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密州高密人,字有開。鞠常子。太宗雍熙二年進士。有才干,歷御史、東京留守推官、陜西轉運使,仕至兵部員外郎。集其父所為文成書二十卷。
全宋文·卷一六四鞠仲謀,字有開,密州高密(今山東高密)人。祖慶孫有詩名。父常官清河令,好學善屬文。仲謀雍熙中舉進士,有干材。官開封府判官。端拱二年知連江,為「景德二十四賢」中人。歷御史、東京留守推官、陜西轉運,至兵部員外郎。見《宋史》卷四四○《鞠常傳》、卷三二五《王仲寶傳》,《閩中金石志》卷六《連江縣重浚東湖記》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4—1049
【介紹】:
宋光化軍乾德人,字順之,號退傅。太宗淳化三年進士。歷任監(jiān)察御史、侍御史。仁宗時以樞密直學士判集賢院。天圣六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曹汭獄事起,得罪太后,遂罷知江寧府。明道初再入相,次年坐事罷,出判許州,徙河南府。寶元初,復入相,封鄖國公。康定年間,朝廷多事,機務悉委之,但無所建明,為諫官韓琦所論,封鄧國公致仕。卒謚文懿。
全宋詩張士遜(九六四~一○四九),字順之,陰城(今湖北老河口)人。太宗淳化中進士,為鄖鄉(xiāng)主簿,除射洪令。遷侍御史,歷江南、廣東、河北轉運使。真宗天禧四年(一○二○)以樞密直學士判集賢院。五年,擢樞密副使(《東都事略》卷五二本傳)。仁宗天圣六年(一○二八)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七年,以刑部尚書知江寧府。明道元年(一○三二)復拜同平章事。二年,出判河南府。寶元元年(一○三八)復拜同平章事??刀ㄔ辏ㄒ弧鹚摹穑┮蕴抵率?。皇祐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懿。有《應制》、《春坊》、《雜文》等文集十種,《宋史·藝文志》著錄晏殊、張士遜《笑臺詩》一卷,均佚。事見《文恭集》卷四○《太傅致仕鄧國公張公行狀》,《宋史》卷三一一有傳。今錄詩二十首。
全宋文·卷一九九張士遜(九六四——一○四九),字順之,光化軍乾德(今湖北光化西北)人。淳化中舉進士,調鄖城主簿,遷射洪令,改襄陽令,歷江南、廣東、河北轉運使。累遷尚書左丞。天圣六年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罷知江寧府,移許州。明道初復入相,坐事罷,出判許州,徙河南府。寶元元年再入相,時朝廷多事,以老病無所建明,為韓琦所論,乃拜太傅,封鄧國公致仕?;实v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懿?!?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5—1006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拱正。太宗淳化三年進士。累官太常博士,出為京西轉運副使。上言與契丹修好,又自請往使,時論韙之。真宗咸平二年,上疏請重農(nóng)積谷、任將選兵、慎擇守令、輕徭節(jié)用、均賦慎刑等。景德初,為陜西轉運使,與楊覃不協(xié),徙知郢州,改知洪州,卒于道。
全宋詩朱臺符(九六五~一○○六),字拱正,眉山(今屬四川)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士。通判青州,入直史館,遷秘書丞。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同知貢舉,俄出為京西轉運副使。景德初為陜西轉運使,三年,知洪州,卒于赴任途中,年四十二。有集三十卷,已佚。《宋史》卷三○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六朱臺符(九六五——一○○六),字拱正,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舉淳化三年進士甲科,解褐將作監(jiān)丞、通判青州。召入直史館,再遷秘書丞、知浚儀縣。咸平元年同知貢舉,俄擢太常博士,出為京西轉運副使。后入為鹽鐵判官,改判戶部勾院,拜工部員外郎,換度支判官。景德元年為陜西轉運使。九月,降知郢州。三年,改知洪州,卒于舟次,年四十二。有集三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6—1031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簡夫。太宗端拱二年進士。由彭州軍事推官召為秘書省著作佐郎,預修《冊府元龜》。歷知虔州、廣州,在廣三年,以德清聞。博學強記,文風質樸,仁宗時與楊大雅并為知制誥,時稱“楊陳”。官終知杭州。有《泉山集》、《西清奏議》。
