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齊仲。天啟中由國子監(jiān)生授內閣中書舍人。楊漣劾魏忠賢疏出,懷賢書其上云:“宜如(宋)韓魏公(琦)治任守忠故事,即時遣戍?!庇峙c吳昌期書,有“事極必反,反正不遠”語。忠賢偵知之,大怒,矯旨下詔獄,拷掠死。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翊明,休寧人。官中書舍人及珰禍贈工部主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嘉興府秀水人,字圣徵。礪行績學,天啟中舉賢良方正,不就。明亡自殺。有《濟荒書》、《榮樹堂集》。
白貽清 朝代:明末

人物簡介

維基
白貽清,字希賢,號惠風,直隸武進縣(今屬江蘇常州市)人,明末政治人物,進士出身。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進士,授河南彰德府知府。天啟六年(1626年)升陜西按察使副使,負責西寧兵備道。崇禎元年(1628年)改陜西參政。崇禎四年(1631年)以右僉都御史銜兼甘肅巡撫。后以戶部右侍郎,任宣大總督。

人物簡介

維基
楊時薦(1598年—1666年),字仲升,號賢甫,直隸鉅鹿(今河北省巨鹿縣)人,進士出身。順治三年,登進士,授山東聊城縣知縣。順治十五年,升任兵部主事、兵部郎中。順治十八年,擔任山東鄉(xiāng)試副主考,后處理鹽務。升任鴻臚寺卿、宗人府丞,官至左副都御史。后升任兵部右侍郎??滴跷迥耆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湖廣益陽人,字天門。天啟二年進士。崇禎中官至兵部侍郎。后見義軍四起,南都政局濁亂,知勢不可為,乃剃發(fā)為僧,隱于玉沙湖,號頑石,又號些庵。種菊自娛。竟客死。性恬退謙和,工詩文,擅書法,兼能繪事,寫竹尤妙。有《補山堂詩集》、《些庵雜著》。
維基
郭都賢(1599年—1672年),字天門,庵號些庵,又號頑石道人,湖廣桃江三堂街合水橋人,天啟壬戌進士。歷任吏部稽勛司、驗封司、考功司主事、文選司員外郎、四川參議、江西學政、江西巡撫等,為官有賢聲,曾提拔史可法、洪承疇。清兵入關后出家,暗中抗清。工詩文、書法、繪畫,善于畫松、蘭、竹。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中秀才,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中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登壬戌科進士。三年授行人,丁憂歸。六年復除原職,七年,分校順天府鄉(xiāng)試,錄取史可法等六人。崇禎三年(1630年)升吏部稽勛司主事,郭都賢在吏部為官時,洪承疇被彈劾而罷免,郭都賢極力為洪承疇辯誣,要起用洪承疇。洪承疇視郭都賢為恩師。崇禎十年(1637年)起補四川參議,改江西,十四年升江西副使,分守嶺北道,十五年(1642年)升廣東督糧道參政,十六年出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江西,當時張獻忠已入境內,敵兵充斥。都賢晝夜日夜修理防禦工事,并把所有幕僚的薪資都捐獻給軍隊。左良玉駐兵九江,軍紀敗壞,搶劫百姓,于是郭都賢命左良玉離開,自己募兵抵抗張獻忠。當時有人阻撓他,于是他辭官隱居廬山。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時,郭都賢一度絕食,但沒死,史可法在揚州開府抗清,要封郭都賢,郭都賢不答應。清順治三年(1646年)出家,入桃江浮邱觀為道士,一說為僧。組織了浮邱山“三千道士下洞庭”的抗清活動,即「洞庭舉事案」。桂王在肇慶即位,是為永歷帝,以兵部尚書一職召郭都賢,而郭都賢已出家,法號禎石。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十八
麟瑞,字石袍,號秋圃,海鹽人,萬歷己未進士歷官江西參政著有閒草己巳詩諸刻其詩清真婉暢頗近中唐風調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思王,海鹽人。萬歷己未進士,除常州推官徵授南禮部主事改吏部歷江西右布政以僉都御史撫偏沅有哀鴻秋蟀諸集
維基
吳麟瑞(16世紀—1644年),字在賢,號秋浦,浙江嘉興府海鹽縣人,軍籍。吳麟瑞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的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成進士,獲授常州府推官,上疏剔除白糧及織造的弊端;葉明生、馬道人煽動人民作亂,他擒拿其首領誅殺。之后他遷任南京禮部儀制司主事,歷官吏部考功司員外郎、稽勛司員外郎,升郎中,出為湖廣參議,再調江西參議、兵備常鎮(zhèn)。當時地方軍隊懈怠,吳麟瑞加以整頓,親自督守清理丹陽練湖淤塞、丈量田畝,官民安樂。不久改任江西副使、兵備九江,一上任就到羅明德祠謁拜,并與諸生講學。崇禎六年(1633年),龜峰渡風濤驟至,溺死者三十馀人,吳麟瑞惻然,捐建修筑萬年橋,與太平橋相望。升江西參政、兵備湖西后,移駐袁州府,因雙親去世辭官歸鄉(xiāng);其后起用為廣東參政,再次調任江西參政,升江西按察使、江西右布政使。他若發(fā)現貪污的官吏,不論有無才干必定罷黜,人民一致稱頌;十六年(1643年)升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巡撫偏沅,北京失陷后回歸家鄉(xiāng),十七年(1644年)冬季憤恨而去世。著有哀鴻、蟋蟀諸集。
釋性遇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五
又性遇,字賢宗,昆明李氏子。幼而慧悟,卓爾不群。父見其行,止孤僻舍,依正覺既從染剃,勤修道業(yè),受具于野愚及正覺。本公示寂,性遇感念法乳,廬墓三載。時司馬傅公向其德行,延主慧光,恒以凈土化人。諸山仰慕,聞名起敬。誦禮之暇,尤工書法。寺中聯額,多其筆跡。清康熙甲辰歲示微疾,合掌而逝。年六十四,僧行五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2—1668 【介紹】: 明末清初浙江平湖人,字允和,號和衷。明崇禎十二年舉人。工書畫。明亡后出家杭州法華山,法名宏任,自號宗賢。
李紹賢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維基
李紹賢(?—1643年),原名李紹芳,號印渚,山西平陽府蒲州民籍。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山西鄉(xiāng)試舉人,中舉后,更名李紹賢,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六月考選庶吉士,五年六月授翰林院編修,八月充實錄纂修官。崇禎元年會試同考,歷官中允、諭德、左庶子、詹事府少詹士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十三年升戶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督理錢法。十四年改禮部右侍郎,掌詹事府事,加從二品服俸,十六年養(yǎng)病卒。著有《館課草》。
沈齊賢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6 【介紹】: 明末清初浙江錢塘人,字寤伊。明諸生。明亡,于里社私立崇禎帝木主,每日朝拜。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八○一
釋代賢,明思宗崇禎間僧。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六五三
黃德燝,字賢仲,號霱云。海豐人。明思宗崇禎十二(一六三九)年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經魁)。生平喜吟詠,善書隸草,遒勁俊逸,世雅重之。晚年構伊園居別墅,讀書談道,時人稱伊園先生。有《伊園集》。清乾隆《海豐縣志》卷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7—1675 【介紹】: 明末清初寧國府宣城人,字眉生,號耕農。沈懋學從孫。諸生。崇禎中,受巡撫張國維保舉,至京即疏劾兵部尚書楊嗣昌、總督熊文燦,由是名動天下。亦以此罷官,從此不復應舉。后與吳應箕等草擬《留都防亂公揭》,聲討阮大鋮。清初,隱居金華山中,拒絕招聘。有《姑山集》。
人物簡介
沈壽民,字眉生,號耕巖,宣城人,崇禎諸生,順康間隱居,著《姑山文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眉生,宣城諸生。舉賢良方正。有剩庵詩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陜西扶風人,號冰壺。天啟五年進士,官至山西憲副。精于繪事,所畫葡萄奇倔萬態(tài),一如草書,時稱杰作。
維基
王秉鑒(16世紀—17世紀),字儒賢,號冰壺,陜西鳳翔府扶風縣人。天啟四年甲子科舉人,五年(1625年)乙丑科進士,初知郾城,治行居中州第一,調光山,郾之叩閽乞留者數千人,兩地皆勒碑紀績。擢工部主事,時都城戒嚴,秉鑒冒鋒鏑陛見,以守門、浚河諸功,加級賜賚。崇禎五年(1632年),升鎮(zhèn)江府知府,京口有止飲江心水之謠。歷官山西薊州兵備道副使。甲申明亡降順,授縣令。后仕清,歷官浙江參政致仕。孫王豫嘉,字建侯,清順治十八年辛丑進士。
郭承汾 朝代:明末

