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河中萬泉人,字亢宗。薛向子?;兆跁r累官徽猷閣待制、陜西都轉(zhuǎn)運使。后知太原府,以撫納西羌功,拜禮部、刑部尚書。坐啟擬反覆罷,提舉崇福宮。久之,知延安府。當遷官,乞回授其子薛昶京秩。前后因事六七貶,多以欺罔獲罪,言者并論之,降為待制。
全宋詩薛嗣昌,字亢宗,祖籍河中萬泉(今山西萬榮西南),居開封。紹彭弟?;兆诔鐚幹?,為熙河轉(zhuǎn)運判官,梓州、陜西轉(zhuǎn)運副使。歷知渭州、慶州、相州,太原府、延安府,坐啟擬反覆,前后因事六七貶。事見《宋史》卷三二八《薛向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九四二薛嗣昌,字亢宗,河中萬泉(今山西萬榮)人,薛向子。崇寧中歷熙河轉(zhuǎn)運判官,梓州、陜西轉(zhuǎn)運副使,直龍圖閣、集賢殿修撰。入為左司郎中,擢徽猷閣待制、陜西都轉(zhuǎn)運使。大觀間知渭州,改慶州。責安化軍節(jié)度副使,起知相州、太原府。政和中進延康、宣和殿學士,拜禮部、刑部尚書,坐啟擬反覆罷,提舉嵩山崇福宮。久之,遷延康殿學士、知延安府。后獲罪降為待制?!?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八《薛向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單州成武人,字德孺。龐籍孫。以蔭補施州通判?;兆诔鐚幹羞⒅?,以開邊為己任,每開一城即獲褒遷,五年間至徽猷閣待制。以直學士知成都府,招納保、霸州。前后在西南二十年,所得州縣皆貧瘠不毛之地,虛報戶籍,繕治轉(zhuǎn)餉,為害蜀民,未幾皆廢。宣和中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5—1152
【介紹】:
宋臨江軍清江人,字伯恭,號薌林居士。向敏中玄孫。哲宗元符三年,以恩補承奉郎。宣和間累遷淮南轉(zhuǎn)運判官、京畿轉(zhuǎn)運副使。高宗立,遣兵勤王,因素與李綱友善,為黃潛善所罷。紹興間累知廣州、江州,進徽猷閣待制,除戶部侍郎。晚知平江府,以拒金使入境議和忤秦檜,致仕退閑十五年。有《薌林集》、《薌林家規(guī)》。
全宋詩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開封(今屬河南)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以外戚恩補假承奉郎?;兆谛统酰窗l(fā)運司主管文字。七年(一一二五),為京畿轉(zhuǎn)運副使兼發(fā)運副使。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潭州。紹興老年(一一三一)知鄂州,主管荊湖東路安撫司。因曹成兵變事,提舉江州太平觀。起知廣州,未幾致仕。尋起知江州,改江東轉(zhuǎn)運使。八年,徙兩浙路轉(zhuǎn)運使,除戶部侍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八),尋出知平江府。時金使議和將入境,不肯金詔,乃致仕。卜居臨江軍清江,號所居曰薌林。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有《酒邊集》一卷、《酒邊詞》二卷。事見《文定集》卷二一《徽猷閣直學右大中大夫向公墓志銘》、《五峰集》卷三《向侍郎行狀》,《宋史》卷三七七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三八三○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號薌林居士,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元符末以恩補官,三遷知咸平縣。宣和中除淮南轉(zhuǎn)運判官。高宗朝歷江淮發(fā)運副使、江東轉(zhuǎn)運使、兩浙都轉(zhuǎn)運使,除戶部侍郎,罷知平江府。尋致仕,名所居曰薌林。紹興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著有《薌林家規(guī)》、《薌林文集》三十卷、《酒邊詞》二卷(存)。見胡宏《向侍郎行狀》(《五峰集》卷三),汪應(yīng)辰《向公墓志銘》(《文定集》卷二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八七二程元佐,政和中權(quán)荊湖南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兼勸農(nóng)使,封南陽縣開國男,奉詔修建陽升觀,并撰文以紀其事。
人物簡介
全宋詩張孝純,字永錫,滕縣(今山東滕縣)人。哲宗元祐間進士?;兆诖笥^元年(一一○七)通判濱州(《宋會要輯稿》方域五之二九)。政和四年(一一一四)為河北路轉(zhuǎn)運判官(同上書崇儒二之二五),移永興軍路。宣和五年(一一二三)以龍圖閣直學士、通議大夫為河東路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太原府(《山右石刻叢編》卷一八《圣母廟謝雨文》),金兵陷太原時被俘。金人扶立劉豫,任為丞相。致仕,卒謚安簡。事見《中州集》卷九、《南宋書》卷一三。今錄詩三首。
中州集孝純,字永錫,滕陽人。宣和末,知太原。國兵圍守踰年,人相食幾盡,乃下。朝廷憐其忠,換相職,后以相齊致仕。汴京建行臺,起為左丞相。踰年得請歸鄉(xiāng)里。二兄尚安健,鄉(xiāng)人為作三老圖。薨,謚安簡。子公藥,字元石,昌武軍節(jié)度副使致仕。孫觀,字彥國,世為文章家。曾孫厚之,字茂??,承安二年進士。
