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4詞典 3分類詞匯 31
《國語辭典》:論說(論說)  拼音:lùn shuō
1.議論、辨析?!逗鬂h書。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列傳。王充》:「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br />2.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的篇名。今為議論文與說明文的統(tǒng)稱。
3.照一般常理推論。如:「論說這會議董事長應(yīng)該出席,怎么到現(xiàn)在還沒來?」
《分類字錦》:論說東序(論說東序)
禮記》:大司成論說在東序。
分類:學(xué)校
《國語辭典》:論說文(論說文)  拼音:lùn shuō wén
文體名。議論文與說明文的統(tǒng)稱。參見「論說」條。
《漢語大詞典》:論撰(論譔)
亦作“ 論譔 ”。
(1).論說敘錄。禮記·祭統(tǒng):“銘者,論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勛勞、慶賞、聲名,列於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孔穎達 疏:“論謂論説,譔則譔録。言子孫為銘,論説譔録其先祖道德善事?!?span id="ni46col" class="book">《新唐書·姚璹傳》:“以論撰勞,進祕書郎。”
(2).論著;著作。新唐書·方技傳·李淳風(fēng):“父 播 ,仕 隋 高唐 尉,棄官為道士,號 黃冠子 ,以論譔自見。”
《國語辭典》:說書(說書)  拼音:shuō shū
1.講解經(jīng)書義理。《墨子。耕柱》:「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埂睹魇?。卷一四○。列傳。魏觀》:「洪武元年建大本堂,命侍太子說書,及授諸王經(jīng)?!?br />2.一種流行于民間的說唱藝術(shù)。如宋代的講史、元代的平話以及評話、彈詞等?!都t樓夢》第四三回:「園中人都打聽得尤氏辦得十分熱鬧,不但有戲,連耍百戲并說書的男女先兒全有。」《老殘游記》第二回:「明兒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也稱為「挑閃」。
3.職官名。宋朝設(shè)置,陪侍天子內(nèi)廷講說經(jīng)書。掌進讀書史,講釋經(jīng)義,備顧問應(yīng)對等事。
《國語辭典》:外道  拼音:wài dào
1.佛教稱佛教之外的宗派?!蛾悤>砣?。傅縡傳》:「三論之興,為日久矣。龍樹創(chuàng)其源,除內(nèi)學(xué)之偏見;提婆揚其旨,蕩外道之邪執(zhí)。」南朝梁。沈約 湘州柷園寺剎下石記:「魔眾稽顙,外道屈膝;抽薪止火,折劍摧鋒?!挂卜Q為「外教」。
2.見外、自居外人的意思?!都t樓夢》第三回:「或有委屈之處,只管說得,不要外道才是?!?/div>
《國語辭典》:外道  拼音:wài dao
禮數(shù)周到而情誼疏淡?!都t樓夢》第九○回:「平兒笑說道:『我們奶奶說,姑娘特外道的了不得?!会稛煹溃骸翰皇峭獾?,實在不過意?!弧?/div>
《國語辭典》:辨論(辨論)  拼音:biàn lùn
針對同一問題,不同意見者當(dāng)面以言辭相互論爭?!独蠚堄斡洝返谝灰换兀骸竻s說申子平正與黃龍子辨論,忽聽背后有人喊道:『申先生,你錯了?!弧?/div>
《漢語大詞典》:論學(xué)(論學(xué))
(1).論說學(xué)問。禮記·學(xué)記:“七年視論學(xué)取友,謂之小成?!?孔穎達 疏:“論學(xué),謂學(xué)問嚮成,論説學(xué)之是非?!?br />(2).指學(xué)術(shù)見解。 梁啟超 《戴東原哲學(xué)》三:“ 望溪 和 恕谷 論學(xué)不合?!?/div>
《國語辭典》:策論(策論)  拼音:cè lùn
對策與議論文,為科舉時代試士科目之一?!端问贰>矶宋?。馮拯傳》:「拯請兼攻策問,不專以詩賦為進退?!埂陡;萑珪?。卷二四。典禮部。賓興考試》:「雖三場試之策論,多由記問剽竊?!?/div>
《國語辭典》:辯論(辯論)  拼音:biàn lùn
辯駁議論,爭論是非?!妒酚?。卷一一二。平津侯傳》:「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辯論有馀,習(xí)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shù),上大說之?!埂独蠚堄斡洝返诎嘶兀骸笘|造便將看老殘身上著的仍是棉衣,故贈以狐裘,并彼此辯論的話述了一遍?!?/div>
《漢語大詞典》:吐論(吐論)
(1).發(fā)議論、評論或作辯論。 南朝 宋 顏延之 《五君詠·嵇中散》:“形解驗?zāi)桑抡撝??!?span id="3xeepoc" class="book">《南史·王思遠傳》:“見 明士 蓬頭散帶,終日酣醉,吐論從橫,唐突卿宰,便復(fù)憶見 思遠 ?!?唐 黃滔 《贈懷光上人》詩:“過午休齋慣,離經(jīng)吐論高?!?br />(2).指寫作論說、辯論文字。 宋 蔡襄 《士伸知己賦》:“ 非 五難而吐論, 和 再刖而處窮?!?/div>
《漢語大詞典》:理體(理體)
(1).猶事理。后漢書·儒林傳下·李育:“﹝ 李育 ﹞嘗讀《左氏傳》,雖樂文采,然謂不得圣人深意,以為前世 陳元 、 范升 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圖讖,不據(jù)理體,於是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br />(2).治政之體要。北齊書·源彪傳:“度支尚書 元脩伯 , 魏 文成皇帝 之后,清素寡欲,明識理體。”《舊唐書·辛替否傳》:“若以造寺必為其理體,養(yǎng)人不足以經(jīng)邦,則 殷 周 已往皆暗亂, 漢 魏 已降皆圣明?!?span id="m4vvrro" class="book">《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理體,猶言治體也,避 高宗 諱,以‘治’為‘理’?!?宋 王讜 唐語林·言語:“ 魏 徵 陳古今理體,言太平可致, 太宗 納其言。”《元典章·刑部二·禁治游街等例》:“游街拷掠,誠非理體;若不禁治,枉傷人命,關(guān)係非輕。”
(3).論說體裁。 唐 李華 《〈蕭穎士文集〉序》:“ 賈誼 文詞最正,近於理體?!?/div>
《漢語大詞典》:論法(論法)
(1).討論法律。 北齊 劉晝 新論·法術(shù):“今法者則溺於古律,儒者則拘於舊禮,而不識情移法宜變改也。此可與守法而施教,不可與論法而立教?!?br />(2).依法處置。 元 柳貫 《元故義烏縣主簿張公墓碑銘》:“比境有疑獄當(dāng)讞,輒移府君就鞠,雖鉤得其情,而論法常務(wù)平允?!?br />(3).論說推理的法則。 梁啟超 《論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二節(jié):“但其多言天鬼,頗及他界,肇創(chuàng)論法,漸闡哲理?!?/div>
《漢語大詞典》:論義(論義)
論說義理。 南朝 梁 蕭子顯 《御講〈摩訶般若經(jīng)〉序》:“又外國諸僧所論義者,不必開所立之義,直是素有心疑,止來求決?!?唐 道宣 續(xù)高僧傳·譯經(jīng)·玄奘:“能論義者數(shù)千人,各擅雄辯,咸稱克敵?!?明 何良俊 語林·雅量:“ 孔文舉 在 青州 ,為 袁譚 所攻,流矢雨集,矛戟內(nèi)接, 孔 隱幾安坐,讀書論義自若。”