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711,分48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6  7  8  9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孺子
時見
公孫
吳楚
上國
萬邦
王侯
公主
朝請
大國
維舟
五侯
子男
中臺
實封
《國語辭典》:孺子  拼音:rú zǐ
1.幼童的通稱。《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三國演義》第四二回:「玄德接過,擲之于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2.古稱貴妾?!稇?zhàn)國策。齊策三》:「齊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
3.嫡長子。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史傳》:「孺子誠微,實繼平帝之體?!?/div>
《國語辭典》:時見(時見)  拼音:shí jiàn
1.古代諸侯不定期覲見天子。《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jié)h。鄭玄。注:「時見者,言無常期?!?br />2.定期會見?!蹲髠鳌U压哪辍罚骸腹丫猩琊⒅?,不獲春秋時見?!?/div>
《漢語大詞典》:公孫(公孫)
(1).諸侯之孫。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不得禰先君;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不得祖諸侯?!?span id="y0ugmy0" class="book">《漢書·惠帝紀》:“內(nèi)外公孫。”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公孫,宗室侯王之孫也。”
(2).對貴族官僚子孫的尊稱。儒林外史第十回:“ 蘧公孫 呈上乃祖的書札并帶了來的禮物。”
(3).復姓。 戰(zhàn)國 魏 有 公孫痤 。見史記·秦本紀。
《漢語大詞典》:吳楚
(1). 春秋 吳國 與 楚國 。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 吳 楚 憑 江 ,負固 方城 ?!?br />(2).泛指 春秋 吳 楚 之故地。即今 長江 中、下游一帶。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君 吳 楚 之士,亡國之餘,有何異才,而應斯舉?” 唐 杜甫 《登岳陽樓》詩:“ 吳 楚 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明 許宗魯 《登齊山樓》詩:“ 淮 淝 山色尊前出, 吳 楚 江流畫里看?!?陳毅 《詠三峽》詩:“總嫌太狹窄, 吳 楚 天地寬?!?br />(3).指 吳 地和 楚 地。比喻不同區(qū)域。 唐 李復言 《續(xù)玄怪錄·定婚店》:“雖讎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 吳 楚 異鄉(xiāng),此繩一繫,終不可逭?!?br />(4).指 漢高祖 分封的 吳 楚 諸侯國。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吳 楚 反,聞?!?三國 魏 曹炯 《六代論》:“然 高祖 封建,地過古制,大者跨州兼域,小者連城數(shù)十,上下無別,權侔京室,故有 吳 楚 七國之患?!?清 姚鼐 《賈生明申商論》:“﹝ 景帝 ﹞其資如此,而 鼂錯 又以 申 商 進之,何怪有 吳 楚 之難。”
《國語辭典》:上國(上國)  拼音:shàng guó
1.舊時,南方吳、楚諸國對中原諸侯國的稱呼?!蹲髠鳌6ü哪辍罚骸竻菫榉怩归L蛇,以薦食上國?!谷龂?。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及其抗衡上國,與晉爭長。」
