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濟州巨野人,字子止,號昭德先生。晁沖之子。高宗紹興二年進士。初任四川總領財賦司干辦公事。孝宗乾道初知興元府,時稱良吏。歷知恭州、榮州、合州,以敷文閣直學士為臨安府少尹,官至吏部侍郎。家富藏書,又得南陽井度贈書,為校讎異同,論述大旨,編成《郡齋讀書志》。另有《昭德文集》、《易詁訓傳》等。
全宋詩
晁公武,字子止(《南宋館閣錄》卷八),號昭德先生,鉅野(今山東巨野)人。沖之子。靖康之亂入蜀。高宗紹興中進士,調(diào)榮州司戶(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六五)。十七年(一一四七),辟為四川宣撫司錢糧所主管文字。歷知恭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六)、榮州(《郡齋讀書志》附宋黎安朝跋)、合州(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五一附晁公武《清華樓記》)。為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二十七年為言官論罷。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除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尋為殿中侍御史(《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七之二一、七八之四九)。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出知瀘州,三年,知興元府,充利州東路安撫使(同上書選舉三四之一五、二○)。四年,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紀》)。六年,改淮南東路安撫使(《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五之二九),七年,知揚州(同上書食貨一之四五)。除臨安府少尹,旋罷(《咸淳臨安志》卷四七)。卒于嘉州。《宋史·藝文志》載其著述甚富,均散佚,唯存《郡齋讀書志》四卷(一本作二十卷)。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四六六○
晁公武,字子止,號昭德先生,沖之子,公溯兄,世為澶州清豐人,后徙彭門(今江蘇徐州)。靖康之亂,逃離汴京,流落吳楚。紹興初入蜀,與蜀中文士李燾、蘇符、程敦厚、趙次公交游。二年登進士第,為四川轉(zhuǎn)運副使井度屬官。十五年為四川宣撫司錢糧所主管文字。十七年通判潼川府,尋知恭州,移榮州、合州,為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二十七年被劾罷,復職知瀘州。入朝為吏部郎中、監(jiān)察御史。隆興二年兼國史院編修官,旋為右正言,多所論列。遷殿中侍御史,徙戶部侍郎。乾道元年出知瀘州,提舉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三年知興元府,充利州東路安撫使,四年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六年為淮南東路安撫使兼知揚州,七年移潭州。擢吏部侍郎,除臨安府少尹,以與判官不合罷。晚居嘉州卒。公武學有淵源,聞見廣博,著有《易詁訓傳》、《尚書詁訓傳》、《毛詩詁訓傳》、《中庸大傳》、《春秋詁訓傳》、《石經(jīng)考異》、《稽古后錄》、《通鑒評》、《老子通述》、《昭德堂集》、《嵩高樵唱》,均佚,今所存者唯《郡齋讀書志》。事跡具《郡齋讀書志校證》附錄一《晁公武傳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2—1164 【介紹】: 宋杭州錢塘人,字茂實。少從張九成學。高宗紹興五年省試第一,除秘書省正字。上疏請獎忠讜、戒濫進、惜民力、作士氣,時方議休兵,罷為閬州教授。后召為秘書丞,遷監(jiān)察御史。請補外,知興化軍,終知嚴州。有《尚書解》、《禮記講義》、《梅窗雜著》。
全宋文·卷四二九八
樊光遠(一一○二——一一六四),字茂實,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從張九成學,紹興五年省試第一,遂中進士第,調(diào)秀州海鹽縣主簿。歷秘書省正字,罷為閬州教授。召為秘書丞,除監(jiān)察御史,遷工部員外郎。補外知興化軍,除福建路提點刑獄,徙知嚴州。隆興二年卒,年六十三。見汪應辰《文定集》卷二二《吏部郎樊茂實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3—1175 【介紹】: 宋開封人,南渡后居寧國太平,字仁甫。呂夷簡從曾孫?;兆谛推吣赀M士。屢辟主管機宜文字。歷知德安縣,招輯流亡,建學舍以教其子弟。累除權禮部侍郎,凡內(nèi)禪典禮前未有者,多所訂正。官終知池州、徽州。
全宋文·卷四三四七
