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1或653—684 【介紹】: 唐高宗第六子。武則天所生。字明允。少為帝愛,讀書一覽不忘。永徽六年,封潞王,龍朔元年,徙封沛王。咸亨三年,徙封雍王。上元二年,立為皇太子,尋令監(jiān)國。賢處事明審,為時論所稱。又招諸儒注《后漢書》。武則天寵信之正諫大夫明崇儼為盜所殺,則天疑出賢謀,遣人發(fā)賢陰事,廢為庶人。則天立,迫令自殺。睿宗時,追謚章懷,世稱章懷太子。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3—684 字明允,曾名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高宗第六子,上元二年(675),立為皇太子,監(jiān)國。留心政要,專精墳典,嘗招集學(xué)者張大安等注范曄《后漢書》。武則天忌之,調(diào)露二年(680),廢為庶人,幽于巴州。睿宗文明元年(684),則天臨朝,逼令自殺,年三十二(據(jù)《舊唐書》本傳,《新唐書》本傳謂卒年三十四)。后睿宗復(fù)即位,追贈皇太子,謚曰章懷。后世習(xí)稱章懷太子。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唐詩匯評
李賢(653-684),字明允,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高宗第六子。上元二年,立為皇太子,尋令監(jiān)國。賢處事明審,留心政要,專精墳典,嘗集諸儒張大安等注《后漢書》。武則天忌之,調(diào)露二年廢為庶人,幽干巴州。文明元年,武后臨朝,逼令自殺。睿宗踐祚,追贈皇太子,謚曰章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首。
全唐文·卷九十九
賢字明允。高宗第六子。永徽六年封潞王。授岐州刺史。加雍州牧。龍朔元年徙封沛。累進揚州大都督右衛(wèi)大將軍。更名德。徙封雍。授涼州大都督。上元元年復(fù)名賢。立為皇太子監(jiān)國。時明崇儼以左道為武后所信。密稱英王類太宗。又言相王相最貴。宮人潛議。賢乃后姊韓國夫人生。賢聞之疑懼。后數(shù)以書讓。愈不自安。調(diào)露中。崇儼為盜所殺。后疑出賢謀。遣人發(fā)其陰事。詔薛元超等雜治之。獲甲首數(shù)百于東宮。乃廢為庶人。遷于巴州。武后得政。詔左金吾將軍邱神績檢衛(wèi)賢第。迫令自殺。年三十二。后貶神績疊州刺史。復(fù)爵雍王。神龍初贈司徒。睿宗立。追贈皇太子。謚曰章懷。
郝象賢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安州安陸人。郝處俊孫。武則天垂拱中為通事舍人。武后素惡處俊,乃因事誅象賢。臨刑,極罵而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5—736 【介紹】: 唐蘇州吳人,字崇賢。初名景初,睿宗賜現(xiàn)名。陸元方子。舉制科第。歷遷監(jiān)察御史、中書侍郎。睿宗景云二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初,不從太平公主廢立之謀,及太平公主敗,帝以其保護功,封兗國公。出為劍南按察使,政尚仁恕。徙河?xùn)|,民吏懷之。累遷太子少保。卒謚文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65—736 睿宗賜名象先,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舉制科高第,授揚州參軍事,擢洛陽尉。入為監(jiān)察御史,歷殿中侍御史、中書舍人、大理少卿,遷中書侍郎。睿宗景云二年(711),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玄宗先天二年(713),封兗國公,出為益州長史、劍南按察使。開元六年(718)自隰州刺史徙潤州刺史,九年,轉(zhuǎn)蒲州刺史,兼河?xùn)|按察使。入為太子詹事,歷工部尚書、戶部尚書,知吏部選事,加刑部尚書,以繼母憂去官。十三年,起復(fù)同州刺史,十七年入遷太子少保。二十四年卒,贈尚書右丞相,謚文貞。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蘇颋《授陸景初大理少卿制》,《冊府元龜》卷一七二、八六二。《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陜州陜?nèi)?。武周圣歷初為太常奉禮郎,議告朔禮于明堂。久之遷太常博士,時東都置太社,所行之禮皆齊賢等參定。官終諫議大夫。有《孝和中興故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郡望南陽(今屬河南),陜州陜(今河南陜縣)人。武后圣歷初為太常奉禮郎,后遷太常博士。中宗景龍四年(710)在陳州長史任。玄宗先天元年(712)前后又任太子洗馬、昭文館學(xué)士,累遷諫議大夫,卒。博學(xué),能文善詩,其論禮制頗合古議。先天元年,曾與徐彥伯、徐堅、員半千諸人共作《儀坤廟樂章》。生平事跡詳見《新唐書》本傳、《唐會要》卷一二、張說《唐陳州龍興寺碑》?!?a target='_blank'>新唐書·藝文志二》著錄其《孝和中興故事》3卷,今佚。《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二百八
