰曰:「吳札觀化,知興亡之國;師曠吹律,識南風(fēng)之不競。由此觀之,何足不知?」

例句

梁鴻五噫,蔡琰辨琴。 李瀚 蒙求

典故
美玉經(jīng)三火
 
火辨良玉
 
九炊為真玉
 
良玉猛火
 
試玉燒三日


《淮南子》卷二〈俶真訓(xùn)〉~52~
譬若鐘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則至德天地之精也。
典故
季札辨
 
季札聽歌

相關(guān)人物
季札


《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吳公子札來聘,見叔孫穆子。說之,謂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擇人,吾聞君子務(wù)在擇人,吾子為魯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舉,何以堪之!禍必及子,請觀于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篂橹琛囤?、《鄘》、《衛(wèi)》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wèi)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wèi)風(fēng)》乎?為之歌《王》……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簡釋

季札聽歌:指欣賞樂舞。唐韓翊《宴吳王宅》:“聽歌吳季札,縱飲漢中山?!?/p>


例句

惉滯難令季札辨,遲回但恐文侯臥。 元稹 立部伎

聽歌吳季札,縱飲漢中山。 韓翃 宴吳王宅

典故
劫火燒
 
昆明劫
    
昆池灰
  
劫沙
 
胡僧識
  
寒灰劫盡
 
劫灰池
 
劫未成灰
 
昆池劫墨
 
辨沈灰
 
灰劫昆明
  
劫石成灰
  
昆明事
 
池辨燒灰
 
黑土成灰
   
昆明出劫

相關(guān)人物
劉徹(漢武帝)


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卷一《漢洛陽白馬寺竺法蘭》
「昔漢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問東方朔,朔云不委,可問西域人。后法蘭既至,眾人追以問之,蘭云:『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弧?/span>
《搜神記》卷十三~98~
漢武帝鑿昆明池,極深,悉是灰墨,無復(fù)土。舉朝不解。以問東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曰:「試問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難以移問。至后漢明帝時(shí),西域道人入來洛陽,時(shí)有憶方朔言者,乃試以武帝時(shí)灰墨問之。道人云:「經(jīng)云:『天地大劫將盡,則劫燒?!淮私贌乓??!鼓酥费杂兄?。

簡釋

劫灰:喻災(zāi)難后的遺跡。唐韓偓《寄禪師》:“劫灰聚散鐵輜墨,日御奔馳繭栗紅?!?/p>


例句

下輦登三襲,褰旒望九垓。林披館陶榜,水浸昆明灰。 劉憲 奉和幸三會寺應(yīng)制

劫灰難問理,島樹偶知名。 朱慶馀 省試晦日與同志昆明池泛舟

劫盡灰猶識,年移石故留。 李乂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yīng)制

留歡若可盡,劫石乃成灰。 李白 陪族叔當(dāng)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fēng)亭

自有歸期在,勞君示劫灰。 李端 得山中道友書寄苗錢二員外

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 李賀 秦王飲酒

別訪棲禪侶,相期語劫沙。 李頻 書懷

是法從生有,修持歷劫塵。 李頻 題棲云寺立上人院

鳳紀(jì)編生日,龍池塹劫灰。 杜甫 千秋節(jié)有感二首之一

移栽北辰不可得,時(shí)有西域胡僧識。 杜甫 海棕行

世塵徒委積,劫火定焚燒。 盧綸 題念濟(jì)寺暈上人院

舊苑經(jīng)寒露,殘池問劫灰。 鄭愔 奉和幸三會寺應(yīng)制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韓偓 亂后春日途經(jīng)野塘

劫灰聚散銖錙黑,日御奔馳繭栗紅。 韓偓 寄禪師

典故
九辨招魂
 
九辨難招
 
九辨懷楚


《楚辭補(bǔ)注》卷八〈九辯〉~82~
〈九辯〉者,楚大夫宋玉之所作也。辯者,變也,謂陳道德以變說君也。九者,陽之?dāng)?shù),道之綱紀(jì)也。故天有九星,以正機(jī)衡;地有九州,以成萬邦;人有九竅,以通精明。屈原懷忠貞之性,而被讒邪,傷君闇蔽,國將危亡,乃援天地之?dāng)?shù),列人形之要,而作〈九歌〉、〈九章〉之頌,以諷諫懷王。明己所言,與天地合度,可履而行也。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閔惜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至于漢興,劉向、王褒之徒,咸悲其文,依而作詞,故號為「楚詞」。亦采其九以立義焉。」
《楚辭補(bǔ)注》卷九〈招魂〉~97~
漢·王逸《序》:「〈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魂者,身之精也。宋玉憐哀屈原,忠而斥棄,愁懣山澤,魂魄放佚,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復(fù)其精神,延其年壽,外陳四方之惡,內(nèi)崇楚國之美,以諷諫懷王,冀其覺悟而還之也?!?/span>
典故
七年而后知
 
七年辨材


《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3004~
《子虛賦》:「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楠豫章。」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郭璞曰:『豫章,大木也,生七年乃可知也?!弧固?#183;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正義案《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

例句

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白居易 寓意詩五首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白居易 放言五首

典故  
宋人寶燕石
 
宋人遇周客
 
燕巾濫寶
 
宋人不辨玉
 
緹襲三四
 
燕石十襲
 

《太平御覽》卷五十一
《闕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臺之東,歸西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端冕玄服以發(fā)寶,華匱十重,緹巾十襲??鸵娭?,盧胡而笑曰:「此燕石也,與瓦甓不異?!怪魅舜笈?,藏之愈固。
《后漢書》卷四十八〈楊李翟應(yīng)霍爰徐列傳·(子)應(yīng)劭〉
昔鄭人以乾鼠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寶燕石,緹?十重。夫賭之者掩口盧胡而笑,斯文之族,無乃類旃。唐·李賢注引《闕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之,主人父齋七日,端冕之衣,釁之以特牲,革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俛而掩口盧胡而笑曰:『此燕石也,與瓦甓不殊。』主人父怒曰:『商賈之言,豎匠之心?!徊刂?,守之彌謹(jǐn)?!?