全宋詩陳從易(?~一○三一),字簡夫,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進士,為嵐、彭二州軍事推官。召為秘書省著作佐郎,遷太常博士,出知邵武軍、虔州。真宗乾興元年(一○二二),為湖南轉運使。仁宗天圣初,徙知荊南、廣州。六年(一○二八),入為左司郎中、知制誥(《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八年,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杭州。九年,卒(《咸淳臨安志》卷四六)。有《泉山集》二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二七三陳從易(九七二——一○三一),字簡夫,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端拱二年進士及第,為嵐州團練推官,再調彭州軍事推官。平王均亂有功,召為著作佐郎、大理寺詳斷官。遷太常博士,出知邵武軍。預修《冊府元龜》,改監(jiān)察御史。遷御史,改刑部員外郎、直使館、知虔州。天禧中,降工部員外郎。出為湖南轉運使,徙知荊南,擢太常少卿、直昭文館、知廣州。天圣七年,入為左司郎中,知制誥。次年兼史館修撰,遷左諫議大夫,進龍圖閣直學士,知杭州。明年卒,年六十。所著有《泉山集》二十卷、《中書制稿》五卷、《西清奏議》三卷。《宋史》卷三○○有傳。又見《乾道臨安志》卷三,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七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9—1018
【介紹】:
宋高郵人,字希顏。真宗咸平五年進士。歷著作佐郎、直史館,遷太常博士、判三司都磨勘司。出為京東轉運副使,奏還東平監(jiān)所侵民田,決古廣濟河以通運路,罷夾黃河,歲減夫役數(shù)萬。遷右司諫,徙湖南路轉運使。召還,拜比部員外郎、知制誥。后判司農(nóng)寺,糾察在京刑獄。有文集。
全宋詩陳知微(九六九~一○一八),字希顏,高郵(今屬江蘇)人。真宗咸平五年(一○○二)進士。解褐通判歙州。擢為著作佐郎,直史館,充三司戶部判官。景德四年(一○○七)奉使契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六)。遷判三司都磨勘司,出為京東轉運副使。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知制誥(同上書卷八三),又判司農(nóng)寺,糾察在京刑獄。天禧二年卒,年五十。有集三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有傳。
全宋文·卷二六九陳知微(九六九——一○一八),字希顏,高郵(今江蘇高郵)人。咸平五年進士。通判歙州,擢著作佐郎,直史館,充三司戶部判官。奉使契丹,遷太常博士。判三司都磨勘司,再為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運副使。遷右司諫,徙荊湖南路轉運使。召還,拜比部員外郎、知制誥?;茨橡?,遣知微按撫,使還,判吏部銓,兼刑部。又判司農(nóng)寺,糾察在京刑獄。天禧二年卒,年五十。有遺集三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70—1045
【介紹】:
宋歙人,字諫臣。俞獻可弟。少與兄以文學知名。第進士。補安豐尉,調昭州軍事推官。累遷殿中侍御史,為三司鹽鐵判官。上言請節(jié)用,帝納其言?;凑沱}利不登,命往經(jīng)度,更立新法,歲增鹽課緡錢甚眾。除陜西轉運使,徙京西,入對言趙振堪將帥,范仲淹、明鎬可大用,及條上邊策甚備。知杭州,潮溢決堤,發(fā)卒鑿西山石作堤數(shù)十里,民以為便。知應天府,以刑部侍郎致仕。
全宋文·卷二七一俞獻卿(九七○——一○四五),字諫臣,歙(今安徽歙縣)人。進士及第,補安豐縣尉。累遷殿中侍御史,為三司鹽鐵判官。經(jīng)度淮浙鹽利,更立新法,歲增鹽課緡錢甚眾。除陜西轉運使,薦范仲淹、明鎬可大用。以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知杭州。發(fā)卒鑿西山,筑堤數(shù)十里以禦江潮,民以為便。以刑部仕郎致仕,慶歷五年卒,年七十六。見劉敞《公是集》卷五三《俞公墓志銘》,《宋史》卷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3或972—1027
【介紹】:
宋撫州宜黃人,字公禮。樂史子。太宗淳化三年進士。知壽安縣。真宗咸平中,遷殿中丞,上言請效唐制,慎選州縣長吏。歷知制誥、右諫議大夫、給事中。坐事出知荊南、潭州,終知亳州。有文集及《學海搜奇錄》、《圣朝郡國志》。
全宋文·卷一九五樂黃目,字公禮,撫州宜黃(今江西宜黃)人,樂史次子。淳化三年舉進士第,補伊闕尉,歷知壽安、浚儀縣,度支、鹽鐵判官,京西轉運使。大中祥符中,為廣西、陜西轉運使。天禧初知制誥,權知開封府,降知荊南府,徙潭州。五年,代還,知審官院,出知亳州,卒,年五十六。著有《學海搜奇錄》四十卷、《圣朝郡國志》二十卷、《遺集》五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王惟正(九七二~一○四二),字晦蒙,太原(今屬山西)人。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進士,授瀛州司戶參軍、光化軍判官。歷知絳、遼、雅、衛(wèi)、德諸州及荊湖南路提點刑獄,升廣南西路轉運使。又知解州、晉州,為江東轉運使,充三司戶部判官。仁宗慶歷二年卒,年七十一。事見《蔡忠惠集》卷三八《尚書主客郎中王君墓志銘》。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開封人。少給事真宗于藩邸,以謹厚被親信。真宗即位,累遷至定州副都部署。咸平六年,契丹南下,繼忠率軍戰(zhàn)于康村,兵敗被俘。景德初,契丹請和,令繼忠奏章,南北遂戢兵。嘗附表懇請召還,真宗以誓書約各無所求,不許。后契丹更其姓名為耶律顯忠,又改名宗信,封楚王。
全宋文·卷一九七王繼忠,開封人。以父蔭補東西班殿侍。真宗即位,補內(nèi)殿崇班,累遷至殿前都虞候,領云州觀察使,出為深州副都部署,改鎮(zhèn)、定、高陽關三路鈐轄兼河北都轉運使,遷高陽關副都部署,徙定州。咸平六年,率兵御契丹,陷于敵。契丹主甚器之,更其名為耶律顯忠,封楚王。景德初,南北戢兵,繼忠實有力。《宋史》卷二七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73—1038
【介紹】:
宋曹州濟陰人,字仲明。善為文,年十六應舉,作回文詩百篇,人稱“王回文”。后賜進士第。歷知濠州、真州、海州。徙知密州,奏請歲饑弛鹽禁,候歲豐乃復。除殿中侍御史,按劾朱能《乾祐天書》案,唯治首惡,脅從者皆得減論。官終同知樞密院事。
全宋文·卷二七九王博文(九七三——一○三八),字仲明,曹州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人。幼善屬文,太宗朝試中書,賜進士第。擢知濠州、真州,權江淮制置司事,改監(jiān)察御史、梓州路轉運使。遷尚書兵部員外郎、三司戶部副使,再遷戶部郎中,龍圖閣待制,判吏部流內(nèi)銓,權發(fā)遣三司使事,歷知開封府、大名府。寶元元年同知樞密院事,踰月而卒,年六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一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張保雍(九七五~一○三三),字粹之,蔡州(今河南汝南)人。真宗景德二年(一○○五)進士,授山陰主簿,知三泉縣,通判齊州、永興軍,知漢州。曾出使契丹,使回任荊湖北路轉運使,兩浙轉運使。仁宗明道二年卒,年五十九。事見《元豐類稿》卷四七《刑部郎中張府君神道碑》。
