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0—1207 【介紹】: 宋濟南歷城人,原字坦夫,后字幼安,號稼軒。高宗紹興末,聚眾二千隸耿京部,為掌書記。奉京命奏事建康,聞張安國殺京降金,歸擒之,獻俘行在。孝宗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征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chuàng)建飛虎軍,雄鎮(zhèn)一方。歷浙西提點刑獄、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為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歷知鎮(zhèn)江、隆興府。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后追謚忠敏。一生力主抗金。擅為長短句,風(fēng)格悲壯激烈,與蘇軾并稱“蘇辛”。有《稼軒長短句》等。
全宋詩
辛棄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欽宗靖康末中原淪陷,棄疾于青年時即率眾抗金。高宗紹興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義軍耿京部,為掌書記。三十二年奉表歸宋,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jié)度掌書記,并以節(jié)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棄疾還海州,約忠義軍人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改差簽判江陰軍。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zhuǎn)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知潭州兼湖南安撫。后于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為言者論罷。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未幾又為言者論罷。寧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四年遷知鎮(zhèn)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棄疾以詞著稱,是豪放派詞風(fēng)的代表,與蘇軾并稱蘇辛,有《稼軒詞》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啟泰輯有《稼軒集抄存》,近人鄧廣銘增輯為《辛稼軒詩文抄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有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良谲幵姡浴缎良谲幵娢某妗窞榈妆?,酌校原材料出處。新輯集外詩編為第二卷。
詞學(xué)圖錄
辛棄疾(1140-1207) 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有《稼軒長短句》。
黃鶴樓志·人物篇
辛棄疾(1140—1207) 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系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與蘇軾并稱“蘇辛”。有《稼軒長短句》等。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寧宗時知鎮(zhèn)江府,未久落職。孝宗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棄疾由湖北轉(zhuǎn)運副使調(diào)任湖南轉(zhuǎn)運副使。臨行之際,同僚在武昌南樓設(shè)宴為其餞行,他即席賦詞《水調(diào)歌頭?折盡武昌柳》,抒發(fā)豪放悲壯的抑郁情懷。
全宋文·卷六二一四