2.外藩對朝廷或附庸國對宗主國的稱呼。三國魏。曹植 與楊德祖書:「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埂对?。卷二○九。外夷列傳二。安南》:「乞念臣自降附上國,十有馀年,雖奉三年一貢,然迭遣使臣,疲于往來,未嘗一日休息?!?br />3.京師?!顿Y治通鑒。卷二二六。唐紀四二。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內(nèi)無事,自上國來者,皆言天子聰明英武,志欲致太平。」《紅樓夢》第四回:「薛蟠素聞得都中乃第一繁華之地,……,其實則為游覽上國風光之意?!?br />4.國都的西邊。因位上游而得名?!蹲髠?。昭公十四年》:「楚子使然丹簡上國之兵于宗丘,且撫其民。」晉。杜預。注:「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
《漢語大詞典》:萬邦(萬邦)
(1).所有諸侯封國。后引申為天下,全國。書·堯典:“協(xié)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詩·大雅·文王》:“儀刑 文王 ,萬邦作孚?!?鄭玄 箋:“儀法 文王 之事,則天下咸信而順之?!?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應詔詩表》:“君臨萬邦,萬邦既化?!?唐 白居易 《賀雨》詩:“遂下罪己詔,殷勤告萬邦。” 明 張居正 《恭勵圣學詩》:“元后輔萬邦,綏猷良不易?!?劉師培 《古書疑義舉例補·虛數(shù)不可實指之例》:“古代邦國狹小, 虞 夏 之交,計有萬國,而后世遂有萬邦之語。”
(2).泛指眾多的國家。 郭沫若 《新華頌·毛澤東的旗幟迎風飄揚》:“我們反抗侵略,睦鄰萬邦,要保衛(wèi)世界和平,必須有力量。”
《國語辭典》:王侯  拼音:wáng hóu
王爵和侯爵。泛指顯貴的人?!段倪x。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文選。左思。詠史詩八首之四》:「濟濟京城內(nèi),赫赫王侯居。」
《國語辭典》:公主  拼音:gōng zhǔ
天子或國王的女兒?!队讓W瓊林。卷二。外戚類》:「帝女乃公侯主婚,故有公主之稱?!箷x。石崇〈王明君詞。序〉:「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div>
《漢語大詞典》:朝請(朝請)
(1). 漢 律,諸侯春天朝見皇帝叫朝,秋天朝見皇帝叫請。泛稱朝見皇帝。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后除 竇嬰 門籍,不得入朝請?!?裴駰 集解:“律:諸侯春朝天子曰朝,秋曰請。” 宋 蔡絳 鐵圍山叢談卷二:“圍子(指上文賜“馬前圍子二百人”)者,凡朝請,使但止於皇城門外,蓋懼小人之疑謗,時多公之得體也。” 清 金人瑞 《贈周直夫》詩:“山中宰相無朝請,天上仙人學隱壺?!?br />(2).官名。即奉朝請。南史·顧琛傳:“ 琛 景平 中為朝請?!眳⒁姟?奉朝請 ”。
《漢語大詞典》:奉朝請(奉朝請)
古代諸侯春季朝見天子叫朝,秋季朝見為請。因稱定期參加朝會為奉朝請。 漢 代退職大臣、將軍和皇室、外戚多以奉朝請名義參加朝會。 晉 代以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為奉朝請, 南北朝 設以安置閑散官員, 隋 初罷之,另設朝請大夫、朝請郎,為文散官。漢書·霍光傳:“ 光 兩女壻為東西宮衛(wèi)尉,昆弟諸壻外孫皆奉朝請?!?span id="uismmq0" class="book">《東觀漢記·鄧禹傳》:“官罷以列侯就第,位特進,奉朝請。”梁書·沈約傳:“﹝ 約 ﹞起家奉朝請?!?span id="caaqmym" class="book">《周書·魏玄傳》:“﹝ 玄 ﹞ 普泰 中,除奉朝請。”
《國語辭典》:大國(大國)  拼音:dà guó
富庶而強大的國家。漢。司馬相如子虛賦〉:「愿聞大國之風烈,先生之馀論也。」三國魏。曹植贈丁翼〉詩:「大國多良材,譬海出明珠?!?/div>
《漢語大詞典》:維舟(維舟)
