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4
【介紹】:
宋澶州人,字恭道。南渡后極力收恤離散親族,居信州。高宗紹興間,以敷文閣直學(xué)士知建康。卒于鉛山鵝湖。
全宋詩晁謙之(?~一一五四),字恭祖,其先澶州人,居信州(今江西上饒)。高宗紹興九年(一一三九),為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司員外郎、權(quán)戶部侍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八、一三○、一三一)。十年,移工部侍郎(同上書卷一三六)。十一年,提舉江州太平觀(同上書卷一四○)。十五年,起知撫州,改知建康府(同上書卷一五三)。二十四年卒于信州(同上書卷一六七)。清乾隆《廣信府志》卷二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四○六九晁謙之(?——一一五四),字恭道,端仁子。其先澶州人,南渡后居信州(治今江西上饒西北)。紹興三年提舉荊湖南路茶鹽,七年權(quán)福建路轉(zhuǎn)運判官,九年為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十年權(quán)工部侍郎,十五年知建康府,二十四年卒于鉛山鵝湖。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九、一二八、一三○、一三二、一四○、一五五、一五七、一六七,《南宋制撫年表》卷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4—1178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謙之,號艾軒。孝宗隆興元年進(jìn)士。通《六經(jīng)》,從學(xué)者眾,南渡后以伊、洛之學(xué)倡行東南者,自光朝始。累官國子司業(yè)兼太子侍讀,出為廣西提點刑獄,移廣東,曾率郡兵擊敗入境之茶民軍。召為國子祭酒,除中書舍人。后出知婺州,引疾提舉興國宮。卒謚文節(jié)。有《艾軒集》。
全宋詩林光朝(一一一四~一一七八),字謙之,號艾軒,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曾再試禮部不第,往從尹焞游。通六經(jīng)百氏,從學(xué)者數(shù)百人,伊洛之學(xué)倡于東南自光朝始。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及進(jìn)士第,調(diào)袁州司戶參軍,知永??h。召試館職。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歷著作佐郎、著作郎、國子司業(yè)兼太子侍讀。九年,出為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改廣南東路。二年,因督捕茶寇有勞,召拜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四年,為孝宗講解《中庸》稱善,除中書舍人。因封還謝廓然遷殿中侍御史詞頭,出知婺州,引疾奉祠。五年卒,年六十五。有《艾軒集》二十卷(本集宋劉克莊序),已佚。明正德十六年鄭岳據(jù)傳錄本選刊為十卷。事見《周文忠集》卷六三《林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三三有傳。 林光朝詩,以明鄭岳刊《艾軒集》(藏北京圖書館,其中詩一卷)為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五○林光朝(一一一四——一一七八),字謙之,號艾軒,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登隆興元年進(jìn)士第,調(diào)袁州司戶參軍,未上召對,改知永??h。大臣論薦不已,復(fù)召試館職,遂除秘書省正字兼史職,歷著作佐郎兼禮部郎官。乾道八年,進(jìn)國子司業(yè)兼太子侍讀,出為廣西提刑,移廣東。淳熙二年,召拜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四年,奉命講《中庸》,稱旨,除中書舍人,為誥有古風(fēng)。后改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婺州。淳熙五年卒,年六十五,謚曰文節(jié)。光朝博學(xué)有行,南渡后首以伊洛之學(xué)倡東南,從學(xué)者常數(shù)百人,時稱「南夫子」。著有《艾軒集》。見周必大《林光朝神道碑》(載《文忠集》卷六三),《宋史》卷四三三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六七一胡堅常(一一一五——一一七八),字秉彝,祖籍豫章,后為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胡宿曾孫。少以蔭補官,初尉建昌之南城。兩除兩浙轉(zhuǎn)運副使,除江東轉(zhuǎn)運判官,升副使。淳熙四年為戶部郎中,明年遷將作監(jiān),太府少卿。丐外,以直寶文閣提點浙西刑獄。未赴,以疾免,尋得祠。終,享年六十有四,官至朝議大夫。事見蔡戡《朝議大夫直寶文閣學(xué)士胡公墓志銘》(《定齋集》卷一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5—1194