簡釋

燕石:指普通東西,或謙稱己物。唐杜甫《酬郭十五判官》:“只同燕石能星隕,自得隋珠覺夜明?!?/p>


例句

瓊玖鬻來燕石貴,蓬蒿芳處楚蘭衰。 徐夤 偶書

楚材欣有適,燕石愧無功。 李嘉祐 酬于侍郎湖南見寄十四韻

宋國梧臺東,野人得燕石。誇作天下珍,卻哂趙王璧。 李白 古風(fēng)之五十

時(shí)人棄此物,乃與燕珉齊。 李白 贈范金卿二首之一

宋人不辨玉,魯賤東家丘。 李白 送薛九被讒去魯

只同燕石能星隕,自得隋珠覺夜明。 杜甫 酬郭十五受判官

齊竽混韶夏,燕石廁琳瑯。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

捧贈同燕石,多慚失所宜。 韓愈 喜雪獻(xiàn)裴尚書

《國語辭典》:焦尾  拼音:jiāo wěi
東漢蔡邕以尾端燒焦的桐木所制成的名琴。唐。李頎〈題僧房雙桐〉詩:「誰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姑?。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錦囊琴七弦焦尾,寶緱懸三尺龍泉?!挂卜Q為「焦尾琴」。
《國語辭典》:焦尾琴  拼音:jiāo wěi qín
東漢蔡邕以桐木制成的名琴。因桐木尾端有燒焦的痕跡,故稱為「焦尾琴」。《后漢書。卷六○下。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shí)人名曰焦尾琴焉。」《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七:「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也稱為「焦桐」、「焦琴」、「焦尾」、「爨桐」。
分類:焦尾琴
《國語辭典》:焦桐  拼音:jiāo tóng
東漢蔡邕精通音律,善于制琴,曾從灶下木材爆裂聲,聽出所燒木材為難得的制琴木料,于是將燒焦的桐木削制為一具名琴。后用以泛指名琴。唐。張祜〈思?xì)w引〉:「焦桐彈罷絲自絕,漠漠暗魂愁夜月。」清??咨腥巍短一ㄉ?。小引》:「轉(zhuǎn)思天下大矣,后世遠(yuǎn)矣。特識焦桐者,豈無中郎乎?」也稱為「焦尾琴」。
《國語辭典》:焦尾琴  拼音:jiāo wěi qín
東漢蔡邕以桐木制成的名琴。因桐木尾端有燒焦的痕跡,故稱為「焦尾琴」?!逗鬂h書。卷六○下。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shí)人名曰焦尾琴焉?!埂抖膛陌阁@奇》卷一七:「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也稱為「焦桐」、「焦琴」、「焦尾」、「爨桐」。
分類:焦尾琴
《漢語大詞典》:焦梧桐
指琴。 唐 賈島 《投孟郊》詩:“愿傾肺腸事,盡入焦梧桐?!眳⒁姟?焦桐 ”。
分類:
《國語辭典》:焦桐  拼音:jiāo tóng
東漢蔡邕精通音律,善于制琴,曾從灶下木材爆裂聲,聽出所燒木材為難得的制琴木料,于是將燒焦的桐木削制為一具名琴。后用以泛指名琴。唐。張祜〈思?xì)w引〉:「焦桐彈罷絲自絕,漠漠暗魂愁夜月?!骨濉?咨腥巍短一ㄉ?。小引》:「轉(zhuǎn)思天下大矣,后世遠(yuǎn)矣。特識焦桐者,豈無中郎乎?」也稱為「焦尾琴」。
《漢語大詞典》:爨下焦
即焦尾琴。借指高雅之古曲。 宋 劉克莊 《鷓鴣天·戲題周登樂府》詞:“紛紛競奏 桑間 曲,寂寂誰知爨下焦?!眳⒁姟?爨下餘 ”。
分類:焦尾琴
《漢語大詞典》:爨桐
(1).謂焚燒桐木為炊。事本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三:“ 吳 人有燒桐以爨者, 邕 ( 蔡邕 )聞火烈聲,曰:‘此良材也。’因請之,削以為琴,果有美音?!焙笠浴办嗤敝冈鈿壍牧疾?。 唐 顧非熊 《冬日寄蔡先輩校書京》詩:“惟君知我苦,何異爨桐鳴。” 前蜀 韋莊 《同舊韻》:“但埋 酆 獄氣,未發(fā)爨桐音?!?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八》:“世非無爨桐之患而患無 蔡邕 。”
(2).指焦尾琴。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十:“有絃即彈,有孔即吹,不獨(dú)柯亭、爨桐也?!?/div>
《漢語大詞典》:爨琴
(1).謂焚琴為炊。 宋 蘇軾 《次韻朱光庭喜雨》:“破屋常持傘,無薪欲爨琴?!?br />(2).喻指糟蹋美好的事物。 清 談遷 北游錄·紀(jì)文:“硜硜之節(jié),有司未諒。煮鶴爨琴,強(qiáng)為勸駕,則門下何以應(yīng)之?”
《漢語大詞典》:伯牙弦