辛棄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幼安,號稼軒居士,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紹興末,金主亮死后,耿京聚兵山東,棄疾為掌書記,奉表歸宋。乾道元年,奏《美芹十論》。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對延和殿,又上疏論恢復(fù)大計甚備。八年,出知滁州。淳熙二年,提點江西刑獄。歷知江陵、隆興府,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再知隆興。八年,為言者所劾落職,隱居上饒帶湖十年。紹熙二年,起提點福建刑獄,知福州,罷,徙居鉛山。嘉泰三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加寶謨閣待制,知鎮(zhèn)江。開禧三年卒,年六十八。棄疾一生以恢復(fù)為志,以功業(yè)自許,屢起屢罷,憂憤而死。工于詞,所作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善悉(一一四一~一一九八),字壽卿,宋宗室。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士(明永樂《樂清縣志》卷七),調(diào)無錫縣丞,知寧德縣,通判臨安府。淳熙十年(一一八三),知秀州(《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一之二七)。十三年,知江州(同上書兵一九之三三)。歷江西、兩浙運判,遷兩浙轉(zhuǎn)運副使。寧宗慶元四年卒,年五十八。事見《水心集》卷二一《中大夫直敷文閣兩浙運副趙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六二六四
趙善悉(一一四一——一一九八),字壽卿,宗室不尤子。居溫州樂清(今浙江樂清)。乾道二年登進士,為無錫縣丞,擢知寧德縣。淳熙七年通判臨安,九年遷知秀州,以治河功,移知鄂州。十三年知江州、進太府少卿。紹熙五年,以中奉大夫知徽州。慶元二年,除江西運判。以直秘閣為兩浙運副,進直敷文閣。慶元四年卒,年五十八。見葉適《中大夫直敷文閣兩浙運副趙公墓志銘》(《水心先生文集》卷二一),《宋史》卷二四七《趙善悉傳》,弘治《徽州府志》卷四,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2—1222 【介紹】: 宋簡州陽安人,寓居德清,字德修,號后溪,一號山堂。孝宗乾道五年進士。淳熙中召對論恢復(fù)事,謂驟進與偷安均為誤國。由校書郎除右正言、知果州。光宗時任殿中侍御史,旋出為江西提刑,改夔州。寧宗即位,除侍御史,遷起居郎。以諫罷朱熹事,被劾去。慶元黨禁間,撰《涪州學(xué)記》,被再劾奪職,謫居房州。黨禁解,起知眉州,累遷知潼州府,升顯謨閣直學(xué)士。卒謚文節(jié)。有《后溪集》。后人輯有《鶴林詞》。
全宋詩
劉光祖(一一四二~一二二二),字德修,號后溪,一號山堂,簡州陽安(今四川簡陽西北)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士。任劍南東川節(jié)度推官,辟為潼川提刑司檢法。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召為太學(xué)正,累遷右正言,出知果州。光宗即位,除軍器少監(jiān),為殿中侍御史,出知夔州。寧宗即位,除侍御史,遷起居郎。韓侂胄擅朝禁偽學(xué),劉撰《涪州學(xué)記》,被指為謗訕,奪職,謫居房州。侂胄誅,歷知襄陽、遂寧、潼川府。嘉定十五年卒,年八十一。有《后溪集》十卷,已佚。后人輯有《鶴林詞》一卷。事見《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三《劉閣學(xué)墓志銘》,《宋史》卷三九七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六三一三
劉光祖(一一四二——一二二二),字德修,號后溪,簡州陽安(今四川簡陽北)人。乾道五年進士及第,除劍南東川節(jié)度推官。淳熙中累遷校書郎,知果州。光宗立,除軍器少監(jiān)兼權(quán)侍左郎官,為殿中侍御史。出為潼川運判,江西、夔州提刑。寧宗即位,除侍御史,改司農(nóng)少卿,進起居舍人、起居郎。為韓侂胄黨所排,奉祠,后又謫居房州。久之,起知眉州,除潼川提刑、權(quán)知瀘州。侂胄誅,歷知襄陽、遂寧、潼川府。升顯謨閣直學(xué)士,提舉宮觀。嘉定十五年卒,年八十一,謚文節(jié)。光祖為當(dāng)世名臣,趙汝愚稱其論諫激烈似蘇軾,懇惻似范祖禹,世以為名言。為文渾厚正大似其人,詩尤清婉。著有《后溪集》百馀卷,《峴山》、《鶴林》、《金泉》、《眉山》等集合若干卷,《諸經(jīng)講義》若干卷,惜皆佚。見真德秀《劉閣學(xué)墓志銘》(《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三),《宋史》卷三九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臨安馀杭人,寓居臺州黃巖,字仲房,號橫溪真逸,又號寶蓮山人。孝宗淳熙中為兵部郎官,終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詩詞清婉,善篆隸書,尤能古文奇字。有《篆隸韻書》。
