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3或904—960 【介紹】: 名或作延嗣。五代時廣陵人,字正中。馮令頵子。仕南唐。初入李昪元帥府,授秘書郎。李璟時累官左仆射同平章事。相傳與弟延魯交結魏岑、陳覺、查文徽,侵損時政,時人謂之五鬼。此說或過,然居相實不稱職。工詩,尤以詞名。璟嘗因曲宴內殿,從容謂:“‘吹皺一池春水,何干卿事?”延巳對曰:“安得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笛寒’,特高妙也?!弊渲u忠肅。有《陽春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03?—960 一作延嗣,字正中。巳或作己,誤。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南唐烈祖時,累遷駕部郎中、元帥府掌書記。中主保大元年(943)拜諫議大夫、翰林學士,遷戶部侍郎。次年,任翰林學士承旨。四年,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后以伐閩兵敗,罷為太子少傅,出為昭武軍節(jié)度使。十年,拜左仆射,同平章事。建隆元年(960),官終太子太傅,謚忠肅。生平見馬令及陸游《南唐書》、《十國春秋》本傳。今人夏承燾有《馮正中年譜》。延巳有辭學,多伎藝,工詩,尤擅詞,乃五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王國維評其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與中后二主詞皆在花間范圍之外”(《人間詞話》)。今有《陽春集》傳世,其中混有溫庭筠、韋莊、歐陽修、李煜諸人詞?!?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詞78首,詩1首,斷句1聯?!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詞3首,詩斷句1聯。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六
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人。仕南唐。累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除昭武昭義軍節(jié)度使。周師入。改太子太傅。宋建隆元年卒。年五十八。謚忠肅。
王處回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51 【介紹】: 五代時彭城人,字亞賢。性寬厚愛士,頗有機略。仕后蜀。孟知祥時累官樞密使,受顧命輔政。孟昶立,同平章事。后因專權貪縱,黜為武德節(jié)度使,以太子太傅致仕。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賢義。廣順三年益都縣大云寺講經沙門。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遇賢(九二五~一○一二),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俗姓林,為東林寺僧,鄉(xiāng)人謂之林酒仙。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卒,年八十八(《吳郡志》卷四二、《北澗集》卷一○《酒仙祠銘》)。今錄詩四首。
劇可久 朝代:五代至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涿州范陽人,字尚賢。通曉法令。歷仕后唐、后晉、后周。累官大理卿、太子右庶子。后周世宗時,因刑書條目繁細,難以檢討,與侍御史張湜等刪定《刑統(tǒng)》。宋太祖建隆三年,以光祿卿致仕。在廷尉四十年,用法平允,以仁恕稱。卒年七十七。
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一
可久字尚賢。州范陽人。仕后唐。累遷著作郎。入晉歷大理卿。周廣順初改太仆卿。分司西京。顯德五年復拜大理卿。入宋。建隆三年卒。
耶律賢適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28—980 【介紹】: 遼皇族,字阿古真。以軍功為右皮室詳穩(wěn)。穆宗應歷中,入耶律賢藩府。賢(景宗)即位,拜北院樞密使兼侍中,出為西北路兵馬都部署。乾亨初封西平郡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京兆人。仕南唐李煜為內供奉。善畫樓臺、人物,于時見稱。嘗作《春江圖》,煜為題《漁父詞》于其上。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九 遺身科