同“ 伯牙琴 ”。 唐 駱賓王 《夏日游德州贈高四》詩:“締交君贈縞,投分我忘筌。成風(fēng) 郢 匠斲,流水 伯牙 絃?!?清 趙翼 《汪文端師歿已數(shù)月以詩哭之凡一千字》:“書成 楊子 瓿,調(diào)絶 伯牙 絃。” 清 姚鼐 《哭魚門》詩:“送別議聯(lián) 元亮 井,論文曾許 伯牙 絃?!?/div>
《漢語大詞典》:伯牙琴
(1).相傳 伯牙 操琴,琴聲高妙,唯 鐘子期 知音。 子期 死,知音難覓, 伯牙 遂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琴。見《呂氏春秋·本味》。后因以“伯牙琴”用為痛悼知音惜其難遇之典。 唐 羅隱 《重過隨州憶故兵部李侍郎思知因抒長句》:“ 莊周 高論 伯牙 琴,閒夜思量淚滿襟。四海共誰言近事?九原從此負(fù)初心。”
(2).喻指能奏出妙曲的琴。 清 魏源 《布水臺下同僧觀瀑》詩:“惜無 伯牙 琴,來寫 成連 旨。”亦省作“ 伯琴 ”。 唐 寒山 《三字詩》之四:“泉聲響,撫 伯 琴。有 子期 ,辨此音?!?/div>
《漢語大詞典》:牙弦(牙絃)
(1).傳說 春秋 時(shí) 伯牙 善彈琴, 鍾子期 善聽,二人遂為至交。見列子·湯問。后因以“牙弦”稱精美之琴,寓有相知之意。弦,亦作“ 絃 ”。 唐 許敬宗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賦一字得歸》詩:“ 周 醪忽同醉, 牙 弦乃共揮?!?唐 司空圖 《擢英集述》:“ 牙 絃入契, 郢 握稱珍?!?br />(2).借指琴聲。喻絕唱,杰作。 唐 裴夷直 《題〈斷金集〉后》詩:“ 牙 弦千古絶,珠淚萬行新?!?/div>
《漢語大詞典》:絕弦(絶絃)
見“ 絶弦 ”。
《國語辭典》:高山流水  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1.形容樂曲的高妙。語本《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恢驹诹魉?。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弧购蟊扔髦舻碾y遇?!抖鲙肪硭模骸覆皇乔毓~合眾聽,高山流水少知音?!乖?。馬致遠(yuǎn)《任風(fēng)子》第二折:「高山流水知音許,古木蒼煙入畫圖?!挂沧鳌噶魉呱健埂?br />2.詞牌名。宋代吳文英的自度曲。如宋代吳文英的〈高山流水。素弦一一起秋風(fēng)〉詞。
《漢語大詞典》:獺髓(獺髓)
獺的骨髓。相傳與玉屑、琥珀和合,可作滅疤痕的貴重藥物。 晉 王嘉 拾遺記·吳:“﹝ 孫和 ﹞舞水精如意,誤傷夫人( 鄧夫人 )頰,血流污袴……﹝太醫(yī)﹞曰:‘得白獺髓,雜玉與琥珀屑,當(dāng)滅此痕?!?唐 吳融 《和韓致光侍郎》之二:“獺髓求魚客,鮫綃托海人。” 元 張可久 《一枝花·牽掛》套曲:“貓眼嵌雙轉(zhuǎn)軸烏金戒指,獺髓調(diào)百和香紫蠟胭脂。”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小星》:“花含蔥靨,翠聯(lián)珠串,金妝獺髓霞絃,玉鑄魚紋云輦?!?/div>
《漢語大詞典》:白獺髓(白獺髓)
白獺的骨髓??勺髡滟F的藥物。 晉 王嘉 拾遺記·吳:“ 和 于月下舞水精如意,誤傷夫人頰……命太醫(yī)合藥,醫(yī)曰:得白獺髓,雜玉與琥珀屑,當(dāng)滅此痕。”
《漢語大詞典》:別劍(別劍)
喻夫妻生離死別。語本 南朝 宋 鮑照 《贈故人馬子喬》之六:“雙劍將別離,先在匣中鳴。煙雨交將夕,從此遂分形。雌沉 吳 江里,雄飛入 楚 城。 吳 江深無底, 楚 闕有崇扃。一為天地別,豈直限幽明?”按,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一謂, 楚 人 干將 、 莫邪 曾造雌雄之劍。 唐 岑參 《韓員外夫人清河縣君崔氏挽歌》之二:“遽聞傷別劍,忽復(fù)嘆藏舟?!?唐 楊衡 《夷陵郡內(nèi)敘別》詩:“分鸞豈遐阻,別劍念相尋?!?/div>
分類:夫婦
《國語辭典》:劍化(劍化)  拼音:jiàn huà
晉時(shí)張華命雷煥于豐城掘得龍泉、太阿雙劍,華與煥各佩一把,二人死后,劍墮入水中,化為二龍的故事。見《晉書。卷三六。張華傳》。后比喻各從其類。唐。韓愈 大行皇太后挽歌詞三首之二:「鳳飛終不返,劍化會相從。」
《國語辭典》:劍氣(劍氣)  拼音:jiàn qì
1.寶劍的精光。如:「劍氣沖霄」。《聊齋志異。卷二。聶小倩》:「女曰:『室有劍氣畏人。向道途之不奉見者,良以此故?!弧?br />2.比喻人的才華和才氣。南朝梁。任昉〈宣德皇后令〉:「劍氣凌云,而屈跡萬夫之下?!固?。錢起 江行無題詩一○○首之八三:「自憐非劍氣,空向斗牛星。」
《漢語大詞典》:埋劍(埋劍)