全宋文·卷二八七九張孝純,字永錫,徐州滕縣(今山東滕縣)人。元祐進士。大觀元年通判濱州,政和四年為河北轉(zhuǎn)運判官,移永興軍路。宣和五年為河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太原府,七年,金兵分道攻宋,仍堅守太原,拒絕招降。靖康元年九月城破,為金所執(zhí),不能屈,遂禮之,送還鄉(xiāng)里。建炎四年,金人立偽齊,以之為尚書右丞相,遂失晚節(jié)。紹興九年致仕歸里,卒。見《宋會要輯稿》方域五之二九、崇儒二之二五,《三朝北盟會編》卷五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三三、三七、四五,《南宋書》卷一三,《宋史》卷二三《欽宗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孟州河陽人,字會之。第進士。徽宗時知內(nèi)丘、咸陽、太康縣,括縣壯丁為兵,得千人,上其名數(shù)與按閱之法。蔡卞喜而薦之,提舉京畿保甲,使行其說,增籍二萬。歷提點江、淮坑冶鑄錢,入為將作少監(jiān)。遷刑部侍郎,因與王黼不相能,被罷,提舉崇福宮。尋知同州,徙陜西都轉(zhuǎn)運使。卒謚榮。
全宋文·卷二九五八李伯宗,字會之,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人。第進士,知內(nèi)丘、咸陽、太康縣。提舉京畿保甲,左遷相州通判,提舉白波輦運,提點江淮坑冶鑄錢,入為將作少監(jiān)。政和中歷大理卿,遷刑部侍郎。與王黼不合,罷,提舉崇福宮。起知同州,徙陜西都轉(zhuǎn)運使。以通奉大夫、顯謨閣待制卒。《宋史》卷三五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7
【介紹】:
宋建州崇安人,字端朝。翁彥深弟。哲宗紹圣四年進士。累官御史中丞。欽宗靖康之變時,為江淮荊浙制置轉(zhuǎn)運使,充經(jīng)制使,撰文誓眾,領(lǐng)兵入援,并貽書切責張邦昌。高宗即位,除江南東西路經(jīng)制使。
全宋詩翁彥國(?~一一二七),字端朝,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進士。累官御史中丞?;兆谛退哪辏ㄒ灰欢?,知江寧府改知杭州。七年,提舉南京鴻慶宮(《乾道臨安志》卷三)。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再知杭州,改知鎮(zhèn)江府(同上書)。金人入汴,為江淮荊浙制置轉(zhuǎn)運使,充經(jīng)制使。高宗建炎元年,知江寧府兼江南東西路經(jīng)制使。同年七月卒(《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贈少保。清嘉慶《崇安縣志》卷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六翁彥國(?——一一二七),字端朝,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紹圣四年進士。政和間為福建路轉(zhuǎn)運副使,宣和中官至御史中丞。靖康時為徽猷閣直學士、江淮荊浙制置發(fā)運使。建炎元年五月,知江寧府兼江南東西路經(jīng)制使。七月卒。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一三六、食貨六一之一、方域四之二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六、七,嘉靖《建寧府志》卷一八,《宋詩紀事》卷三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處州縉云人,字師予。幼穎悟,數(shù)歲能屬文,以詩為黃庭堅所賞。哲宗紹圣四年進士?;兆诔鐚庨g除提舉福建學事。高宗建炎末由直秘閣、兩浙轉(zhuǎn)運副使知越州,以職事修舉升顯謨閣。紹興二年以違詔科率,責授汝州團練副使,漳州安置。官至浙東安撫使。有《鶴溪集》。
全宋詩陳汝錫,字師予,青田(今屬浙江)人。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進士?;兆诔鐚庨g提舉福建學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為兩浙轉(zhuǎn)運副使(《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四年,知越州兼主管兩浙東路安撫司公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一之一○○)。紹興二年(一一三二),責授汝州團練副使、漳州安置(《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一)。有《鶴溪集》十二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事見《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五引《處州志》。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三二○四陳汝錫,字師予,處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幼穎悟,數(shù)歲能屬文。以詩為黃庭堅所賞。紹圣四年由太學登進士第。崇寧間,除提舉福建學事。