(1).古代諸侯所乘之船。維連四船,使不動搖,故稱。爾雅·釋水:“天子造舟,諸侯維舟。” 郭璞 注:“維連四船?!?br />(2).泛指帝王貴族所乘之船。 唐 趙彥昭 《奉和幸安樂公主山莊應制》:“六龍齊軫御朝曦,雙鷁維舟下緑池?!?br />(3).系船停泊。 南朝 梁 何遜 《與胡興安夜別》詩:“居人行轉軾,客子暫維舟?!?唐 薛用弱 集異記·韋宥:“行次江館,其家室皆已維舟入亭矣?!?明 陶宗儀 輟耕錄·皇舅墓:“維舟上讀半磨滅,使君乃緣戚里恩?!?清 戴名世 《游吼山記》:“望見有石壁甚峭峻,維舟登岸,尋之得一尼菴?!?/div>
《漢語大詞典》:五侯
(1).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參見“ 五侯九伯 ”。
(2).指同時封侯的五人。 漢成帝 封其舅 王譚平 阿侯 、 王商 成都侯 、 王立 紅陽侯 、 王根 曲陽侯 、 王逢時 高平侯 。見《漢書·元后傳》《文選·鮑照〈數(shù)詩〉》:“五侯相餞送,高會集 新豐 。” 李善 注:“漢書曰: 成帝 悉封舅 王譚 、 王立 、 王根 、 王逢時 、 王商 為列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br />(3).指同時封侯的五人。 東漢 大將軍 梁冀 擅權,其子 梁胤 、叔父 梁讓 及親屬 梁淑 、 梁忠 、 梁戟 皆封侯。后漢書·陳蕃傳:“前 梁氏 五侯,毒徧海內(nèi)?!?李賢 注:“五侯謂 胤 、 讓 、 淑 、 忠 、 戟 五人。”
(4).指同時封侯的五人。 漢桓帝 封宦者 單超 新豐侯 、 徐璜 武原侯 、 左悺 上蔡侯 、 具瑗 東武陽侯 、 唐衡 汝陽侯 。后漢書·宦者傳·單超:“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
(5).泛指權貴豪門。 唐 韓翃 《寒食》詩:“日暮 漢 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明 劉績 《早春寄白虛室》詩:“殘雪未消雙鳳闕,春風先入五侯家?!?清 龔自珍 《摸魚兒》詞:“五侯門第非儂宅,賸可五湖同去。”
《漢語大詞典》:五侯九伯
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和九州之長。泛指天下諸侯。《左傳·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 周 室?!?杜預 注:“五等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討其罪?!?span id="gi0ekws" class="book">《漢書·諸侯王表序》:“ 太公 於 齊 ,亦五侯九伯之地?!?span id="eqg2wou" class="book">《舊唐書·哀帝紀論》:“五侯九伯,無非問鼎之徒;四岳十連,皆畜無君之跡?!?/div>
《漢語大詞典》:子男
(1).子爵和男爵。古代諸侯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和第五等。國語·鄭語:“是其子男之國, 虢 鄶 為大?!?宋 梅堯臣 《淮南遇梵才吉上人》詩:“我從湖上去,微爵輕子男。” 宋 王安石 《賀知縣啟》:“是乃拜綸綍之命,殿子男之邦,凜乎清風,聳是羣望。”
(2).兒子。史記·春申君列傳:“妾賴天有子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span id="myusgse" class="book">《后漢書·周榮傳》:“以老病乞身,卒于家,詔特賜錢二十萬,除子男 興 為郎中?!?唐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 子厚 有子男二人,長曰 周六 ,始四歲;季曰 周七 , 子厚 卒乃生。”
《漢語大詞典》:中臺(中臺)
(1).內(nèi)臺。古代天子會諸侯時,為諸侯所設的臺。分內(nèi)外臺,內(nèi)臺比外臺尊貴。逸周書·王會:“中臺之外,其左泰士,臺右彌士?!?朱右曾 校釋:“中臺即內(nèi)臺,其外則下等也。”