晉書·張華傳載, 張華 時(shí)見有紫氣映射于斗牛二宿之間,邀 雷煥 共議,以為系寶劍之光上沖所致,當(dāng)在 豫章 豐城 ,因命 雷 為 豐城 令訪察其物。 煥 到縣,掘獄屋基,入地四丈馀,果得龍泉、太阿二寶劍。后以“埋劍”喻被埋沒或不得彰顯。 唐 沈佺期 《移禁司刑》詩:“埋劍誰當(dāng)辨,偷金以自誣。” 唐 杜甫 《秦州見敕目除薛三璩畢四曜兼述索居》詩:“掘獄知埋劍,提刀見發(fā)硎?!狈珠T集注引 梅堯臣 注:“喻 薛 畢 二子幾年埋沒,今始奮發(fā)?!?/div>
《漢語大詞典》:延津劍(延津劍)
亦稱“ 延津?qū)殑?”。 指 龍泉 、 太阿 兩劍。 明 陳所聞 《金落索·代王皖城答》曲:“遭逢不讓 延津 劍,棄擲休如緑綺絃?!?明 張鳳翼 《紅拂記·奇逢舊侶》:“ 延津 寶劍看重會, 合浦 明珠喜再逢?!眳⒁姟?延平津 ”。
分類:龍泉太阿
《漢語大詞典》:延平津
古代津渡名。 晉 時(shí)屬 延平縣 (今 福建省 南平市 東南),故稱。據(jù)《晉書·張華傳》載, 豐城 令 雷煥 得 龍泉 、 太阿 兩劍,以其一與 張華 。后 華 被誅,劍即失其所在。 雷煥 死,其子持劍行經(jīng) 延平津 ,劍忽躍出墮水。使人入水取之,但見兩龍?bào)纯M,波浪驚沸。劍亦從此亡去。 唐 黃滔 《浙幕李端公泛建溪》詩:“更愛 延平津 上過,一雙神劍是龍鱗?!?金 元好問 《換得云臺帖喜而賦詩》:“世間曾有 華陀 帖,神物已化 延平津 ?!眳⒁姟?延津 ”。
《漢語大詞典》:張雷(張雷)
晉 張華 、 雷煥 的并稱。傳說二人據(jù)天象在 豐城 掘得寶劍龍泉、太阿。 唐 白居易 《聞李尚書拜相寄賀微之》詩:“ 夔 禼 定求才濟(jì)世, 張 雷 應(yīng)辯氣衝天。” 唐 賈島 《寄令狐綯相公》詩:“ 良 樂 知麒驥, 張 雷 驗(yàn)鏌鎁?!?宋 劉克莊 《沁園春·吳叔永尚書和余舊作再答》詞:“便煩問訊 張雷 ,甚斗宿無光劍不回?!眳⒁姟?豐城劍氣 ”。
《國語辭典》:豐城劍氣(豐城劍氣)  拼音:fēng chéng jiàn qì
比喻有寶物的地方,即有不平常的跡象。參見「豐城貫斗」條。
《漢語大詞典》:星劍(星劍)
寶劍。 唐 杜甫 《暝》詩:“正枕當(dāng)星劍,收書動玉琴?!?唐 杜牧 《和宣州沉大夫登北樓書懷》:“兵符嚴(yán)重辭金馬,星劍光芒射斗牛。”
分類:寶劍
《漢語大詞典》:星辰劍(星辰劍)
泛指寶劍。典出 晉 張華 望斗牛間紫氣掘獄屋基得劍事。見晉書·張華傳。 唐 杜甫 《偶題》詩:“鬱鬱星辰劍,蒼蒼雷雨池?!?/div>
《漢語大詞典》:沖斗(衝斗)
晉 司空 張華 ,望見斗牛之間常有紫氣,問之道術(shù)家 雷煥 。 煥 謂寶劍之精,上徹于天,其地當(dāng)在 豫章豐城 間。因補(bǔ) 煥 為 豐城 令,掘地果得龍泉、太阿兩寶劍。見晉書·張華傳。后因以“衝斗”比喻人的志氣超邁或才華英發(fā)。 唐 駱賓王 《幽縶書情通簡知己》詩:“有氣還衝斗,無時(shí)會鑿壞?!?唐 劉禹錫 《望賦》:“諒衝斗兮誰見,伊戴盆兮何望?!?宋 王禹偁 《賦得南山行送馮中允之辛谷冶按獄》詩:“是何 屈子 不知己,衝斗太阿教補(bǔ)履。”
《漢語大詞典》:豐劍(豐劍)
見“ 豐城劍 ”。
《漢語大詞典》:豐城劍(豐城劍)
晉書·張華傳謂 吳 滅 晉 興之際,天空斗牛之間常有紫氣。 張華 聞 雷煥 妙達(dá)緯象,乃邀與共觀天文。 煥 曰:“斗牛之間頗有異氣”,是“寳劍之精,上徹于天耳”,并謂劍在 豫章 豐城 。 華 即補(bǔ) 煥 為 豐城 令,“ 煥 到縣,掘獄屋基,入地四丈餘,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并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間氣不復(fù)見焉?!焙笫涝娢挠谩柏S城劍”贊美杰出人才,或謂杰出人才有待識者發(fā)現(xiàn)。 宋 葉適 《送孫偉夫》詩:“遠(yuǎn)尋 豐城 劍,虛負(fù) 歷山 月;發(fā)嫌梅柳催,到恨桃杏歇?!?元 柳貫 《送董侍御由江右赴南臺》詩:“熒光下合 豐城 劍,紫氣中懸執(zhí)法星?!?清 孫枝蔚 《贈魏生》詩:“才華順?biāo)?豐城 劍,和氣當(dāng)如春草軒?!币嗍∽鳌?豐劍 ”。 唐 杜甫 《重送劉十弟判官》:“年事推兄忝,人才覺弟優(yōu);經(jīng)過辨 豐 劍,意氣逐 吳 鉤?!?/div>
《漢語大詞典》:豐城劍(豐城劍)
晉書·張華傳謂 吳 滅 晉 興之際,天空斗牛之間常有紫氣。 張華 聞 雷煥 妙達(dá)緯象,乃邀與共觀天文。 煥 曰:“斗牛之間頗有異氣”,是“寳劍之精,上徹于天耳”,并謂劍在 豫章 豐城 。 華 即補(bǔ) 煥 為 豐城 令,“ 煥 到縣,掘獄屋基,入地四丈餘,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并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間氣不復(fù)見焉?!焙笫涝娢挠谩柏S城劍”贊美杰出人才,或謂杰出人才有待識者發(fā)現(xiàn)。 宋 葉適 《送孫偉夫》詩:“遠(yuǎn)尋 豐城 劍,虛負(fù) 歷山 月;發(fā)嫌梅柳催,到恨桃杏歇?!?元 柳貫 《送董侍御由江右赴南臺》詩:“熒光下合 豐城 劍,紫氣中懸執(zhí)法星。” 清 孫枝蔚 《贈魏生》詩:“才華順?biāo)?豐城 劍,和氣當(dāng)如春草軒?!币嗍∽鳌?豐劍 ”。 唐 杜甫 《重送劉十弟判官》:“年事推兄忝,人才覺弟優(yōu);經(jīng)過辨 豐 劍,意氣逐 吳 鉤?!?/div>