【介紹】:
宋邵武人,字務(wù)本。以蔭補將仕郎。孝宗淳熙中為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府,有善政。以中大夫致仕。平居操行端潔,治家有法。
全宋文·卷四六七三謝師稷(一一一五——一一九四),字務(wù)本,邵武(今福建邵武)人。以世賞補將仕郎,為寧德丞。乾道中提舉湖北常平,淳熙中歷夔路運判、福建提刑,又知明州,九年除秘閣修撰,后以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府。紹熙五年卒,年八十。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二之二二、職官六二之二四、職官七二之一二、選舉二五之二九及《宋本四朝名臣言行錄別集》卷一四,《吳郡志》卷一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6—1183
【介紹】:
宋孟州濟(jì)源人,字安道。傅察子。父死于金,從母徙居晉江。以蔭補承務(wù)郎。為福建提點刑獄司干辦公事,使者李公懋,剛介好面折僚吏,獨屈意待自得,委以訟牒。歷知興化軍、漳州,所至有聲績。淳熙九年在福建轉(zhuǎn)運司任。有《至樂齋集》。
全宋詩傅自得(一一一六~一一八三),字安道,南渡后僑居泉州(今屬福建)。察子。以蔭為福建路提點刑獄司干辦公事。主管臺州崇道觀,通判漳州,知興化軍,以忤秦檜罷。孝宗即位,再知興化軍。召為吏部郎中。出為福建路轉(zhuǎn)運副使,改兩浙東路提點刑獄,尋主管武夷山?jīng)_佑觀。淳熙十年卒,年六十八。有《至樂齋集》四○卷(《宋史》卷二○八),已佚。事見《晦庵集》卷九八《朝奉大夫直秘閣主管武夷山?jīng)_佑觀傅公行狀》。
全宋文·卷四六七六傅自得(一一一六——一一八三),字安道,孟州濟(jì)源(今河南濟(jì)源)人。以蔭補承務(wù)郎,為福建提刑司干辦公事,有能聲,累遷至尚書吏部郎中。乾道九年,除直秘閣、福建路轉(zhuǎn)運判官,尋遷本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歷知興化、漳、寧國等州府,淳熙間累官浙東提刑、福建路轉(zhuǎn)運使。淳熙十年卒,年六十八。著有《至樂齋集》。見《朱文公文集》卷九八《傅公行狀》,《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二八。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六七六薛良朋(一一一六——一一八五),字季益,瑞安(今浙江瑞安)人,紹興八年進(jìn)士,歷知麗水、徽州,隆興二年以左朝奉大夫、直顯謨閣、兩浙轉(zhuǎn)運副使知臨安府,乾道元年除直龍圖閣,二年權(quán)工部侍郎,遷吏部,出守福、泉、荊南、成都,制置四川。食祠祿于家十年,淳熙十二年卒,年七十。見《止齋文集》卷四九《敷文閣直學(xué)士薛公壙志》,《宋會要輯稿》食貨六八之一四七、職官二○之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邛州臨邛人,字敏夫,號灌園居士?;兆谛腿赀M(jìn)士。高宗紹興五年知簡州,尋提舉浙西常平茶鹽公事。七年,提舉潼川府路刑獄公事。為張浚從舅,曾居浚幕府。赴行在奏對,獻(xiàn)所著《晉鑒》。歷知眉州,改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移知嘉州。有《唐詩紀(jì)事》。
全宋文·卷四二八三計有功,字敏夫,自號灌園居士,邛州安仁(今四川大邑東南)人,張浚從舅。紹興五年以右承議郎知簡州,未行,改提舉浙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六年除直秘閣、都督府書寫機宜文字,旋升直徽猷閣,提點潼川府路刑獄公事。七年為成都提刑。紹興二十八年知眉州,三十年為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次年移知嘉州。有功好學(xué)有至行,著有《唐詩紀(jì)事》八十一卷,今存。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一、一○五、一○六、一一一、一一四、一七九、一八五、一九三及所撰《唐詩記事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宗室,字德夫。太宗六世孫。高宗紹興中,為江東轉(zhuǎn)運判官。秦檜忌四川宣撫使鄭剛中,以不棄能制之,除四川宣撫司總領(lǐng)官。二人不相能,檜并召還。不棄劾剛中在蜀服用逾制,檜罷剛中。累官敷文閣直學(xué)士、知紹興府,未幾卒。
