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語意(語意)  拼音:yǔ yì
話中所包含的意思。宋。朱熹 跋歐陽文忠公帖:「前輩交情篤厚,語意真實,于此可見?!?/div>
《國語辭典》:語意差別量表(語意差別量表)  拼音:yǔ yì chā bié liáng biǎo
一種用以分析語意的評定量表。目的在測量語言的內(nèi)涵意義,以及個人與團體對某些意見、概念等看法的差異情形。量表的編制是選取相對兩極端的形容詞若干對,平行列于具有七個等級量表的兩端,然后以某一單字或詞作為主題的形式,列于量表之上。受測者按照自己對主題字的意見,于量表的適當位置打上記號,最后即可綜合觀察受測者的想法及其差異情形。此量表可用來研究一個人對家庭、公眾人物、不同種族團體的評價,亦可用于臨床診斷、職業(yè)選擇、文化差異等研究。
《國語辭典》:語意區(qū)分量表(語意區(qū)分量表)  拼音:yǔ yì qū fēn liáng biǎo
一種用以分析語意的評定量表。西元一九五七年由美國心理學家斯谷與其同僚所創(chuàng)。參見「語意差別量表」條。
《國語辭典》:語意學(語意學)  拼音:yǔ yì xué
語言學中研究語詞意義的一門學科。其課題包括聲音和意義的關系、詞義構成的因素、詞義演變的規(guī)律以及同音詞、同義詞、反義詞、多義詞等。也稱為「詞義學」。
《漢語大詞典》:言旨
語意。后漢書·黃瓊傳:“ 瓊 辭疾讓封六七上,言旨懇惻。”
分類:語意
《國語辭典》:居士  拼音:jū shì
1.稱隱居的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見之?!?br />2.佛教稱在家佛教徒。《維摩詰所說經(jīng)。卷上》:「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清。錢謙益 莆陽陳氏壽宴詩:「方床竺幾夾窗紗,人說毗耶居士家?!?/div>
《國語辭典》:如來(如來)  拼音:rú lái
佛的另外一種稱號。意謂像過去諸佛那樣的來,那樣的去?!督饎偘闳舨_蜜經(jīng)》:「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也稱為「大仙」。
《國語辭典》:法界  拼音:fǎ jiè
佛教用語:(1)構成現(xiàn)象的法則。和空性、真如、實際同義?!掇q中邊論。卷上》:「由圣法因義,說為『法界』,以一切圣法,緣此生故?!?2)十八界之一,佛教將一切存在分成十八類,法界為其中一類。謂屬于心智所覺察的對象。《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六識、意界及法界,攝屬心所法,名有所緣,能取境故?!?/div>
《國語辭典》:法身  拼音:fǎ shēn
1.佛陀的真如理體?!洞蠓綇V佛華嚴經(jīng)。卷一。世間凈眼品第一之一》:「法身示現(xiàn)無真實,出生自在如是見?!?br />2.道教謂天仙真圣的真身。
《國語辭典》:句讀(句讀)  拼音:jù dòu
古人指文章休止和停頓處。文中語意完足的稱為「句」,語意未完而可稍停頓的稱為「讀」。書面上用圈和點來標記。唐。韓愈 師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埂读凝S志異。卷七。仙人島》:「我言君不通,今益驗矣。句讀尚不知邪?」也作「句度」。
《國語辭典》:十地  拼音:shí dì
佛教用語:(1)依菩薩證悟的層次而分的十種境界。即極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佛說十地經(jīng)》卷一:「唯諸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界,彼中如來不嘆說此菩薩十地者?!埂段饔斡洝返诎嘶兀骸肝驎r超十地三乘,凝滯了四生六道?!挂卜Q為「菩薩地」。(2)菩薩十地中的第十地,僅次于佛果的境界。唐。高宗〈謁慈恩寺題奘法師房〉:「蕭然登十地,自得會三歸。」
《國語辭典》:善根  拼音:shàn gēn
佛教用語。指沒有貪欲、瞋恨、愚癡的心?!毒S摩詰所說經(jīng)。卷下》:「以諸善根,濟無德者?!?/div>
《國語辭典》:五蘊(五蘊)  拼音:wǔ yùn
佛教用語。梵語pa?ca-skandha的意譯。蘊為堆、積聚的意思。佛教稱構成人或其他眾生的五堆成分為「五蘊」。分別為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其中除色蘊之外,其馀皆屬精神層面。色指組成身體的物質(zhì),受指感覺,想指意象、概念,行指意志,識指認識分別作用。由于每一種蘊,都是由許多分子積聚而成,故稱為「蘊」?!栋闳舨_蜜多心經(jīng)》:「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挂沧g作「五陰」。
《國語辭典》:茅塞  拼音:máo sè
茅草塞山徑。語出《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购蟊扔髦R未開,思路不通。《西游記》第三六回:「長老聞得,亦開茅塞。正是理明一竅通千竅,說破無生即是仙。」
《漢語大詞典》:尼珠
摩尼寶珠。梵語意為寶珠,故稱寶珠為“尼珠”。 明 汪廷訥 《獅吼記·攝對》:“地府冥冥無日月,尼珠何幸照迷途。” 清 周亮工 《海上晝夢亡姬成詩》之七:“釧上尼珠閒月指,機中綵線認風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