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詩向宗道,字元伯,河內(今河南沁陽)人。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權御史臺推直官(《宋會要輯稿》刑法五之二四)。神宗熙寧三年(一○七○),以職方郎中權發(fā)遣廣濟河都大輦運司公事(同上書食貨四五之一)。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五向宗道,字元伯,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敏中曾孫。治平元年,權御史臺推直官。后以職方郎中知淄州。熙寧初知遂州,三年,為都大催遣廣濟河輦運公事,尋遷廣東轉運使。見《宋會要輯稿》刑法五之二四、方域九之二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宋史》卷四五八《隱逸傳》中,《宋詩紀事補遺》卷一二,《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壽州人,字稚卿。呂公著弟。仁宗時賜進士出身。歷知澤、潁、廬、常四州,累改陜西轉運使。神宗元豐初知永興軍,徙河陽,平洛口兵變。哲宗時遷刑部侍郎、知開封府,為政明恕。官終戶部尚書。卒年七十。
全宋文·卷一三六一呂公孺(一○二一——一○九○),字稚卿,壽州(治今安徽鳳臺)人,夷簡幼子。仁宗時任奉禮郎,賜進士出身。判吏部南曹,知澤、潁、廬、常四州,提點福建、河北路刑獄,入為開封府推官。判都水監(jiān),改陜西轉運使。知渭州,徙鄆州。熙寧十年坐失入死罪,責知蔡州。元豐初,知永興軍,二年徙河陽。四年五月知審官東院,十一月出知秦州。以與李憲不和,徙相州,更陳、杭、鄭、瀛四州。元祐初加龍圖閣直學士,二年五月任秘書監(jiān),三年遷刑部侍郎,知開封府,四年擢戶部尚書。五年三月以病提舉醴泉觀,同月卒,年七十。著有詩集、奏議二十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九,《宋史》卷三一一《呂夷簡傳》附傳、卷二○八《藝文志》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39—1101
【介紹】:
宋眉州青神人,字趣翁,一字拙翁。七歲能詩,有“農夫苦相問,燮理是何人”之句。仁宗嘉祐六年進士。授簡州司理參軍。歷知什邡縣,除成都府教授、太學博士,官終潼州府路提點刑獄。有文集。
全宋詩杜敏求(一○三九~一一○一),字趣翁,一字拙翁(《范太史集》卷五五《手記》),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授簡州司理參軍,知漢州什邡縣。除成都府教授,請罷去,改差通判定州。遷朝請郎,除梓州路轉運判官,移潼川府路提點刑獄?;兆诮ㄖ芯竾曜溆诠?,年六十三。有文集三十卷,已佚。事見《凈德集》(《叢書集成初編》本)卷二四《朝請郎潼川府路提點刑獄杜公古詩歸墓志銘》。今錄詩十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9
【介紹】:
宋河南人。英宗治平元年知東明縣,權發(fā)遣度支判官。司馬光奏其資性狡猾,善于進取,求請不倦,請勒歸放官,不報。累遷陜西轉運使、江淮發(fā)運使,官至直昭文館、都轉運使。
全宋詩皮公弼(?~一○七九),字憲臣,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明隆慶《儀真縣志》卷四)。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知東明縣,權發(fā)遣度支判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一)。后知袁州(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神宗熙寧間歷江淮、陜西、永興軍路轉運使,制置解鹽使。元豐二年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七)。
全宋文·卷一六四九皮公弼(?——一○七九),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治平元年以都官員外郎知東明縣,權發(fā)遣度支判官。熙寧中權發(fā)遣江淮等路發(fā)運使,永興軍等路轉運使,陜西轉運使,官屯田郎中,遷度支郎中。元豐元年為陜西都轉運使,直昭文館。二年四月,坐舉俞士龍降一官,旋卒。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九、二七四、二八○、二九七,《宋詩紀事補遺》卷一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宣州人,字正夫。仁宗皇祐進士。嘉祐四年授旌德縣尉。應制科入等,被論罷。神宗元豐二年,任河北東路轉運判官。嘗密劾文彥博不治事,被神宗斥為無禮。三年,權提點河北東路刑獄。后自太常丞除廣東轉運副使,乞分司致仕,五年,罷知虔州。
全宋文·卷一六四七汪輔之,字正夫,宣州(治今安徽宣城)人。嘉祐四年,以旌德縣尉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入等,而論者言其無士行,遂罷。熙寧初,嘗為京兆府法曹參軍。熙寧末,歷官大理寺丞、知司農寺丞、淮南西路轉運判官,改河北東路、西路。元豐三年,以太子中允權發(fā)遣河北東路提點刑獄,改開封府推官,除廣東轉運副使,遂乞分司致仕。元豐五年,知虔州,論者言其狂悖,遂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三三一及《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之四、《全宋詞》第二一二頁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0—1107
【介紹】:
宋密州諸城人,字正夫。神宗熙寧間進士。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力行市易法。哲宗元祐中,召試館職,為秘閣校理,遷監(jiān)察御史。以蘇軾嘗謂其“聚斂小人”,乃劾軾誹謗神宗,反為諫官所劾,謫徐州通判。后累遷中書舍人、給事中?;兆诔癁槎Y部侍郎,拜御史中丞,排擊元祐黨人不遺余力。崇寧四年,以蔡京薦,為尚書右仆射。因與京爭權,相位罷復不定,未幾卒。謚清憲。
全宋詩趙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諸城(今屬山東)人。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石林燕語》卷三),教授登、棣二州。元豐末通判德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五)。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為集賢校理。二年,為監(jiān)察御史。四年,出通判徐州。五年,知楚州。八年,為京東路轉運副使(同上書卷三九三、四○二、四二九、四四五、四六七、四八四)。紹圣四年(一○九七)為禮部、吏部侍郎(同上書卷四九二、四九三)。元符元年(一○九八)為中書舍人(同上書卷四九八)?;兆诔?,拜尚書右仆謝。大觀元年卒(《宋史·徽宗紀》),年六十八。謚清憲。《宋史》卷三五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二一○七趙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諸城(今山東諸城)人。熙寧進士,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元祐中召試館職,為秘閣校理,遷監(jiān)察御史。又歷太常少卿,權吏部侍郎,除中書舍人、給事中?;兆诔酃儆分胸?。力主紹述之說,排擊元祐諸臣不遺馀力。崇寧元年,由吏部尚書拜右丞。二年,進左丞、中書門下侍郎。四年,因蔡京薦,進拜尚書右仆射。既相,與京爭權,屢陳京奸惡,且請去位避之。罷京,加挺之特進,仍為右仆射。大觀元年罷,卒,年六十八,贈司徒,謚清憲?!?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1—1095
【介紹】:
宋饒州鄱陽人,字器資。英宗治平二年進士第一。歷任幕職官。所著《詩義》為王安石見重,補國子直講。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陳時政十事。論不當以宦者主兵。歷江西轉運判官、京西提點刑獄。哲宗元祐為中書舍人。反對以“車蓋亭詩案”窮治蔡確,落職知徐州。哲宗親政,權吏部尚書。后知江州。有《鄱陽集》等。
全宋詩彭汝礪(一○四二~一○九五),字器資,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授保信軍推官,武安軍掌書記。神宗熙寧初,召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元豐初,出為江西轉運判官,徙提點京西刑獄。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為起居舍人,逾年遷中書舍人。以言事落職知徐州,旋加集賢殿修撰,入權兵、刑二部侍郎,進吏部尚書。因劉贄事出知江州,紹圣二年(一○九五)正月,召為樞密都承旨,未及赴而卒(《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三一曾肇《彭待制汝礪墓志銘》),年五十四。著有《易義》、《詩義》及詩文五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四十卷),已佚。后人收輯遺詩為《鄱陽集》十二卷,編次多舛誤重復?!?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六有傳。彭汝礪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鄱陽集》為底本,校以清嘉慶周彥、高澤履刻《鄱陽詩集》(簡稱嘉慶本),傅增湘校清鈔《鄱陽先生文集》(簡稱傅校)。參校宋陳思輯《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名賢)、清曹庭棟輯《宋百家詩存》(簡稱詩存)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九六彭汝礪(一○四二——一○九五)字器資,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治平二年進士第一。歷保信軍推官、武安軍掌書記、潭州軍事推官、國子直講、大理寺丞、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元豐初,以館閣??睘榻鬓D運判官,改提點京西刑獄。元祐二年擢起居舍人,三年,遷中書舍人。加集賢殿修撰。入權兵、刑二部侍郎。進權吏部尚書。紹圣元年,降待制出知江州。紹圣二年正月卒,年五十四。著有《易義》、《詩義》。另有《鄱陽集》十二卷(存),皆詩。見曾肇《彭待制汝礪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卷三一),《宋史》卷三四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許安世(一○四一~一○八四),字少張,襄邑(今河南睢縣)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士,(《宋歷科狀元錄》卷四)。調鄆州觀察推官。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召為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吏房公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一)。八年,出簽書濠州判官廳公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四二)。元豐三年(一○八○)為梓州路轉運判官(同上書職官六六之一三)。七年,卒于黃州(《宋歷科狀元錄》卷四),年四十四?!