全宋詩
虞似良,字仲房,自號橫溪真逸。馀杭(今浙江馀杭西南)人。寓黃巖。孝宗淳熙中為兵部郎官。終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都味ǔ喑侵尽肪砣挠袀?。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四八六四
虞似良,字仲房,自稱寶蓮山人,又號橫溪真逸,馀杭(今屬浙江杭州)人。紹興末為右宣教郎、知新昌縣,歷兵部郎官、提舉官誥院、監(jiān)左藏東庫。似良有學(xué)問,工詩詞,尤善篆隸,著有《篆隸韻書》。見《嘉定赤城志》卷三四、《咸淳臨安志》卷八。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二七二
趙師變(一一四二——一二○二),字汝一,孝宗同母兄伯圭之長子。初以祖恩補官,調(diào)蕪湖簿。歷臺州、秀州通判,直秘閣。尋知徽州,進直徽猷閣、知湖州。除直龍圖閣,遷浙西提刑,改江東運判。擢秘閣修撰、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加敷文閣待制,轉(zhuǎn)永慶軍承宣使。紹熙元年,侍父入覲,除興寧軍節(jié)度使。寧宗即位,加檢校少保,開府儀同三司。嘉泰二年卒,年六十一,贈少師,追封新安郡王,謚恭榮。見《宋史》卷二四四《宗室傳》一,樓鑰《皇伯祖太師崇憲靖王行狀》(《攻愧集》卷八六)。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八○二
王敦詩,字志夫。紹興中登進士第。乾道末為成都府通判。淳熙間歷利州路、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知興元府。九年放罷,宮觀差遣。著有《書林韻會》二十八卷。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二八、職官七二之三六、食貨六二之六五,《圣宋名賢綱目》(清抄本《圣宋名賢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首),《宋史》卷二○七,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3—1206 【介紹】: 宋建寧浦城人,字元善。詹慥子。少從朱熹學(xué)。孝宗隆興元年進士。光宗朝,歷提舉浙西常平、太常少卿。密贊趙汝愚定策立寧宗。除太府卿,尋知福州,以論山陵事罷。后知靜江府,減免賦稅,賑糧救災(zāi)。官終司農(nóng)卿。博極群書,疏薦皆當(dāng)世名士。郡人真德秀早從其游。有《詹元善先生遺集》。
全宋詩
詹體仁(一一四三~一二○六),字元善,浦城(今屬福建)人。幼出為伯舅張氏子,后復(fù)本姓。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調(diào)饒州浮梁尉、泉州晉江丞。召為太學(xué)錄,累遷攝金部郎官。光宗即位,提舉浙西常平,除湖廣總領(lǐng)。召為太常少卿。孝宗卒,因與宰相議葬事不合,退居霅川。寧宗嘉泰中起知靜江府,移知鄂州,復(fù)總湖廣餉事。開禧二年卒,年六十四。著作已佚,清朱秉鑒輯有《詹元善先生遺集》二卷。事見《西山文集》卷四七《詹公行狀》、《清獻集》卷一九《詹體仁傳》,《宋史》卷三九三有傳。今錄詩十首。
全宋文·卷六三五三
詹體仁(一一四三——一二○六),字元善,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初出為伯舅張氏后,后復(fù)詹姓。隆興元年進士,調(diào)饒州浮梁尉,歷晉江丞,召為太學(xué)錄。光宗即位,提舉浙西常平,除戶部郎官、湖廣總領(lǐng),累官太常少卿。寧宗即位,除太府卿,尋直龍圖閣、知福州,歷知靜江府、鄂州,除司農(nóng)卿,再為湖廣總領(lǐng)。開禧二年卒,年六十四。著有《象數(shù)總義》一卷、《歷學(xué)啟蒙》二卷、《莊子解》五卷。見真德秀《司農(nóng)卿湖廣總領(lǐng)詹公行狀》(《真文忠公集》卷四七),葉適《司農(nóng)卿湖廣總領(lǐng)詹公墓志銘》(《水心文集》卷一五),《宋史》卷三九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3—1189 【介紹】: 宋宗室,字靜之,一字德廣,號恕齋。孝宗乾道五年試禮部第一。知臨川縣,累遷大理丞、湖北常平茶鹽提舉,移潼川路提刑、轉(zhuǎn)運判官。引年乞祠,歸處一室,以圖書自娛。著述甚豐,郭雍、朱熹嘗獲益其《易說》。