出泉州永春丘氏。少聰敏。即依師披剪于吉祥院。后游學云門。得心法。既匡眾衡陽之大圣寺。其操守愈益孤峻。一布衣。雖屢更寒暑。未嘗變。一藤狀晝夜禪坐。如株杌。有問者。酬答無小滯。乾德中。忽告眾曰。吾今茲且將償宿愿矣。明日徑入南窯山。諸子弟輩。初莫之知也。有求之者。得雙脛骨草石間。然后信其委身于豺虎矣。阇維收舍利起塔。壽七十四。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守賢。姓丘氏。泉州永春人也。少而聰達淵懿沈厚。誓投吉祥院從師披剪焉。后游學棲云門禪師道場明了心決。趨彼衡陽眾推說法。納衣練若之人。若百州之會于朝夕池矣。賢不衣繒纊布衣皮褲而已。度伏臘必無更易。脅不著席。唯坐藤床瞑目通宵。除有問者。隨其啟發(fā)雍容自持。乾德中告眾曰。吾有債愿未酬心終不了。明日入南窯山投身飼虎。弟子輩去尋見雙脛皮褲纏且存耳。收阇維之得舍利無數。報齡七十四。今小浮圖藏遺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3—1014 【介紹】: 宋曹州冤句人,徙居洛陽,字師亮。太祖至洛,以布衣條陳十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累遷左拾遺。北漢平,朝廷議取幽薊,因上書諫阻。六年,任江南西路轉運使,革除弊政,務行寬大。八年,簽書樞密院事。雍熙三年知代州,御遼兵甚力。端拱二年擢樞密副使,淳化二年參知政事,尋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年,罷相。真宗咸平初復相,三年罷。四年,任涇、原等州軍安撫經略使,屢陳御夏之策。景德初,知青州,后出判河陽,以司空致仕。卒謚文定。有《洛陽縉紳舊聞記》。
全宋詩
張齊賢(九四三~一○一四),字師亮,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進士,為大理評事,通判衡州。雍熙初,遷左諫議大夫。三年(九八六),授給事中。知代州。淳化二年(九九一),以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數月,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年罷相,為尚書左丞知河南府,徒知永興軍,又徒知襄州。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三年,坐朝會被酒失儀免相。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以司空致仕。七年卒,年七十二。謚文定。有集五十卷,不傳?!睹急畟麋废录矶?、《宋史》卷二六五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一○二
張齊賢(九四三——一○一四),字師亮,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徙居洛陽。太祖至洛,以布衣條陳十事。太宗擢為進士,遂通判衡州,累官至江南西路轉運使。太平興國八年,擢右諫議大夫,簽書樞密院事。雍熙三年知代州,端拱二年拜刑部侍郎、樞密副使。淳化二年參知政事,數月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年六月罷為尚書左丞,歷知河南等府州。咸平元年召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年罷,命為涇、原等州軍安撫經略使。景德初知青州,大中祥符元年拜右仆射,進左仆射。五年以司空致仕,七年薨,年七十二,謚文定。著有《洛陽搢紳舊聞記》五卷(存),《太平雜編》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五有傳。
胡賓王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韶州乳源人,字明賢。少以博洽名。南漢時登進士。累官中書舍人、知制誥。劉鋹時辭官歸,著《南漢國史》。鋹亡,上其書于宋,號《劉氏興亡錄》。以明經授著作郎。真宗咸平三年登進士第。累遷翰林學士,致仕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8—982 【介紹】: 即耶律賢。遼代皇帝。契丹名明扆。世宗次子。穆宗被近侍所殺后,即帝位。改應歷十九年為保寧元年。助北漢御宋。敗宋北伐之師于高梁河。改元乾亨。次年攻宋至瓦橋關。在位十四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53—1013 【介紹】: 宋汀州寧化人,字仲賢。鄭彥華子。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初仕南唐為校書郎。入宋,累官陜西轉運副使。會歲歉,誘豪民出粟三萬斛,活饑民數萬。真宗時,曾獻《河西隴右圖》,敘地利本末,反對放棄靈州。數任陜西轉運使,參與抵御西夏及遼戰(zhàn)役。官終兵部員外郎。工詩,善篆書。有《江表志》、《南唐近事》、《談苑》等。