呂廣問(一一○三——一一七五),字仁甫,宣州太平(今安徽太平東)人。年二十,貢太學。宣和七年進士,授宣州士曹掾,改司理參軍,調(diào)徽州婺源縣主簿。入權邦彥、李光幕府。光南遷,罷居黃山之隅。后知江州德安縣,通判筠州、虔州。召為禮部員外郎。紹興二十七年提舉江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移浙西路,遷本路提點刑獄兼權湖州。除直秘閣、兩浙路轉(zhuǎn)運副使。遷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拜起居郎,除權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出知池州,以病移徽州。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三。見《南澗甲乙稿》卷二○《呂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3 【介紹】: 宋陵井監(jiān)仁壽人,字迪孺?;兆诔鐚幬迥赀M士。知閬中縣,遷祠部員外郎。欽宗靖康二年,聞金人欲廢趙氏立張邦昌,乃捫其膝曰:“不能為賊臣屈!”掛冠而去,自號捫膝居士。高宗即位,從京師趨行在,復為郎。因論遷都之害,為李綱所重,除四川撫諭官,督輸四川漕計、羨緡及常平錢物。建炎二年,刷川綱金帛八百余萬緡,乞留用為陜州五路軍糧犒設之費。紹興元年知果州,五年移知普州,上書言蜀守備之策。改夔州路提點刑獄。因勾龍如淵薦,召對,除駕部員外郎,遷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副使。十年,直秘閣、知遂寧府。有《捫膝稿》。
全宋詩
喻汝礪(?~一一四三),字迪孺,仁壽(今屬四川)人?;兆诔鐚幬迥辏ㄒ灰弧鹆┵n學究出身(《輿地紀勝》卷一五八)。欽宗靖康初官祠部員外郎,金人陷汴京,立張邦昌為楚帝,汝礪棄官歸邛山之陽,自號捫膝先生。高宗紹興元年(一一三一),知果州,五年,知普州,九年,提點夔州路刑獄,十年,知遂寧府,遷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副使(《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六、八五、一三一、一三四、一三七)。十一年罷,主管臺州崇道觀,十三年卒(同上書卷一四一、一四八)。有集十四卷,劉光祖為之序(《桯史》卷一四),已佚?!?a target='_blank'>兩宋名賢小集》中存有《捫膝稿》一卷?!∮魅甑Z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卷底本,參?!?a target='_blank'>成都文類》、《全蜀藝文志》等引詩,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八八八
喻汝礪(?——一一四三),字迪儒,仁壽(今四川仁壽)人。崇寧五年賜學究出身。政和二年,知閬中縣。遷祠部員外郎。張邦昌僭立,趣百官入賀,汝礪捫膝謂不能為賊臣屈,遂掛冠去,時稱捫膝先生。建炎元年六月為四川撫諭官,二年三月勒停。紹興元年起知果州,五年移知普州,九年改提點夔州路刑獄公事。十年正月除駕部員外郎,遷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副使。十一年罷為直秘閣,主管臺州崇道觀。十三年卒。著有《捫膝稿》。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三、六、一四、一六、九四、一三一、一三四、一三七,《宋史》卷四五三《孫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3—1170 【介紹】: 宋襄陽谷城人,寓居臺州,字瞻叔。王綱子。高宗紹興八年進士。累遷太府少卿。孝宗時,除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擢為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附湯思退力主宋金和議,專以割地啖敵為得計。后罷。乾道元年,起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加資政殿大學士,移知溫州。有《漢濱集》。
全宋詩
王之望(?~一一七○),字瞻叔,襄陽谷城(今屬湖北)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調(diào)處州教授。入為太學錄,遷博士。十八年,出知荊門軍(《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八)。提舉荊湖南常平茶鹽公事,改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三十年,總領四川財賦軍馬錢糧。三十二年,為川陜宣諭使(同上書卷一九八、二○○)。孝宗即位,除戶部侍郎。隆興初,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未幾,權江淮都督府參贊軍事,俄兼直學士院。二年(一一六四)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居天臺。乾道元年(一一六五)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撫使。移知溫州,尋復罷。六年冬卒。謚敏肅(《宋會要輯稿》)。有《漢濱集》六十卷(明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二有傳。 王之望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漢濱集》為底本,酌校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三五一