齊賢。陜州人。圣歷初為太常奉禮郎。遷博士。論禮制合古議。累遷諫議大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紹】: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擢進士,官秘書省校書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呂科登第,授左拾遺,遷左補闕。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稱賢相。二十四年為李林甫所讒,罷相,出為荊州長史。卒謚文獻。有文名,其《感遇詩》以格調(diào)剛健稱。有《曲江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78—740 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武后神功元年(697),登進士第,授校書郎。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后歷官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桂州都督、集賢院學(xué)士、中書侍郎等職。開元二十一年(733)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翌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為著名賢相。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擠,罷相。次年貶為荊州長史,在州以文史自娛,不戚戚于懷。二十八年病卒。年63歲(兩《唐書》本傳均作68歲,誤)。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及近年于韶關(guān)發(fā)現(xiàn)之《張九齡墓志銘》。九齡工詩能文,文長于碑志,詩格調(diào)清雅,興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與陳子昂詩齊名。施補華《峴傭說詩》云:“唐初五言古,猶沿六朝綺靡之習(xí),唯陳子昂、張九齡直接漢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復(fù)古之功大矣?!敝疗涔沤w寫景抒情諸作,清淡和雅,興象玲瓏,前人以為實開王、孟、儲、韋一派?!?a target='_blank'>詩藪》內(nèi)編卷二云:“張子壽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yīng)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神者也?!苯翊妗肚瓘埾壬募?0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4首。
全粵詩·卷七
張九齡(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龍元年(七〇七)進士,始授校書郎。又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遷左拾遺,調(diào)左補闕、司勛員外郎。以才鑒為宰相張說所親重,進中書舍人。玄宗開元十四年(七二六),張說罷官,改九齡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養(yǎng)母,請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攝御史中丞、嶺南按察兼選補使。以擬奏章稱旨,詔擢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副知院事。遷工部侍郎,知制誥。二十一年冬,晉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固辭,不許。次年,遷中書令,知院事。為李林甫所忌,又以諫阻進用張守圭、牛仙客而遭潛構(gòu),罷為尚書右丞相,尋再貶荊州長史。開元二十八年,請拜掃南歸,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追贈荊州大都督,謚“文獻”。有《曲江集》二十卷。事見徐浩撰碑銘。《舊唐書》卷九九、《新唐書》卷一二六有傳。
唐詩匯評
張九齡(673-740),—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武后長安二年(702)擢進士第,又連登材堪經(jīng)邦及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玄宗開元十一年,累遷至中書舍人。尋出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轉(zhuǎn)桂州都督,充嶺南道按察使。召拜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副知院事,再遷中書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興縣伯。因李林甫排擠,于開元二十五年眨荊州長史。卒,謚文獻。九齡為開元賢相之一,其詩詞采富艷,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全唐詩》編詩三卷。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進士。始調(diào)校書郎。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開元十一年拜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中書令。累封始興縣伯。左遷荊州大都督長史。卒年六十八。贈荊州大都督。謚曰文獻。建中元年加贈司徒。

作品評論

《唐詩品》
曲江藻思翩翩,體裁疏秀,深綜占意,通于遠調(diào),上追漢魏而下開盛唐,雖風神稍劣而詞旨沖融,其源蓋出子古之平調(diào)曲也。自馀諸子、馳志高雅,則峭徑挺出,游泳時波,則蘼蕪莫剪,安能少望其風哉?近體諸作,綺密閑澹,復(fù)持格力,可謂備其眾美。雖與初唐作者駢肩而出,更后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況節(jié)義相先,稱古之遺直者耶!