(2).即尚書省。 秦 漢 時尚書稱中臺,謁者稱外臺,御史稱憲臺,合稱三臺。 魏 晉 宋 齊 并稱尚書臺, 梁 陳 后魏 北齊 隋 則稱尚書省。 唐 時曾更名中臺,后又改為尚書省。參閱《初學記·尚書令》。《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故遣中臺近官迎致犒賜,以旌茂功,以慰劬勞。” 唐 韓愈 《贈刑部馬侍郎》詩:“紅旗照海壓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宋 蘇舜卿 《杜公讓官表》:“尋被峻命,入官中臺?!?br />(3).舊時演戲,例由次要演員先演開場戲,而后才由主要演員演出正本戲,稱為中臺。紅樓夢第七一回:“直到歇了中臺, 賈母 方進來歇息?!?br />(1).星名。晉書·天文志上:“西近文昌二星,曰上臺……次二星,曰中臺?!?唐 白居易 《司徒令公分守東洛移鎮(zhèn)北都云云寄獻以抒下情》詩:“天上中臺正,人間一品高?!痹敗?三臺 ”。
(2). 漢 代以來,以三臺當三公之位,中臺比司徒或司空,后遂成為司徒或司空的代稱。后漢書·郎顗傳:“白虹貫日,以甲乙見者,則譴在中臺……宜黜司徒,以應天意?!?南朝 陳 徐陵 《司空韋昭達墓志銘》:“屬上將之韜光,逢中臺之掩曜?!?唐 王維 《故太子太師徐公挽歌》:“久踐中臺座,終登上將壇。” 元 李直夫 《虎頭牌》第四折:“又不是相府中臺,御史西臺,打的你肉綻也那皮開?!?/div>
《國語辭典》:三臺(三臺)  拼音:sān tái
1.漢時以尚書為中臺,御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總稱為「三臺」?!逗鬂h書。卷七四上。袁紹傳》:「坐召三臺,專制朝政。」
2.古時天子有靈臺、時臺、囿臺,合稱為「三臺」。唐。徐堅《初學記。卷二四。臺第六。敘事》:「天子有三臺,靈臺以觀天文,時臺以觀四時施化,囿臺以觀鳥獸魚鱉?!?br />3.星座名。分上臺、中臺、下臺,共六星。各兩星相比而斜上,有如天子至臣民的階級一樣。參見「泰階」條。
《漢語大詞典》:實封(實封)
(1).諸侯實際可以占有的土地。 清 江永 周禮疑義舉要卷二:“諸侯之地,土田為實封?!?br />(2).古代封建國家名義上封賜給功臣貴戚食邑的戶數(shù)與實際封賞數(shù)往往不符,實際上賜與的封戶叫實封。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十年:“十一月乙未,初令宰相共食實封三百戶。” 胡三省 注引唐會要曰:“舊制,凡有功之臣賜實封者,皆以課戶先準戶數(shù),州縣與國官、邑官執(zhí)帳,供其租調(diào),各準配租調(diào),遠近,州縣官司收其腳值,然后付國邑官司。其丁準此,入國邑者收其庸?!?宋 高承 事物紀原·官爵封建·實封:“通典曰: 唐 封公侯無國土,其加實封者,則食其所封之戶,分食諸郡,以租庸調(diào)給。沿革曰 魏 黃初 間,爵自關內(nèi)侯不食邑,但虛封而已。故 唐 因之加實封。《宋朝會要》曰: 唐 制食實封者,戶給縑帛,每賜爵遞加一級, 唐 末及 五代 始有特加邑戶,而罷實封之給,今位為虛名也?!?宋 歐陽修 《觀文殿大學士行兵部尚書西京留守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 晏 ﹞勛上柱國,爵 臨淄侯 ,食邑萬二千戶,實封三千七百戶。”
(3).密封;固封。 宋 司馬光 《乞去新法之痛民傷國者疏》:“但乞下詔使吏民皆得實封上言,庶幾民間疾苦無不聞達?!?宋 秦觀 《鮮于子駿行狀》:“ 慶歷 中,天下大旱,有詔,中外臣僚實封言事。”《元典章·圣政一·求直言》:“自今凡政令之未便,人情之未達,朝廷得失,軍民利害,有上書陳言者,皆得實封呈獻?!?span id="wuaescw" class="book">《水滸傳》第十八回:“這實封公文,須是觀察自己當廳投下?!?br />(4).指密封的奏折。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九:“卒既至 趙 所,先授以省符,次白有禮部實封。 趙公 疑訝,不知為何事,啟之,乃 楊公 詩一首也?!?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nèi)臣職掌紀略:“或 懋勤殿 板房看文書,硬拆實封,高聲朗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