《漢語大詞典》:雙龍(雙龍)
(1).兩條龍。 北周 庾信 《賀傳位于皇太子表》:“自當(dāng)八風(fēng)通,慶云聚,五老同游,三星運(yùn)曜,豈直雙龍?jiān)儋n,九雉重飛而已哉。” 唐 李白 《玉真仙人詞》:“清晨鳴天鼓,飆歘騰雙龍?!?唐 李商隱 《九成宮》詩:“云隨 夏后 雙龍尾,風(fēng)逐 周王 八馬蹄?!?br />(2).稱譽(yù)同時(shí)著名的兩個(gè)人,多指兄弟。著名的有 東漢 許虔 、 許邵 , 南朝 梁 謝舉 、 謝覽 , 柳惔 、 柳悅 , 唐 烏承玼 、 烏承恩 等。晉書·陸云傳:“矯翮南辭,翻棲火樹;飛鱗北逝,卒委湯池。遂使穴碎雙龍,巢傾兩鳳?!卑?,此指 陸機(jī) 、 陸云 。
(3).相傳 晉 代 張華 見斗、牛二星之間常有紫氣,推知 豫章 豐城 有寶劍。 張華 派 雷煥 到 豐城 ,掘獄屋基,得寶劍二把。 張華 和 雷煥 各得其一。后 張華 被誅,其劍頓失。 雷煥 卒, 雷煥 之子持劍行經(jīng) 延平津 ,劍忽于腰間躍出墮水。使人下水取劍,不見劍,但見兩龍各長數(shù)丈,蟠縈有文章。后以“雙龍”用為寶劍之典。 唐 杜牧 《懷鍾陵舊游》詩之二:“未掘雙龍牛斗氣,高懸一榻棟梁材?!?宋 司馬光 《華星篇時(shí)視役河上寄郡中諸同舍》詩:“匣中夜半雙龍吼,乃知神物不自藏?!?清 孫枝蔚 《遇張容庵話舊》詩:“匣里雙龍?jiān)冢碎g猛虎愁?!?梁啟超 《俠情記傳奇·緯憂》:“昨夜雙龍匣劍鳴,負(fù)汝汝難忍?!眳㈤?span id="4qq046k" class="book">《晉書·張華傳》。
《漢語大詞典》:雷氏劍(雷氏劍)
傳說 三國 吳 未滅時(shí),斗、牛二星之間常有紫氣。及 吳 平,紫氣愈明。 豫章 人 雷煥 妙達(dá)緯象,言紫氣為 豫章 豐城 寶劍之精。尚書令 張華 即補(bǔ) 雷煥 為 豐城 令,密令尋之。 煥 至任,掘獄屋基,得雙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其夕,紫氣不復(fù)見。及 張華 、 雷煥 死,兩劍化龍飛去。見晉書·張華傳。 唐 谷神子 《博異志·韋思恭》:“昔 葛陂 之竹,漁父之梭, 雷氏 之劍,尚皆為龍,安知此名山大鎮(zhèn),豈非龍潛其身耶!”
《漢語大詞典》:龍劍(龍劍,龍劒)
亦作“ 龍劒 ”。古有寶劍名龍淵、龍泉。后因稱寶劍為“龍劍”。 晉 郭璞 《蚍蜉賦》:“虎賁比而不懾,龍劒揮而不恐。” 唐 劉禹錫 《武陵觀火詩》:“ 晉 庫走龍劒, 吳 宮傷燕雛?!?明 傅新德 《送郭青字參藩巴蜀》詩:“萬里江湖龍劍合,一尊風(fēng)雨 薊門 分。” 清 龔自珍 《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之漫不詮次得十五首》詩之五:“匣中龍劍光,一鳴四壁靜?!?柳亞子 《題〈張蒼水集〉》詩之四:“ 延津 龍劍沉淵久,出匣依然百煉鋼?!?/div>
《漢語大詞典》:三豕
見“ 三豕涉河 ”。
《國語辭典》:三豕涉河  拼音:sān shǐ shè hé
古代「己」與「三」、「亥」與「豕」字形相近,衛(wèi)國人讀晉史,乃誤將「己亥涉河」讀成「三豕涉河」。見《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后指文字訛誤或傳聞失實(shí)。如:「古來字體多所轉(zhuǎn)變,三豕涉河之誤,屢見不鮮!」也作「三豕渡河」。
分類:文字訛誤
《國語辭典》:三豕渡河  拼音:sān shǐ dù hé
比喻文字訛誤或傳聞失實(shí)。參見「三豕涉河」條。漢。蔡邕〈月令問答〉:「蓋書有轉(zhuǎn)誤,三豕渡河之類也?!鼓铣骸f(xié)《文心雕龍。練字》:「晉之史記,三豕渡河,文變之謬也?!?/div>
《漢語大詞典》:豕亥
語本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 晉 師三豕涉 河 。 子夏 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 晉 而問之,則曰 晉 師己亥涉 河 也?!焙笠浴磅购ァ敝^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cuò)誤。 宋 曾鞏 《七月十四日韓持國直廬同觀〈山海經(jīng)〉》詩:“自笑成豕亥,更微注蟲魚?!?清 黃遵憲 《感懷》詩:“讀史辨豕亥,訂禮分袒襲。”
《漢語大詞典》:魚豕(魚豕)