端卧獙W案補遺》卷九八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四○八許安世(一○四七——一○八三),字少張,拯子,襄邑(今河南睢縣)人。治平四年進士第一。熙寧初權鄆州觀察推官,五年為著作佐郎,遷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吏房公事,七年權檢正中書禮房公事,八年簽書濠州軍事判官。元豐中為梓州路判官。六年卒,年三十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二三一、二五七、二六六,《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四二、六六之一三,《東軒筆錄》卷一四,《宋朝事實類苑》卷四九,陸佃《許侯墓志銘》(載《陶山集》卷一四),《宋歷科狀元錄》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3—1122
【介紹】:
宋蜀州新津人,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張?zhí)朴⒌?。英宗治平二年進士。調通川主簿。熙寧中以章惇薦,權檢正中書禮房公事,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坐事責監(jiān)荊南稅。哲宗初為開封府推官,屢詣執(zhí)政求進,反對稍更新法,出提點河東刑獄,連徙數(shù)路。哲宗親政,召為右正言,遷左司諫,力攻元祐大臣司馬光、呂公著等?;兆诩次唬w中書舍人,崇寧初為翰林學士,尋拜尚書右丞,轉左丞。與蔡京議政不合,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大觀四年拜尚書右仆射,變更蔡京所為,為政持平。為臺臣疏擊出貶。后還故官職卒。謚文忠。有《神宗正典》、《無盡居士集》等。
全宋詩張商英(一○四三~一一二一),字天覺,號無盡居士,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唐英弟。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六《張少保商英傳》),調通川縣主簿,知南川縣。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權檢正中書禮房公事。五年,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八、二三一)。貶監(jiān)荊南稅。元豐初,除館閣??薄H辏ㄒ弧鸢恕穑?,檢正中書刑房,尋責監(jiān)江陵縣稅(同上書卷三○三、三○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開封府推官。二年,出提點河東刑獄,連使河北、江南、淮南路(同上書卷三七五、四○三、四五○、四八一)。紹圣中,召為右正言、左司諫,因事責監(jiān)江寧酒稅。起知洪州。元符元年(一○九八),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五○四)。召為工部侍郎,遷中書舍人?;兆诹?,出為河北路都轉運使,降知隨州。崇寧初,為翰林學士,拜尚書右丞轉左丞。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大觀四年(一一一○),除資政殿學士,中太一宮使(《乾道臨安志》卷三),頃除中書侍郎,拜尚書右仆射。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出知河南府,尋落職知鄧州,再謫汝州團練副使,衡州安置。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贈少保。有文集一百卷(《宋史·藝文志》),已佚,《兩宋名賢小集》輯有《友松閣遺稿》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一、《東都事略》卷一○二有傳。張商英詩,第一卷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為底本,從《新刊古今歲時雜詠》(以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抄本為底本)等書中輯得之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二二二八張商英(一○四三——一一二一),字天覺,號無盡居士,蜀州新津(今四川新津)人,唐英弟。治平二年進士,調達州通川主簿,辟知南川縣,以檢正中書禮房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責監(jiān)荊南稅。更十年,得館閣???、檢正刑房,責監(jiān)赤岸鹽稅。哲宗初,為開封府推官,反對變更新法,出提點河東刑獄,連使河北、江西、淮南。哲宗親政,召為右正言、左司諫,力攻元祐大臣。又以事責監(jiān)江寧酒。起知洪州,入為工部侍郎,遷中書舍人,出為河北都轉運使,降知隨州。崇寧初,歷吏部、刑部侍郎、翰林學士。雅善蔡京,拜尚書右丞,轉左丞。復攻京,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削籍知鄂州。大觀四年,除中書侍郎,拜尚書右仆射,變更蔡京之政。政和元年,為臣僚所攻,罷知河南府,旋貶衡州安置,繼復還故官職。宣和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九。紹興中賜謚文忠。有《無盡居士集》一百卷,久佚。《宋史》卷三五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棣州人,字仲禮。仁宗慶歷間進士。通判恩州,減釋死囚罪。判乾寧軍,筑滄州河堤數(shù)十里,自是州無水害。歷任知常州、兩浙提刑、河水轉運副使、倉部郎中。
人物簡介