王之望(一一○四——一一七一),字瞻叔,襄陽谷城(今湖北谷城)人,后寓居臺州。初以父蔭入仕,紹興八年登進士第,為處州教授。歷知荊門軍、湖南提舉常平茶鹽、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副使。四川軍興,除太府少卿,總領全蜀財賦。孝宗即位,改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及還朝,參贊江淮都督府軍事。繼權直學士院,除吏部侍郎。隆興二年,自右諫議大夫拜參知政事,未幾兼同知樞密院事。時和戰(zhàn)未決,之望力附和議,以言者論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乾道初起知福州,為福建路安撫使,移知溫州。乾道七年卒,年六十八,謚敏肅。著有《漢濱集》。見本集卷八《候邊事少寧乞差宮祠朝劄》,《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八九、儀制一一之六,《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宋史》卷三七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遂寧府人,字元通。本名轓。為太學生。高宗建炎中苗傅、劉正彥作亂,奉張浚命往諭利害,言辭不屈,詔補奉議郎,守兵部員外郎??P麚岽?、陜,辟為主管機宜文字。坐事罷,復起知萬州、湖北轉(zhuǎn)運判官??0菹?,入為都官員外郎??Hノ?,遷直顯謨閣、知夔州。后除都大主管川陜茶馬,卒。
全宋文·卷三八二八
馮康國(?——一一四二),字元通,本名轓,遂寧(今四川遂寧)人。為太學生,負氣節(jié)。建炎中,苗傅、劉正彥作亂,往說調(diào)停,威武不屈,終至彌縫。以功補奉議郎、守兵部員外郎,更名康國。紹興初,主管川陜宣撫司機宜文字,遷荊湖宣諭使。三年,為言者所論,罷官。尋起知萬州、湖北轉(zhuǎn)運判官,入為都官員外郎。乞補外,遷右司員外郎,除直顯謨閣、知夔州。丁母憂,紹興八年五月起復,遷都大主管川陜茶馬監(jiān)牧公事。紹興十二年卒。見《宋史》卷三七五本傳,《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之一九,《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四。
劉寧止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4 【介紹】: 宋湖州歸安人,字無虞。劉一止從弟?;兆谛烷g進士。高宗建炎初為兩浙轉(zhuǎn)運判官。苗劉之變,力勸呂頤誥、劉光世勤王,且具軍需以佐。紹興間累官至吏部侍郎,奉祠卒。有《教忠堂類稿》。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吳偉明,字元昭,福建人?;兆诔鐚幬迥辏ㄒ灰弧鹆┻M士(明弘治《八閩通志》卷五二)。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知興化軍(明弘治《興化縣志》卷七)。八年,知徽州(《淳熙新安志》卷九)。九年,為應天府提點刑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八),兼轉(zhuǎn)運副使。十年,提舉臺州崇道觀(同上書卷一三四)。又為居士,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二○)。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八四
吳偉明,字元昭,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初官崇德尉,紹興二年知興化軍。八年,以左朝奉大夫知徽州。九年,除直秘閣、提點應天府路刑獄公事,又兼轉(zhuǎn)運副使。次年請祠,主管臺州崇道觀。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八、一三四,《新安志》卷九,明弘治《八閩通志》卷五二,雍正《福建通志》卷三○、三三。
全宋文·卷三二○四
吳偉明,字元昭,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崇寧五年進士及第,初官崇德尉,紹興中以朝散郎知興化軍,遷左朝奉大夫、知徽州;九年,除直秘閣、應天府路提刑兼轉(zhuǎn)運副使,旋奉祠主管臺州崇道觀。參道于海上洋嶼庵,與彌光藏主為法友。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七、一二八、一三四,《羅湖野錄》卷三,嘉靖《邵武府志》卷一三,《宋詩紀事補遺》卷三二。
林叔豹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德惠,一作懿文?;兆诔M士。高宗建炎四年,為慈溪令,廉明剛直。金兵破明州,立蔣安義為守。叔豹率鄉(xiāng)兵入城,殺安義。紹興元年,為秘書省正字。歷監(jiān)察御史、江東轉(zhuǎn)運副使。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子巖,字少隱。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知邵州,曾植梅竹于郡齋,榜曰青白堂。官終朝議大夫、廣西轉(zhuǎn)運使。事見《增廣箋注簡齋詩集》卷二七《題趙少隱青白堂三首》胡稚注。
全宋文·卷四○八八