“魯魚亥豕”的略語。 明 高啟 《贈墨翁沈蒙泉》詩:“一朝得此復(fù)何用,慚註魚豕箋蟲蝦?!?清 林則徐 《遣戍伊犁行次蘭州致姚春木王冬壽書》:“ 揚(yáng)州 有刊本,惜魚豕尚多,未識兩君曾見之否?”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路史》:“今此本為 乾隆 元年 長源 后人所重刻,而魚豕彌甚,幾不可讀?!?/div>
《漢語大詞典》:魚魯(魚魯)
謂將魚誤寫成魯。泛指文字錯(cuò)訛。 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先鈆擿於魚魯,乃紛定於陶陰?!?唐 王起 《和李校書》:“憶昨謬官在烏府,喜君對門討魚魯?!?明 盛杲 《〈齊東野語〉后序》:“傳寫既久,魚魯滋多?!眳⒁姟?魯魚亥豕 ”。
分類:誤寫文字
《國語辭典》:魯魚亥豕(魯魚亥豕)  拼音:lǔ yú hài shǐ
魯魚,語本《抱樸子。內(nèi)篇。遐覽》:「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购ヵ梗瑓⒁姟负ヵ埂箺l。后指因文字形似而致傳寫或刊刻錯(cuò)誤?!都t樓夢》第一二○回:「既是假語村言,但無魯魚亥豕以及背謬矛盾之處,樂得與二三同志,酒馀飯飽,雨夕燈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題傳世?!挂沧鳌负ヵ刽旚~」。
《漢語大詞典》:魯魚(魯魚)
“魯”“魚”兩字相混。指抄寫刊印中的文字訛誤。 南朝 陳 徐陵 《〈玉臺新詠〉序》:“高樓紅粉,仍定魯魚之文;辟惡生香,聊防 羽陵 之蠧?!?宋 楊億 《受詔修書述懷感事》詩:“望氣成龍虎,披文辯魯魚?!?清 錢泳 《履園叢話·碑帖·唐開成石刻十二經(jīng)》:“原刻殘闕,為后人修改補(bǔ)輟,以至魯魚莫辨?!眳⒁姟?魯魚亥豕 ”。
《國語辭典》:魯魚亥豕(魯魚亥豕)  拼音:lǔ yú hài shǐ
魯魚,語本《抱樸子。內(nèi)篇。遐覽》:「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购ヵ?,參見「亥豕」條。后指因文字形似而致傳寫或刊刻錯(cuò)誤?!都t樓夢》第一二○回:「既是假語村言,但無魯魚亥豕以及背謬矛盾之處,樂得與二三同志,酒馀飯飽,雨夕燈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題傳世?!挂沧鳌负ヵ刽旚~」。
《國語辭典》:魯魚亥豕(魯魚亥豕)  拼音:lǔ yú hài shǐ
魯魚,語本《抱樸子。內(nèi)篇。遐覽》:「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购ヵ?,參見「亥豕」條。后指因文字形似而致傳寫或刊刻錯(cuò)誤。《紅樓夢》第一二○回:「既是假語村言,但無魯魚亥豕以及背謬矛盾之處,樂得與二三同志,酒馀飯飽,雨夕燈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題傳世?!挂沧鳌负ヵ刽旚~」。
《國語辭典》:大方  拼音:dà fāng
1.有名的大家。如:「他如此的謬解文意,真是貽笑大方?!埂痘ㄔ潞邸返谝弧鸹兀骸缚顣汉缮}贈采秋女史』八字,寫畢,說道:『貽笑大方!』」
2.大地。《淮南子。俶真》:「是故能戴大員者履大方,鏡太清者視大明。」
《國語辭典》:大方  拼音:dà fang
1.為人不吝嗇?!度辶滞馐贰返谌换兀骸副闶情T下從不曾見過像杜少爺這大方舉動的人?!?br />2.態(tài)度自然不拘束?!都t樓夢》第六七回:「怨不得別人都說那寶丫頭好,會做人,很大方?!埂段拿餍∈贰返谒摹鸹兀骸钢凰麄冏叱鰜恚碜佣际峭χ?,沒有羞羞縮縮的樣子,我就覺著他比守舊的女子大方得多?!?br />3.不俗氣?!都t樓夢》第三七回:「賦景詠物兩關(guān)住,又新鮮,又大方?!?/div>
《漢語大詞典》:劫塵(劫塵)
亦作“刧塵”。亦作“刼塵”。
(1).凡塵,人世。 清 黃宗羲 《陳定生先生墓志銘》:“貞元朝士無多,劫塵冷落?!?清 洪升 《長生殿·聞樂》:“藥搗長生離刼塵,清妍面目本來真?!?清 珠泉居士 《續(xù)板橋雜記·軼事一》:“覺當(dāng)時(shí)尚有秋水一泓,茲則盡成平陸,亦刧塵之小變也夫?!?br />(2).謂兵火戰(zhàn)亂之馀燼。 元 耶律楚材 《過沁園有感》詩:“垣頽月榭經(jīng)兵火,草沒詩碑覆劫塵?!?/div>
《漢語大詞典》:劫后灰(劫後灰)
亦作“刧后灰”。 劫后所剩的灰燼。 蘇曼殊 《為調(diào)箏人繪像》詩:“湘弦灑遍胭脂淚,香火重生刧后灰?!?/div>
《漢語大詞典》: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
