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飛謗(飛謗)
誹謗;誣蔑。 唐 劉禹錫 《上杜司徒書》:“始以飛謗生釁,終成公議抵刑。”新唐書·魏徵傳:“ 徵 為人臣,不能著形跡,遠嫌疑,而被飛謗,是宜責也。” 宋 戴埴 鼠璞·唐進士貶官:“《緗素雜記》《禹錫嘉話》載 賈島 事,一謂累舉不第, 文宗 時,坐飛謗貶 長江 簿,一謂 島 為僧居 法乾寺 ?!?/div>
分類:誹謗誣蔑
《漢語大詞典》:非謗(非謗)
(1).議論是非,指責過失。非,通“ 誹 ”。《漢書·王莽傳中》:“令王路設進善之旌,非謗之木,敢諫之鼓?!?顏師古 注:“非音曰誹?!?br />(2).造謠中傷。非,通“ 誹 ”。《漢書·晁錯傳》:“肉刑不用,辠人亡帑;非謗不治,鑄錢者除。” 顏師古 注:“非讀曰誹?!?span id="1q5t6vi" class="book">《漢書·京房傳》:“ 顯 告 房 與 張博 通謀,非謗政治,歸惡天子?!?/div>
《漢語大詞典》:流謗(流謗)
造謠中傷。 唐 楊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防薏苡之譏嫌,絶簡書之流謗?!?唐 羅隱 《讒書·三叔碑》:“當 周公 攝政時,三叔流謗,故辟之、囚之、黜之,然后以相孺子?!?明 沈德符 野獲編·兵部·日本和親:“造為此説者,皆出東征失志游棍,流謗都中?!?/div>
分類:造謠中傷
《韻府拾遺 漾韻》:成謗(成謗)
趙汸詩:夾谷真成謗。中牟不易知。
《漢語大詞典》:謗國(謗國)
誹謗國政。新唐書·李實傳:“優(yōu)人 成輔端 為俳語諷帝, 實 怒,奏賤工謗國,帝為殺之?!?/div>
分類:誹謗國政
《漢語大詞典》:謗聲(謗聲)
指責聲;咒罵聲。《晉書·鄭方傳》:“大王建非常之功,居宰相之任,謗聲盈涂,人懷忿怨, 方 以狂愚,冒死陳誠。”南史·劉景素傳:“且 景素 在蕃甚得人心,而謗聲日積,深懷憂懼?!?清 陳恭尹 《讀〈秦紀〉》詩:“謗聲易弭怨難除, 秦 法雖嚴亦甚疏。”
分類:咒罵
《漢語大詞典》:謗論(謗論)
指斥過失的言論。 宋 孔文仲 《制科策》:“斧鉞不足以禁謗論,竄黜不足以抑煩言。” 清 龔自珍 《發(fā)大心文》:“脫令我今生多受浮言,無情淺夫,或用見成言説而成謗論,便須知我前世處境亨泰,但能坐議,不察人世一切真實煩惱故。”
分類:過失言論
《漢語大詞典》:謗誹(謗誹)
誹謗。舊唐書·高駢傳:“若此時謗誹忠臣,沉埋烈士,匡復宗社,未見有期?!?/div>
分類:誹謗
《漢語大詞典》:雪謗(雪謗)
洗雪污蔑不實之詞。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十:“故予表而出之,為 襲美 雪謗於泉下。”
《漢語大詞典》:相謗(相謗)
互相誹謗。左傳·襄公六年:“ 宋 華弱 與 樂轡 少相狎,長相優(yōu),又相謗也?!?漢 劉向 說苑·政理:“不內相教而外相謗者,是謂不足親也?!?/div>
分類:誹謗
《漢語大詞典》:浮謗(浮謗)
(1).無中生有、毀壞他人聲譽的壞話。 唐 劉禹錫 《上淮南李相公啟》:“駭機一發(fā),浮謗如川。” 宋 蘇轍 《李諫議謝二府啟》:“頃者得遇監(jiān)司造為浮謗,浼塵上聽?!?br />(2).指憑空說人的壞話。明史·楊言傳:“帝以浮謗責之?!?/div>
《漢語大詞典》:謗咎(謗咎)
毀謗和責罪。 唐 元稹 《敘奏》:“僭忝恩寵,無是之速者,遭罹謗咎,亦無是之甚者。”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三節(jié):“茍且因循,求免謗咎,那里還有功夫用心思為國呢?”
分類:毀謗責罪
《國語辭典》:囂謗(囂謗)  拼音:xiāo bàng
眾人毀謗。南朝齊。王融下獄答辭〉:「良由緣淺寡虞,致貽囂謗?!?/div>
分類:眾口
《漢語大詞典》:詆謗(詆謗)
詆毀誹謗。 元 李材 《懸瓠城歌》:“ 有唐 中葉失馭將,退辱進危多詆謗?!?/div>
《漢語大詞典》:罪謗(罪謗)
罪責毀謗。后漢書·皇后紀下·順烈梁皇后:“愿陛下思云雨之均澤,識貫魚之次序,使小妾得免罪謗之累。” 唐 柳宗元 《寄京兆許孟容書》:“伏念得罪來五年,未嘗有故舊大臣肯以書見及者。何則?罪謗交積,羣疑當道,誠可怪而畏也。” 清 吳敏樹 《與梅伯言先生書》:“今幸獲請於先生,凡所為狀,固未敢有一言之欺,以辱高文而滋罪謗?!?/div>
分類:罪責毀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