全宋文·卷四○九三趙不棄,字德夫,太宗六世孫。紹興中為漳州通判、江東轉(zhuǎn)運判官,除太府少卿、四川宣撫司總領(lǐng)官。升敷文閣待制、知臨安府。踰年改工部侍郎,尋除敷文閣直學(xué)士、知紹興府。未幾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潤州金壇人,字致遠(yuǎn)?;兆谡桶四赀M(jìn)士。授分寧主簿。歷晉陵丞,知當(dāng)涂、廣德軍、饒州、江州、常州,升本路轉(zhuǎn)運副使。秦檜死,朝廷懲言路壅塞之弊,召為殿中侍御史。請黜檜姻黨,釋趙鼎子趙汾及李孟堅、王之奇等。累擢御史中丞,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劾其植黨鋤異己,罷。紹興三十年知貢舉,一洗徇私之弊,時號得人。次年復(fù)資政殿學(xué)士,知太平州。卒年七十八。謚敏肅。
全宋文·卷三九一六湯鵬舉(一○八八——一一六五),字致遠(yuǎn),金壇(今江蘇金壇)人。登政和八年進(jìn)士第,調(diào)分寧簿,改晉陵丞,擢知當(dāng)涂。紹興中,歷知廣德、饒、江、常、臨安、婺、潭、紹興、平江等州軍府。又為淮東、兩浙運判。二十五年,入為殿中侍御史,侍御史,遷御史中丞。二十七年除參知政事,進(jìn)知樞密院。未幾為臺官所劾,罷。后復(fù)知太平府,致仕。乾道元年卒,年七十八。謚敏肅。見《京口耆舊傳》卷八,《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之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九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宗室,字君序。趙德昭玄孫。以父任補右班殿直,累遷秘閣修撰,歷知臺州、紹興府。召權(quán)戶部侍郎,領(lǐng)嚴(yán)、饒二州鑄錢官,于財政多所建議,皆得頒布以行。由崇慶軍承宣使襲封安定郡王。隆興初除同知大宗正事、左中大夫,以疾乞祠歸。卒年六十八
全宋文·卷四一九九趙令詪(一○九九——一一六六),字君序,宗室,德昭玄孫。以父任補右班殿直。政和中召試,授從事郎。宣和中調(diào)信州永豐縣丞。南宋初遷福州運判兼提點刑獄公事。升秘閣修撰,知臺州,移知紹興府。召權(quán)戶部侍郎,領(lǐng)嚴(yán)、饒州鑄鐵局。紹興二十九年襲封安定郡王。隆興初,同知大宗正事,知紹興府。乾道二年卒,年六十八。見《宋史》卷二四四《宗室列傳》一,《宋會要輯稿》帝系三之三九。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七五六黃永存(一一一七——一二○四),字堅叟,邵武(今福建邵武)人,中美子。以蔭補官,為虔州信豐尉。歷知鉛山縣、通判潭州。乾道四年知蘄州,歷通、嚴(yán)、溫、和等州。又曾任大理正,兼左曹、刑部、度支。淳熙十一年為淮南轉(zhuǎn)運判官兼淮西提刑。后降官,得奉祠歸。紹熙初再任,明年致仕。嘉泰四年卒,年八十八。有詩文十卷、奏議三卷。見何?!饵S公墓志銘》(《永樂大典》卷七六五○),《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四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平江人,字廷揚?;兆谛腿赀M(jìn)士。累擢吏部郎中。欽宗靖康初致仕。高宗紹興中起為永州通判,仕至直秘閣提舉荊湖南路茶鹽公事。有《雞肋集》。
全宋詩羅孝芬(?~一一五八?),字廷飏,岳州平江(今屬湖南)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jìn)士,調(diào)舒州士曹參軍。高宗紹興中通判永州,七年(一一三七),除秘書省校書郎,提舉荊湖南路常平茶鹽公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五、一一七)。十一年,知衡州,十三年奉祠(《永樂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圖經(jīng)志》)。二十七年,知嚴(yán)州,是年十二月,改荊湖北路轉(zhuǎn)運判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七、一七九),行至岳州而卒。有《雞肋集》,(《沅湘耆舊集》前編卷二一)已佚。明隆慶《岳州府志》卷一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8—1187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徙居上饒,字無咎,號南澗。韓元龍從弟。以蔭為龍泉主簿。歷知建安縣。符離之役,嘗上書張浚勸勿輕舉,浚不聽。遷知建安府,大興學(xué)校,創(chuàng)修郡志。累官吏部尚書,封潁川郡公。師事尹焞,曾與呂祖謙講讀于德清慈相寺。有《桐蔭舊話》、《南澗甲乙稿》、《焦尾集》。