(1).佛教語。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經(jīng)》:“劫火洞然,大千俱壞?!?唐 張喬 《興善寺貝多樹》詩:“永共 終南 在,應(yīng)隨劫火燒?!?宋 李綱 《次韻丹霞錄示羅疇老唱和詩》:“刧火洞燒時(shí),自有安身處?!?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附錄《晉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還隨刦火煙?!?清 龔自珍 《懺心》詩:“佛言刼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釋子又常謂 東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br />(2).借指兵火。 清 顧炎武 《恭謁天壽山十三陵》詩:“ 康 昭 二明樓,并遭劫火亡?!?清 納蘭性德 《南歌子·古戍》詞:“何年劫火賸殘灰,試看英雄碧血滿 龍堆 ?!?/div>
《國語辭典》:劫灰  拼音:jié huī
1.劫火燒剩的灰燼。古印度人認(rèn)為世界將毀壞時(shí),劫火出現(xiàn),燒毀一切,世界都成灰燼。唐。李商隱 寄惱韓同年二首時(shí)韓住蕭洞詩:「年華若到經(jīng)風(fēng)雨,便是胡僧話劫灰?!?br />2.戰(zhàn)爭燒殺后,殘存的東西。
分類:劫火
《漢語大詞典》:昆明劫灰
見“ 昆明灰 ”。
《漢語大詞典》:昆明灰
劫火的馀灰。后以指戰(zhàn)亂。 北周 庾信 《奉和闡弘二教應(yīng)詔》:“無勞問待詔,自識 昆明 灰。” 倪璠 注引三輔黃圖:“ 武帝 初,穿 昆明池 ,得黑土。帝問 東方朔 , 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之?!藛柡?,胡人曰:‘燒劫之餘灰也。’”亦作“ 昆明劫灰 ”。 元 王士熙 《驪山宮圖》:“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 昆明 有劫灰。” 清 錢謙益 《和高中丞平仲乘城記事》之五:“請看 襄 雒 新烽火,還道 昆明 舊劫灰?!?/div>
《漢語大詞典》:昆明灰
劫火的馀灰。后以指戰(zhàn)亂。 北周 庾信 《奉和闡弘二教應(yīng)詔》:“無勞問待詔,自識 昆明 灰。” 倪璠 注引三輔黃圖:“ 武帝 初,穿 昆明池 ,得黑土。帝問 東方朔 , 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之?!藛柡耍嗽唬骸疅僦N灰也?!币嘧鳌?昆明劫灰 ”。 元 王士熙 《驪山宮圖》:“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 昆明 有劫灰?!?清 錢謙益 《和高中丞平仲乘城記事》之五:“請看 襄 雒 新烽火,還道 昆明 舊劫灰?!?/div>
《國語辭典》:昆池劫灰  拼音:kūn chí jié huī
傳說漢武帝鑿昆明池,挖出許多黑土,有西域高僧說這黑土是世界將盡時(shí),劫火灼燒所留下的馀灰。見漢。無名氏《三輔黃圖。卷四。漢昆明池》。后用以喻災(zāi)難的遺跡。
《漢語大詞典》:池灰
三輔黃圖·池沼:“ 武帝 初穿池得黑土。帝問 東方朔 , 東方朔 曰:‘ 西域 胡人知?!藛柡?,胡人曰:‘劫燒之餘灰也。’”后因以“池灰”指兵火毀壞后的殘跡。 唐 章孝標(biāo) 《次韻和光祿錢卿》之一:“廢興今古事,何必嘆池灰。”
分類:兵火毀壞
《漢語大詞典》:灰劫
(1).佛教語。指大三災(zāi)中火劫后的余灰。 唐 杜甫 《寄峽州劉伯華使君四十韻》:“藥囊親道士,灰劫問胡僧。” 宋 米芾 《山光寺》詩:“仙來石畔懷灰劫,鶴語池邊勸后生?!?br />(2).指被兵火毀壞后的殘跡。 清 葉燮 《集吳天章傳清堂感舊限紅字》:“忽驚灰劫餘芳砌,重愴 山陽 拭槁桐。”
《漢語大詞典》:十襲(十襲)
把物品一層又一層地包裹起來,以示珍貴。 宋 歐陽修 《謝賜〈漢書〉表》:“十襲珍藏,但誓傳家而永寳。” 宋 陳師道 《謝寇十一惠端硯》詩:“琢為時(shí)樣供翰墨,十襲包藏百金貴?!?宋 楊萬里 《三辰硯屏歌》:“懷璧未為罪,借書未為癡,公當(dāng)十襲古錦帊,如何傳翫十手把,不防夜半有力者?”
《漢語大詞典》:燕珉
見“ 燕石 ”。
《漢語大詞典》:燕石