全宋詩
鄭文寶(九五三~一○一三),字仲賢,一字伯玉(《永樂大典》卷七八九四引《臨汀志·進士題名》),寧化(今屬福建)人。仕南唐至校書郎。入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進士,補修武縣主簿,改通判穎州,知州事。淳化二年(九九一),授陜西轉運副使,加工部員外郎,對西北地區(qū)經濟頗多策劃,后因減鹽價虧損國課,貶藍山令。真宗咸平中召掌京南榷貨。大中祥符初改兵部員外郎。六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二十卷(《東都事略》卷一一五),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七有傳。今錄詩十六首。
全宋文·卷一三九
鄭文寶(九五三——一○一三),字仲賢,寧化(今福建寧化)人,一說襄城人。仕南唐至校書郎。入宋登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第,除修武主簿,遷大理評事、知梓州錄事參軍事。召試翰林,改著作佐郎,通判潁州。授陜西轉運副使,前后自環(huán)慶部糧越旱海入靈武者十二次,曉達蕃情,習其語。其后屢任陜西、河東、京西轉運使,官至兵部侍郎。大中祥符六年卒,年六十一。能詩,善篆書,有集二十卷,又撰《談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存)、《南唐近事》一卷(存),《江南馀載》二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七有傳。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有基,字及賢。姓汪氏,錢塘人。五歲出家,從天臺壽昌法超,授諸經論。稍長,聞四明寶云傳智者教,往事之,受《法華》、《止觀》,隨言解義,曲盡其妙。端拱元年,郡人請演教于太平興國寺,學者數百人。每白黑月,必集眾誦菩薩戒法,勸人念佛。如是四十年,數達萬眾。遇歲歉,則持缽乞請,分食徒侶。祥符八年六月示疾,弟子令祥請留訓,基乃廣演圓音,逾時光見西方,音發(fā)空中,如聆鼓吹?;唬骸拔鞣饺ト藖硪??!奔从颐{向西而化。法智聞而嘆曰:“扶病譚禪,臨滅見佛,信希有事哉。”荼毗出舍利無算。爾后,僧眾具有定力、深心信仰者,每于定光中見基具威儀西邁,或坐青蓮華,對佛說法,又若阿彌陀佛為基授記者。種種異徵,皆不可思議云。

人物簡介

簡介
開寶五年(972年)七月,封永慶公主,下嫁右衛(wèi)將軍魏咸信。宋太宗即位,進封虢國公主。淳化元年(990年)正月,改封齊國公主。宋真宗即位,進封許國長公主。咸平二年(999年)四月去世,謚號貞惠。宋仁宗即位,改謚恭惠。景祐三年(1036年)二月,追封許國大長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宋徽宗即位,改封陳國大長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賢惠大長帝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1 【介紹】: 宋僧。天竺摩伽陀國人。宋初至鄜州,與河中梵學僧法進共譯經義,始出《無量壽經》、《尊勝經》、《七佛贊》。太祖建隆六年召見,賜紫衣師號,入譯經傳法院。太宗雍熙二年改名法賢。真宗咸平元年復進所譯新經,真宗為之制序。卒謚玄覺法師。
補續(xù)高僧傳·譯經篇
天息災。北天竺迦濕彌羅國人也。太平興國中。與烏填曩國三藏施護。至京師。時梵德前后疊來。各獻梵筴。集置甚富。上。方銳意翻傳。思欲得西來華梵淹貫器業(yè)隆善者。為譯主。詔于太平興國寺西。建譯經傳法院。以須之。先是。有梵德法天者。中天竺國人。妙解五明。深入三藏。初至蒲津。與通梵學沙門法進。譯無量經七佛贊。守臣表上之。上覽之大悅曰。勝事成矣。與天息災施護同召見。問佛法大意。對揚稱旨。賜紫方袍。并居傳法院。賜師號天息災明教大師。法天傳教大師。施護顯教大師。令先以所將梵本。各譯一經。詔梵學僧法進常謹清沼。筆受綴文。光祿卿楊說。兵部員外郎張洎潤文。殿直劉素監(jiān)護。所須受用。悉從官給。三師述譯經儀式上之。且請。譯文有與御名廟諱同者。前代不避。若變文回護。恐妨經旨。詔答。佛經用字。宜從正文。廟諱御名。不須回避。未一月新譯經成。天息災上圣佛母經。法天上吉祥持世經。施護上如來莊嚴經各一卷。詔兩街。選義學沙門百人。詳定經義。時左街僧錄神曜等言。譯場久廢。傳譯至艱。三師。即持梵文先翻梵義。以華文證之。曜眾乃服。上覽新經。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達者自悟淵源。愚者妄生誣謗。朕于此道。微識其宗。凡為君正心無私。即自利行。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如梁武舍身為奴。此小乘偏見。非后代所宜法也。車駕幸譯經院。