建炎三年以直秘閣為兩浙轉(zhuǎn)運副使。次年知越州(后升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遷直顯謨閣。為右相秦檜所惡,紹興二年初責授汝州團練副使。著有《鶴溪集》。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三九、四○、五一,《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五引《處州志》。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傳正,徽宗大觀間為大理少卿。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言者論,罷開封府左司錄參軍。八年,由提點淮南西路刑獄任以事勒停(《宋會要輯稿》刑法四之八七、職官六八之二二、四○)。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任淮南轉(zhuǎn)運副使(《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二李傳正,字端初,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淑孫,壽朋子。累官大理少卿,建炎初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見《宋會要輯稿》食貨四七之一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九,《揮麈錄·馀話》卷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9—1153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似之,號筠溪。李彌大弟?;兆诖笥^三年進士。政和中累官起居郎,上封事直言朝政,貶知廬山,改奉嵩山祠,廢斥隱居八年。宣和末知冀州,募勇士,修城堞,力抗南下金兵。歷任知州及監(jiān)司。高宗紹興七年召為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復奏六事,鯁直如故。八年,試戶部侍郎。秦檜復相,因反對屈節(jié)議和,被迫引退。九年,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漳州。十年,歸隱福州連江西山。有《筠溪集》。
全宋詩李彌遜(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號筠溪居士,又號普現(xiàn)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徽宗大觀三年(一一○九)進士,調(diào)單州司戶。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剴切,貶知盧山縣。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為衛(wèi)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轉(zhuǎn)運副使。紹興二年(一一三二),知饒州。五年,知吉州。七年,遷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八年,試戶部侍郎。九年,因反對議和忤秦檜,出知漳州。十年奉祠,歸隱福建連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八),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二有傳?!±顝涍d詩,以丁氏八千卷樓藏李鹿山原藏《竹溪先生文集》為底本(藏南京圖書館)。參校朱彝尊藏明鈔本(簡稱明本,藏上海圖書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筠溪集》(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四四李彌遜(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號筠溪,福州連江(今福建連江)人,居于吳縣(今江蘇蘇州)。彌大弟。登大觀三年進士第。歷單州司戶,調(diào)鄆州陽谷簿。政和四年二月,除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十二月,引見上殿,改授承奉郎,遷秘書省校書郎,充編修六典檢閱文字。六年,授尚書禮部員外郎。七年正月,守尚書司封員外郎。八年四月,擢為起居郎。以封事剴切貶知廬山縣。歷知冀、筠、饒、吉州。紹興七年,召為左司員外郎,試中書舍人。時秦檜當國主和議,彌遜極論之,遂出知漳州。以力沮和議罷職,歸隱西山十馀年。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五。有《筠溪集》(一名《竹溪先生文集》)二十四卷(存)。見《筠溪李公家傳》(《筠溪集》卷末附),《宋史》卷三八二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昌孺,字德初,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徽宗政和六年(一一一六),以直秘閣為河北路轉(zhuǎn)運使。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落職(《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九之九)。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9—1171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世傳。林孝淵弟?;兆谡土赀M士。歷知南康軍、提舉廣東市舶。有番婦滿持瓊產(chǎn)以獻,為子求官。孝澤以為不可,上書力爭,固持不移。除知漳州,清介尤甚,至不用官燭入私室。以直秘閣予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9
