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1528
典故
54
詞典
530
分類詞匯
36
佛典
120
其它
788
共1528,分102頁顯示
上一頁
44
45
46
47
4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50
51
52
53
下一頁
佛類詞典
(續(xù)上)
四十二賢圣
賢圣名字品
賢鉤天
賢護
浴室安賢護菩薩像
賢護經
實相普賢
寶賢大將
寶賢陀羅尼經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
觀普賢經
觀普賢觀經
三賢四善根
五教──賢首五教
普賢行
四十二賢圣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三賢十圣加等覺妙覺之二圣者。菩薩瓔珞本業(yè)經上曰:「為菩薩者,(中略)必諦受學四十二賢圣名門決定多義。」本經舉梵漢之名。(參見:四十二地)
賢圣名字品
【佛學大辭典】
(經名)菩薩瓔珞本業(yè)經之品名。
賢鉤天
【佛學大辭典】
(天名)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北方第六天。與二十八宿中之壁宿,七曜中之貪狼星,五行中之火相當。賢為善,鉤為鉤召,招集福德之意也。種子為
字。寂靜之義,或作
字。有之義也。此天在因位,著于萬法實有之見,欲望熾盛,如豺狼之貪,故約于因位之本性,以
字為種子。然由胎藏大日之加持,為曼荼羅會中所攝取,乃體達阿字本不生之理,萬法實有之見破而欲念頓為消滅,身心寂靜,故約于果位之身以
字為種子。
賢護
【佛學大辭典】
(人名)Bhadrapa%la,梵名曰颰陀,跋陀和,跋陀婆羅,跋陀羅波梨?;蛟毁t護長者,賢護菩薩,賢護大士。在家之菩薩也。玄應音義五曰:「案移識經云:颰陀羅波梨,此譯云賢護,亦云賢守。鄰圣曰賢,固道稱守。幻士經云:颰陀,此言仁賢。是王舍城在家菩薩也?!勾髮毞e經百九卷賢護長者會第三十九曰:「有一最大巨富商主長者之子,名颰陀羅波梨(隨言賢護)。(中略)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長老阿難!汝欲聞此颰陀羅波梨長者家中所有眾樂事乎?乃至具足說其受于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中略)是長者子,凡有六萬最大商主恒隨彼后。(中略)其颰陀羅波梨家內恒常鋪設六萬上妙六合床榻,雜色被褥以覆其上,(中略)復有六萬婇女,端正殊絕,身體柔軟細滑,(中略)又其長者欲食之時,則有六萬雜種羹臛飯,食微妙香美,猶如天廚無有異也?!狗鹫f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有「賢護長者品?!褂执蠓降却蠹t護經一曰:「王舍大城有優(yōu)婆塞。名曰賢護。為眾上首。」
浴室安賢護菩薩像
【佛學大辭典】
(雜語)禪院浴室安跋陀婆羅像者,據(jù)以水因證圓通之故事。楞嚴經五曰:「跋羅婆羅,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聞法出家,于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得,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股们逡?guī)曰:「九日,浴主于浴室鳴鐘集眾,于賢護大士諷經,于心經消災等回向?!?/div>
賢護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之略稱。
實相普賢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種普賢之一。(參見:普賢)附錄。
寶賢大將
【佛學大辭典】
(異類)夜叉王名。最勝王經四天王品云:彼獻佛以陀羅尼,名寶賢陀羅尼經?!?/div>
寶賢陀羅尼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趙宋法賢譯。佛在祇園,寶賢大夜叉王,獻咒使貧苦之眾生安樂。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佛在靈鷲山,觀音菩薩說一根本咒與一結界咒與一奉請咒。
觀普賢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之略名。一卷,劉宋曇摩蜜多譯。說觀念普賢菩薩而懺悔六根之罪之法。是與法華經之普賢勸發(fā)品相表里。故定之為法華之結經。且天臺修法華之懺法,全宗此經。疏注如下: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義疏科一卷,失名。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義疏二卷,宋本如述,處咸續(xù)解。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箋注,丁福保注。
觀普賢觀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觀普賢經之別名。
三賢四善根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七方便。(參見:七方便)
七方便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小乘之七賢位也,是為入見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參見:七賢)。【又】天臺涉于諸教立二種之七方便:第一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藏教之菩薩乘,通教之菩薩乘。別教之菩薩乘。此七方便依藥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華玄義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為七子,謂人天二乘三教菩薩?!沟诙椴亟讨暰壎耍ń讨暰壠腥伺c別教之菩薩,圓教之菩薩也。是在斷見思二惑上立之。見七帖見聞。
【佛學常見辭匯】
即小乘的三賢四善根。三賢是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四善根是暖、頂、忍、世第一法。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聲聞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臺四教儀集注云七方便,方謂方法,便謂便宜,猶善巧也。謂一切眾生,欲出三界,斷除煩惱惑業(yè),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種法門而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慮知心也,謂眾生
一、多貪者以不凈觀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觀治之
三、多散者以數(shù)息觀治之