唐音癸簽
張曲江五言以興寄為主,而結(jié)體簡貴,選言清冷,如玉磬含風,晶盤盛露,故當于塵外置賞。
《唐詩觀瀾集》
曲江長律,鳴鸞佩瓊,萬象咳吐,與明皇詩賡歌倡答,如律呂之相應(yīng),可謂一德一心。
《唐詩別裁》
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洛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xù)而詩品乃醇。
《四庫全書總目》
九齡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稱開元賢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許諸人下?!?a target='_blank'>新唐書·文藝傳》載徐堅之言,謂代文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而窘邊幅。今觀其《感遇》諸作,神味超軼,可與陳子昂方駕;文筆宏博典實,有垂紳正笏氣象,亦具見大雅之遺,堅局于當時風氣,以富艷求之、不足以為定論。
石洲詩話
曲江公委婉深秀,遠出燕、許諸公之上、阮、陳而后,實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論。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張曲江襟情高邁,有遺世獨立之意,《感遇》諸詩,與子昂稱岱、華矣。
昭昧詹言
張曲江以風雅之道,興寄為上,故一篇一詠,莫非興寄,此意是矣。然僻者為之,則又入于空泛,捕風捉影,似是而非。夫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兼之,奈何獨主風與興二端乎?大約天下義理及古今載籍文字,惟變所適,無所不備,但用各有當耳。不能觀其會通而偏提一端,即為病痛,知味者鮮,所以末流多歧也。
白華山人詩說
赤堇氏云:讀張曲江詩,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詩如蜘蛛之放游絲,一氣傾吐,隨風卷舒,自然成態(tài)。初視之,若絕不經(jīng)營;再三讀之,仍若絕不經(jīng)營。天工言化,其庶幾乎?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鮑明遠、江文通,次敘連章,見鋪排之跡?!陡杏觥分T篇,猶為高調(diào),情詞芬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遺,每以非條傷干。至如漢上游女,遙襭古馨,清江白云,蔚發(fā)明秀,哀梨爽口,不必與橄欖同功,若斯之類,亦其獨至也。
李昊 朝代:盛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5—757 【介紹】: 唐隴西成紀人,字守賢。武周萬歲登封中,以門子入仕,拜務(wù)州武義主簿,充海運判官。歷任交城尉、懷州司士、會寧郡長史、朔方節(jié)度判官、銀川郡司馬、靈武郡長史、廬江郡長史。肅宗至德元年,除黃州刺史,遷吉州刺史。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三百七
殷賢。開元七年進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玄宗開元初為任丘令。開元四年,開渠自縣南五里至城西北入滱水,為通利渠,陂淀蓄泄,得地二百余頃,百姓利之,號為魚君陂。
郭休賢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四百八
休賢。玄宗時擢書判拔萃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江。建陽人。幼出家。尋加戒品。而究其學(xué)。天寶元年。事道一禪師于州之佛跡巖。汲水采薪。未嘗告勞。遂遁居金華山赤松洞。天大旱。賢因望空擊石。慢罵曰。汝等業(yè)龍。無能為也。若是善薩龍王。則當遵佛敕。以救眾生。擊石才畢。雨果霈然。后游長安。名檀屢以大寺請住持。賢弗為屈。遂登五臺。止太原甘泉寺。道屬之參扣者。麇至。忽無疾而卒。謚大遠禪師。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志賢。姓江。建陽人也。夙心剛整幼且成規(guī)。既遂出家尋加戒品。沾嘗漸教守護諸根??构?jié)修心不違律范。大寶元年于本州佛跡巖承事道一禪師。曾無間然。汲水拾薪惟務(wù)勤苦。游方見金華山赤松洞是黃初平叱石羊。之地郁林峻嶺泉湖百步許。意樂幽奇既棲巔頂。野老負香粇蔬茄以供之。時天大旱。賢望空擊石曼罵諸龍曰。若業(yè)龍無能為也。其菩薩龍王胡不遵佛敕救百姓乎。敲石才畢霈然而作。婺人咸悅。后游長安名公碩德列請為大寺功德之師。賢悚然不顧。明日遂行登五臺。尋止太原甘泉寺。道俗請學(xué)禪理者繼至。無疾而終。敕謚大遠禪師旌乎厥德矣。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江。建陽人。夙心剛整。幼且成規(guī)。既出家。尋加戒品??构?jié)修心。不違律范。大寶元年。于本州佛跡巖。承事道一禪師。汲水拾薪。惟務(wù)勤苦。游方。見金華山赤松洞。是黃初平叱石羊之地。郁林峻嶺。泉湖百步許。意樂幽奇。既棲巔頂。野老負香粇蔬茹以供之。時天大旱。賢望空擊石。曼罵諸龍曰。若業(yè)龍無能為也。其菩薩龍王。胡不遵佛敕。救百姓乎。敲石才畢。霈然而作。婺人咸悅。后游長安。名公碩德。列請為大寺功德之師。賢悚然不顧。明日遂行。登五臺。尋止太原甘泉寺。道俗請學(xué)禪理者繼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太宗貞觀時人。天臺山國清寺豐干禪師游松徑,見一十余歲兒童,遂引至寺,付庫院。經(jīng)三紀,令知食堂。與寒山友,狀類顛狂。閭丘胤出守臺州,入寺見寒山、拾得二人,拜之,二人連臂走出,沈跡無所。胤復(fù)往寒巖謁問,便縮入巖穴中入滅。尋其遺物,唯于林間并村墅屋壁得詩三百余篇。