全宋詩韓元吉(一一一八~?),字無咎,號南澗翁,祖籍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南渡后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維玄孫,淲父。早年嘗師事尹焞,初與從兄元龍試詞科不利,后舉進(jìn)士,為南劍州主簿。高宗紹興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知建安縣。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后出入中外,兩知婺州,一知建寧府等,入朝為中書舍人、大理少卿、龍圖閣學(xué)士、吏部侍郎等,中間曾出使金國。官至吏部尚書、潁川郡公。晚年退居信州,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尚存世。有《南澗甲乙稿》七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二十二卷。事見本集有關(guān)詩文?!№n元吉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南澗甲乙稿》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簡稱聚珍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xué)圖錄韓元吉(1118-1187) 字無咎,號南澗。許昌人,徙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曾與張元干、張孝祥、范成大、陸游、辛棄疾等以詞唱和。有《南澗甲乙稿》、《南澗詩余》。
全宋文·卷四七八三韓元吉(一一一八——一一八七),字無咎,號南澗,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南渡后居上饒(今江西上饒)。韓維玄孫。初以蔭入仕,為龍泉縣主簿,調(diào)南劍州主簿。紹興末歷知建安縣,召為司農(nóng)寺主簿。乾道中,歷江東轉(zhuǎn)運判官、守大理少卿、權(quán)中書舍人,累官至吏部侍郎。淳熙初出知婺州,入為正奉大夫、吏部尚書。乞外,復(fù)以龍圖閣學(xué)士知婺州,后罷職奉祠。爵至潁川郡公。淳熙十四年卒,年七十。元吉學(xué)于尹焞而友朱熹,呂祖謙為其婿。著有《易系辭解》、《焦尾集》、《南澗甲乙稿》等。見《宋史翼》卷一四,《南宋文范作者考》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9
【介紹】:
宋饒州鄱陽人,一作浮梁人,字仲永,號逍遙公?;兆谡桶四赀M(jìn)士。歷司農(nóng)丞、度支郎中、戶部侍郎、直學(xué)士院,后知婺州。潛心《易》學(xué)。有《易解》及文集。
全宋文·卷三九八一李椿年(?——一一五九),字仲永,號逍遙公,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zhèn))人。政和八年進(jìn)士。歷司農(nóng)丞、度支郎中。紹興十二年為兩浙轉(zhuǎn)運副使,十七年權(quán)戶部侍郎,直學(xué)士院,后知婺州。紹興二十九年卒。有《易解》八卷、《易疑問》一卷及文集。見《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之三六、食貨六之四七,《楚紀(jì)》卷五二,《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9
【介紹】:
宋潤州丹陽人,字昭祖。徽宗宣和六年進(jìn)士。初為遂昌主簿,歷太常博士、著作郎。累官直秘閣知眉州,在任鼎新校舍,廣勸士子學(xué),其地為刻石記功。后除成都路運判,未就,報罷歸。
全宋詩王揚英,字昭祖,丹陽(今屬江蘇)人?;兆谛土辏ㄒ灰欢模┻M(jìn)士。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為太常博士,遷著作佐郎。為浙東安撫司參謀官(《京口耆舊傳》卷五)。二十一年,上書薦秦?zé)鐬橄?,知泰州(?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七三《秦檜傳》)。官終知眉州。事見《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八。
全宋文·卷四○八三王揚英(?——一一五九),字昭祖,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擢宣和六年進(jìn)士第,為遂昌縣主簿。紹興八年獻(xiàn)《黼扆箴》十二篇,擢太常博士,遷著作佐郎,權(quán)吏部員外郎。出任浙東安撫司參謀官,移知泰、眉州。于兩州大興學(xué)事,士子皆勤于學(xué)。就移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未上,報罷歸。紹興二十九年卒。見《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之二○、選舉二○之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四、一三四、一四八、一六二,《京口耆舊傳》卷五,《宋史》卷二○五、四七三,《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