全宋文·卷六三五○
趙善譽(一一四三——一一八九),字靜之,號恕齋,宗室不倚子。登乾道五年進士第,調(diào)昌國簿。知臨川縣,添差常州通判。累遷大理丞、湖北常平茶鹽提舉、潼川路提刑、轉(zhuǎn)運判官。淳熙十六年卒,年四十七。有《易說》(存)、《東南進取輿地通鑒》。見樓鑰撰《趙公墓志銘》(《攻愧集》卷一○二),《宋史》卷二四七《宗室傳》四。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九五六
胡與可,字元功,官戶部員外郎,乾道間通判常州、知溫州。淳熙初知臨安府。見《宋會要輯稿》食貨二七之二○,《咸淳臨安志》卷四八,《宋史》卷四六九《甘昪傳》,《南宋制撫年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嚴(yán)州遂安人,字體仁。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嘗問學(xué)于呂祖謙、朱熹之門。孝宗淳熙中知信州,遷廣東提刑,又擢廣東轉(zhuǎn)運使。論廣鹽官鬻之弊,孝宗韙之,除吏部侍郎知靜江府。在任六年,官鬻弊革。已而因蜚語謫袁州。光宗即位,許自便,歸卒。
全宋文·卷五四一四
詹儀之,字體仁,嚴(yán)州遂安(今浙江淳安西南)人。紹興二十一年進士。乾道中家居,從張栻、呂祖謙問學(xué)。淳熙初知信州,時朱熹、呂祖謙在鵝湖,往復(fù)問辯無虛日。二年知靜江府,歷帥廣東,入為起居郎。十年除吏部侍郎,再知靜江府,兼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兼提舉買馬。十六年,以鹽法事謫袁州。光宗即位,許自便,既歸而卒。著有《奏議》二卷、《淳熙經(jīng)筵日進故事》一卷、《淳熙東宮日納故事》一卷。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三二、六二之二四,《景定嚴(yán)州續(xù)志》卷三,《宋史》卷二○三、二○八,《宋元學(xué)案》卷七三,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粵西金石略》卷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韓彥質(zhì),延安(今屬陜西)人。世忠第三子(《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七)。高宗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直秘閣(同上書卷一四三)。二十八年,行光祿寺丞(同上書卷一七九)。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知秀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二之二一)。六年,權(quán)兩浙轉(zhuǎn)運判官(同上書禮二四之九六)。七年,知平江府(《吳郡志》卷一一)。九年,除太府少卿、淮西總領(lǐng)。十年,兼知臨安府。以太中大夫致仕,卒謚敏達(同上書禮五八之九○)。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五八二四
韓彥質(zhì),延安府(治今陜西延安)人,世忠次子。歷官右承務(wù)郎、直秘閣、右朝奉郎、直顯謨閣、行光祿寺丞。孝宗時知秀州,權(quán)兩浙運判,歷淮西總領(lǐng)、戶部侍郎、兵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權(quán)工部尚書。以徽猷閣直學(xué)士、太中大夫致仕,卒,贈光祿大夫,謚敏達。見《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九六、禮五八之八九、食貨一八之一二、食貨五六之六二、食貨六八之八五、職官六二之二一、儀制八之二二,《宋史》卷三六四《韓世忠傳》。
徐本中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八二六
徐本中,出身武官之家。與曾覿善,覿貴幸,薦于孝宗,由小使臣積階至刺史、知閤門事。換文資為右文殿修撰、樞密都承旨。淳熙元年以集英殿修撰除浙西提刑;三年,改除江東轉(zhuǎn)運副使。六年,知秀州,以失舉謫饒州居??;次年復(fù)起為江東運副。奉祠歸,自號歲寒居士。見《宋史》卷五八七《曾覿傳》,《吳郡志》卷七,《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宋史全文》卷二六下,《姑蘇志》卷三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東平人,字渭師。娶歐陽懋女,以懋待制恩補官。孝宗朝以書狀官從范成大使金,擢正言。淳熙中由兩浙轉(zhuǎn)運副使除工部侍郎、知臨安府。坐殿司招兵事而失于彈壓,謫饒州。有《拙庵雜著》及外集。