賜坐慰勞。增什物給童子。悉出禁中所藏梵本。令其翻譯。復選梵學沙門。為筆受。義學沙門十人。為證義。自是每歲誕節(jié)。必獻新經。皆召坐賜齋。以經付藏頒行。適西國有進大乘祝藏經。詔法天詳定。天奏。此經是于闐書體。非是梵文。況其中無請問人。及聽法眾。前后六十五處。文義不正。帝召天諭曰。使邪偽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棄此本。以絕后惑。下詔曰。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其內外諸郡童行并與剃度。時新經陸續(xù)以進上如次披覽。謂宰臣曰。天息災等。妙得翻譯之體。詔除天息災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法天施護朝奉大夫試鴻臚卿。法天改名法賢。并月給酥酪錢有差。上親制三藏圣教序以賜之。用冠新譯之首。中云。法師天息災等。常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貝葉之真詮。續(xù)人天之圣教。芳猷重啟。偶運當時。潤五聲于文章。暢四始于風律。堂堂容止。穆穆輝華。曠劫而昏蟄重明。玄門昭顯。軌范而宏光妙法。凈界騰音。及真宗即位。禮部侍郎陳恕。以譯院久費供億為言。上不聽。且制序文。命置先帝序后。從法賢請也。咸平三年八月。天息災示寂。謚慧辯。敕有司具禮祭葬。次年法賢亡。謚玄覺。禮視慧辯。施護先逝。三師遭逢圣世。首隆譯場。續(xù)獅弦之響。發(fā)空谷之音。闡宣之功。無忝前哲矣。
新續(xù)高僧傳·譯經篇第一之一
釋法天,一曰法賢,中天竺摩伽陀國人。宋初,至鄜州,與河中梵學僧法進共譯經義,始出《無量壽經》、《尊勝經》、《七佛贊》。州牧王龜從潤色之,獻闕下。太祖建隆六年八月,召見賜紫。初興譯事,詔童子五十人習梵書。法天所譯,《大方等總持寶光明經》五卷,《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六卷、《外道問圣大乘法無我義經》二紙馀,《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七紙馀,《佛說圣曜母陀羅經》三紙半,《圣無能勝金剛大陀羅尼經》三紙半,《佛說大乘圣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五紙,《毗俱胝菩薩一百八名經》三紙馀,《諸佛心印陀羅尼經》一紙半,《圣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六紙馀,《佛說慈氏菩薩誓愿陀羅尼經》一紙弱,《佛說大護明大陀羅尼經》五紙,《佛說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羅尼經》七紙,《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二紙強,《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二卷,《妙臂菩薩所問經》四卷,《佛說金剛菩薩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經》三卷,《圣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六紙馀,《佛說寶藏神大明曼拿羅儀軌經》二卷,《大寒林圣拿羅陀羅尼經》四紙馀,《最勝佛頂陀羅尼經》二紙強,《無能勝大明陀羅尼經》七紙半,《無能勝大明心陀羅尼經》一紙半,《佛說圣寶藏神儀軌經》二卷,《七佛贊唄伽陀》二紙強,《佛說文殊師利一百八名梵贊》三紙半,《佛說圣觀自在菩薩梵贊》二紙弱,《犍椎梵贊》七紙半,《佛說長者施報經》六紙馀,《佛說七佛經》一卷,《毗婆尼佛經》二卷,《佛說大三摩惹經》四紙半,《妙法圣念處經》八卷,《佛說分別緣生經》一紙馀,《嗟襪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三紙馀,《佛說諸形有為經》一紙強,《佛說目蓮所問經》二紙弱,《佛說苾芻五法經》四紙馀,《佛說苾芻迦尸迦十法經》二紙半,《菩提心觀釋》二紙馀,《佛一百八名贊》二紙馀,《勝軍化世百喻伽陀經》七紙弱,《六道伽陀經》五紙。綜上所譯,都四十四種,大小百一十九紙,成帙者三十五卷,其所敷者博,而功亦勤矣。自太祖以來,迄于真宗,四十馀年中,累承恩錫,賜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號曰“傳教大師”。太宗雍熙二年,帝覽新譯經已,改其名曰法賢。蓋天、賢皆譯音,本疊韻也。咸平元年,復進所譯新經,真宗為之制序。今大藏載法賢所譯經共六十馀部,中有《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七卷,共二十五品,首列圣教序。以咸平四年五月示寂。謚玄覺法師,敕送終,如慧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