人物簡介

維基
郭承汾(?—1649年),字懋袞,號賢水,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明朝末科進士,官至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崇禎十五年(1642年),郭承汾中舉人。十六年(1643年)聯捷癸未科進士。授淮安府推官。蒞任僅八個月,即以才能徵召為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弘光元年(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攻破南京,弘光朝滅亡。郭承汾隨唐王朱聿鍵逃往福建。唐王即位,改元隆武,郭承汾仍任御史,巡按貴州。次年春,張獻忠部由四川攻貴州,郭承汾會同定番侯皮熊、總制范爌,盡力剿撫、經營。不久,清兵入閩,隆武帝被俘。郭承汾在貴州等候消息,皮熊、范爌請其留任。于是得命,晉太仆寺卿,兼僉都御史,巡撫黔南。永歷三年(順治六年,1649年)十一月,張獻忠馀部孫可望派兵劫持郭承汾及皮熊至酉陽境內,欲勸其投降。郭承汾毫無懼色,怒斥孫可望“以朱溫之事,行莽、操之奸”。孫可望大怒,將其拘謹于民宅。郭承汾絕食十幾日而死。移尸東郊,多日無人敢于收殮。經歷月馀,顏色如舊。有總兵徐盡忠一直對郭承汾友善,暗地令家僮在夜間將承汾埋葬,并悉心標記。康熙九年(1671年),陳寶鑰分藩貴州,尋訪郭承汾遺跡,方找到徐盡忠子及家童,收集郭承汾骸骨,遷回家鄉(xiāng)安葬。郭承汾家貧無子,族人以其侄郭紹徽過繼為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