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詩僧。字里不詳。與豐干、寒山同時,約于玄宗至代宗間在世。舊說為太宗貞觀間人,實誤。據(jù)云數(shù)歲時被遺棄赤城道旁,為臺州(今浙江臨海)國清寺僧豐干拾歸,就養(yǎng)于寺中,遂以拾得為名。后為國清寺苦行僧。與寒山友善,二人交談,聽者多不能解?;騻髌錇槠兴_應(yīng)身,時人尊為賢士?!?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九、《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喜作詩,多宣揚佛教義理,以勸諭世人,亦有吟詠山林風景及隱逸情趣之作。詩風淺顯通俗,與寒山詩風相似。其詩由僧道翹編次為1卷,共50余首,附收于《寒山子詩集》之末。今人錢學(xué)烈有《寒山拾得詩校評》?!?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a target='_blank'>宗鏡錄》中另存其詩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拾得,生卒年不詳,本為赤城(在今浙江天臺境)孤兒,天臺國清寺僧豐干漫步赤城道上,拾而養(yǎng)之,故名拾得,舊傳貞觀時人,據(jù)近人考證,約玄宗時在世。與寒山為友,亦能詩。后人輯寒山集,附其詩于集中?!?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拾得者。封干禪師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側(cè)。仍聞兒啼遂尋之見一子可數(shù)歲已來。初謂牧牛之豎。委問端倪云。無舍孤棄于此。封干攜至國清寺付與典座僧?;蛉藖碚J必可還之。后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忽于一日見其登座與像對槃而餐。復(fù)呼憍陳如曰小果聲聞。傍若無人執(zhí)箸大笑。僧乃驅(qū)之。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且令廚內(nèi)滌器。洗濯才畢澄濾食滓。以筒盛之。寒山來必負而去。又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廚下食。為烏鳥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撲土偶三二下罵曰。汝食不能護。安護伽藍乎。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諸僧說夢符同。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時牒申州縣??し略?。賢士隱遁菩薩應(yīng)身。宜用旌之。號拾得為賢士。又于寺莊牧牛。歌詠呼天。當其寺僧布薩時。拾得驅(qū)牛至僧集堂前倚門撫掌。大笑曰。悠悠者聚頭。時持律首座咄曰。風人何以喧礙說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號。牛各應(yīng)聲而過。舉眾錯愕。咸思改往修來感菩薩垂跡度脫。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廟壁。見拾得偈詞。附寒山集中。
神僧傳·卷第六
拾得者。豐干禪師偶山行至赤城道側(cè)。聞兒啼。遂尋之見一子可數(shù)歲。初謂牧牛之豎。委問端倪云。無舍孤棄于此。豐干攜至國清寺。付與典座僧曰?;蛉藖碚J可還之。后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忽于一日見其登座與像對盤而餐。復(fù)呼憍陳如曰。小果聲聞。傍若無人執(zhí)箸大笑。僧乃驅(qū)之。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且令廚內(nèi)滌器。洗濯才畢澄濾食滓。以筒盛之。寒山來必負而去。又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廚下食。為烏鳥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撲土偶三二下罵曰。汝食不能護。安護伽藍乎。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諸僧說夢符同。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時牒申州縣??し略?。賢士隱道菩薩應(yīng)身。宜用旌之。號拾得為賢士。又于寺莊牧牛。歌詠呼天。當其寺僧布薩時。拾驅(qū)牛至僧集堂前。倚門撫掌大笑曰。悠悠者聚頭。時持律首座咄曰。風人何以喧礙說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號。牛各應(yīng)聲而過。舉眾錯愕。咸思改往修來。感菩薩垂跡度脫。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廟壁。見拾得偈詞。附寒山集中。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豐干禪師。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側(cè)。聞兒啼。遂尋之。見一子可數(shù)歲已來。初謂牧牛之豎。委問端倪。云無舍孤棄。豐干攜至國清寺。付與典座僧?;蛉藖碚J。必可還之。后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忽于一旦。見其登座與像對槃而餐。復(fù)呼憍陳如曰。小果聲聞。傍若無人。執(zhí)箸大笑。僧乃驅(qū)之。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且令廚內(nèi)滌器。洗濯才畢。澄濾食滓。以筒盛滓。俾寒山來負去。