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363—1435 【介紹】: 明四川巴縣人,初名瑢,字宜之。洪武十八年進士。授中書舍人,頗稱帝意。建文時超擢吏部右侍郎,于齊泰、黃子澄等興革事宜無所建明。燕兵入京,迎附。永樂時歷進吏部尚書,輔太子監(jiān)國。義熟典故,達治體,軍國事皆倚辦,與戶部尚書夏原吉稱“蹇夏”。其后歷侍仁、宣二帝,并見倚任。卒謚忠定。維基
蹇義(1363年—1435年2月12日),原名蹇瑢,字宜之,四川行省重慶路巴縣(今重慶市)人。明朝永樂、洪熙、宣德年間重臣、進士出身。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明太祖賜名“義”。建文年間,官至吏部右侍郎。永樂年間,晉升吏部尚書,并負責輔導皇太子朱高熾。洪熙年間,晉升少師,此后受明仁宗、明宣宗所倚重。明英宗即位后逝世。根據蹇氏族譜記載,蹇氏家族的蹇政福在南宋末的1260年從江西遷移到重慶,蹇瑢是蹇政福的四世孫(玄孫)。洪武、建文年間洪武十七年(1384年),蹇瑢中式甲子科四川鄉(xiāng)試,洪武十八年(1385年)聯捷進士,授中書舍人。他奏事很合明太祖心意。明太祖問道:“你是蹇叔的后代嗎?”蹇瑢叩頭不敢回答。明太祖喜歡他的誠實,為他改名為“義”,并親手寫下蹇義之名賜給他。他任滿三年應當升遷,明太祖特命滿九年后再升,說:“朕將要用蹇義。”因此他朝夕侍從明太祖左右,小心敬慎,不曾觸怒明太祖。明惠帝即位后,推測明太祖之意,升蹇義為吏部右侍郎。當時齊泰、黃子澄執(zhí)掌政權,外興軍事,內改制度,蹇義沒有提出任何意見。國子監(jiān)博士王紳寫信去責問他,蹇義無法回答。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四川巴縣人,字克遠。蹇義孫。成化十一年進士。歷官御史、僉事。居官清儉剛直,處事從容。維基
蹇霆(1436年—1495年),字克遂,四川重慶府巴縣人,官籍,治《禮記》,年四十歲中式成化十一年乙未科第三甲第八十四名進士。十月初六日生,行一,曾祖蹇源斌,贈榮祿大夫少師吏部尚書;祖蹇義,榮祿大夫少師兼吏部尚書 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師 謚忠定;父蹇蕓,國子生;母龐氏。永感下,妻尹氏,弟蹇??;蹇霯;蹇雹。由國子生中式四川鄉(xiāng)試第十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二百七十四名。
人物簡介
【生卒】:1458—1518 【介紹】: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濟之,號謇齋。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授松滋知縣,遷刑部主事,理獄頗多平反。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參政。維基
華津(1458年—?),字濟之,號蹇齋,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人,民籍。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二名舉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式丁未科會試第三百四十二名,三甲第二百零九名進士。授松滋知縣,遷刑部主事,改戶部,監(jiān)通州倉。晉員外郎,正德三年(1508年)六月奉命查常德府香爐洲等處莊田,出為廣平府知府,十二年(1517年)正月升山西布政司右參政。
人物簡介
蹇來譽(1518年—1596年),字子志,更字子修,號文塘,四川重慶衛(wèi)官籍。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由國子生中式癸卯科四川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會試第四十七名,科第二甲第九十三名進士。初授兵部武選司主事,歷任職方司員外郎、陜西按察司僉事,以京察左遷蒲州同知,署臨晉縣。晉臨清州知州,升南兵部車駕司員外郎,逾年晉廣東僉事,備兵惠州,改官云南按察司僉事,隆慶五年(1571年)致仕。年七十九卒。
人物簡介
蹇應祺(1519年—?),字伯吉,陜西西安府涇陽縣人,民籍。陜西鄉(xiāng)試第五十九名舉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式庚戌科會試第二百三十三名,登第三甲第一百七十二名進士。
人物簡介
字子修,重慶人。嘉靖壬戌進士,累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維基