全宋詩朱明之,字昌叔,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王安石妹婿。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清嘉慶《揚州府志》卷三九)。官著作佐郎,進崇文院校書(《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九)。曾知秀州,遷兩浙監(jiān)司(同上書卷二七八、三五五)。官至大理少卿。事見《王荊公詩注》卷三《寄朱昌叔》注。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九朱明之,字昌叔,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皇祐元年進士及第,王安石妹婿。初宰山陽,為著作佐郎。熙寧四年,詔充崇文院校書,除樞密院檢詳兵房文字。六年二月,擢館閣???。七年七月,權判刑部,遷太常博士。九年十月,出知秀州。后官至集賢校理、大理少卿。元豐四年十月,落職勒停。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九、二三三、二四二、二五四、二七八、三一七,《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一二,《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敦夫。仁宗皇祐五年進士。累遷提舉湖北常平、通判河南府,仕至荊湖南路轉運判官。時役法方行,師厚言四方風俗不同,復有勞逸輕重,不宜概賦。章惇以溪洞蠻擾辰、沅二州,議輸常平粟以備邊,師厚謂當使邊卒廣屯田為便,朝議稱是。
全宋詩周師厚,字敦夫,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為衢州西安令。后由制置條例司即提舉湖北常平、遷轉運判官,改湖南,又通判保州(《道鄉(xiāng)集》卷三七《高平縣太君范氏墓志銘》)。官至朝散郎。哲宗元祐初卒(《范忠宣集》卷二《祭周朝散文》)。事見《延祐四明志》卷四。
全宋文·卷一五一四周師厚,字敦夫,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实v五年進士,為西安令。歷提舉湖北常平、通判河南府及保州,仕至朝散郎、荊湖南路轉運判官。時役法方行,師厚言四方風俗不同,不宜概賦,朝議是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七,延祐《四明志》卷四等。
人物簡介
全宋詩程之才,字正輔,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嘉祐進士。官廣南東路提刑(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五一)。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一程之才,字正輔,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中進士及第。熙寧七年知司農寺丞,八年,為中書丞,元豐初,以太常博士為利州路轉運判官。二年,改夔州路、梓州路。累官廣南東路提刑。之才初娶蘇洵幼女,抑郁早卒,兩家遂不和。后釋憾,與軾兄弟篤中外之誼,周旋甚至。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八、二六四、三三一,《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一之四○(第四冊第三七七四頁),《宋詩紀事補遺》卷一六,《宋蜀文輯存作者考》卷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開封人,字子平。賈昌朝弟。舉進士。歷梓州路轉運判官、淮南提刑、廣東轉運使、兩浙路轉運使。神宗熙寧更法,核吏治,昌衡數(shù)以利害聞,帝獎其論奏忠益。召為戶部副使,提舉市易司,課羨,增秩右諫議大夫,知河南府。歷任州府。以正議大夫致仕。
全宋文·卷一三○七賈昌衡(?——一○九○),字子平,真定獲鹿(今河北鹿泉)人,昌朝弟。舉進士,為梓州路轉運判官。徙提點淮東刑獄、廣東轉運使、兩浙路轉運使。熙寧四年召為戶部副使、提舉市易司。八年,擢右諫議大夫、太子中允。歷知河南府、陳州、鄆州、應天府、鄧州。元豐八年提舉鴻慶宮。元祐二年以正議大夫致仕,五年六月卒。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四、二二三、二五五、二六九、三五九、三九六、四四四,《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一四,《宋史》卷二八五《賈昌朝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普州安岳人,字叔明。仁宗慶歷六年進士。任晉原令,累官知梓州。神宗熙寧末,范純仁帥懷慶,有訟純仁不法者,詔系寧州,命如晦往訊之,力辨其誣。富弼、韓縝有詩稱述其事。
全宋詩馮如晦,字叔明,普州安岳(今屬四川)人(《鶴山大全集》卷三九《綿州通判廳二賢祠堂記》)。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清道光《安岳縣志》卷九)。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為陜西提刑(《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四)。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為永興軍路提刑(同上書卷四一一、四一五)。六年,為左朝議大夫、戶部郎中(同上書卷四五七)。七年,為集賢校理、知梓州(同上書卷四七四)。
全宋文·卷一五三三馮如晦,字叔明,安岳(今四川安岳)人。慶歷中舉進士,治平中為晉原令,遷中都外郎。熙寧末、元豐初,為御史臺推直官。元祐中,歷永興軍路提刑、夔州路轉運使、戶部郎中。七年,以集賢校理知梓州。見文同《丹淵集》卷三九《秘書丞馮君墓志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四、四一一、四五七、四七四、四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