趙子巖,字少隱,宗室,子崧弟。紹興三年任廣西轉(zhuǎn)運判官,七年任廣東轉(zhuǎn)運判官。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李彌遜《筠溪集》卷四,雍正《廣東通志》卷二六,《桂故》卷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崇安人,字彥禮。劉子羽弟。以蔭補官。累遷浙東提舉茶鹽事,改廣東轉(zhuǎn)運判官。高宗紹興二年,以應詔獻言忤當路,奉祠。尋以薦知撫州、信州。居官以恕為本,所至簡易不擾,甚得民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6—1168 【介紹】: 宋溫州人,字希深。登進士第。歷秘書正字,累官中書舍人,以忤秦檜意被黜。后提舉湖北常平,徙知嘉州,除成都路運判,改潼川路提刑。孝宗乾道二年除金部郎中,官終福建提刑。長于理學,尤精《論語》,每見學者必與講論。
全宋詩
何逢原(一一○六~一一六八),字希深,永嘉(今浙江溫州)人。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士。除敕令所刪定官。十年,遷秘書省正字。十四年,通判池州。十八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十九年,以忤秦檜出為兩浙東路安撫司參議官。二十五年,提舉荊湖北路常平茶鹽,徙知嘉州。三十年,為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八、一五二、一五八、一五九、一七○、一八五)。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出為福建路提點刑獄。四年卒,年六十三(《梅溪后集》卷二九《何提刑墓志銘》)。有集,今不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8—? 【介紹】: 宋江州德安人,寓居金壇,字炎弼。王寀子。年十九徒步赴京師,上書訟父冤,召對命官。高宗紹興初授廬州錄事參軍,累遷無為軍通判,擢知楚州,官終淮南運判兼隨軍運判。
王次張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8—1181 【介紹】: 宋濟南長清人,字漢老。王衣子。少以父恩補承務郎。喜習法令,中刑法科。歷浙東及湖南提刑司檢法官,覆獄事號平允。與巡尉鎮(zhèn)壓耒陽“群盜”,辟為廣西經(jīng)略司干辦公事。后歷湖南、湖北、江西路轉(zhuǎn)運判官,奉祠。
全宋文·卷四四三一
王次張(一一○八——一一八一),字漢老,濟南長清(今山東長清)人,寓會稽。以父恩補承務郎。中刑法科,歷浙東及湖南提刑司檢法官,辟廣西經(jīng)略司干辦公事,通判宜州、肇慶府。知全州,以計破叛卒,遷湖南轉(zhuǎn)運判官,移湖北。后徙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奉祠。淳熙八年以疾卒,年七十四。見韓元吉《中奉大夫提舉武夷山?jīng)_右觀王公墓志銘》(《南澗甲乙稿》卷二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8—1172 【介紹】: 宋臺州臨海人,字邦炎。早孤,事母孝。為文恢博有氣。高宗紹興五年進士。知瑞安縣,縣俗強梗,難治,獨撫以寬。以薦擢監(jiān)察御史。孝宗初歷右正言、左司諫,論時事頗多補益。疏言湯思退奸邪,張浚精忠。罷言職,以直敷文閣知建寧府,除福建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江東、浙西提刑。思退罷,召為宗正少卿,進給事中、兵部侍郎。除右諫議大夫。后為太子詹事,兼侍講。以疾告老,除敷文閣直學士奉祠。在朝論諫純正,多見嘉納。光宗立,追謚獻肅。
全宋詩
陳良翰(一一○八~一一七二),字邦彥,臺州臨海(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士,調(diào)會稽縣主簿。歷知慈溪、瑞安縣,衢州州學教授。三十一年,入為御史臺檢法官。擢監(jiān)察御史。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除右正言,遷左司諫。二年,出知建寧府,擢福建路轉(zhuǎn)運副使,改提點江東路刑獄,移浙西路。乾道四年(一一六八)以宗正少卿召,累遷給事中。八年,致仕,卒,年六十五。有奏議、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見《晦庵集》卷九七《陳公行狀》、《周文忠集》卷六六《陳公良翰神道碑》,《宋史》卷三八七有傳。
全宋文·卷四四三三
陳良翰(一一○八——一一七二),字邦彥,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紹興五年進士及第,知瑞安縣。累遷監(jiān)察御史。孝宗立,除右正言,左司諫。知建寧府,福建轉(zhuǎn)運副使,提點江東刑獄,移浙西。召為宗正少卿,兵部侍郎,除右諫議大夫。進給事中,以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召為太子詹事,兼侍講。未幾,以疾告老,除敷文閣直學士、提舉太平宮。乾道八年卒,年六十五。光宗立,特謚獻肅。見《宋史》卷三八七本傳,《朱文公文集》卷九七《敷文閣直學士陳公行狀》,《周文忠公集》卷六六《陳公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