全宋文·卷五四○八
趙磻老,字渭卿(一作渭師),東平(今山東東平)人,居吳江(今江蘇吳江)。以婦翁歐陽懋恩澤補官。紹興三十年任寶應(yīng)縣主簿。以書狀官隨范成大使金,擢右正言。乾道八年知楚州,九年,由戶部員外郎除直秘閣知廬州。淳熙二年為兩浙轉(zhuǎn)運副使,三年知臨安府,四年除秘閣修撰,權(quán)工部侍郎,五年罷,饒州居住。有《拙庵詞》一卷(存)。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二之二一、選舉三四之二九、食貨六四之三四、方域一六之三四,《咸淳臨安志》卷四八,《姑蘇志》卷五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宿州人,字仲行,一作仲衡。孝宗乾道五年進士。為右正言,劾佞臣張說,聲聞于遐邇。出知廬州,修葺城守,安集流散,兵民賴之。累官吏部尚書,求去,以端明殿學(xué)士知紹興府,尋以言者落職。生性剛勁,居官廉潔,罷官后至賃僧舍以居。
全宋詩
王希呂,字仲行,宿州(今屬安徽)人。寓居嘉興(今屬浙江)。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士。六年,授秘書省正字,除右正言。以劾張說,責(zé)授宮觀。淳熙四年(一一七七),知廬州(《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一九),加江西轉(zhuǎn)運副使。五年,中書舍人兼修玉牒官,遷侍講、給事中(同上書職官六之七○)。累遷吏部尚書兼侍讀(同上書選舉一之一九)。九年,出知紹興府。十三年,知平江府(《吳郡志》卷一一)。十四年,由知太平州放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四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八有傳。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六一八三
王希呂,字仲行,宿州(今安徽宿州)人,南渡后寓居嘉興府。登乾道五年進士第,授秘書省正字,除右正言。以劾權(quán)臣張說,責(zé)遠(yuǎn)小監(jiān)當(dāng)。起知廬州。淳熙二年除吏部員外郎,尋除起居郎兼中書舍人,復(fù)知廬州兼安撫使,加江西轉(zhuǎn)運副使。五年,召為中書舍人、給事中,轉(zhuǎn)兵部尚書,改吏部。八年,出知紹興府,以言者罷職奉祠。后以疾卒于家。嘗預(yù)修《四朝國史》,成書三百五十卷,淳熙七年進呈。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四,《咸淳臨安志》卷九二,《嘉泰會稽志》卷二,《南宋制撫年表》卷上,《宋史》卷三八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8—1217 【介紹】: 宋宗室,字從善,自號無著居士,又號東墻。趙伯骕子。孝宗淳熙二年進士。除司農(nóng)簿、金部郎中,奏請設(shè)財政總計,以絕吏奸。后知吉州,即山煉銅,鑄錢積二十萬貫。進戶部郎官、淮東總領(lǐng)。光宗初,知秀州,改淮南運判。時鐵錢不行,鹽商弗至,師??請發(fā)度牒、出倉粟,以收鐵錢,鹽利遂通。寧宗時,諂事韓侂胄,得轉(zhuǎn)工部尚書知臨安府。侂胄將用兵伐金,師??持異議而遭劾罷。侂胄死,獲起用。凡四尹臨安府,有能聲。然以諂附權(quán)貴,為時論所鄙。卒謚宣敏。
全宋詩
趙師??(一一四八~一二一七),字從善,自號無著居士,又號東墻。太祖八世孫伯骕子。舉進士第,累遷司農(nóng)卿,三知臨安府,除寶謨閣直學(xué)士,進兵部尚書。卒年七十?!?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四七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六四一二
趙師??(一一四八——一二一七),字從善,宗室。第進士,除司農(nóng)簿,遷金部郎中,歷知吉州,進戶部郎官、淮東總領(lǐng)。光宗初,擢太府少卿、知秀州,改淮南運判。累遷司農(nóng)卿、知臨安,媚韓侂胄,進工部尚書。侂胄用兵,師??持異論,侂胄死,以此除寶謨閣直學(xué)士知鎮(zhèn)江府,復(fù)除兵部尚書。嘉定十年卒,年七十,謚宣敏。見《宋史》卷二四七《宗室傳》四,《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