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8詞典 2分類詞匯 26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球 → 毬球”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26,分2頁顯示  上一頁  1
分類詞匯(續(xù)上)
鞠圃
鴛鴦拐
踏博
藤球
臨門一腳
丟拐
花毽
鏟球
搊拾
腳法
流星拐
《漢語大詞典》:鞠圃
踢鞠場,古代踢球場。 明 高啟 《南園》詩:“春已去,人不來,一樹兩樹桃花開,射堂踘圃俱青苔。”
《漢語大詞典》:鴛鴦拐(鴛鴦拐)
(1).古代踢球動作名。先后用左右外腳踝連續(xù)踢球的花樣動作。 元 鄧玉賓 《林里迓古·仕女圓社氣毬雙關(guān)》套曲:“迴避著鴛鴦拐,隄防著左右抄?!?span id="lhseayc" class="book">《水滸傳》第二回:“那 高俅 見氣毬來,也是一時的膽量,使箇鴛鴦拐,踢還 端王 ?!?br />(2).一種武術(shù)動作。用左右足連續(xù)猛踢。 孟汝 宋嘯 《銀彈俠女風塵記》第一章:“他知道,這是 鳳珠 善使的鴛鴦拐,鞋尖嵌著鐵片,若被擊中,必吐血身亡?!?/div>
《漢語大詞典》:踏博
亦作“蹋博”。 古時踢球、六博一類的雜戲。 明 湯顯祖 《金堤賦》:“文絲縠縞兮瑩波煙,吹歌蹋博兮工數(shù)錢?!?/div>
《國語辭典》:藤球  拼音:téng qiú
1.一種球類運動。起源于十五世紀的馬六甲一帶,具排球的整體配合、足球的靈巧傳遞和羽毛球長抽短吊等特性。比賽場地似羽毛球場,男、女子組比賽中間隔網(wǎng)分別為一點五五公尺和一點四五公尺高。每方由三名球員上場,僅以頭與腳控球、攻擊。
2.藤球比賽所用的球。用每股九至十一根單層藤條編織而成。圓形,共有十二孔,男子組比賽用球重量約一百七十至一百八十公克,女子組比賽用球重量約一百五十至一百六十公克間。
《國語辭典》:臨門一腳(臨門一腳)  拼音:lín mén yī jiǎo
本指足球賽時,攻方在對方球門前踢球入門的一腳。后亦指事情在緊要關(guān)頭時,助其成功的力量。如:「就是王老臨門一腳,這件事情才談攏了?!?/div>
《國語辭典》:丟拐(丟拐)  拼音:diū guǎi
一種踢毬技術(shù)。指彎曲著腿踢球。《金瓶梅》第一五回:「桂姐的行頭,比舊時越發(fā)踢熟了,撇來的丟拐,教小人每湊手腳不迭?!?/div>
《國語辭典》:花毽  拼音:huā jiàn
毽球球員利用各種技巧所做出的各種踢球動作。
《漢語大詞典》:鏟球(鏟球)
足球比賽中,運動員用單腳或雙腳沿地面滑動觸球的一種踢球技術(shù)動作。《體育報》1983.6.3:“防守上,他們盯人很緊,運用鏟球破壞對方進攻的能力很強,幾乎每個隊員都會鏟球?!?/div>
《漢語大詞典》:搊拾
宋 元 時踢球的術(shù)語。 元 朱凱 《黃鶴樓》第二折:“官人忙便罷,若閒時,家來教你打幾箇搊拾。” 元 鄧玉賓 《村里迓古·仕女圓社氣毬雙關(guān)》套曲:“你看他打搊拾云外飄,蹬圓光當面繞。”
分類:踢球
《漢語大詞典》:腳法
指踢球、踢毽子等的技巧。如:他踢球的腳法細膩。
《漢語大詞典》:流星拐
踢彩球的一種技法。騰起一腳,同時以別一腳從身后踢球。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汪士秀:“叟笑曰:‘不惡不惡,此吾家流星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