又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廚下食。為烏鳥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樸土偶。三二下。罵曰。汝食不能護。安護伽藍乎。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諸僧說夢符同。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時牒中州縣郡。符下云。賢士隱遁。菩薩應(yīng)身。宜用旌之。號拾得為賢士。又于寺莊牧牛。歌詠呼天。當其寺僧布薩時。拾得驅(qū)牛。至僧集堂前。倚門撫掌大笑曰。悠悠者聚頭。時持律首座咄曰。風人何以喧礙說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號。牛各應(yīng)聲而過。舉眾錯愕。咸思改往修來。感菩薩垂跡度脫。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廟壁。見拾得偈詞。附寒山集中。

作品評論

王舟瑤《跋寒山子詩集》
(寒山詩)云:“一為書劍客,三遇圣明君。東守文不賞,西征武不勛。學(xué)文兼學(xué)武,學(xué)武兼學(xué)文。今日既老矣,馀生不足云?!笔暗迷娫疲骸吧倌陮W(xué)書劍,叱馭到京州。聞伐匈奴盡,娑婆無處游。歸來翠巖下,席草枕清流?!眲t二人固挾文武材,有意世用,不得志而逃于禪也。其詩近偈語為多。
李賢者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大理人。又名買順。戒律精嚴。南詔君主蒙氏建崇圣寺,問以何佛為尊。賢者答曰:“我為中尊?!泵墒吓洳贿d,流于騰越之南甸。相傳于居所,數(shù)示異行。后坐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2—823 【介紹】: 唐并州祁人,字弘中。少孤貧,以孝聞,嗜學(xué)工文,結(jié)交均知名之士。德宗貞元中,登賢良方正高第。拜左拾遺,累遷禮部考功員外郎。坐事貶荊南節(jié)度參謀。憲宗元和初,召為吏部員外郎,知制誥。文思溫雅,所制誥文,人皆傳寫。歷婺州、蘇州刺史。穆宗時召為中書舍人。終江西觀察使。卒謚成。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2—823 字弘中,排行十,并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少客江南。德宗貞元十年(794)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累遷吏部員外郎。十九年貶連州司戶參軍。憲宗元和初召為吏部員外郎,五年(810)遷職方郎中知制誥。坐事貶峽州刺史,徙婺、蘇二州刺史。十五年召拜中書舍人,六月出任江西觀察使。穆宗長慶三年(823)卒,謚成。生平見韓愈《太原王公墓志銘》、《太原王公神道碑銘》、新、舊《唐書》本傳。有文名,長于制誥。《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五
仲舒字宏中。太原人。貞元十年策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等科。登乙第。超拜右拾遺。累轉(zhuǎn)尚書郎。元和中自職方郎中知制誥貶硤州刺史。遷蘇州。穆宗立。召為中書舍人。出為江西道觀察使。長慶三年卒。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世次無考?!?a target='_blank'>全唐詩》收其省試詩《早春送郎官出宰》1首?!?a target='_blank'>文苑英華》卷一八九以此詩為張隨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5—832 【介紹】: 唐京兆華原人,字寬,又字起之。德宗貞元中登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校書郎,召為吏部郎中。憲宗好武功,數(shù)出游畋,公綽奏《太醫(yī)箴》以諷,尋拜御史中丞。李吉甫復(fù)當國,出為湖南觀察使。討吳元濟,每戰(zhàn)輒克。文宗時累官河?xùn)|節(jié)度使,與沙陀和睦相處。以病乞代,授兵部尚書。卒謚元。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8—832 字寬,小字起之。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柳公權(quán)之兄。德宗貞元元年(785)登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四年再登是科,授渭南尉。憲宗元和二年(807)為西川營田副使兼成都少尹,曾與武元衡、裴度等為《中秋夜聽歌聯(lián)句》。后歷吏部郎中、鄂岳觀察使、京兆尹、刑部侍郎、鹽鐵轉(zhuǎn)運使、御史大夫、兵部尚書等職。文宗大和六年(832)卒,謚成,一說謚元。家富藏書,工翰墨,屬文典正,不尚浮靡。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首。
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四
公綽字寬。小字起之。京兆華原人。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再登賢良方正科。累拜御史中丞。元和中遷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長慶三年改尚書左丞檢校戶部尚書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敬宗朝歷刑部尚書。大和四年為河?xùn)|節(jié)度使。徵為兵部尚書。卒年六十八。贈太子太保。謚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