(1). 燕山 所產(chǎn)的一種類似玉的石頭。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北百二十里,曰 燕山 ,多嬰石” 晉 郭璞 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嬰帶,所謂 燕 石者?!?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圣水:“ 圣水 又東,逕 玉石山 ,謂之 玉石口 。山多珉玉 燕 石,故以玉石名之。” 清 談遷 《故宮賦》:“卜我 郟鄏 ,重拓帝城。神木自效, 燕 石相迎?!?br />(2).太平御覽卷五一引《闕子》:“ 宋 之愚人得 燕 石於 梧臺 之東,歸西藏之,以為大寳。 周 客聞而觀焉,主人端冕玄服以發(fā)寳,華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盧胡而笑曰:‘此 燕 石也,與瓦甓不異?!魅舜笈?,藏之愈固?!焙笠浴把嗍庇鞑蛔阏滟F之物。 晉 葛洪 抱樸子·吳失:“樂天任命,混一榮辱,進(jìn)無悅色,退無戚容者,固有伏死乎甕牖,安肯沽衒以進(jìn)趨,揭其不貲之寳,以競 燕 石之售哉!” 唐 李白 《贈范金鄉(xiāng)》詩之一:“我有結(jié)緑珍,久藏濁水泥。時(shí)人棄此物,乃與 燕 石齊?!笔?,一本作“ 珉 ”。 清 胡鳳丹 《重刻〈日損齋筆記〉序》:“以視碔砆 燕 石,車載斗量,無所短長輕重者,其貴與賤之相去何如也。”
(3).用為自謙凡庸之詞。 晉 郭璞 《〈方言〉序》:“余少玩雅訓(xùn),旁味《方言》,復(fù)為之解。觸事廣之,演其未及,摘其謬漏,庶以 燕 石之瑜,補(bǔ)琬琰之瑕,俾后之瞻涉者,可以廣寤多聞爾?!?唐 包佶 《酬于侍郎湖南見寄十四韻》:“ 楚 材欣有適, 燕 石愧無功。” 宋 蘇軾 《九日邀仲屯田為大水所隔以詩見寄次其韻》:“漫遣鯉魚傳尺素,卻將 燕 石報(bào)瓊?cè)A?!?br />(4).指 燕然 石。 唐 李商隱 《行次昭應(yīng)縣道上送戶部李郎中充昭義攻討》詩:“早勒勛庸 燕 石上,佇光綸綍 漢 庭中?!?馮浩 箋注:“《后漢書》: 竇憲 大破北單于於 稽落山 ,遂登 燕然山 ,刻石勒功,令 班固 作銘?!?唐 霍總 《塞下曲》:“豈要銘 燕 石,平生重武威?!眳⒁姟?燕然石 ”。
《漢語大詞典》:燕石
(1). 燕山 所產(chǎn)的一種類似玉的石頭。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北百二十里,曰 燕山 ,多嬰石” 晉 郭璞 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嬰帶,所謂 燕 石者?!?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圣水:“ 圣水 又東,逕 玉石山 ,謂之 玉石口 。山多珉玉 燕 石,故以玉石名之?!?清 談遷 《故宮賦》:“卜我 郟鄏 ,重拓帝城。神木自效, 燕 石相迎。”
(2).太平御覽卷五一引《闕子》:“ 宋 之愚人得 燕 石於 梧臺 之東,歸西藏之,以為大寳。 周 客聞而觀焉,主人端冕玄服以發(fā)寳,華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盧胡而笑曰:‘此 燕 石也,與瓦甓不異?!魅舜笈?,藏之愈固?!焙笠浴把嗍庇鞑蛔阏滟F之物。 晉 葛洪 抱樸子·吳失:“樂天任命,混一榮辱,進(jìn)無悅色,退無戚容者,固有伏死乎甕牖,安肯沽衒以進(jìn)趨,揭其不貲之寳,以競 燕 石之售哉!” 唐 李白 《贈范金鄉(xiāng)》詩之一:“我有結(jié)緑珍,久藏濁水泥。時(shí)人棄此物,乃與 燕 石齊?!笔?,一本作“ 珉 ”。 清 胡鳳丹 《重刻〈日損齋筆記〉序》:“以視碔砆 燕 石,車載斗量,無所短長輕重者,其貴與賤之相去何如也。”
(3).用為自謙凡庸之詞。 晉 郭璞 《〈方言〉序》:“余少玩雅訓(xùn),旁味《方言》,復(fù)為之解。觸事廣之,演其未及,摘其謬漏,庶以 燕 石之瑜,補(bǔ)琬琰之瑕,俾后之瞻涉者,可以廣寤多聞爾。” 唐 包佶 《酬于侍郎湖南見寄十四韻》:“ 楚 材欣有適, 燕 石愧無功?!?宋 蘇軾 《九日邀仲屯田為大水所隔以詩見寄次其韻》:“漫遣鯉魚傳尺素,卻將 燕 石報(bào)瓊?cè)A?!?br />(4).指 燕然 石。 唐 李商隱 《行次昭應(yīng)縣道上送戶部李郎中充昭義攻討》詩:“早勒勛庸 燕 石上,佇光綸綍 漢 庭中?!?馮浩 箋注:“《后漢書》: 竇憲 大破北單于於 稽落山 ,遂登 燕然山 ,刻石勒功,令 班固 作銘?!?唐 霍總 《塞下曲》:“豈要銘 燕 石,平生重武威。”參見“ 燕然石 ”。
《漢語大詞典》:燕然石
東漢 竇憲 破 北匈奴 ,登 燕然山 ,刻石記功。后以“燕然石”指建立邊功的記功碑。 唐 李昂 《從軍行》:“ 田疇 不賣 盧龍 策, 竇憲 思勒 燕然 石?!?唐 耿湋 《送王將軍出塞》詩:“更就 燕然 石,行看奏虜功。” 唐 李益 《統(tǒng)漢峰下》詩:“只今已勒 燕然 石,北地?zé)o人空月明。”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長史溉登瑯邪城》詩:“懷紀(jì) 燕山 石,思開 函谷 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