蹇達(1542年—1608年),字汝上,號理庵,四川重慶衛(wèi)官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進士出身。授潁上縣知縣,移祥符,擢禮部祠郎,出使鄭藩,稍遷儀司員外郎,出為山東僉事,備兵曹濮,左遷知平定州,歷官皖郡丞(安慶府同知),萬歷三年(1575年)擢拔為平陽知府。三年入計,擢山西副使,改山東督學,升本省右參政,擢湖廣按察使,備兵蘇松。尋以僉都御史巡撫順天。入為大理寺卿,擢戶部右侍郎,俄轉左,改兵部侍郎,官至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昌平、保定四鎮(zhèn)軍事?;丶刂?,以拾遺聽勘。三十年起原官,累賞軍功,升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三十六年七月卒于官,年六十七。
人物簡介
高捷,字蹇瘁,號中白,山東濟南府淄川縣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第十三名舉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辰科進士,初授行人司行人,歷任司副、司正,四十二年升戶部郎中,四十三年出任淮安府知府,四十六年閏四月升為河南副使,管徐淮道事。天啟元年七月降為河南布政使司參議,二年回籍養(yǎng)病。
人物簡介
海明,字懶愚,號破山,姓蹇氏,四川大竹人,卓錫蕪湖某寺滅度,后筑塔于崇義庵畔,著《破山語錄》。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破山。蜀之蹇氏子。弱冠得度。從慧法主。聽講楞嚴。咨疑不決即出蜀。住破頭山。鞭逼三載。忽于經行之際。見一平世界。不覺墮落巖下。損足。至半夜翻身。劇痛有省。叫曰。屈屈。一居士曰。師腳痛耶。師劈面一掌曰。非公境界。尋參博山。復參云門。后參天童。童問那里來。師曰云門。曰幾時起身。師曰東山紅日出。童曰東山紅日出。與汝什么相干。師曰老老大大。猶有這個語話。童曰我既如此。你許多絡索。又從那里來師震威一喝便出入室次。童問內不放出。外不放入。政恁么時。以何為界。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崇禎己巳出世。僧問萬法從心生。萬法從心滅不生不滅。心在甚么處。師曰。謝三娘不識四字。僧禮拜。送法衣至。上堂。大庾嶺頭提不起。雞足山前成滯貨。衲僧今日獲一披。如云普覆華王座。大眾記取三十年后。切忌不可動著。何也動著則禍生。問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為什么惟佛與祖乃能知之。師曰知音不必頻頻舉。八兩原來是半觔。問破山堂內有僧否。師拈拄杖曰。向前來與汝道曰。執(zhí)拄杖者是誰。驀頭一棒。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八
釋海明,字破山,人稱曰萬峰老人。姓蹇氏,世居渝城,后徙大竹,遂為大竹人。生含聰睿,質挺奇標,識者謂其狀類黃檗。年十九,祝發(fā)于大持庵,以融光尊宿為師。偶聽慧然法師講《楞嚴經》至“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終日疑悶,乃讀古人語錄頌古,無可入處。遂孤身出蜀,見數耆宿,莫能取決。俄棲楚之破頭山,經行萬丈懸崖,自誓刻期取證,限以七日。日盡晌午,忽見銀色世界,一平如掌,信步舉足,不覺墜巖,左足已傷,尚不自知,胸中塊磊,渙爾解釋,但叫屈屈。自此出山南行,見憨山、博山、雙髻、雪橋諸宿,微有啟悟。再謁湛然,頓圓大戒。聞天童密云悟,赴金粟,徑往造請,機語契合,竟付以源流一紙,信金一緘,祇受而返,息止苕溪。崇禎己巳冬,嘉禾紳耆,向其道風,請主東塔。遐邇學者,歸之如云。壬申春,張金吾振宇、馮銓部伯井皆蜀人,請明還蜀,闡化鄉(xiāng)里,而明亦動峨鷲瓦屋之思,辭密西邁,卓錫萬峰古剎。既而中慶、佛恩、白兔,已振威音;鳳山、棲靈、祥符、無際,并撒布衣。感紳薦之歸依,受藩王之隆養(yǎng)。二十年間,九坐道場。譚梁生司業(yè)所云“花開攜李,果熟蠶叢”者,信不虛也。明季甲申之變,刀兵橫起,殺人盈野,有李將軍立陽者,殘忍尤甚,人呼“李鷂子”。嘗請明至營中,明思導以慈念,化其殺機,陽遂強之食肉。明曰:“公不嗜殺人,僧何惜一口?!标栐唬骸暗茏硬粴⑷耍笌煶H馐??!比幻坑诒┡拢嗨?。時以曹山酒志公鴿比之,尤有足多者。清順治癸巳,蜀難漸平,乃回梁山,依金城寨,去寨半里,有舊紳別墅,尚馀老桂二株,葺而居之,顏其堂雙桂院曰“福國”。未幾,四眾歸之,遂成叢林。山門、佛殿,一時聿新??滴跫壮剑傊评顒P既定巫山,道通川楚,以母喪故,再使延請,明不得已,杖錫巴渝,盤桓九旬,相得甚歡。及其別也,李公亨之牢醴,明喟然嘆曰:“昔遇惡魔而踰閑,今逢善友而昭戒。”從茲不近酒肉矣。遂辭而歸。丙午春,年已七十馀,道俗稱慶,來者萬指,方祝無量。無何,示疾垣化,時康熙五年三月十日也,壽七十四,臘五十九,塔于梁山艮龍山麓。別眾偈云:“初開劫運九開爐,七十年來志不渝。每見駒隙難度尾,常聞老蚌易生珠?!钡梅ǖ茏影耸湃耍芍^英靈并集。已而或疑其濫,不知明際鼎革,狂禪滿地,過于峻拒,恐將折而趨邪?故以傳法為衛(wèi)法也。明著述最富,其傳者《破山語錄》、《山居詩》、《雙桂草》諸集,幾盈尺,已付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