四、愚癡者以因緣觀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觀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種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別相念 別,謂各別。相,謂行相。念,即觀也。謂四念處。
一、觀身不凈
二、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四種行相,各別不同,故名別相念。
三、總相念 總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種,一念俱觀。如觀身不凈,則知受心法皆不凈,乃至觀法無我。則知身受心亦無我,故名總相念。
四、煖位 煖者從喻立名,以前別相總相念處,觀于四諦之境,能發(fā)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猶如鉆木求火,雖火未現(xiàn)先得煖氣,故名煖位。
五、頂位 頂者謂修四諦法所得相似之解,轉復增勝,定觀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頂,觀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謂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進善根,于四諦境,堪忍樂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間也,謂修四諦所至此,漸明法性,將入初果,雖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間,稱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數(shù)】
(亦名七賢,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方,謂方法。便,謂便宜,猶善巧也。謂一切眾生,欲出三界,斷除煩惱惑業(yè),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種法門,而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慮知心也。謂眾生多貪者,以不凈觀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觀治之。多散者,以數(shù)息觀治之。愚癡者,以因緣觀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觀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種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緣觀者,謂觀十二因緣也。)
〔二、別相念〕,別,謂各別。相,謂行相,念,即觀也。謂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種行相,各別不同,故名別相念。
〔三、總相念〕,總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種一念俱觀。如觀身不凈,則知受心法皆不凈。乃至觀法無我,則知身受心亦無我,故名總相念。
〔四、煖位〕,煖者,從喻立名。以前別相、總相、念處觀于四諦之境,能發(fā)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猶如鉆木求火,火雖未現(xiàn),先得煖氣,故名煖位。(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相似解者,謂于真空之理,雖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頂位〕,頂者,謂修四諦法所得相似之解,轉復增勝,定觀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頂,觀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謂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進善根,于四諦境,堪忍樂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間也。謂修四諦行,至此漸見法性,將入初果,雖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間稱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須陀洹果也。)
五教──賢首五教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疏)
賢首國師,唐則天時,于王宮講華嚴經,感五云凝空,四華垂地,因賜以賢首之號。師以如來所說之法,而有淺深不同,乃約義立此五種之教。以華嚴一經,是佛稱性宣揚圓融法界之性,判為一乘圓教。馀經律論,判屬小、始、終、頓四教,故名賢首五教。(五云者,五色之云也。四華者,四色之華也。)
〔一、小教〕,此教以隨機故,但說人空,不明法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凈根本,未盡法源,唯論小乘,名為小教。(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三毒者,貪毒、瞋毒、癡毒也。)
〔二、始教〕(亦名分教),此教未盡大乘法理,名之為始。不言定性聲聞,無性闡提作佛,故亦名分。于中廣說法相,少說法性,決擇分明,是大乘之初,名為始教。(定性聲聞者,其性決定不樂大乘也。闡提,梵語具云一闡提,華言信不具。)
〔三、終教〕(亦名實教),此教言定性聲聞,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名之為終,以稱實理,亦名為實。于中少說法相,多說法性,雖說法相,亦會歸性,是大乘之終極,名為終教。
〔四、頓教〕,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名之為頓。于中不說法相,唯明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名為頓教。
〔五、圓教〕,此教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如帝網(wǎng)珠,重重無盡,于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滿心,即成正覺,名為圓教。(帝網(wǎng)珠者,謂帝釋殿前千珠寶網(wǎng),光相交映,互攝無礙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普賢行
【三藏法數(shù)】
謂依圓融法門,隨修一行,即具一切諸行,是名普賢行。(一行者,即于四十二位之中,隨修一行,即攝一切馀行也。)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