【介紹】:
宋開封人,字晞道。神宗元豐五年進士。歷任兩浙、廣南、荊湖、江西監(jiān)司。徽宗政和二年,為太子右庶子,尋遷太子詹事、寶文閣直學士,在東宮十年。欽宗立,拜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擢尚書左丞、門下侍郎。金人來侵,力主求和,每與李綱等異議,故戰(zhàn)守之備皆罷。出使河東,與金議割地。高宗即位,言者論其主和誤國,降授別駕,安置南雄州,行至吉州卒。有《周易新講義》。
全宋詩耿南仲(?~一一二九),字希道,(《宋元學案》卷九八),開封(今屬河南)人。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進士(《宋史》卷三五二《余深傳》)。歷提舉兩浙、河北西路常平,提點廣南東路、夔州路刑獄,荊湖、江西路轉(zhuǎn)運使。入為戶部員外郎,辟雍司業(yè),坐事出知衢州?;兆谡投辏ㄒ灰灰欢瑸樘佑沂?,改定王、嘉王侍讀。俄試太子詹事,在東宮十年。欽宗即位,拜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升尚書左丞、門下侍郎,力主割地求和。高宗即位,罷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尋責臨江軍居住。建炎二年十二月,降授單州別駕(《宋史》卷二五《高宗二》),南雄州安置,行至吉州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二有傳。今錄詩十八首。
全宋文·卷二六三六耿南仲(?——一一二八),字晞道,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人。元豐五年登進士第,歷提舉兩浙常平,徙河北西路,改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廣東及夔州路刑獄,荊湖、江西兩路轉(zhuǎn)運副使。入為戶部員外郎,罷知衢州。政和二年以禮部員外郎為太子右庶子、試太子詹事,寶文閣直學士。欽宗即位,以東宮舊臣禮重之,拜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升尚書左丞、門下侍郎。金兵南侵,堅主和議割地。高宗即位,薄其為人,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議者論其主和誤國,責授單州團練副使、臨江軍居住。建炎二年十月,再降授單州別駕,行至吉州卒。有《周易新講義》十卷(存)、《易明蒙》行世。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一○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宋史》卷三五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溫州瑞安人,字貴勤。徽宗崇寧二年進士。累官大宗正丞,出為江東轉(zhuǎn)運使。江寧軍校周德叛,良顯聞變,率眾與戰(zhàn),力不勝而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0—1147
【介紹】:
宋南劍州沙縣人,字子猷。徽宗宣和三年進士。歷兩浙、廣東轉(zhuǎn)運判官。高宗紹興四年,除殿中侍御史,遷侍御史。五年,除戶部侍郎,累建言寬民力。除給事。出知福州、廣州。以顯謨閣待制致仕。鯁亮有學識,歷臺省、侍從,言論風旨皆卓然可觀。
全宋詩張致遠(一○九○~一一四七),字子猷,沙縣(今屬福建)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士。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添差兩浙轉(zhuǎn)運判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三)。四年除殿中侍御史。五年遷給事中,出知福州。八年知廣州。尋以顯謨閣待制致仕。十七年卒,年五十八。《宋史》卷三七六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三九八七張致遠(一○九○——一一四七),字子猷,南劍州沙縣(今福建沙縣)人。宣和三年進士。召對,擢為樞密院計議官。孟庾討范汝為,辟為隨軍機宜文字。除兩浙轉(zhuǎn)運判官,改廣東。紹興四年召為殿中侍御史,遷侍御史。五年,除戶部侍郎,進吏部侍郎,尋復為戶部侍郎。除給事中。以顯謨閣待制知臺州,改福州。八年正月,再召為給事中。出知廣州,尋以顯謨閣待制致仕。十七年卒,年五十八。鯁亮有學識,頗具時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六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