全宋文·卷三○五張保雍(九七五——一○三三),字粹之,禹城(今山東禹城)人。景德二年中進士甲科,授山陰主簿,監(jiān)尉氏酒,知三泉,通判齊州、鄜州、晉州。仁宗即位,以屯田員外郎知漢州,擢拜都官。還朝,聯(lián)拜職方度支判官、契丹國信使、荊湖北路轉運使,遷祠部郎中。滿歲,更兩浙轉運使,加刑部郎中。明道二年九月卒,年五十九。見曾鞏《刑部郎中張府君神道碑》(《元豐類稿》卷四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濮州鄄城人,字景山。太宗淳化三年進士。歷大理寺評事、知萬年縣。諸將討李繼遷,轉餉有功,累遷殿中丞。歷梓州、京東、京西路轉運使,擢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公事。性卞急,不納僚屬議,頗遭怨謗,歲余以煩苛罷。后以樞密直學士知并州,官終兵部侍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建州建安人,字公受。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累官殿中丞,出知遂州,以能稱。真宗稱其儒雅循謹,特擢右諫議大夫。歷權御史中丞、給事中,知河中府、洪州。遷工部侍郎、知池州,分司南京。喜為詩,與曾致堯、晏殊唱和,精于格律。卒年六十九。有《雅正集》。
全宋詩李虛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累遷殿中丞,知遂州。入為龍圖閣待制,歷判大理寺,遷右諫議大夫、出知河中府。召權御史中丞,后進給事中。真宗天禧五年(一○二一),知洪州(《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又知池州,求分司南京,卒,年六十九。有《雅正集》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二六七李虛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歷沈丘縣尉,知城固縣,知遂州。通判洪州,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徙淮南轉運副使。遷兵部郎中,為龍圖閣待制,判大理寺。特遷右諫議大夫,出知河中府,召權御史中丞。進給事中、知洪州。遷尚書工部侍郎,分司南京卒。喜作詩,精于格律,有《雅正集》十卷。《宋史》卷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82—1058
【介紹】:
宋隴西人,字晉卿。李璟孫。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任州縣官,以治績聞。累拜侍御史,以太常少卿致仕。居官四十年,所得俸祿多賑濟族中貧者。平生藏書萬余卷,皆親加校正,日讀書不綴。
全宋詩李仲偃(九八二~一○五八),字晉卿,隴西(今屬甘肅)人。南唐中主璟之孫(《宋史》卷四七八《南唐世家》)。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調楚州寶應令。知真州。仁宗慶歷間拜侍御史,除工部侍郎,以太常少卿致仕。嘉祐三年卒,年七十七。事見《文恭集》卷三七《李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曹州濟陰人,字慶之。登進士第。歷池州推官,通判大名府。太宗召為秘書丞、江南轉運副使,累擢樞密直學士。代張詠知益州,在郡五年,遵詠條教,蜀人便之。進兵部侍郎、參知政事。仁宗時拜兵部尚書。素與丁謂善,謂貶,中正營救,坐貶。后遷禮部尚書。卒年六十余。謚康懿。
全宋文·卷二七○任中正(?——一○二六),字慶之,曹州濟陰(今山東曹縣)人。進士及第,為池州推官,歷通判邵州、濮州、大名府,召為秘書丞、江南轉運副使,擢監(jiān)察御史、兩浙轉運使,判三司憑由司,出為荊湖轉運使,歷知梓州、益州、并州,權知開封府。大中祥符九年拜樞密副使,再進兵部侍郎、參知政事。仁宗即位,以營救丁謂,降知鄆州,徙曹州。天圣四年八月卒,謚康懿。見《宋史》卷二八八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