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運司(運司)
(1).古代官名。轉運使司轉運使、鹽運使司鹽運使的省稱。 宋 吳自牧 夢粱錄·解闈:“三年一次,八月十五日,放貢舉應試諸州郡府及各路運司,并于此日放試?!?span id="7p0wa0l" class="book">《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一回:“這個擋口,外面又進來一個人,大家都認得是 兩淮 運使……獨有 田小辮子 又頂住問:‘貴姓?臺甫?!\司説了?!?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一:“嗣恐人心震駭,姑從寬先行撤任,即交運司 程雨亭 都轉 儀洛 ,歸案審訊?!?br />(2).指運司衙門。 清 吳嘉紀 《海潮嘆》詩:“斂錢墮淚送總催,代往運司陳此情。”
《漢語大詞典》:運使(運使)
古代官名。水陸運使、轉運使、鹽運使等的簡稱。 唐 韓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自初為 伊闕 尉,佐 河南 水陸運使,換兩使,經七年不去?!?宋 王辟之 澠水燕談錄·事志:“ 慶歷 中, 蔡君謨 為 福建 運使,始造小團以充歲貢。”二刻拍案驚奇卷七:“ 乾道 初年, 祝次騫 任 嘉州 太守,就除 利州路 運使。”《清會典事例·戶部·鹽法》:“﹝ 乾隆 五十八年﹞奉旨: 杭州 織造改為鹽政,兼管織造事務;其鹽道本無分巡地方之責,著改為運使?!?/div>
《漢語大詞典》:發(fā)運(發(fā)運)
(1).運輸。 高承 事物紀原·節(jié)鉞帥漕·發(fā)運引 宋 王溥 五代會要:“ 晉 天福 三年, 韓延嗣 配 華州 發(fā)運務,此始見發(fā)運之名。”宋史·食貨志上三:“八年,乃擇干彊之臣,在京分掌水陸路發(fā)運事?!?麥云 《第一次出擊》:“原來計劃委員會剛來了一個緊急電話說增撥兩千噸水泥給他們,叫公司馬上派人到××市水泥廠辦理發(fā)運。”
(2).指水陸發(fā)運使。即轉運使。 宋 高承 事物紀原·節(jié)鉞帥漕·發(fā)運:“《宋朝會要》曰:‘…… 太平興國 五年正月,命 姚沆 為 陜府 三門 發(fā)運。’”宋史·食貨志上三:“ 雍熙 四年,併水陸路發(fā)運為一司?!?span id="0i7fi2r" class="book">《宋史·劉熙古傳》:“俄為三司戶部出使巡官,領 永興 、 渭橋 、 華州 諸倉制置發(fā)運?!眳㈤?宋 張邦基 墨莊漫錄卷四、宋史·食貨志上三。
(3).交上好運。 宋 張世南 游宦紀聞卷一:“恭惟發(fā)運學士膺時納祐,與國同休?!?元 秦簡夫《剪發(fā)待賓》第四折:“兒做了狀元郎,娘做了太夫人,娘和兒一齊發(fā)運。”
《漢語大詞典》:運判(運判)
古代官名。 宋 代始于轉運使、發(fā)運使下設判官,職位略低于副使,稱轉運判官、發(fā)運判官,簡稱“運判”。 宋 高承 事物紀原·節(jié)鉞帥漕·運判:“ 開寶 五年八月九日,以 潘美尹 崇珂 并兼領 嶺 南轉運使,以轉運使 王明 為副使, 許允言 為判官,則轉運之有判,自此其始也。 太平興國 三年四月十日,置諸道轉運判官。” 宋 王安石 《與馬運判書》:“運判閣下:比奉書,即蒙寵答,以感以怍?!?span id="i772gw7" class="book">《清會典事例·戶部·鹽法》:“至 甘肅 、 四川 、 云南 、 貴州 等省未設運使……其運同、運判、提舉等官,均有催徵錢糧之責?!?/div>
《漢語大詞典》:大漕
宋 代轉運使的俗稱。 宋 葉適 《經總制線一》:“ 方臘 既平,東南殘破,郡縣事須興復, 陳亨伯 以大漕兼經制使,移用諸路財計。”
分類:轉運使
《漢語大詞典》:楊子院(楊子院)
唐 鹽鐵轉運使在 楊子縣 所置巡院。 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新舊唐書二一·楊子院:“ 楊子院 ,鹽鐵轉運之委藏也?!睏睿槐咀鳌?揚 ”。
《國語辭典》:一路福星  拼音:yī lù fú xīng
路,宋朝行政區(qū)域的名稱。宋鮮于侁出任浙東轉運使,司馬光稱許為福星,專懲貪官,造福百姓。見宋。秦觀〈鮮于子駿行狀〉。后比喻官吏恩德及民,轄區(qū)的人頌為福星。《歧路燈》第五四回:「吃茶已畢,邊公問了姓名,說了『弟系初任,諸事仰祈指示』話頭。眾人也說了『一路福星,愷悌樂只』的話頭?!购髞硪灿脼樽H寺猛酒桨驳脑?。
《國語辭典》:一琴一鶴(一琴一鶴)  拼音:yī qín yī hè
宋代趙抃入蜀為官,只帶一張琴,一只鶴。見《宋史。卷三一六。趙抃傳》。后用以形容行裝簡單。亦比喻官吏的清廉。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你把那行裝整頓,無過是一琴一鶴緊隨身?!?/div>
《漢語大詞典》:綱署(綱署)
管理綱運之官署。 唐 代為各道轉運使司。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二:“公( 韓滉 )慮敖倉之粟不繼,憂王師之絶糧。遂于 浙江 東西,市米六百萬石,表奏御史四十員以充綱署。 淮 汴 之間,樓船萬計。中原百萬之師饋糧不竭者, 韓公 之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